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高二第二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2025.04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不僅恢復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了“國家機構”之前。這說明1982年憲法( )A.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B.完善了中國法律體系C.凸顯了國家權力來源 D.貫徹了依法治國精神2.早在制定《十二銅表法》時,羅馬就專門成立十人小組進行“準專業”式的工作,“五大法學家”的法律解釋也獲得等同于法律的權力;《查士丁尼國法大全》是由查士丁尼出資并任名譽主編,以特里波尼為首的專家團隊傾力而為的杰作。這表明羅馬法( ?。?br/>A.法律制度法典化特征 B.堅守公平與正義的法律準則C.高度抽象的法律體系 D.重視法學家專業優勢的傳統3.《左傳》記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禮記·經解》記載:“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矩于方圓也?!眱烧咧小岸Y”的相同內涵是( )A.維護社會秩序的準則 B.民眾遵循的法律規范C.統治階層的治國藍圖 D.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4.大審,是明朝的會審制度之一。由皇帝命司禮監太監,會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的長官,對累訴冤枉的囚犯進行復核審理。經大審,有人獲減刑,有人因供養父母,以可矜的名義免除死罪發落。重罪、疑難案件仍須具疏上請,由皇帝決定如何處置。這反映了( )A.司法審判的公正和獨立 B.皇權在司法領域的彰顯C.儒家思想主導司法實踐 D.司法制度向近代化轉型5.近年來,一些學者以《匈奴列傳》“可繕者治之”的記述,提出秦長城因秦昭王之舊,單純加以修繕而成,而據《秦始皇本紀》記載,秦逐斥匈奴后在舊址上發展出了新路線??脊艑W家通過考古證實了今蘭州存在秦始皇長城,即秦長城較秦昭王時期有所北移。這說明( )A.秦朝北方民族關系改善 B.秦長城依照山川地勢而建C.考古發現回應證史需求 D.時代靠后更接近歷史真相6.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之時,清朝有一些加強東北邊防、設立中俄界碑、繪制實測輿圖等邊界觀念。之后,議政王大臣等將中俄平等的劃界訂約修飾成清朝對俄國的一種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對其臣服,對俄政策重回“朝貢禮”路線。這表明( )A.傳統邊界因中俄訂約劃界而動搖 B.天下觀念的持續穩固與強化C.中國近代國界觀念的形成受制約 D.清朝疆土頻遭割讓藩屬喪失7.明代對藏區朝貢的大小僧俗首領,除了封授一定官職外,還給予豐厚賞賜,僅僅一匹中等馬,明廷就會回賜三百銀兩。使者返藏時會獲賜攜帶茶葉、布匹等,貢使們往往會將賞賜品帶回當地市場交換。材料中明代藏區的朝貢行為( )A.完善了元代的民族政策 B.具備了政治經濟雙重意義C.調整了明代“海禁”政策 D.降低了對邊疆的管理成本8.西周的名籍制度主要登記的是宮廷衛兵和軍隊士卒的個人身份資料。春秋后期,開始出現以家庭為基本登記單位、包括“廣土眾民”的戶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的變化( ?。?br/>A.適應了諸侯爭霸的需要 B.激化了社會矛盾C.導致了宗法分封制瓦解 D.加重了民眾負擔9.清朝實行嚴格的戶口登記制度和戶口按期編審制度,規定戶給印牌一張,備書姓名丁數,出則注明所往,入則稽其所來。來路不明者,就要捉去治罪。1772年朝廷廢除了戶口按期編審制度,這一做法( ?。?br/>A.表明國家控制力的弱化 B.減輕了農民的稅收負擔C.使隱瞞人口的現象減少 D.利于新生產方式的發展10.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臺后,開始著手對英國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改革,主要目標是降低社會福利支出,實現政府財政支出的明顯降低,減輕英國經濟所承受的沉重社會保障負擔。這一做法( ?。?br/>A.提升了英國社會服務水平 B.促進了知識經濟的新發展C.減輕了英國政府財政負擔 D.導致了國家干預政策失靈11.明清時期,集鎮進一步發展。嘉善干家窯鎮“民多業陶”,江蘇吳江盛澤鎮“四鄉農民,重織輕耕”“以蠶桑為業”,江西景德鎮陶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據此可知,明清時期( )A.工商業成主導部門 B.集鎮出現專業分工C.政府放棄抑商政策 D.市鎮規模不斷擴大12.觀察下列圖片,影響民居多樣性的最主要因素( ?。?br/>A.經濟發展水平 B.當地自然環境 C.政治制度導向 D.商品貿易需要13.秦朝修建了連通全國的馳道和直道,無獨有偶,羅馬帝國也有條條大道通羅馬的說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國也修建了很多御道。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封建經濟發展需要交通改善 B.交通發展便于加強君主專制C.交通便利推動對外殖民擴展 D.古代東西方的經濟交往活躍14.公元前22—公元前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了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出現了匯票的雛形;中國古代《周禮》中已經有了借貸糾紛的記載。由此可知( ?。?br/>A.信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觀念C.信貸便利了交換成為財富的象征 D.世界主要文明區域早已出現信貸15.日本“東海道新干線”自東京至大阪全長515.4km,目前最高運營時速285km,鏈接起東京、名古屋、大阪等三個都市圈,沿線形成了“4小時經濟圈”,1964年開通至2016年,其總客運量約56億人次。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高速公路推動城市一體化 B.