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良渚先民設計了一整套標志身份的玉禮器,標識擁有者的地位和社會公共權力的分配,如玉鉞上的神徽和鳥紋象征著王權和軍權。據此可知,當時良渚社會( )A.實現了王權高度集中 B.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化C.形成了君權神授體系 D.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2.漢代地方上奏文書由宰相匯總給御史,經由御史處理附上處理意見呈報皇帝請求批復,皇帝批復后交給御史制作成下發詔書。御史將詔書發給宰相,由宰相下發給各二千石官及諸侯王,再由他們下發給各郡守、諸侯相,如此逐級下發,直至鄉亭、邊地。這反映出漢代文書行政制度( )A.注重權力制衡 B.以御史為中心 C.滲透原始民主 D.利于中央集權3.在官吏職務連坐制度中,《唐律疏議》將官吏的主觀狀態分為知情和不知情兩種。代表知情的主觀狀態有“知情故縱”“知而聽行”等詞語,代表不知情的主觀狀態則有“承詐”“不覺”“失不舉劾”等詞語。官吏知情與否的主觀狀態是量刑的重要依據。據此可知唐朝法律( )A.條文煩瑣程序繁雜 B.具有形式主義特征C.凸顯理性主義精神 D.執行過程嚴格規范4.宋代繪畫從總體上說,重視寫實,重視格法,對“物”的描繪的逼真性甚至達到了像自然科學掛圖那樣精確的程度。如林椿的花鳥畫,傅色輕淡,深得寫生之妙,極富生趣。這種繪畫特點( )A.反映了繪畫理論的成熟 B.擺脫了傳統繪畫風格的束縛C.受到了理學思想的影響 D.體現了市民階層的精神追求5.1372年,烏思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遣使向明廷朝貢。其后,不斷有烏思藏地方僧俗人或遣使,或自來朝貢,陳請職名。這可用來說明( )A.明朝實行朝貢貿易體制 B.西藏地區深受內地文化影響C.明朝推行開明宗教政策 D.西藏已接受明朝的行政管轄6.清朝土地契約中的“民田”并非與“官田”相對,其指擁有“田底權”的田地,與“客田”(擁有“田面權”)相對。田底持有者沒有耕作權,只有收租權,而田面持有者享有耕作權,并向田底持有人交租。民、客田用語上的區分,表明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的分離已成為清朝部分地方的鄉規俗例。這類現象的普遍( )A.強化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 B.導致舊有生產關系的瓦解C.反映了租佃經濟有所發展 D.源于土地兼并的有效抑制7.1882年,輪船招商局召開股東代表會議,決定再招股100萬兩;仁和保險公司也乘勢擴股1萬股,計銀50萬兩;上海機器織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認股者紛至沓來。據此可知( )A.股票在晚清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 B.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C.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D.晚清股票市場已經發展成熟8.下表是“五四運動”時期部分期刊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出( )刊名 創辦者 創刊時間 停刊情況 主要內容《秦劫痛話》 旅京陜西學生聯合會 1919年 不詳 痛陳人民疾苦《秦鐘》 旅京陜西學生聯合會 1920年 6期后停刊 喚起自覺,介紹新知《秦鐸》 陜西旅滬學生 1920年 創辦不到半年停刊 反對舊制度,宣揚民主自由《共進》 陜籍進步學生 1921年 1926年停刊 宣傳新文化、新思想《貢獻》 南開大學的幾位陜西學生 1922年 4期后與《共進》合刊 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教育革命《新群》 上海大學陜西同鄉會 1925年 不詳 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反帝反封建A.陜西成為進步思想的中心 B.北洋政府壓制愛國學生的言論C.探索救國之路是時代旋律 D.知識分子與勞動群眾密切結合9.1948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大量提拔培養產業工人干部的指示》,指出盡快從一切解放區的產業工人和職員中選拔、培訓和培養干部,以接管各大城市及大工商業,并對有關具體問題提出了解決意見。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逐步調整工作重心 B.積極籌劃工商業改造C.開始組織戰略決戰 D.主動開辟第二條戰線10.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及其他工業原料,同時也能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使國家的工業品得到廣大的市場,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這種認識在實踐中體現為( )A.提出第一個五年計劃 B.實行農業生產關系改造C.加快重工業發展速度 D.建立城鄉市場交換關系11.1979—1981年,首都鋼鐵公司迎來了快速發展。三年利潤總額達到82622萬元,比1978年的18951萬元平均每年增長45.32%。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 )A.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質變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建立C.企業自主經營權逐步擴大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12.中古西歐城市的“自治”在當時被稱為“自由”。城市認為其有權使自己的政治生活擺脫外來干涉;亦有相應的權利以自己認為適當的方式管理內部事務。這反映出城市自治( )A.萌發了近代民族意識 B.實現了市民自我治理C.挑戰了封建領主治權 D.促進了國王統一事業13.德意志各邦國從16世紀中期就開始頒布有關國家辦學和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1559年威登堡的法令規定,國家在每個村莊設立初等學校,強制要求家長送子女入學。1619年魏瑪公國公布的“義務教育規定”中,提出了父母必須送6~12歲的男童入學的要求。這主要得益于( )A.宗教改革深入開展 B.自治城市的興起C.君主立憲政體確立 D.工廠制度的建立14.1871年5月,當巴黎公社決定成立由五人組成的民眾救亡委員會時,有22個蒲魯東派委員投票反對,并登報聲明退出公社;而布朗基派則趁機罷免了許多重要崗位上的蒲魯東派成員,并且踢開公社委員會,擅自解決重大問題。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黎公社( )A.未建立穩固的工農聯盟 B.