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甘肅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甘肅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解析版)

資源簡介

甘肅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
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戰國時期,“無立錐之地”的至貧之民,有的流亡到外地,成為“上無通名,下無田宅”的客民,有的成為“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十稅其五)”的佃農。這反映了當時( )
A.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B.兼并戰爭的加劇
C.社會大分工的出現 D.莊園經濟的形成
2.漢代《二年律令·津關令》規定,“禁民毋得私買馬以出打關、鄖關、函谷、武關及諸河塞津關”;人員出入津關必須有政府頒發的符、傳,并接受守關官吏的盤查;嚴格控制黃金、銅材及鑲嵌黃金的器物出入津關。漢代頒布這些規定意在( )
A.厲行重農抑商政策 B.維護國家統一局面
C.嚴格限制人口遷移 D.完善基層行政制度
3.唐代統轄全國行政大權的宰相實行復數制,由數名宰相組成集體領導班子。遇有軍國大事,宰相們會于政事堂召開宰相聯席會議,來決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詔、敕,需在政事堂召開會議討論,由政事堂會議決定是否頒布。若政事堂會議同意頒布,皇帝的詔、敕也需要宰相副署,并蓋上“中書門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則就是違制。材料強調了唐代( )
A.中樞權力機構異化 B.宰相權力分化
C.專制皇權受到制約 D.議政效率低下
4.南宋規定:“諸客販谷米面麥及柴者,其稅并船力勝錢并免,即以炭及草木博糴糧食者準此。仍不得于牙人名下收錢。”這反映南宋( )
A.規范了地方的司法行為 B.改變重農抑商政策
C.經濟運行活力得到增強 D.提高商人社會地位
5.下表為“黃宗羲的部分學術思想與著作”。這說明黃宗羲( )
類別 概況
天文學 主張編制歷法應據“天象”,重視“載其作法根本”
地理學 注重實地考察,認可“不襲前作,條貫諸水”“窮源按脈,庶免空言”
數學 著有《勾股圖說《割圓八線解《氣運算法》等
A.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B.注重對學術的深入探究
C.跳出了傳統儒學的窠臼 D.反對繼承傳統科研成果
6.19世紀90年代,梁啟超曾說:“(中國人士)數百年如坐暗室之中,一無知覺。”他進一步指出,強弱之源在于“通”和“塞”,報館的作用就在于“去塞求通”,假以時日,則“風氣漸開,百廢漸舉,國體漸立,人才漸出”。梁啟超這些論述的主要目的是( )
A.疏通社會風氣B。推進政治改革C。解放民眾思想D。打破外媒壟斷
7.傳統社會,秦始皇主要以暴君的形象流行于世。至民國時期,秦始皇形象大變,以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的書寫為例,北洋政府時期秦始皇被斥為專制魔王,國民政府時期則被頌為一代英主。這一轉變( )
A.說明中國已徹底消滅封建土地制度 B.反映了社會思潮的變遷
C.表明歷史事實隨時代演進愈加清晰 D.取決于學者的價值判斷
8.1938年9月,晉察冀邊區推出《出入口稅暫行稅則》,詳細規定禁止進出口的物資。禁止出口糧食、布匹、棉花、花生、動植物油、麻類、鋼、銅、鐵、木材等;禁止進口日貨(軍用必需品除外)、煙、酒、糖、首飾化妝品、迷信消耗品等。這些規定( )
A.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B.完善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
C.解決了根據地的經濟困難 D.適應了民族戰爭的形勢需求
9.1954年,據湖南省對9個縣的9個鄉調查所知,貧農平均畝產比中農少68斤,全年收入比中農少了近39%。同年,據福建省對8個縣的8個鄉調查所知,貧農占當地農戶總數的14.1%,而耕地與主要農具占有率不足10%,耕牛占有率不足5%。這說明,新中國土地改革后( )
A.黨和國家的組織動員能力加強 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具有迫切性
C.南方農村貧富差距在不斷擴大 D.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已基本完成
10.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在這個“決定”中不再提“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而改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中共十三大決議中進一步表述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從這一歷程可看出( )
A.國營經濟開始喪失主導地位 B.計劃經濟體制框架已經被徹底突破
C.南方談話影響改革開放進程 D.經濟體制改革市場化趨向日益明顯
11.古赫梯王國的節日數量眾多,來自地方的神靈信仰的有關節日也被納入國家節日慶典。節日慶典多在首都舉辦,國王接見來自各地的官員,也會巡視一些宗教圣城和重要行政中心。古赫梯王國的節日活動( )
A.體現了君權神授的理念 B.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
C.加重了地方財政的負擔 D.豐富了國家治理的手段
12.中世紀城市中的行會是一種手工業同行組織,其成員稱為行東,行會中學徒類似行東的家庭成員,由行東供應他們的飲食,負責他們的教育,教授他們技術,階級關系隱蔽在家長制的外殼中。這反映出中世紀行會( )
A.帶有一定的封建色彩 B.制約生產技術的革新
C.適應基層治理的需要 D.加劇市場之間的競爭
