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前兩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恩格斯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財富增加并且使生產場所擴大的同時,在既定的總的歷史條件下,必然地帶來了奴隸制。”恩格斯強調的是A.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根本原因B.財富增加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C.生產場所擴大的多種可能性D.社會大分工引發生產關系變革2.據記載,《漢謨拉比法典》原文被刻在一段高2.25米,上部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巖石柱上,石柱上端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征著王權的權標的浮雕,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銘文。據此可知A.石柱彰顯古埃及石刻水平B.楔形文字利于法典的傳播C.法典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D.法律內容體現公平與正義3.在埃及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686-前2181年),法老僅指王宮,并不涉及國王本身。從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起),法老開始被用于稱呼國王,并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20年)以后,法老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法老”的這一演變反映出古埃及A.文化豐富多元 B.官僚體系的日益完善C.歷史傳承獨特 D.王權觀念的不斷發展4.表1所示是上古亞非歐代表性文明的部分成就。其中對應正確的是表1文明 成就A 古代西亞文明 發明了60進制B 古埃及文明 提出了按位計值的方法C 古印度文明 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D 古希臘文明 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5.據文獻記載,公元前1250年,赫梯國王哈圖西里三世在一封信中就已經提及鐵的生產和貿易,在隨后的公元前1200至前1000年,煉鐵的技術在西南亞得到傳播;公元前800年,塊煉鐵的冶煉方法又傳到了中歐。這反映了A.冶鐵技術走向成熟 B.文明的傳播與交流C.貿易對象復雜多變 D.全球聯系日益加強6.圖1為公元前8-前6世紀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殖民示意圖。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圖1A.古希臘人口增長過快 B.對土地資源迫切需求C.城邦政治斗爭的結果 D.城邦經濟的發展需要7.波斯國王薛西斯為征服希臘,從各處搜集人力,其麾下大軍從民族類別和地域構成來看頗為駁雜,連東部邊陲的巴克特里亞人、花刺子模人、索格底亞那人、印度人等也都不遠萬里赴戰。這主要體現出,波斯帝國A.指揮體系混亂 B.作戰方式靈活C.組織能力強大 D.民族關系和諧8.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馬其頓軍隊遠征波斯帝國,于公元前332年進入埃及,并建造“亞歷山大城”。公元前330年,馬其頓軍隊占領波斯帝國都城蘇薩、巴比倫和波斯波利斯,導致波斯帝國徹底覆滅。據此可知,亞歷山大遠征A.引發了馬其頓內部混亂 B.主要依靠海軍力量取勝C.改變了中東的政治格局 D.是為了尋找新的殖民地9.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給林肯城的特許狀規定: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內按土地保有權購買土地,保有之達一年零一日,無人反對,而購買土地之人又能證明在此期間內,有聲請權之人確在英格蘭境內,但未提出異議,則余等將準許此人在將來安然保有此項土地。這一“特許狀”的頒發A.促進了封建莊園經濟發展B.穩定了城市土地占有關系C.提升了城市居民政治地位D.擴大了英國國王統治疆域10.529年,查士丁尼皇帝組織編纂《查士丁尼法典》,該法典精簡了龐雜的古代羅馬法律,并使之連貫統一,是羅馬法律高度精細的匯集。據此可知,該法典A.推動羅馬法體系完善 B.體現了民主法治精神C.側重維護平民的利益 D.廢棄了舊羅馬法條文11.圖2為8世紀時期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以下相關說法正確的是,這一時期阿拉伯人的商業活動A.主要通過海路交通進行運輸 B.活躍于亞非歐構建貿易網絡C.以販賣奴隸為最主要的業務 D.致力各地宗教信仰趨于統一12.16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埃及,并在當地沿用已有的制度,不久埃及發生叛亂。1524年,奧斯曼帝國蘇丹命人調查埃及的土地與稅收狀況。根據埃及的實際,本著減輕刑罰、減輕民眾負擔的原則,奧斯曼政府確定了埃及每年應繳納的賦稅總額。這表明奧斯曼帝國在埃及A.推行文化融合的政策B.因地制宜地實施治理C.減少軍事控制的手段D.建立嚴格的稅收制度13.史料記載,高麗時代的一些場合下,人們稱呼高麗王朝時會冠以上國名號作為其全稱,如“唐高麗國”“晉高麗國”“(大)宋高麗國”“(大)元高麗國”等稱謂。這些稱謂的出現A.凸顯唐朝影響力最大B.體現文化的相互交融C.說明高麗無獨立主權D.反映藩屬體系的存在14.