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初一歷史試卷(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第1卷選擇題(共24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央視《國寶大會》(第二季)“舟楫千里”節目介紹:隋煬帝開了許多新的河道,連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開通了一條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動脈。該“大動脈”指A都江堰B.趙州橋C大運河D.長城2.某同學經常用對聯描述歷史人物。可以為他所寫的“政啟開元奠基礎,治宏貞觀續發展”這一對聯,作為橫批的人物是A隋文帝B.唐高祖C武則天D宋太宗3.以下是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描述某時期的關鍵詞:“李世民與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一長安”。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4.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下列最具有“人間煙火”味的是A秦朝統一貨幣,商業得到發展B.漢朝鹽鐵專賣,商業進一步發展C唐朝市坊分立,長安商業繁華D.宋朝市坊不分開,出現早市夜市5.唐朝的紡織品種類繁多,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絕全國;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頗具規模。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A文學藝術的興盛B手工業水平的高超C社會風氣的開放D商業貿易往來頻繁6.下列關于科技與文化,對應不正確的是A僧一行《大衍歷》B.孫思邈《千金方》C沈括《夢溪筆談》D.吳道子《授時歷》7.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撰序時寫到,有人拿白居易詩歌的寫本和印本在街頭叫賣或換取酒茶。唐文宗大和年間,四川和江淮一帶民間已經每年“以板印歷日”。由此可見當時A造紙術已得以改進B雕版印刷已經出現C農業器具開始出現D天文歷法已趨完善第1頁共8頁8.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和解讀。下面是某同學搜集到的一組圖片資料,資料體現的主題是1.20日本奈良鑒真像《弘法大師行狀繪詞》(局部)玄奘西行求法(郵漂)》A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B.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C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D明朝科技成就及影響9。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被稱為“詩史”。下面這兩首詩反映了唐朝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其中的轉折點是憶昔(節選)垂老別(節選)憶昔開元全盛日,萬國盡征戌,小色猶藏萬家室。烽火被岡巒。稻米流脂粟米白,積尸草木腥,公私倉噴俱豐實。流血川原丹。A宦官專權B.藩鎮割據C黃巢起義D安史之亂10.下列資料卡片是對某一歷史人物的信息歸納。該人物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結束五代局部統A黃巢B.趙匡胤C朱溫D.宋太宗11.下面的示意圖反映了11世紀前后中國社會出現的問題和統治者采取的對策,①和②處分別對應的是問題對策問題對策武將行政效疼低下①財政入不敷出②專權邊疆戰事失利A崇文抑武王安石變法B.察舉制度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度忽必烈改制D.廢除丞相封諸子為王第2頁共8頁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初一歷史 試卷(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第Ⅰ卷 選擇題(共24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央視《國寶大會》(第二季)“舟楫千里”節目介紹:隋煬帝開了許多新的河道,連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開通了一條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動脈。該“大動脈”指A.都江堰 B.趙州橋 C.大運河 D.長城2.某同學經常用對聯描述歷史人物。可以為他所寫的“政啟開元奠基礎,治宏貞觀續發展”這一對聯,作為橫批的人物是A.隋文帝 B.唐高祖 C.武則天 D.宋太宗3.以下是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描述某時期的關鍵詞:“李世民與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4.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下列最具有“人間煙火”味的是A.秦朝統一貨幣,商業得到發展 B.漢朝鹽鐵專賣,商業進一步發展C.唐朝市坊分立,長安商業繁華 D.宋朝市坊不分開,出現早市夜市5.唐朝的紡織品種類繁多,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絕全國;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頗具規模。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A.文學藝術的興盛 B.手工業水平的高超 C.社會風氣的開放 D.商業貿易往來頻繁6.下列關于科技與文化,對應不正確的是A.僧一行《大衍歷》 B.孫思邈《千金方》C.沈括《夢溪筆談》 D.吳道子《授時歷》7.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撰序時寫到,有人拿白居易詩歌的寫本和印本在街頭叫賣或換取酒茶。唐文宗大和年間,四川和江淮一帶民間已經每年“以板印歷日”。由此可見當時A.造紙術已得以改進 B.雕版印刷已經出現C.農業器具開始出現 D.天文歷法已趨完善8.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和解讀。下面是某同學搜集到的一組圖片資料,資料體現的主題是A.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 B.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C.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 D.明朝科技成就及影響9.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被稱為“詩史”。下面這兩首詩反映了唐朝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其中的轉折點是A.宦官專權 B.藩鎮割據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10.下列資料卡片是對某一歷史人物的信息歸納。該人物是A.黃巢 B.趙匡胤 C.朱溫 D.宋太宗11.下面的示意圖反映了11世紀前后中國社會出現的問題和統治者采取的對策,①和②處分別對應的是A.崇文抑武 王安石變法 B.察舉制度 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度 忽必烈改制 D.廢除丞相 封諸子為王12.韋莊《秦婦吟》:“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描述了唐朝在受到致命打擊后長安城的衰敗、亂離情形。給唐朝統治以“致命打擊”的史實是A.黃巢起義 B.黃巾起義 C.安史之亂 D.陳勝、吳廣起義13.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詩中有人,有景,有時,有事”,“詩史互證”、以詩詞補證歷史、疑史糾誤,是一種重要的學史手段。下列詩句中可以考證南宋歷史的是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B.“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蘇頌《契丹帳》)C.“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D.“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杜甫《憶昔》)14.南宋詩人陸游在《書憤》一詩中寫道:“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其中的“大散關”曾是A.北宋與遼的邊界 B.南宋與金的邊界C.宋夏和議的地方 D.宋遼交戰的戰場15.下面這道連線題搭配正確的是A.遼——阿骨打——契丹族 B.西夏——元昊——鮮卑族 C.金——阿保機——女真族 D.元——忽必烈——蒙古族16. 中國古代杰出人物層出不窮,他們的事跡流芳百世。下列詩句中贊美文天祥的是A.應募西聯大月氏,為擊匈奴開絲路 B.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C.文山功德世人頌, 正氣長留天地間 D.獨自西行不辭勞,架起中印友誼橋17.有學者認為:“鐵木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戰場上的輝煌成就,在20世紀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如此評價鐵木真是因為他A.統一蒙古草原 B.定都大都C.滅掉南宋政權 D.統一全國18.某朝“萬里車書新一統”,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材料描述的王朝是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清朝19.