13.正當16世紀中國的白銀由于供求失衡而價格昂貴之時,在太平洋的兩岸出現了兩個白銀生產地區:一個是西屬美洲,一個是日本。前者的白銀通過馬尼拉航線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后者則通過“絲銀貿易”與中國互通有無。該現象說明( )
A.新航路開辟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B.白銀開采與出口是美洲經濟的支柱
C.規模性和區域性的貿易體系已建立 D.中國手工產品的生產技術全球領先
14.下圖為1600—1830年德國大學入學注冊數據變化,德國大學入學注冊數據顯著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局勢的影響 B.民族國家的形成
C.科學革命的興起 D.工業革命的開展
15.19世紀,法國的男子服飾不再色彩繽紛,去掉了以往在貴族中流行的蕾絲花邊、褶邊、珠寶等裝飾,轉而崇尚黑、白、灰三色,以象征謙虛、勤勉、中規中矩等道德觀。此時紡織業與成衣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這一服飾風尚的流行。這一服飾風尚的變化反映了( )
A.共和政體確立促使服飾觀念變革 B.社會結構變化影響服飾文化風尚
C.啟蒙運動沖擊了社會的等級秩序 D.法國的小農經濟使服飾趨于保守
16.1948年,英國殖民官員向政府報告:“大量非洲人士兵……在軍隊里服役……歸來以后,他們就加深了總的不安狀態。這些非洲人由于和其他民族(包括歐洲人)的接觸……成為反對當局的任何全民運動的主要力量。”這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 )
A.推動了非洲的民族解放 B.開啟了非洲的思想啟蒙
C.終結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D.消除了歐洲種族優越論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 某班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發現華佗在中國古代有著多種形象。
時期 關于華佗的記載(部分)
漢朝 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
唐朝 華佗因五禽戲而年逾萬歲
宋朝 北宋初,民間建有華佗廟;華佗為道教仙官“天醫功曹”;華佗“見曹(操)不仁,來荊州見關公”,主動為關公療傷
元明清 華佗作為醫神被供奉于佛、道祭祀場所,甚至被視作河神;華佗是因行刺曹操未遂而被殺,時人對華佗德行大加贊揚
——摘編自曾慶環《制造華佗:中國古代華佗形象的演變》
(1)根據材料,指出古代中國華佗形象的變化。(4分)
(2)根據材料,分析影響華佗形象變化的因素。(8分)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 1938年王恩茂參加的八路軍基層會議情況統計(部分)
會議類型 次數 部分會議內容
工作會議 日常工作會議、干部會議、部務會議 146 旅長王震在旅直排以上的干部會議上作“目前抗戰形勢的特點”“我們的任務”的報告,在七一八團、七一九團排以上干部會議上指出個別同志違反黨的政策路線、貪污腐化等現象
黨的會議 黨員大會、支部大會、活動分子會議、小組會議、軍政委員會 54 關于民族統一戰線的報告;支部大會多次吸收新黨員;團政治會議上總結一年各項工作經驗教訓,針對錯誤思想和做法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
軍人大會 軍人大會 5 連、營、團召開全體軍人會議,討論部隊工作問題和實際生活問題
紀念性會議 晚會、軍民大會、紀念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 39 利用抗戰新劇表演間隙向部隊說明保衛徐州和武漢的重要性;紀念“九一八”七周年
地方會議 地方會議、村長會議 2 總結和安排動員群眾參加八路軍、優待軍屬、籌款籌糧以及落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反貪污等工作
注:王恩茂,八路軍359旅政治部干部,負責宣傳、教導營政治教育等工作。
——摘編自王蓮英、王西祥《1938年八路軍基層干部參會情況探析——以〈王恩茂日記——抗日戰爭〉(上)為例》
(1)根據材料,概括1938年八路軍基層會議內容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八路軍基層會議的積極作用。(8分)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同德日結為軸心國法西斯聯盟。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國王召見墨索里尼、宣布免去其一切職務、并予拘禁,將其押送到荒無人煙的馬達萊納島;同時任命總參謀長巴多格里奧上臺組織政府。新政府成立后,即派人同英、美兩國聯系,準備談判投降。9月8日,盟軍司令美國將軍艾森豪威爾和意大利巴多格里奧政府分別廣播停戰宣言,宣布意大利無條件投降。德、意、日法西斯聯盟由此瓦解。隨后盟軍在意大利半島南部登陸。10月13日,巴多格里奧政府在意大利人民的強烈要求下,正式退出法西斯聯盟。同時,英、美、蘇三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意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摘編自崔連仲等主編《世界通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意大利退出法西斯聯盟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意大利退出法西斯聯盟的歷史意義。(6分)