古代班圖人早期農業生產方式較為粗放,他們依靠簡單的挖掘棒翻土,種植作物單一,主要依賴自然肥力。隨著時間推移,班圖人掌握了輪作技術,學會了制造和使用更高效的鐵制農具,如鐵鋤、鐵犁等。據此推知,這些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A.推動了班圖人農業區域的不斷擴展B.導致班圖人文明方式出現巨大變革C.使班圖人成為非洲大陸的統治民族D.促使班圖人建立起完善的貿易體系15.圖3所示是原產于15世紀左右中國的瓷器。這件瓷器出土于今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的一座陵墓中。該瓷器的發現可作為圖3A.海上絲路起點的證明B.中國對外貿易的例證C.非洲經濟發達的縮影D.中非關系融洽的依據16.在首都庫斯科,印加人在城東、城西共建有四座天文觀象臺,中心廣場另設一座。根據長期的觀測.印加人測得地球繞日運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時,并據此制定了太陽歷。印加人還有一種被稱作陰歷的歷法,它將一年計作354天,是根據對月亮的觀測結果制定的。這表明印加人A.城市布局凸顯宗教色彩B.天文成就助力歷法制定C.觀測活動推動經濟發展D.建筑風格體現審美追求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羅馬帝國的前身是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前27年),這是古代最偉大的共和國,是古希臘民主和人文傳統的直接傳承者,也是當時最為強盛和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到共和國晚期,名震一時的羅馬軍團已經陸續“征服了意大利南部和北部地區、整個北非地區、埃及、西班牙、法國、英國大部分地區、瑞士、奧地利、巴爾干地區、土耳其、亞美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以及中東大部分地區”。公元前7年,屋大維(后改為奧古斯都)無論是實際上還是名義上,都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羅馬皇帝,相應地,羅馬共和國也轉變為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將最高統治權定一尊于奧古斯都后,對內平息了各種政治內斗,對外繼續進行軍事擴張。奧古斯都進一步拓展了伊比利亞半島、高盧、日耳曼、中東以及小亞的疆域,并將不少周邊的小國變為帝國的附屬國,從而使羅馬帝國進入了全盛時期。奧古斯都本人被奉為皇帝和明君的典范,成為其他羅馬皇帝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在他去世后,羅馬帝國又出現了所謂的“五賢帝”。這些賢明的羅馬皇帝傳承了奧古斯都大帝的開明傳統,共同締造了羅馬帝國的無比輝煌,使羅馬不僅成為歐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摘編自俞可平《世界歷史上的著名帝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馬帝國“無比輝煌”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角度簡要評價羅馬帝國。(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69·年,持統天皇在考選詔書中規定了官員晉升的年限和評定的標準,確定了根據上日(工作天數)來確定等級。在評定標準中,除了考核善最、功能,即實際的工作業績和能力之外,還考慮了氏姓大小。在天武朝的考仕令中曾明確提出了包含這項族姓條件的考選規定,而690年的考選詔也根據考仕令的規定而提出把氏姓大小作為考選條件之一。除此之外,持統朝進一步完善了天武朝的官制,諸如確立了太政大臣、左右大臣以及大寶令制中的八省的前身官司的八官,改變了天武朝時期的皇親和諸臣的絕對的上下尊卑關系,詳細規定了晉升的年限和評定的標準以及把氏姓大小作為考選條件之一等,并以頒布《飛烏凈御原令》作為制度化的保證。持統天皇八年(694年)遷都藤原宮,穩固的統治中心從此形成,日本古代國家官僚制度的體系也得以確立。-摘編自陳偉《論日本古代國家官僚制度的形成過程》(1)根據材料,概括7世紀晚期日本官僚制度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7世紀晚期日本官僚制度體系形成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古代瑪雅文明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方面展現出令人矚目的獨特風格。他們的城市布局經過精心設計,結構嚴謹,功能分區清晰明確,功能分區中有莊嚴神圣的宗教區,充滿生活氣息的生活區以及熱鬧繁榮的商業區等不同區域,各區域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瑪雅人的建筑風格獨具魅力,其中金字塔和宮殿建筑最引人注目,金字塔不僅是宗教祭祀的神圣場所,更是城市的標志性景觀,彰顯著瑪雅文明的輝煌。在農業方面,瑪雅人面對復雜多樣的地形和氣候條件,展現出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他們發展出梯田農業和高效的灌溉系統,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保障了農作物的生長。此外,瑪雅文明的貿易活動也頗為活躍,他們與周邊地區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系,交換著各類豐富的商品,促進了地區間的經濟交流。同時,瑪雅人還擁有一套完備的法律制度和社會管理體系,這套體系涵蓋了各個方面,有效地保障了社會的穩定和秩序,使瑪雅社會能夠有序運轉。-摘編自許海山主編《古瑪雅簡史》(1)根據材料,概括古代瑪雅文明在城市規劃、農業、貿易和社會管理方面的表現。