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池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命題單位:池州三中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晰。3.請按題號順序在各題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答題卡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5,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統一交回。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受地理和歷史條件影響,古代文明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對下圖中各區域文明成果表述正確的是()古代文陰示色圖x7A.①處制定了世界最早的成文法典B.②處國家的典型特征是小國寡民C.③處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D.④處誕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2.史詩《吉爾伽美什》將城邦首領吉爾伽美什描繪成半人半神的英雄。他進行殘暴統治,致使民怨四起,人們便向神靈哭訴,于是神靈創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懲罰他,但兩人在決斗中成為好朋友,此后吉爾伽美什棄惡從善,為民除害,立下許多功績。材料可以用來反映()A.尼羅河流域文學發達B.亞述帝國的王權崇拜C.兩河流域的文明程度D.伊斯蘭教的重要影響3.亞歷山大東征時,一批有才識的科學家、藝術家、歷史學家隨軍出征。他們搜集資料,采集標本,把東方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介紹到了希臘。這可說明,亞歷山大()A.進行了軍事改革B.推動了文化交流C.推廣了希臘文明D.強化了君主專制4.715年,法蘭克王國把從叛亂貴族和部分教會那里沒收來的土地連同土地上的居民,分封給親近的貴族。受封者必須向國王宣誓效忠,承擔服兵役、納貢稅等義務。領主又將受封土地的一部分封給自己的親信臣屬。這些做法()高一歷史第1頁,共4頁A.有效維護了封建帝國的統B.奠定了歐洲社會的基本格局C.加速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D.使教權王權的矛盾日趨尖銳5.《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說:“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對這句話理解準確的是()A.皇帝的權威來自于法律B.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C.法律可以消除社會矛盾D.法律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6.在俄羅斯數百年的擴張史上,先后提出以下“理由”:謀求土地、物產、航路、商路和商業利益,統一“整個俄羅斯”,奪取出海口,在歐洲甚至全世界建立霸權,促進被侵吞地區的解放等。這說明俄羅斯的對外擴張()A.具有地理全方位性B.缺乏一貫性連續性C.具有一定的計劃性D.重視物質利益獲取7.美國史學家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說:“在8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這一時期,說阿拉伯語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主要舉起者。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重新發現、修訂增補、承先啟后,這些工作都要歸功于他們。”該觀點得出的主要依據是阿拉伯人民()A.發明了全新的阿拉伯數字B.傳播并保存了東西方文化C.完成了西亞地區的希臘化D.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8.下圖是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的相關材料。據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題應是()701年,日本文武天皇將《尚書》《論語》等作為大學或國學的必修課程10世紀,高麗王朝科舉考試內容以儒家的思想為中心11世紀,越南李朝建立,推崇儒學和科舉A.亞洲政治一體化的趨勢B.東西方文明間相互交融C.亞洲各國封建進程加快D.中華文明影響周邊國家9.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其名稱源自拉丁文,意為“平靜的海洋”,是由一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及其船隊命名的。該航海家的船隊()A.最先開通了到達美洲的新航線B.從西班牙出發一直向東航行C.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D.最早發現了亞洲地區的國家10.彼特拉克說:“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他的觀點反映了當時的人們()A.追求人性解放B.反對封建專制C.追求政治民主D.反對宗教信仰11.在中世紀的歐洲神權高于王權,天主教會是超國家組織。宗教改革后,新教倡導“君權神授”的國家學說,神授的君權有改革教會、建立民族教會的權利。這一變化()A.促進了世俗教育的普及B.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C.開創了自然科學新時代D.奠定了近代西歐各國的版圖12.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寄希望于“開明”君主進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孟德斯鳩則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而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啟蒙思想家的分歧在于()A.構建社會的方案B.是否反對君主專制C.要不要追求理性D.階級立場的不同高一歷史第2頁,共4頁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1 2 3 4 5 6 7 8C C B B D C B D9 10 11 12 13 14 15 16C A B A D C C D二、非選擇題(第 17 題 25 分,第 18 題 15 分,第 19 題 12 分,共 52 分)17.【參考答案】(1)社會變遷: 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 以貨幣白銀為財富的觀念形成(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工商業市鎮興起; 手工工場出現(新的經濟成分增長)。( 每點 2 分,三點 6 分,四點得 7 分,言之成理即可賦分)(2)表現: 商品世界性流動; 人口跨洲際遷移; 食物物種全球交流; 文化交流的國際化。( 每點 2 分,共 8 分, 言之成理即可賦分)(3)主要推動因素: 賦役折銀征收; 城鄉商品經濟的繁榮; 私人海外貿易限制的放松;新航路開辟后海上貿易網絡的形成(西、葡東來引發的中西貿易);海外白銀大量流入。 ( 每點 2 分,共 10 分,言之成理即可賦分)18.【參考答案】(1)特征: 農業發展; 畜牧業比較發達 ; 商品貿易比較活躍; 出現社會貧富分化。(每點 2 分,共 6 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賦分)(2)成就: 發明了獨特文字; 在天文歷法方面成就突出。(每點 2 分,共 4分)原因: 氣候變化毀壞了生存基礎; 疾病流行導致人口減少; 外族侵略的破壞。(答出兩點得 4 分,三點得 5 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賦分)19.【參考示例】科學與技術相結合助推生產力飛躍(2 分)科學理論的成果引發一系列技術革新,從而實現生產力的巨大飛躍。17 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許多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18 世紀 60 年代以來,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引發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巨大變革,生產力出現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 世紀中后期,自然科學又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表現為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應用以及內燃機的創制,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兩次工業革命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8 分)綜上所述,科學理論與技術結合日益密切,推動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我國應重視科學技術發展,努力提高自主研發和制造實力,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實現跨越式發展。(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 高一歷史參考答案.docx 歷史 高一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