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年級歷史下冊新部編版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單元測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年級歷史下冊新部編版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單元測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下冊新部編版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單元測試題
一、選擇題
1.古代《謚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煬”是古代中國最差的謚號了。隋煬帝得到這個謚號主要是由于(  )
①廢除前朝的選官制度 ②縱情享樂,奢侈無度
③營造東都洛陽,耗費人力 ④三征遼東,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隋朝剛建立的時候,全國大約有400萬戶、2000多萬人。建國第三年清查戶口后,立刻上升至700萬戶、4000多萬人。”導致上述變化的原因是(  )
A.隋朝的建立 B.南北的統一 C.戶籍的編訂 D.經濟的發展
3.貞觀五年,禮部官員擬定在二月為皇太子行冠禮,增加禮儀隊的規模。唐太宗則以“恐妨農事”,不可勞民為由,將日期改為了十月。這反映出唐太宗(  )
A.大力發展科舉 B.重視農業生產
C.鼓勵海外貿易 D.裁撤冗官冗員
4.唐太宗道:“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役繁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民衣食有余。”為此,他(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C.打擊敵對官僚貴族 D.減輕人民勞役負擔
5.在封建時代,像李世民和李隆基那樣主動限制皇權,發揮相權的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正是唐玄宗的放權,開元期間才出現了姚崇、宋璟、張九齡這樣的千古名相,國家用人得當。以上內容體現了“開元盛世”的具體表現是(  )
A.經濟發展 B.軍事強盛 C.政治清明 D.民族交融
6.唐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為相,廓清武后則天以來之積弊,勵精圖治,至民夜戶不閉,道不拾遺,遂達臻全盛”。唐明皇所創造的“治世”是指(  )
A.開皇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洪武之治
7.李麗同學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制了如下朝代更替示意圖。與圖中①對應的朝代相關的史實是(  )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局部)
A.草原崛起,完成統一 B.政權分立,民族交融
C.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D.開鑿運河,分科取士
8.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唐玄宗的變化導致了(  )
A.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B.開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
C.對外開放包容,萬國來朝 D.文成公主入藏,民族關系和睦
9.《舊唐書》記載,“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這反映出唐代(  )
A.宦官和外戚的矛盾 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文臣與武將的矛盾 D.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10.唐中后期,一些節度使擅自擴大自身權力,私自任命將領和官吏,甚至形成了父死子繼或親信相襲的局面。以上現象表明(  )
A.唐朝走向衰弱 B.宦官干預朝政
C.五代十國并立 D.八旗制度形成
11.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擊敗東突厥,護送文成公主入藏;唐高宗時,唐朝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穆宗時,唐蕃訂立友好盟約。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社會經濟繁榮 B.民族政策靈活
C.社會風氣開放 D.中外交往頻繁
12.《古今畫鑒》中描述閻立本《步輦圖》說:“畫太宗坐步輦上……曲眉豐頰,神采如生……后有贊普使者,服小團花衣,及一從者。”《步輦圖》所反映的相關歷史事件是(  )
A.唐太宗大破東突厥 B.唐王朝與吐蕃和親
C.新羅使者來唐朝覲見 D.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13.從圖片、文物、遺跡等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下列圖片可以用于研究唐朝(  )
A.宗教文化的發展 B.民族交往的頻繁
C.中外文化的交往 D.繪畫藝術的進步
14.唐朝詩壇氣象萬千,名家輩出。下列詩句共同體現了唐朝“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以上詩句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全面展現了唐朝(  )
A.對外開放 B.民族交融 C.盛世氣象 D.經濟繁榮
15.“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常用方法。下列詩句能夠佐證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B.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6.唐代詩人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說:“揚、越(揚州、越州)間多作書模勒(雕版印刷)樂天(白居易)及余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這說明唐代(  )
A.科技進步推動文化傳播 B.商業繁榮孕育市民階層
C.對外交流促進國家交往 D.文學藝術反映人民需求
17.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作品《裴將軍詩》(如下圖),形式感強,字形結構長短、大小、粗細變化較強,碑中行草書由楷書的筆法調和而來,加以篆籀沉穩蒼茫之風,吸收了張旭草書的肆意浪漫。這反映了(  )
《裴將軍詩》
A.漢字演變趨勢由繁至簡 B.書法藝術脫離了底層民眾
C.唐代書法家的融匯創新 D.行草書創作嚴格遵循規制
18.唐朝畫家吳道子的畫落筆雄勁,風格奔放。下列是他的作品是(  )
A.《步輦圖》
B.《送子天王圖》
C.《韓熙載夜宴圖》
D.《清明上河圖》
二、材料分析題
19.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朝代,它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具有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盛唐氣象。
政治之盛
材料一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豐收),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
——《資治通鑒·唐紀》
材料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唐·杜甫《憶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描繪了唐朝不同時期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們分別被稱之為什么?
經濟之盛
材料三
(2)唐朝時期,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現的兩種新農具分別叫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作用?
文化之盛
材料四 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疆域遼闊,對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的暢通,讓異域文化與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為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文人墨客們或歌頌壯麗山河,或描繪邊疆風光,或抒發報國之志,或傾訴人生感慨。
(3)“唐詩宋詞元曲”,唐朝時期的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其中有“詩仙”“詩圣”美譽的詩人分別是誰?