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 許倬云在《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一書中指出,面對現代文明在發展中造成的種種問題,“我們必須學會在互諒互信中,彼此扶助,相摛相將,完成人類文明另一次的重大突破。兩千余年前的文明突破,幾個主要文明先行的圣哲,為人類界定了存在的價值。這一次突破,在大崩潰、大破壞的危機之下,不僅要挽救人類瀕于滅絕的大劫,也是為了具體落實那些圣哲界定的價值,使人類主宰了千萬年的世界上,真的有了人類長久憧憬的新天新地……真正天下為公的大同境界”。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訂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選擇A: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斷發展。根據材料可知,貧困民眾失去土地,而地主擁有大片土地可以出租給佃農耕種并收取高額地租,這反映了戰國時期土地向少數人(地主)集中的趨勢,體現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排除B:雖然戰國時期確實存在兼并戰爭,但材料描述的是土地占有情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變化,與兼并戰爭無直接關聯。排除C:材料描述的是戰國時期土地占有情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變化,不屬于社會大分工的內容。排除D:莊園經濟是漢代以及魏晉時期經濟的典型特征,在戰國時期并不明顯。
2.答案:B
解析:
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漢代對農業的重視,其主旨并非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材料中除嚴格管理人口遷移,還有控制黃金、銅材等出入津關和馬匹流動。排除D:材料中的規定主要是針對國家邊境和重要交通要道的管控,與完善基層行政制度無直接關聯。
3.答案:C
解析:選擇C:唐代皇帝頒布政令需政事堂會議討論同意,宰相副署,并蓋上“中書門下之印”,表明宰相有權參與和審核決策,對皇權構成制約。排除A:材料中的決策流程有利于減少中央決策的失誤,一定程度上是對皇權的約束,不能稱為異化。排除B:唐代宰相實行復數制、集體負責制,是為了使宰相們互相監督和制約,但材料強調的是皇權受到制約,而非分化宰相權力。排除D:唐代宰相集體決策和相權制約皇權的制度設計,有利于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材料并未強調唐代議政效率低下。
4.答案:C
解析:
C項正確 據材料可知南宋政府對于客商販運谷、米、面、麥及柴等基本生活物資所涉商稅給予優惠,這有利于商品的流通,能夠增強經濟運行活力
A項混淆主體規 材料是針對谷、米、面、麥及柴等基本生活物資的規定,并非專門針對地方司法行為
B項史實不符 宋朝對商業發展的控制有所放松,但依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并未“改變”重農抑商政策
D項偷換概念 材料體現的是營商環境有所改善,不是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
5.答案:B
解析:選擇B:從材料可以看出,黃宗羲在天文學上強調重視實際天象和根本原理,在地理學上注重實地考察,在數學上也有針對具體研究的著作。這些體現了他注重對學術的深入探究。排除A:表格內容主要展示了黃宗羲在天文學、地理學等方面的學術思想和著作,但沒有提及他對近代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排除C:結合所學可知,黃宗羲的學術思想中有一些對傳統儒學的批判和反思,但他的思想仍然是在儒學框架內發展的,不能說他跳出了傳統儒學的窠白。排除D:表格中并未提及黃宗羲反對繼承傳統科研成果,他在地理學上認可“不襲前作”,意在強調進行實地考察,而非反對繼承傳統科研成果。
6.答案:B
解析:選擇B:據材料可知,梁啟超希望通過“去塞求通”的方式,啟迪民眾,最終實現“風氣漸開,百廢漸舉,國體漸立,人才漸出”,結合所學可知梁啟超作為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意圖是通過開啟民智,推動政治改革,改革國體,從而挽救民族危局。排除A:雖然梁啟超提到了“風氣漸開”,但這只是實現政治改革的一個環節,并非梁啟超的根本目的。排除C:梁啟超重視解放民眾思想是因為他認為只有民眾思想覺醒才能支持政治改革,解放民眾思想只是實現政治改革的環節之一,而非最終目的。排除D:梁啟超強調了報館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并非打破外媒壟斷。
7.答案:B
解析:
解析:排除A:民國時期中國并未徹底消滅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材料未涉及歷史事實因時代演進而變得更加清晰,材料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根據社會需求對秦始皇進行了不同的評價。排除D:“取決于學者的價值判斷”表述過于絕對。
8.答案:D
解析:
9.答案:B
解析:選擇B:土地改革之后我國農村貧農存在人均占有生產資料少、經營規模小、生活困難等現實問題,而這些問題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所以有必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排除A:材料僅是土地改革后,對南方兩省部分地區的調查情況,據此不能充分表明黨和國家的組織動員能力加強。排除C:材料僅反映了南方兩省的部分地區貧農和中農的經濟差距,不能說明整個南方農村貧富差距在不斷擴大。排除D:1965年我國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與材料時間不符。
10.答案:D