北宋時期,市鎮的發展主要在黃河流域,江南地區相對較少,如蘇州只有4市鎮。南宋時期,江南地區的市鎮異軍突起,臨安府增至28市鎮,嘉興府達15市鎮,蘇州達19市鎮。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B.人口數量快速增長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海外貿易迅猛發展20.“一帶一路”一端連著中國,一端連著世界。早在宋朝時期,我國的海外貿易范圍很廣,東到朝鮮,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當時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設置的機構是A.安西都護府 B.北庭都護府 C.中書省 D.市舶司21.自宋以來,中國古代文學主流形式從宋詞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說,古典文學逐漸向受眾廣泛的通俗文學演變,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A.統治階級禁錮思想的需要 B.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需要22.對下側示意圖理解正確的是A.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 B. 削弱了地方較強勢力C.導致民族政權的并立 D. 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23.程朱理學強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強化社會倫理規范。這一思想對宋代以后的社會產生的影響是A.促進商品經濟繁榮 B.推動婦女社會地位提升C.形成嚴苛的家族禮法制度 D.削弱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24.“這部巨著按時間先后敘述史事,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加強統治。”這部巨著應該是A.《史記》 B.《齊民要術》 C.《資治通鑒》 D.《三國志》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26分)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題,其中第25題8分,第26題10分,第27題8分,共26分。25.(8 分)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都注重通過加強中央集權和地方管理等措施來鞏固統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歷史學者徐中約說:“在當時(隋唐時期)的條件下,這是一大發明。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于是有政治上社會對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獲得了非常大的彈性。 ——《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盛唐年間,……在邊地設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終于釀成藩鎮割據。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摘編自林英男《唐宋時代地方行政體制和強干弱枝傳統的形成》材料三材料四(1)材料一中的“這種制度”指的是什么?該制度誕生的標志是什么?(2分)據材料二,指出唐中后期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上的后果。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項宋代統治者“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措施。(2分)(3)結合所學,材料三中的圖一反映了唐朝怎樣的行政制度?圖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辦法來削弱相權?(2分)(4)材料四是哪朝設立的行政機構?該朝還注重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在臺灣地區建立的行政機構是什么?(2分)26.(10分)民族關系在中國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影響著歷史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圖例中的民族關系】A. B. C. D.【畫卷中的民族關系】【文獻中的民族關系】材料一 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轍《欒城集》材料二 在宋之時,見胡服、胡語者以為怪……至于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起居、飲 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明)方孝孺【詩詞中的民族關系】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節選自岳飛《滿江紅》(1)圖例中能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哪一項?(1分)(2)畫卷描繪的是哪兩個政權之間的交往?其反映出該時期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3分)(3)文獻材料一遼與朝廷保持著和平局面的出現是在哪一歷史事件之后?(1分)文獻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什么歷史現象?元朝形成一個新的民族指的是哪個民族?(2分)(4)詩詞中的匈奴借指哪個政權?(1分)(5)古代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是多樣的,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出一種方式。(1分)(6)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一談如何正確處理民族關系。(1分)27. (8分)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政治制度話創新】材料一宣政院印【科學技術話創新】材料二 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 ……中國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經濟發展話創新】材料三 (宋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法)謝和耐《南宋社會生活史》(1)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創新?材料一所示文物,可以用來證明什么歷史事實?(2分)(2)圖為莫高窟壁畫的線描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一時期農業生產有何工具創新?(1分)(3)請用2個史實證明材料二中“中國科技發展到宋代,已呈巔峰狀態”的觀點。(2分)(4)從材料三中可以得出怎樣的歷史信息?試舉一例宋代在貨幣流通領域的創新舉措。(2分)(5)綜合上述材料,請你談談創新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1分)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初一歷史期中試卷答案第Ⅰ卷 選擇題(共24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5 CCBDB 6——10 DBBDB 11——15 AACBD 16——20 CACCD 21——24 BACC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26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題,其中第25題8分,第26題10分,第27題8分,共26分。25、(1)制度: 科舉制 誕生標志: 隋煬帝設立進士科(2)后果: 藩鎮割據措施: 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分知州權力,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 (任一點)(3)制度: 三省六部制 辦法: 分化事權(4)朝代: 元朝 機構: 澎湖巡檢司26、(1)選項:C(2)兩個政權: 唐 吐蕃 民族政策: 開明的民族政策(3)歷史事件: 澶淵之盟 歷史現象: 民族交融民族: 回回(4)政權: 金(5)方式: 戰爭、和親、冊封、設置機構等(6)處理民族關系: 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幫助 (言之有理即可)27、(1)制度創新: 建立行省制 歷史事實: 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務(2)工具創新: 曲轅犁(3)兩個史實: 發明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 火藥用于軍事 (任2點)(4)歷史信息: 宋代經濟的繁榮 創新舉措: 紙幣交子的使用(5)作用: 創新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 (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江蘇省江陰市直屬學校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七年級 歷史試卷(pdf版).pdf 江陰市直屬學校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初一歷史 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