20.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完成下列問題。
【南北統一】
材料一
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制度創新】
材料二 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
——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
【身死國滅】
材料三 百役繁興,六軍不息,竭盡國力,大興工役,唯其權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慮民眾的承受能力。
——袁剛《暴君隋煬帝評價的論辯——關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1)誰完成了材料一中的“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這次統一有什么意義?
(2)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依據材料二歸納科舉制度的特點。找出描述科舉制度作用的句子。
(3)【建筑奇跡】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
(4)依據材料三指出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綜合以上內容探究隋朝有什么特征?
21.盛世局面·啟迪后人。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為政府公開選拔人才,在上有……綜合管理全國行政事務。這兩制度,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后一千年的穩固基礎。
——摘編自錢穆《國史新論》
材料二 唐太宗非常反對歷史上某些“貴中華,賤夷狄”的陳腐觀念。他開明地認為,“夷狄亦人,其情與中夏不殊。”他把“撫九夷以仁”當作“君之體”,宣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
——摘編自劉潔《從唐代邊塞詩看唐代的民族政策——唐代邊塞詩系列研究之二》
材料三
  唐朝僧人鑒真受日本的邀請東渡,先后五次都沒有成功,還因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矢志不渝,繼續進行第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 繪畫等。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647年,天竺摩揭陀國遣使來到中國。隨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榨沉如其劑,色味愈西域甚遠”。 唐初,波斯商人的足跡遍布長安、洛陽、揚州、泉州、廣州等地。他們販賣珠寶、香藥及西域、南海一帶的土產。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商品也大量運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轉銷到西方。 ——摘編自《中外關系史》
(1)材料一中“在下有”和“在上有”后面的省略號分別指的是哪一制度?它們產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請舉一例史實對該政策加以說明。
(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點及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唐朝的發展對今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
22. 七年級(2)班歷史興趣小組正開展一場探究活動,請你參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技術創新】
材料一
【民族交融】
材料二 貞觀十五年正月……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
【文化繁榮】
材料三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每一個時代的文學,都有新的寫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
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中外交流】
材料四 唐朝對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點: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且具有持續性;對外交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使節來往、留學生、貿易交流、宗教往來等。唐朝頻繁的對外交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進了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
——袁行霈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三卷
(1)材料一中圖A、圖B是唐朝時出現的農業生產工具,它們分別是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兩種工具的出現產生了什么積極作用。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歷史事件有何意義 (2分)唐朝時期和吐蕃還有哪些交往史實
(3)材料三中提到“每一個時代的文學,都有新的寫法”,在唐朝時期,文學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詩歌,請你舉出一位唐朝著名詩人并簡述其詩歌風格。
(4)依據材料四,歸納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唐朝中外交流活躍的有利因素。綜合上述材料及問題,請你為本次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要求:主題鮮明,語言凝練)
答案
1.B
2.C
3.B
4.D
5.C
6.C
7.C
8.A
9.B
10.A
11.B
12.B
13.C
14.C
15.D
16.A
17.C
18.B
19.(1) 材料一:貞觀之治;材料二:開元盛世
(2) 農具:曲轅犁;筒車。共同作用:促進了糧食(畝)產量的提高。
(3)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20.(1)人物:楊堅(或隋文帝)。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2)標志: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特點:自由報考、不問出身貴賤、公開考試、考試內容廣泛、以程文優劣為錄取依據等。作用: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
(3)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作用: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4)根本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特征:繁榮而短暫。
21.(1)“在下有”指科舉制。“在上有”指三省六部制。共同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鞏固統治;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2)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史實及說明: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皮邏閣為云南王,唐王朝與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關系密切;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等。
(3)特點:交往范圍廣泛,且互有往來;交往領域全面,涉及經濟、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渠道多,有官方往來及民間貿易等;交往內容豐富,中國傳出去的主要是文化和生產技術等,外國傳入的主要是土特產和當地物產等。
影響:豐富了唐朝的社會生活;推動了各國的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
(4)要善于進行制度創新;要妥善處理民族關系,促進民族交融;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對外交往等。
22.(1)圖A: 曲轅犁。 圖B: 筒車。 作用: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2)歷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意義: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史實:唐中宗時,尺帶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唐穆宗時,訂立友好盟約,刻立唐蕃會盟碑。
(3)李白,具有浪漫情懷,抒發了昂揚進取的時代精神; 杜甫,詩風淳樸厚重,反映歷史的真實狀況; 白居易,直面社會現實,通俗易懂。
(4)特點:對外開放范圍廣泛,具有持續性; 形式多樣,雙向交流。 有利因素:唐朝經濟繁榮,政治自信和文化兼容并包,以及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主題:盛唐氣象(唐朝的繁榮與開放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善县| 青浦区| 长沙市| 永清县| 衡南县| 建平县| 汶上县| 东宁县| 六安市| 大名县| 罗甸县| 内乡县| 华亭县| 公主岭市| 寿光市| 阿瓦提县| 焦作市| 临夏县| 静海县| 九台市| 姜堰市| 沅陵县| 唐河县| 文登市| 鹰潭市| 桐庐县| 曲阳县| 陇川县| 南乐县| 苏尼特左旗| 荃湾区| 凯里市| 丰城市| 屯门区| 广水市| 祥云县| 庆城县| 精河县| 财经| 金秀| 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