解析:選擇D:1984年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觀念,確認我國經濟的性質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盡管改革的目標模式尚未真正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但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趨向日益明顯。排除A: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來,國營經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84年我國尚未徹底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排除C:南方談話發表于199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
11.答案:D
解析:古赫梯王國國家治理。古赫梯王國將與地方信仰有關的節日納入國家節日慶典,在舉行慶典時國王接見各地官員,或巡視宗教圣城和重要行政中心,通過這些方式,古赫梯王國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體現了國家治理手段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即節日活動豐富了國家治理的手段,D項正確;君權神授強調君主的權力源于神,材料強調古赫梯王國通過節日活動加N強國家治理,A項不選;中央集權強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管理,材料沒有提到古赫梯王國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形式,B項不選;古赫梯王國的節日慶典多在首都舉辦而非地方,材料沒有提到這些節日活動的花費情況,C項不選。
12.答案:A
解析:中世紀行會。封建家長制是封建私有制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中世紀行會中,學徒類似行東的家庭成員,行東對學徒的管理和約束帶有家長制的特點,階級關系隱蔽在封建家長制外殼中,這種家長制管理方式體現出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的特點,反映出中世紀行會帶有一定的封建色彩,A項正確;材料僅說明了行會教授學徒技術這一事實,沒有信息表明這種組織形式會對生產技術的革新產生制約,B項不選;中世紀城市中的行會是一種手工業同行組織,材料僅提到了行會內部結構,與基層治理沒有直接關系,C項不選;材料講的是中世紀行會中的封建色彩,沒有提到中世紀行會對市場競爭的影響,D項不選。
13.答案:C
解析:貿易體系。16世紀,西屬美洲的白銀通過馬尼拉航線流入中國,日本通過“絲銀貿易”與中國互通有無,這說明16世紀時中國與美洲、日本之間存在一定規模的貿易,規模性和區域性的貿易體系已經建立,C項正確。17—18世紀,世界市場初步形成,A項時空錯位;材料沒有提到美洲的其他產業,不能得出白銀開采與出口是美洲經濟的支柱的結論,B項不選;材料強調的是白銀貿易,并沒有將中國手工產品的生產技術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無法得出中國手工產品的生產技術全球領先的結論,D項材料依據不足。
14.答案:A
解析:德國政治局勢。1620—1640年,德國大學入學注冊數據急速下降,結合所學1618—1648年,德國經歷了三十年戰爭,長期戰爭使德國社會遭受到了嚴重破壞,故1620—1640年,德國大學入學注冊人數急速減少;戰爭結束后,德國的政治局勢漸趨穩定,社會安定,德國大學入學注冊數據逐漸上升;18世紀,德國政治局勢穩定,德國大學入學注冊數據基本穩定,由此可以看出,德國大學入學注冊數據顯著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勢的影響,A項正確。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德國民族國家形成,而材料時間為1600—1830年,B項時空錯位。科學革命興起于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開展促進了思想解放,但無法解釋1620—1640年德國大學入學注冊人數為何會迅速減少,C項不選。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德國工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30年代后期,D項不選。
15.答案:B
解析:法國社會結構變化。19世紀,法國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手工工場,法國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法國的男子服飾去掉了一些裝飾,轉而崇尚黑、白、灰三色,紡織業與成衣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這一服飾文化風尚的流行,這反映了社會結構變化影響服飾文化風尚,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社會結構變化對服飾文化風尚的影響,而非共和政體確立的影響,A項背離主旨。啟蒙運動確實沖擊了等級秩序,但材料中服飾的變化(尤其是象征謙虛、勤勉等)體現不出等級秩序的變化,C項不選。材料反映的是工業革命的影響,與小農經濟無關,D項無中生有。
16.答案:A
解析:二戰后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二戰期間,大量非洲人士兵在軍隊服役,與其他民族接觸后,在二戰后成為反對當局的任何全民運動的主要力量,表明非洲人士兵在與其他民族的接觸中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政治覺悟,增強了民族意識,成為非洲反對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力量,這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動了非洲的民族解放,A項正確。非洲的思想啟蒙并非從二戰開始,在這之前,非洲已經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覺醒(如1881年蘇丹的起義、一戰后埃及華夫脫黨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等),二戰使民族解放思想在非洲進一步傳播,B項背離史實。到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國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C項背離史實。種族優越論至今仍然存在,D項“消除”說法絕對。