交通進步改變了城市職能C.高鐵發展便利了人們生活 D.城市化促進了航空業進步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周朝設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識淵博、德高望重的老者?!豆茏印と雵酚涊d,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國家除了免費供應酒肉,還可根據老人年齡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賦役。漢代還從精神層面實行優待老人的各項措施,比如賜老人榮譽性的爵位或官銜,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養老院”,唐代很關注精神養老,即“色養”,簡單來說就是贍養老人要和顏悅色,關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給老人臉色看,即視為不孝,甚至會受到懲戒,如何懲戒不孝之人也是歷代養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環。宋代將南北朝的“養老院”制度進一步發揚光大,明清時期,人口數量大增,官辦養老院無論是從資金,還是從人力上都已經力不從心,所以民辦養老機構迅速發展。——摘編自孫津華《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及啟示》材料二晚清民初,人們開始重新考量帶有封建色彩的養老觀,“非孝”思潮盛行,但這種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處。當時的政黨均大力提倡“盡孝”,并將該概念提高到“盡忠”層面,作為團結民眾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孫中山先生所言“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這一時期,對傳統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實踐開始從傳統的道德義務向制度義務轉變,救養主體從家庭和宗族向社會力量轉移,1928年,上海市頒布了《職工退職待遇暫行辦法》,規定工人年滿50歲,公務人員年滿60歲退休時,由雇主發給養老費,按勞動時間的長短計算。——摘自朱海龍、歐陽盼《中國人養老觀念的轉變與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養老制度體現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民國時期養老制度變化的原因,并談談你的認識。(7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與高消費并行的是西方國家的高福利政策,這一政策可以上溯至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濟貧法。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中,制定了一些社會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會民主黨首次提出“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改革政策。但福利國家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政策在歐美國家廣泛實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是北歐五國,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稱為“福利國家的櫥窗”?!ǜ@撸┝D拉起一張社會保障的大網,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即使是最底層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時又搭起一架社會進步的階梯,為人們提供向上進階的可能?!瓏也豢柏摀揞~公共開支,社會成員的勞動積極性下降,產品競爭力不強,中產階級日益削弱,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這些在歐美國家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被稱作難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種由福利國家政策而引發的現代社會病。——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福利國家政策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瑞典病”的表現。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45年以后,在金融體系上,出現了以布雷頓森林協議為主的國際經濟秩序。20世紀六七十年代,緣于歐洲貨幣市場的出現、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和石油價格的沖擊,全球范圍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在1974—1976年間,大約500億美元在世界經濟中流動。全球金融的一體化便利了資本流動,但是也給參與其中的國家帶來了金融風險。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信技術的進步,使得大數量、多種類的產品交易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即時完成,使得金融市場上的金融衍生產品越來越多。資本的大量流動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斷發展創新,使得一個國家控制本國金融風險的難度加大。