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C.缺乏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D.代表勞動人民的利益15.相較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置是小心翼翼的。在以雅爾塔會議為核心的一系列會議上,人們再也聽不到“絞死德國皇帝”的誓言了,“德國人還要吃飯”則成為新的口號。這說明,雅爾塔會議等國際會議( )A.忽視了懲治戰爭罪責 B.側重配合馬歇爾計劃C.有利于國際秩序穩定 D.體現強烈的強權政治16.熱點科技創新下表是1960—1990年美國科技研發經費來源結構的變化情況表(%)。這一變化反映出美國( )年份 1960 1970 1980 1990政府 64.6 56.9 47.1 40.6企業 33.3 40.0 49.4 55.0大學 1.1 1.8 2.1 2.9A.科技研發的速度放緩 B.市場調節經濟作用增強C.經濟結構的顯著調整 D.跨國公司主導科技研發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攜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較大的政治變動,如淝水之戰、劉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南徙。據研究,截至劉宋,南渡人口約共有90萬,占當時劉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晉時北方諸州,約700萬口,南渡的90萬口約占其1/8。北來的僑民集中在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漢流域的襄陽、江陵、武昌以及長江下游的今江蘇省境內。……史書中關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的記載很多。十六國以來,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原與漢族雜居,遇變亂同樣成為流動人口。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對社會的長久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曹文柱等著《亁坤眾生》材料二 唐朝時周邊各族迅速發展。7世紀前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等。9世紀前期,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唐玄宗統治時期,東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強大起來,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1)根據材料一,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特點。(4分)(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角度分析這一歷史階段人口遷徙的影響。(6分)(3)根據材料二概述唐朝加強邊疆管理的積極意義。(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具有封土的貴族都有莊國法庭之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由地主貴族、俗人或僧侶,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領土范圍內,對那里所有的居民辦理行政、征收賦稅的制度。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據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基督教不僅將一種新的信仰體系、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帶給西方社會,他還將一種新的社團組織、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嵌入羅馬國家以及后來的西歐日耳曼社會,從而造成了西歐社會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會共同體內,成長起相互平行的教權與王權。教權與王權是連體的雙頭鷹,因為其二元分化,產生相互的競爭、摩擦和廝殺;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體,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糾結,相互滲透,難解難分。——據叢日云《在上帝和凱撤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材料二 12世紀,西歐具備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條件,更多的行業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工商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個新的市民階級,這使得爭取人身自由開始成為城市斗爭的主要內容。西歐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級依附關系的紐帶,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個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與封建社會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參與和自由平等、強調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約和權利、關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升華而形成近代市民階級精神,即現代法治精神。——摘編自魯蒙娜《中國與西歐城市發展影響因素淺析》材料三 中世紀的城市共同體鼓勵了人們“一種自從古希臘和古羅馬衰落以來已經不復存在的自信心、權威和作為公民的自幸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現。城市法拋棄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習慣,重新確立了新的民事財產商業制度。對瓦解封建制度起著積極的催化作用,并為重新建立社會法則開辟了道路。——摘編自程化美《簡述中世紀城市自治的主要內容》(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歐社會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12世紀的西歐城市自治運動興起的社會條件。