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度第二學期初二級歷史科期中考試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50分)1 2 3 4 5 6 7 8 9 10C D D C B B B B C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D D B B C B D A C21 22 23 24 25C D A D C26.(1)戰役:上甘嶺戰役。(2分)原因:①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②美國在朝鮮戰爭受挫;③蘇聯建議和談。(任答2點即可得4分)(2)道路:公私合營。(2分)影響:促進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分)(3)時代精神: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等。(2分)成就: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的建成;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的建設;蘭新、蘭青、包蘭鐵路的修建;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答1項可得2分)(4)先進人物推動了中國歷史和社會得進步。(2分,言之有理即可)27.(1)確立社會主義制度。(2分)(2)新變化:農民收入增加;貧困人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下降。(4分)時代背景:實行改革開放;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或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任答一點,得2分)(3)因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1點2分,答出2點即可)28.(1)1992—2000年:開放內地沿江沿邊城市,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任意1點2分)2001—201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分)(2)示例——(2分)觀點: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分)論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對內改革方面,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對外開放方面,我國逐漸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融入全球市場,極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2分)結論:總之,通過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因此,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說明:①觀點是有價值判斷,有個人立場,主題僅是陳述事實,主題表述不等于觀點表述;②論述過程必須史論結合,并且列舉不少于兩組的史實說明,史實1分,說明1分;③結論部分只重復觀點給1分,在觀點基礎上有升華得2分。2023-2024 學年度第二學期初二級歷史科期中考試試卷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 8 頁,滿分為 90 分。考試用時 60 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和學號填寫在答題卡和答卷密封內相應的位置上,用 2B 鉛筆將自己的學號填涂在答題卡上。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卷紙上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卷紙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超出指定區域的答案無效;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 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和平整。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 50 分)一、單項選擇題(每題 2分,共 50 分)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草后,經過了 7次反復地討論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組討論了兩次,廣泛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見,再提交政協全體會議討論通過。這說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A.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B.經過了空前規模的普選過程C.是與會代表集體智慧的結晶D.形成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2.歷史學家金沖及說,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前途命運,在新中國成立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B.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C.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D.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3. 某次班會上,同學們講述了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羅盛教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據此判斷,這次班會的主題是第 1 頁 共 8 頁A.“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B.“向雷鋒同志學習”C.“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D.“誰是最可愛的人”4. 如右圖紀念章反映的歷史事件A.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B.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C.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D.摧毀了我國的封建土地制度5.某同學在學習完“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勝利、土地改革的完成”這三個事件后,歸納了它們的共同作用。下列歸納最恰當的是A.為新中國成立做了準備 B.鞏固了新中國政權C.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D.加強了中國同世界的聯系6.下圖是我國“一五”計劃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表。這一投資結構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A.重工業位居于世界前列 B.經濟建設與國情緊密結合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重要7.申紀蘭(1929—2020)是唯一一位連任第一至第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她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提出很多聚焦農村、農民的議案,2019年獲得“共和國勛章”。她的這些成就得益于實行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8.新中國成立初期,“平均每個農戶只有 0.6頭耕牛,就大多數農戶來說,從事獨立的家庭經營尚感困難”。基于此,我國A.開展了土地革命 B.進行農業合作化運動第 2 頁 共 8 頁C.成立了人民公社 D.采取包干到戶形式9.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歷史的證明,概括來說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做了兩件大事:建立新中國、開創社會主義道路。這兩件大事開始的標志分別是A.開國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開放的實踐C.開國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D. “一五”計劃的實行和改革開放的實踐10.右圖漫畫作者意在說明A.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挫折B.人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C.經濟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D.大躍進遏制浮夸風的蔓延11.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在大慶油田的建設中,廣大建設者吃大苦、耐大勞,建設起當時我國最大的石油基地。其中被稱為“鐵人”的是A.王進喜 B.焦裕祿 C.鄧稼先 D.袁隆平12.《人民日報》社論見證時代風云,書寫社會變遷,勾勒出國家發展的軌跡。下列社論發表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是A.《學好文件抓住綱》 B.《不忘初心逐夢前行》C. 《將革命進行到底》 D.《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13.1984年 10月 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5周年國慶慶典的游行隊伍中,農民開著拖拉機,載著牌子經過天安門廣場。牌子上的標語是A.工業學大慶 B.人民公社好第 3 頁 共 8 頁C.時間就是金錢 D.聯產承包好14.1978年,廣東清遠率先在國營企業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結果迅速改變工業效益低下的狀況。