表2二戰后金融全球化的歷史形態 廣度 基礎設施 制度化 分層 影響 布雷頓森林體系 共產主義國家被排除在國際 貨幣體系之外 通信技術進一步發展;有些國際管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管理國際金融;跨 國銀行重新出現 美元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儲備貨幣控制著國際交易 按規定對工業化國家影響較低;對信用限制的發展中國家有極大影響現代金融體系 真正地、普遍地參與國際金 融和貨幣秩序 發達的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礎設施提供基礎 通過國際清算銀行和其他國際協議實行廣泛的管制;跨國銀行業不斷發展 私人金融集中在倫敦、紐約和東京 利率由全球市場決定,金融政策受其影響,對于經濟體內所有集團都有重大影響——摘編自蕭國亮、隋福民編著《世界經濟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二戰后國際金融的整體發展趨勢。(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二戰后金融全球化進行歷史解讀。(6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從蘇美爾到波斯:管窺古代驛路體系的發展在古代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人員與信息的流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確保國家統治的穩定,人類文明早期階段的許多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開展道路建設并發展驛路體系。視角一 蘇美爾驛站的建立公元前三千紀中期。蘇美爾城邦國家建立,溝通這些城邦之間往來的需求促使驛站系統初具雛形。到公元前21世紀,蘇美爾人驛站的建設和管理更加完善,分為總管、生產部門、服務部等五大部門。蘇美爾人驛站只服務于從事公務的政府人員。蘇美爾人國家滅亡后,兩河流域南部地區的驛站及交通網絡迅速衰落。視角二 亞述郵驛制度的改進公元前一千紀的亞述帝國時期。國家內的郵驛采用了更為先進的中繼系統。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信件和信使的分離,從而使信件在到達一個驛站后立刻換成新的信使和騾子進行傳遞。中繼系統只提供給國家高級官員使用,從地中海岸邊到亞述帝國腹地的御道全長達到700多公里,利用中繼系統在這條御道的首尾兩端傳遞信息,只需花費不到5天的時間。視角三 波斯帝國道路的完善在繼承亞述帝國郵驛系統的基礎上,波斯帝國最終建立起聞名于世的交通網絡。同蘇美爾人和亞述人類似,波斯人的道路系統并不對私人商路開放。所有執行公務的人員在各級道路往來通行時,都需持有國王或地方總督簽發的旅行許可文件。波斯帝國在御道每隔20公里左右的位置建設驛站,利用信使和專門挑選的快馬類似接力賽跑一樣依次傳遞信件,可以在12天內橫跨超過2500公里的距離。——摘編自李智《古代西亞驛路體系的發展與特點》(1)根據材料分析古代西亞驛路體系發展的原因,并概括古代西亞驛路體系發展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古代西亞驛路體系發展的認識。(4分)2024—2025學年度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高二第二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B C C B A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B D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答案】(1)特點:傳承尊老敬老傳統,歷史悠久;物質贍養與精神照顧相結合;養老院制度隨之發展;正面引導與反面懲戒結合;明清以來民間養老機構發展迅速。原因: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統治階級把孝道作為治國理念,用以更好地維護其統治;小農經濟下的農耕文明,重視家庭。(2)原因:西方思想文化的沖擊;從晚清到民國社會轉型的推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民國政府的政策探索。認識:民國時養老觀念和養老實踐初步向近代化轉變,推動政府對養老制度實施立法保障;但這種轉變受制于當時歷史背景,未覆蓋全國,也不具有連續性,在實際工作中也未很好地貫徹執行。17.【答案】(1)特點:歷史悠久;通過立法確立規范;受經濟危機刺激;二戰后廣泛推行,北歐最為典型;既提供保障又注重激勵。(任答三點即可)(6分)(2)表現:國家財政負擔加重;社會成員勞動積極性下降,“懶人”階層出現;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8分)18.【答案】(1)趨勢:全球化;制度化;迅捷化;電子化;規范化;多極化。(6分,任答3點, 言之成理即可)(2)解讀:全球的金融秩序是二戰后初期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形成的;隨著歐洲貨幣市場的出現、石油價格的上升和美國經濟的相對衰落,布雷頓森林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崩潰;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本流動的全球化、金融市場一體化和金融機構的全球擴張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趨勢;現代國際金融增強了資本在全球的流動,為人們提供各種資金便利;但是,現代國際金融也加大了各國的金融風險,金融風險一旦失控,就會導致大范圍金融波動,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機。(6分,任答3點,言之成理即可)19.【答案】(12分)(1)原因:加強帝國內部的交流;提升帝國對地方的統治效率。(2分)特點:驛路體系建設起步早;跨越范圍廣;建設和管理逐步完善;服務于從國家治理的需要。(6分)(2)認識:驛路體系的運營和發展反映著國家政權的興衰;推動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推動了人類文明整體的進步與發展。(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