(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瑪雅文明上述方面的發展對其文明延續的影響。(6分)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等大河流域,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古代文明。這些文明在農業、文字、宗教、藝術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古代希臘地區雖不處于大河流域,但其憑借獨特的海洋地理環境,發展出了別具一格的海洋文明。古希臘文明在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和民主政治等方面成就斐然。摘編自[美]威爾·杜蘭特《世界文明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敘述完整,條理清晰。)高一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D 2.C 3.D 4.A 5.B 6.D 7.C 8.C 9.B 10.A 11.B 12.B 13.D 14.A 15.B 16.B17.(1)原因:羅馬軍團戰斗力強;政治制度相對合理;統治者較為開明;法律體系完備;交通發達;傳承了古希臘民主和人文傳統;經濟基礎雄厚;對外政策靈活。(8分,答出四點即可)(2)簡評:羅馬帝國在廣闊的領土上建立起了相對統一和穩定的統治;羅馬帝國在政治制度上有諸多創新,為后來的政治制度發展提供了借鑒;羅馬法體系在帝國時期得到進一步完善;羅馬帝國將原本分散的眾多地區和民族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政治實體。(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羅馬帝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缺乏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羅馬帝國在擴張過程中,對被征服民族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壓迫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羅馬帝國政治逐漸腐敗,政治內斗頻繁。(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特點:晉升制度的規范化;家族和血統色彩濃厚;官制的完善與等級化;帶有濃厚的專制色彩。(6分,答出三點即可)(2)原因:唐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影響;維護天皇集權統治的需要;天武朝政治改革的推動;新統治中心的形成。(6分,答出三點即可)19.(1)表現:城市規劃:布局嚴謹,功能分區明確;農業:發展梯田農業和灌溉系統;貿易:與周邊地區廣泛往來;社會管理: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管理體系。(8分)(2)影響:合理的城市規劃有利于資源的集中和利用,促進了文化交流和傳承;先進的農業技術保障了糧食供應,支撐了人口增長和社會穩定;繁榮的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豐富了物質生活,增強了對外聯系;完善的社會管理體系確保了社會秩序,為文明發展提供了穩定環境。(6分,答出三點即可)20.示例論題:古代世界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具有多樣性與獨特性。(2分)闡述:在古代世界,不同區域的文明在起源與發展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大河流域的文明依托河流孕育而生。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得益于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形成了以灌溉農業為基礎的經濟體系。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建造了宏偉的金字塔,并建立了以法老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展現了其獨特的宗教與政治文化。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則因其地處肥沃的新月地帶,農業發達,城市國家興起。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并在數學和文學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古代希臘地區雖無大河依托,卻憑借海洋發展出海洋文明。希臘多山地、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的興起,這反而為古希臘城邦政治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以雅典為代表的城邦,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公民得以廣泛參與政治決策,充分體現了古代民主的精神內涵。(8分)綜上所述,古代世界文明在起源與發展上,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差異,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古代文明體系。(2分)(“示例”僅作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