(6分)(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城市自治運動對歐洲社會發展的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抗日救亡歌曲不是因學校音樂教學的需要而產生的,但從當時情況來看,抗日救亡歌曲確實是在校園內廣泛傳唱的。1934年下半年,聶耳創作的《畢業歌》《前進歌》《自衛歌》《義勇軍進行曲》等,通過電影和戲劇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摘編自梁爽《20世紀30年代中國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興起與發展》材料二:“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這是毛主席親口講過的話!那八年里(1937—1945年),漢奸傀儡政府多次發出文件……把《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等三百多首抗日歌曲列為禁歌。……很多南京人拒絕唱漢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每當聽到《松花江上》,淪陷區的人民就堅定了等到抗戰勝利那一天的信心!——摘編自經盛鴻《南京淪陷八年史》根據上述材料,提煉一個具體的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則歷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21世紀初,世界經歷了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經濟治理出現新變革,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新興市場國家合作蓬勃發展,世界各國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國際和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氣候變暖、環境惡化、能源資源安全、嚴重傳染性疾病、重大自然災害等全球性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在此背景下,重新理解中國政治領導層提出的“共同發展”的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可以發現,它們并不是空洞的道德理想,而是既具有現實迫切性,又具有理論可能性的新的思想命題。——摘編自汪暉、王湘穗等《新周期:逆全球化、智能浪潮與大流動時代》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風險與挑戰。(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意義的理解。(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良渚先民設計的玉禮器標識了擁有者的地位和社會公共權力的分配,如玉鉞上的神徽和鳥紋象征著王權和軍權,說明良渚社會出現了權貴階層,反映了良渚社會內部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化,B項正確。當時良渚社會并未出現高度集中的王權,“高度集中”說法錯誤,A項背離史實。受生產力影響,當時尚未建立君權神授體系,C項背離史實。西周時期建立了禮樂制度,D項時空錯位。2.答案:D解析:漢代政治制度。根據材料“由宰相匯總給御史”“皇帝批復后交給御史”“逐級下發”等可知,漢代文書的處理、批復、下發等有嚴格的程序,這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是文書制度完善,“制衡”并非材料強調內容,排除A項;批復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可見以皇帝為中心,排除B項;由材料看不出原始民主滲透其中,排除C項。3.答案:C解析:唐代的法律制度。具體分析如下:根據上面的分析可知,《唐律疏議》中對官員的犯罪行為給予了細致的界定,這體現出法律制定時的理性思考,C項正確。規定細致不等于條文煩瑣、程序繁雜,排除A項;材料與形式主義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法律的執行情況,排除D項。4.答案:C解析:宋代繪畫的特點。宋代繪畫強調真實,“像自然科學掛圖那樣精確”,這與程朱理學中格物的觀念相符,故C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證明此時繪畫理論成熟,排除A項;擺脫束縛表述絕對,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市民階層的精神追求,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明朝對西藏的管理。通過入貢授職的方式,明朝將鳥思藏(即西藏地區)納入了中央政府的統治與管理范圍,故D項正確。朝貢貿易又稱貢舶貿易,是明代對外貿易的一種形式,而材料涉及的是入貢授職,強調明朝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二者不能等同,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明朝對西藏的管理,沒有講內地文化對西藏地區的影響,B項不選;材料與宗教政策無關,排除C項。6.答案:C解析:清朝租佃經濟。根據材料“沒有耕作權,只有收租權”及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這是永佃制的特征之一,材料中現象的普遍反映了租佃經濟有所發展,C項正確。永佃制下,佃農獲得永佃權,體現出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減弱,A項排除;“瓦解”說法與史實不符,B項排除;永佃制產生的原因之一是土地兼并盛行,許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佃戶,D項說法錯誤,排除。7.答案:A解析:晚清經濟。根據“輪船招商局……招股100萬兩;仁和保險公司……擴股1萬股,計銀50萬兩上海機器織布局……認股者紛至沓來”可知,這些企業通過募股籌集了大量資金,說明股票在晚清經濟生活中發揮了作用,A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B、C兩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已經發展成熟”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8.答案:C解析:“五四運動”時期的時代旋律。