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2023 學年度第二學期初二級歷史科期中考試試卷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 8 頁,滿分為 90 分。考試用時 60 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和學號填寫在答題卡和答卷密封內相應的位置上,用 2B 鉛筆將自己的學號填涂在答題卡上。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卷紙上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卷紙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超出指定區域的答案無效;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和平整。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 50 分)一、單項選擇題(每題 2 分,共 50 分)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之一是“政治協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政治協商”的中心內容是A.籌建新中國 B.進行土地改革 C.制定新憲法 D.完成祖國統一2.理清發展線索,提煉關鍵詞,是學習掌握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之一。與以下“中國近現代史發展歷程年代標尺”方框③對應的關鍵詞是A.開天辟地 B.井岡烽火 C.當家作主 D.社會主義3.建國初,西藏昌都百戶頭人之一的甲本次成找到人民解放軍,控訴藏軍的橫征暴斂以及帝國主義的累累罪行,并帶領村民把僅有的糌(zān)粑和園根(食用植物)擺在路上供人民解放軍食用。這反映西藏和平解放A.受境外反動勢力干預 B.物資補給是重要保障C.實現祖國大陸的統一 D.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第 1 頁 共 8 頁4.對右圖解讀正確的是A.西藏的和平解放B.國民經濟的恢復C.政治制度的創新D.“一五計劃”的實施5.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關聯正確的是A.新中國成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西藏和平解放——實現了祖國統一C.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D.土地改革——建立了土地公有制6.2021 年清明節前,退役軍人事務部面向全國發起“為許玉忠,男,河北省青縣烈士尋親,幫英雄‘回家’”的活動。根據右圖資料判人,1921 年生,1951 年 5 月斷,該英雄犧牲地應在犧牲,中國人民志愿軍第 60A.中國 B.朝鮮軍 181 師 543 團副班長。C.美國 D.日本7.《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中寫道:通過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農民獲得了土地等生產資料,破除了迷信,實現了民主和平等。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A.背景 B.目的 C.性質 D.結果8.為了深入學習和研究土地改革運動,同學們搜集到了下列資料,其中最有價值的是A.以土地改革運動為題材的小說《暴風驟雨》B.親歷土地改革運動的老人寫成的回憶錄C.市博物館保存的土地改革運動的檔案D.從互聯網檢索獲取的土地改革運動的資料9.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新中國成立以來,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的措施是①土地改革 ②農業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第 2 頁 共 8 頁10.下列事件反映出的共同主題是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A.恢復發展經濟 B.解放生產力 C.鞏固新生政權 D.抵抗外來侵略11.1954 年憲法頒布后,毛澤東曾指出:“我們的這個憲法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但還不是完全社會主義的憲法。”1954 年憲法具有這個特點的主要原因是A.新民主主義革命尚未成功B.《共同綱領》仍起臨時憲法作用C.第一個五年計劃尚未完成D.三大改造尚未完成12.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鞍鋼技術革新能手王崇倫發明和改進了“萬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三年的勞動定額。這一時期出現了“每一秒鐘都為創造社會主義社會而勞動”的口號。材料反映的精神內涵是A.樂于助人 B.嚴守紀律C.忘我奉獻 D.生命至上13.1957 年,一位詩人寫道:“請看,中國張開了翅膀—— 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車輪追風,‘屋脊’建新路!……”該詩句表達了A.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的喜悅 B.三大改造勝利完成后的歡樂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后的欣喜 D.“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后的熱情14.下列選項中,與右圖現象有關的是A.中共八大B.“大躍進”運動C.“文化大革命”D.“改革開放”15.1961 年 1 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發表講話,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使 1961 年成為“實事求是年”。毛澤東發出這一號召主要是因為,當時A.北約華約對峙局面出現 B.西方國家孤立封鎖中國C.國防工業與尖端科技落后 D.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第 3 頁 共 8 頁16.下圖是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發展的狀況圖,指出從③到④產生變化的主要原因A.三大改造B.中共“八大”的召開C.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D.“文化大革命”開始17. 下列茶缸是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定做并流傳至今的生活用品,其中定做于文革時期的是A B C D18.1978 年 12 月,鄧小平在一篇講話中指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去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這段講話強調的是A.沖破“左”的思想束縛 B.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C.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D.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決策19.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同點是①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確了經濟建設是中心任務③都指明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 ④都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0.1979 年 10 月《人民日報》的子報——《市場報》正式創刊,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份經濟類報紙。1980 年,《人民日報》改版,開辟了《經濟簡訊》等新欄目,經濟新聞成為報道重點,篇幅和數量不斷增加。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國企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B.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C.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D.經濟特區的建立21.有學者認為,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世界的互動經歷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動融入世界、與世界相互影響和相互適應等三個階段。其中“與世界相互影響和相互適應”階段始于A.開放五口通商 B.創辦經濟特區第 4 頁 共 8 頁C. 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2.下表為《人民日報》社論高頻詞的統計分析。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時間段 1949—1956 年 1957—1965 年 1977—1992 年 1993—2012 年人民、工作、 人民、生產、 人民、發展、 人民、發展、高頻詞和平 社會主義 改革 市場經濟A.