到 1981年底,這種“清遠經驗”迅速在全國實施。“清遠經驗”說明A.包產到戶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經濟體制改革大大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C.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經濟的協調發展D.對外開放大大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15.1991年 3月,中共中央確定在上海和深圳試點實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這表明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B.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C.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D.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落實16.深圳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現在正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邁進,深圳成為“窗口”的起點是指A.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B.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成為首批經濟特區 D.開啟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7. 改革開放初期有人認為,經濟特區會淪為過去的“租界”,利用外資創辦中外合資企業是西方國家資本輸出、經濟侵略的表現。這反映出當時A.經濟全球化的逆轉 B.對特區的認識存在分歧C.全面開放格局形成 D.國有經濟失去主導地位18.1992 年南方談話與 1978 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奠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基礎B.明確了特區姓“社”不姓“資”C.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D.解決了人們思想認識的重大問題19.下圖是某學習小組進行歷史學習設計的年代尺,他們學習的主題是A.中國共產黨先進指導思想的確立、繼承和發展第 4 頁 共 8 頁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C.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歷次代表大會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20.2018年,我國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 19657億元,比 2012年增長 90.9%,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 2.18%,比 2012 年提高 0.21 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A.建成獨立自主工業體系 B.脫貧攻堅戰略取得突破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D.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1.毛澤東提出“為人民服務”,鄧小平說“我是人民的兒子”,習近平提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由此可見,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A.追求民族獨立 B.推動科技發展C.為人民謀幸福 D.實行改革開放22.《人民日報》元旦獻詞中,“發展”“中華民族”“奮斗”“夢”“復興”“擔當”等主題詞出現頻率最高的階段應該是A.1979—1988年 B.1989—1998年C.1999—2008年 D.2009—2020年23.以下示意圖根據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帳本制作,從一個視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百姓生活的變遷。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A.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生活方式的變化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D.城市化進程加速24.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產生、發展起來的理論是A.馬克思主義 B.毛澤東思想C.鄧小平理論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 5 頁 共 8 頁25.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其中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距今年(2024年)還有A.11年 B.20年 C.25年 D.28年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 40 分)二、非選擇題(26題 16分,27題 12分,28題 12分,共 40分)26.新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大批的先進英雄人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1952 年 10 月,年僅 21 歲的黃繼光,面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用戰斗的姿態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后,1951 年 6 月,蘇聯建議五大國締結和平條約。……隨后,美國同意和談。材料二 榮毅仁的一生,上關國家巨變,下系家族榮辱,演繹著經典故事。他從打造商業帝國的民族資本家,到新中國的上海市副市長,在榮毅仁的身上,幾個時代的印記交織錯落,耐人尋味。……解放后,對于民族資本家,毛澤東給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榮毅仁便開始積極地配合工作。——摘編自《紅色資本家——榮毅仁》材料三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一首《念奴嬌 追思焦裕祿》,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好干部——焦裕祿”的崇敬之情。焦裕祿同志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正值蘭考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之際,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貧困面貌。1964年 5月 14日,焦裕祿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年僅 42歲。——摘編自《黨史學習教育》(1)黃繼光是哪一次戰役中的戰斗英雄?根據材料一,分析美國同意和談的原因。(6分)第 6 頁 共 8 頁(2)材料二中毛澤東對民族資本家給出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具體是什么道路?榮毅仁“積極地配合工作”,對我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分)(3)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三中焦裕祿等英雄模范人物體現出怎樣的時代精神?并列舉該時期(1956—196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4分)(4)綜上所述,談談你對先進人物歷史作用的認識。(2分)27.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認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新中國確立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追求即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摘編自鄭子青、鄭功成《消除貧困:中國奇跡與中國經驗》材料二 1978—1985年中國農村人均純收入與貧困人口數變化表事件 農村人均純收入 農村貧困人口 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978年 133.6元 2.5 億人 30.7%1985年 397.6元 1.25億人 14.8%——摘編自《農村扶貧開發新探》等材料三 2021年 2月 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1)根據材料一,寫出新中國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2分)第 7 頁 共 8 頁(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農村出現的新變化,并分析出現這些新變化的時代背景。(6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因素。(4分)28. (12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 1992年至 2000年、2001年至 2012年數據變化的原因(4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進行論述。(8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價值觀正確。)第 8 頁 共 8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州執信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度第二學期初二級歷史科期中考試試卷.pdf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