“五四運動”時期,期刊多宣傳改良弊政、民主自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綱領等內容,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救國之路的探索,故選C項;1919年6月初,“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當時北洋政府對這些言論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中期刊的創辦者多為知識分子,但一些內容并非面向勞動群眾,“密切結合”無從體現,排除D項。9.答案:A解析:解放戰爭。1948年12月,遼沈戰役已經結束,平津戰役、淮海戰役正在進行之中,解放戰爭勝利在即,為了適應工作重心即將轉移到城市的需要,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大量提拔培養產業工人干部的指示》,故A項正確。工商業改造開始于1953年,B項時空錯位;根據時間“1948年12月”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戰略決戰勝利在即,并非開始組織,故C項排除;第二條戰線是指國統區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與材料中的區域信息不符,故D項排除。10.答案:B解析:新中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材料強調要使國家的工業品得到廣大的市場,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為了解決工業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資金和原料不足問題,對農業進行生產關系的改造,將分散的小農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故選B項。1951年春,中央財經委員會著手試編第一個五年計劃,A項時空錯位。材料強調的是將農民組織起來,以更好地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排除C項。材料中主張將農民組織起來,為工業化提供資源,而非建立城鄉市場交換關系,排除D項。11.答案:C解析:改革開放。1978—1981年,首都鋼鐵公司的利潤有明顯增長,這主要是由于當時處于城市經濟改革時期,企業自主經營權逐步擴大,企業活力不斷增強,C項正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完善和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發生質變”說法錯誤,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B項;1984年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排除D項。12.答案:C解析:選擇C:結合所學可知,封建領主通常會對其領地內城市進行一定的控制和干涉。根據材料,城市希望其政治生活不受外來干涉,并有權管理內部事務,這是對封建領主權力的挑戰。排除A:城市自治主要關注的是城市內部事務的管理和政治生活的自由,它更多地體現了城市居民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而非近代民族意識的萌發。排除B:材料并未明確說明市民自我治理是否已經實現。排除D:材料中沒有提及國王或國家的統一事業。13.答案:A解析:選擇A: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等強調因信稱義,力主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這就促使民眾對教育有了需求,促使國家重視教育的普及,即宗教改革推動歐洲文化教育的發展。排除B:10—11世紀起,西歐城市興起。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等方式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標志君主立憲政體在德國的確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工廠制度誕生于工業革命時期。14.答案:C解析:選擇C:巴黎公社內部派別分歧爭斗,這一定程度上表明巴黎公社缺乏科學理論指導和有力領導核心。排除A:材料強調領導層內部矛盾,未直接涉及工農聯盟。排除B:民主集中制指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材料中內部派別爭斗混亂,未體現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實行。排除D:巴黎公社代表勞動人民利益,但材料主要展現內部派別矛盾,非直接體現勞動人民的利益。15.答案:C解析:雅爾塔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嚴厲懲罰(如巨額賠款、軍事限制)導致德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是二戰爆發的誘因之一。雅爾塔會議等國際會議吸取教訓,強調“德國人還要吃飯”,通過分區占領、非納粹化、經濟重建等措施,既削弱德國軍國主義勢力,又避免徹底摧毀其經濟,從而減少復仇主義滋生的風險,有利于戰后國際秩序的穩定,C項正確。雅爾塔體系并未忽視懲治戰爭罪責,二戰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通過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等國際司法程序對戰爭罪行進行了清算,A項背離史實。馬歇爾計劃(1947年提出)是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計劃,旨在對抗共產主義擴張,雅爾塔會議(1945年)早于馬歇爾計劃,材料未提及兩者的直接關聯,B項不選。雅爾塔體系雖為大國主導,但材料強調二戰后對德國較為謹慎的處置方式,沒有體現出強烈的強權政治,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16.答案:B解析: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科技研發投入主體的變化,沒有體現研發的速度。排除C:材料體現的是科技研發經費來源,而非經濟結構。排除D:雖然材料中來自企業的科技研發經費比例提高,但不能確定這些企業就是跨國企業。17.答案:(1)特點:由北向南遷徙;遷徙規模大、參與人口多;遷徙活動范圍廣;遷徙涉及階層廣,民族成分繁雜。(2)影響:促進了落后地區的開發,有利于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有利于促進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與經濟發展;有利于江南的開發,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3)積極意義:促進了疆域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豐富了中國文化內容,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鑒。