在建設中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B.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C.把計劃和市場作為經濟手段 D.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23.西方曾有人斷言: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可能兼容,社會主義不可能搞市場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實踐和理論總結,有力而響亮地打破了這個讖言。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是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24.某校九年級一班在設計板報內容時選取了以下幾個部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符合這些內容的板報主題應該是A.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思想成果B.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社會主義理論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指導思想D.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25.首鋼滑雪大跳臺從遠處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設計靈感源于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又名“雪飛天”,與“冰絲帶”“雪如意”(河北張家口崇禮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等冬奧場館一樣,突出中國元素,彰顯了A.道路自信B.理論自信C.制度自信D.文化自信第 5 頁 共 8 頁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 40 分)二、非選擇題(26 題 14 分,27 題 10 分,28 題 16 分,共 40 分)26.(14 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新中國不同時期國民經濟成分比例示意圖》材料二《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變化示意圖》材料三《中國青年報》特別報道《變遷:從“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題詞摘要:時期 主題詞“一五”(1953﹣1957) 工業增速、趕英超美“二五”(1958﹣1962) 大躍進、大倒退“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開放“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 宏觀調控、經濟軟著陸“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計劃退場、市場配置資源“十一五”(2006﹣2010) 改革開放、堅定不移(1)依據材料一,概括 1952 年到 1956 年公私經濟比例發生什么變化?這一所有制成分在變化過程中,我國有何獨特創新的做法?(4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導致 1957 年、1984 年和 1993 年三個 GDP增長率峰值出現的關鍵原因。(6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4分)第 6 頁 共 8 頁27.(10 分)下列圖片,是某博物館以組圖的形式呈現的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組圖①1956 年 1 月 15日,在北京各界慶農民申請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社員證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上,工商界代表樂松生向毛主席獻報喜信。組圖②王進喜日記 雷鋒 鄧稼先請從①②組圖中任選其中一組,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 80~120 的小短文。(要求:1.明確所選組圖;2.自擬標題;3.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史論結合。)28. (16 分)廣東省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廣東團審議時強調指出,廣東得改革開放之先機,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最根本的還要靠改革開放。材料一:1979 年 4 月,廣東省負責人向中央匯報工作時,希望讓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有必要的自主權……鄧小平當即果斷指出:“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 2015 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NO.13 之巨手:托起城市中國新版圖》。藍皮書指出最具綜合競爭力城市的排名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專家解釋說,深圳是全國城市中單位面積經濟產出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除經濟發展外,深圳亦能兼顧環保。香港經濟競爭力整體強健,但“守成有余,創新不足”。——央廣網北京 2015 年 5 月 15 日報道第 7 頁 共 8 頁材料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最先擁有“自主權”的城市有哪幾個?中國最終形成了一個怎樣的開放格局?(6 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深圳成為最具綜合競爭力城市的原因有哪些?(6 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 1978 年—1984 年間廣東經濟有什么變化?材料一和材料三有何聯系?(4 分)第 8 頁 共 8 頁2022-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初二級歷史科期中考試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50分)1 2 3 4 5 6 7 8 9 10A C D C C B D C D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D C C B D C C A A C21 22 23 24 25D D C D D二、非選擇題(共40分)26.(14分)(1) 變化:1952年私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1956年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2分)原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實行贖買政策。(2分)(2)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1984年:我國決定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93年: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或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6分)制定了符合國情的政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4分)27.(10分)組圖①(1分)標題:社會主義改造(3分)說明詞:1953年我國逐步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6分)組圖②(1分)標題:模范人物(3分)說明詞: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開始后,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鐵人”王進喜、解放軍好戰士雷鋒和著名科學家鄧稼先就是典型代表。他們在經濟、科技等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其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精神不斷激勵著人們。(6分)28.(16分)(1)城市:深圳、珠海和汕頭。(3分) 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3分)(2)原因: ①單位面積經濟產出最高;②創新能力最強;③發展經濟同時兼顧環保(6分;一點2分)(3)變化:廣東經濟增長速度由1978年(改革開放前)遠遠落后于全國到1984年(改革開放后)迅速追上并超過全國增長速度。 (2分) 聯系:材料三廣東經濟的發展得益于材料一中的改革開放政策 (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州執信教育集團2022-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初二級歷史科期中考試試卷 .pdf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