17.答案:(1)變化:從醫師向神仙形象演變;從普通士人向忠臣形象演變。
(2)因素:百姓祛病求福的心態;三教合流的影響;擁劉反曹的社會心理;宋明理學(重氣節,揚忠義)的影響。
解析:華佗形象。第(1)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有效信息 變化
本作士人,以醫見業;華佗因五禽戲而年逾萬歲;道教仙官;河神 從醫師向神仙形象演變
本作士人;華佗是因行刺曹操未遂而被殺,時人對華佗德行大加贊揚 從普通士人向忠臣形象演變
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百姓心態、三教合流、社會心理、宋明理學等角度作答即可。
18.答案:(1)特點:內容廣泛,形式豐富;抗日主題鮮明;突出政治學習;注重黨的建設;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2)積極作用:有利于貫徹和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有利于提升軍隊的政治素養和戰斗力;密切了軍民聯系,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解析:八路軍基層會議。第(1)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有效信息 特點
工作會議、紀念性會議;新劇表演,紀念活動 內容廣泛,形式豐富
“目前抗戰形勢的特點”的報告,關于民族統一戰線的報告,說明保衛徐州和武漢的重要性,落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抗日主題鮮明;突出政治學習
指出個別同志違反黨的政策路線、貪污腐化等現象(黨的作風建設),吸收新黨員(黨的組織建設) 注重黨的建設
討論部隊工作問題和實際生活問題 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第(2)問,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軍隊戰斗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方面作答即可。
19.答案:(1)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法西斯聯盟接連受挫;意大利政局變動,墨索里尼被免職,新政府積極聯系英、美等國,宣布投降,倒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意大利人民的強烈要求。
(2)歷史意義:意大利退出法西斯聯盟沉重打擊了世界法西斯勢力;加強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
解析:(1)“主要原因”,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法西斯同盟接連受挫、意大利政局變動、意大利人民的強烈要求等角度考慮。
(2)“歷史意義”,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沉重打擊了世界法西斯勢力、加強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等角度考慮。
20.答案:示例 論題:文明先哲的思想對化解現代文明危機富有啟示。
論證:面對與現代文明相伴而生的生態危機、政治沖突、文化紛爭等問題,文明先哲的思想依舊有重要價值。中國儒家提出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仁政”等思想,能夠為調節人際關系、緩和國際紛爭、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提供思想指南,有利于促進國際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等提出的“認識你自己”“知識即美德”等思想,關注人的價值和人的倫理道德,可為緩解現代人的精神壓力提供重要啟示,有利于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先哲的思想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繼承、發展先哲的偉大思想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解析:現代文明。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可按照三步法進行作答。第一步,擬訂論題,根據材料兩千余年前的文明突破,在大崩潰、大破壞的危機之下,不僅要挽救人類瀕于滅絕的大劫,也是為了具體落實那些圣哲界定的價值,使世界上真的有了人類長久憧憬的新天新地,真正天下為公的大同境界并結合所學,可擬訂論題為“文明先哲的思想對化解現代文明危機富有啟示”。第二步,進行論證,圍繞文明先哲思想(儒家思想、蘇格拉底的思想等)的內容及意義等進行論證。第三步,做出小結,升華主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金县| 永宁县| 乐业县| 广昌县| 鹰潭市| 九龙城区| 绵竹市| 肇州县| 嘉禾县| 化州市| 永和县| 刚察县| 山丹县| 唐河县| 松江区| 闸北区| 芒康县| 铜陵市| 怀安县| 鱼台县| 上高县| 原阳县| 定安县| 西和县| 航空| 镇坪县| 吴忠市| 堆龙德庆县| 广东省| 宜丰县| 筠连县| 乐安县| 宣城市| 方正县| 丁青县| 吴江市| 云安县| 财经| 闻喜县| 来凤县| 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