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攜南下。”可分析出由北向南遷徙;由材料—“據研究,截至劉宋,南渡人口約共有90萬,占當時劉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晉時北方諸州,約700萬口,南渡的90萬口約占其1/8。”可分析出遷徙規模大、參與人口多;由材料—“北來的僑民集中在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漢流域的襄陽、江陵、武昌以及長江下游的今江蘇省境內。”可分析出遷徙活動范圍廣;由材料一“史書中關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的記載很多。”可分析出遷徙涉及階層廣,民族成分繁雜。(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由材料—“十六國以來,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原與漢族雜居,遇變亂同樣成為流動人口。”可分析出促進了落后地區的開發,有利于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根據材料—“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對社會的長久進步開辟了道路。”可分析出有利于促進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與經濟發展、有利于江南的開發,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3)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據材料二“唐朝時周邊各族迅速發展。7世紀前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可得出唐朝的管理促進了疆域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據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等。9世紀前期,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可得出豐富了中國文化內容,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據材料二“唐玄宗統治時期,東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強大起來,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可得出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鑒。18.答案:(1)特點:封建領主在其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或擁有司法、行政、賦稅權力);基督教會擁有重要地位;教權與王權二元并行;王權較弱。(2)條件:行業集中,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力量壯大;市民文化影響;封建王權相對較弱。(3)影響:有利于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礎;促進封建主義瓦解,推動歐洲社會轉型。解析:(1)材料一“具有封土的貴族都有莊園法庭之司法權,……由地主貴族、俗人或僧侶,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領土范圍內,對那里所有的居民辦理行政、征收賦稅的制度”可知封建領主在其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材料一“基督教不僅將一種新的信仰體系、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帶給西方社會,他還將一種新的社團組織、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嵌入羅馬國家以及后來的西歐日耳曼社會”可知基督教會擁有重要地位;材料一“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以及材料一“在同一社會共同體內,成長起相互平行的教權與王權。教權與王權是連體的雙頭鷹,因為其二元分化,……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體,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糾結,相互滲透,難解難分”可知教權與王權二元并行;王權較弱。(2)據材料二“12世紀,西歐具備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條件,更多的行業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可知行業集中,商品經濟繁榮;據材料二“工商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個新的市民階級”,可知市民階層力量壯大;據材料二“西歐的商人……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個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與封建社會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可知市民文化影響。由材料一“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可知封建王權相對較弱。(3)據材料三“12世紀,西歐……更多的行業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可知有利于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據材料三“西歐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級依附關系的紐帶,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個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與封建社會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材料三“(城市法)對瓦解封建制度起著積極的催化作用”可知促進封建主義瓦解,推動歐洲社會轉型;據材料三“它(市民文化)崇尚民主參與和自由平等、強調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約和權利、關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升華而形成近代市民階級精神,即現代法治精神”可知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礎。19.答案:示例:主題:14年抗戰時期的文藝發展和文藝抗戰。抗日救亡運動時期的文藝創作,振奮了人們堅持抗戰的民族精神。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抗日救亡怒潮,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由此開始。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先鋒,在家國情懷的感召和東北、華北愛國官兵局部抗戰中英雄事跡的感染下,文藝界人士掀起了抗戰文藝創作的高潮。抗戰文藝作品通過文學作品、歌曲、電影、戲劇等多種形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松花江上》唱出了東北同胞的心聲,為東北軍在西安發動“兵諫”起到間接促進的作用。《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不但激勵了前線官兵的斗志,也為淪陷區民眾的堅強不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總之,抗戰文藝創作彰顯了人民愛國救亡的熱情,抗戰文藝作品以群眾熟悉的形式廣泛傳播,深入人心,對中國人民取得持久抗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澤東所言,“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解析:本題為歷史短文撰寫類論述題。時空范圍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主題:根據材料列舉的“1934年下半年,聶耳創作的《畢業歌》《前進歌》《自衛歌》《義勇軍進行曲》等,通過電影和戲劇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很多南京人拒絕漢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可以得出主題:14年抗戰時期文藝發展和文藝抗戰。采取總分總的方式展開,首先肯定:抗日救亡運動時期的文藝創作,振奮了人們堅持抗戰的民族精神。然后分析這一時期文藝事業發展的背景。1931年,日本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抗日救亡怒潮,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由此開始。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先鋒,在家國情懷的感召和東北、華北愛國官兵局部抗戰英雄事跡的感染下,文藝界人士掀起了抗戰文藝創作的高潮。然后分析當時的文藝作品傳播及其產生的作用:抗戰文藝作品通過文學作品、歌曲、電影等多種形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松花江上》唱出了東北同胞的心聲,為東北軍在西安發動兵諫“起到間接促進的作用。《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不但激勵了前線官兵的斗志,也為淪陷區民眾的堅強不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最后對論證進行總結,得出:總之,抗戰文藝創作彰顯了人民愛國救亡的熱情,抗戰文藝作品以群眾熟悉的形式廣泛傳播,深入人心,對中國人民取得持久抗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澤東所言,“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20.答案:(1)風險與挑戰: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氣候、環境、能源資源安全問題及重大自然災害問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戰亂、恐怖襲擊、饑荒、疫情此起彼伏;傳統安全問題復雜交織,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等等。(2)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一倡議集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體現了全人類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必然趨勢,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解析:(1)本題為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當代世界。風險與挑戰:根據材料“國際和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可知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根據材料“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氣候變暖、環境惡化、能源資源安全、嚴重傳染性疾病、重大自然災害等全球性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可知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氣候、環境、能源資源安全問題及重大自然災害問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戰亂、恐怖襲擊、饑荒、疫情此起彼伏;傳統安全問題復雜交織,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等等。(2)本題為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當代世界。理解:根據材料“它們并不是空洞的道德理想,而是既具有現實迫切性,又具有理論可能性的新的思想命題”并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意義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一倡議集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體現了全人類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必然趨勢,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