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黑吉遼蒙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537年,魯昭公去晉國會見晉平公,進退周旋皆合乎禮數。晉國大夫卻認為禮是“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而魯國大權旁落,禍難就快降臨到國君身上了,魯昭公還不趕緊想辦法解決,“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乎”。這反映出當時( )A.魯昭公的行為遵守禮樂秩序 B.晉國大夫僭越西周禮制規范C.君主集權已經成為社會主流 D.時代變革與禮制重塑的聯結2.郭沫若曾指出古代喪葬文化“陰間是陽間的翻版”。長沙縣出土的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徐副買地券石碑上記載“丘墓塋域……上極青云,下座黃泉,東(西)仟伯(阡陌),各有丈尺,東西南北,地皆屬副”,可見這是塊陰間買地券。由此可推知當時( )A.墓主擁有土地實權 B.土地買賣相當頻繁C.土地交易重視契約 D.門閥士族壟斷土地3.唐代的團花紋是由魏晉南北朝時自西亞傳入的聯珠紋演變而來,因其圓形的結構特征正好符合唐代雍容華貴的審美風尚,經常被應用于服飾圖案及工藝品的設計、繪畫作品中。這體現了唐代( )A.兼收創新的文化特征 B.傳統工藝領先世界C.中外文化的雙向互動 D.民族交融成果豐碩4.在吉林集安、靖宇等地發現的金代窖藏,出土了多批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鐵犁、鐵叉、鐵鍋、銅鏡等;吉林前郭、農安一帶多次發現大批金代窖藏的貨幣,其中絕大部分是宋代鑄造的;黑龍江泰來、龍江等地也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金代窖藏銅錢。這反映了金代東北地區( )A.農業經濟占據主導 B.文化差異逐漸縮小C.金屬冶煉技術進步 D.商品經濟得到發展5.明萬歷二十七年,山東臨清稅務馬堂科征無度,致使商店紛紛倒閉,萬余民眾在織筐工匠王朝佐的帶領下罷市,史稱“臨清民變”。明天啟年間,州守陳一經在堂署之左建立了王烈士祠,以“嘉其義行”。明朝后期類似的民變有幾十次,領導者多為工匠、商販、作坊主。材料可以用來佐證明朝后期( )A.君主專制強化 B.社會流動普遍 C.賦役制度調整 D.商品經濟發展6.戊戌維新時期,學會林立、報館與報刊蜂起。有學者認為,學會、報館的存在不僅為各階層民眾加強彼此間的相互聯系與團結、表達各自的利益訴求提供了多元化的組織渠道和廣闊的活動空間,也為他們參與社會和國家事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實踐機會和手段。該學者意在強調學會、報館( )A.發揮了社會整合功能 B.宣傳了民主共和思想C.得到了民眾廣泛支持 D.激發了民族意識覺醒7.1919年孫中山在撰寫的《實業計劃》中提到,在未來二十年到四十年時間里,中國將有極好的發展機會,要組織國際銀行團來中國投資,利用國際力量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的提出是( )A.革命黨人自強道路的探索 B.民權主義理論的具體實踐C.國人求富求強夢想的體現 D.民國政府興辦實業的方案8.1936年,符保盧代表中國出征柏林奧運會,成為中國第一位取得奧運會決賽權的運動員。1937年,他放棄富足美滿的生活,毅然參加空軍,并被派往美國接受飛行訓練。歸國后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符保盧身份的轉變源于( )A.中日關系由緩和趨于緊張 B.淪陷區軍民積極抗戰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D.抗日救亡的時代擔當9.鹽汽水是預防人們在高溫環境下熱痙攣的功能性飲料。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從蘇聯引進鹽汽水,并為其制定了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當時汽水生產廠將鹽汽水的生產置于首要位置,盡管它的利潤低于甜汽水;還有一些高溫工礦企業自行建立鹽汽水生產車間。上述現象( )A.展現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成果 B.反映了當時重工業落后的局面C.體現了“一邊倒”政策的影響 D.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0.1980年,我國加入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至1997年,該組織共向我國農業發展提供2.61億美元的優惠貸款,遍及12個省、95個貧困縣(市)。2018年,我國在該組織設立南南合作專項基金,截至2023年初,基金已投資724萬美元,遍及亞非拉30多個國家。這可用以說明我國( )A.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B.深化改革開放惠及世界發展C.注重睦鄰間友好關系 D.引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勢11.在《埃及亡靈書》中,古埃及人想象今世與來世之間有一條大河,這條河被比作為難以戰勝的死神,只要死者渡過了河水就等于征服了死亡,獲得了重生。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民眾對法老的統治悲觀失望 B.自然環境對古代文明影響深遠C.航運經濟是埃及的支柱產業 D.文學藝術起源于對死亡的敬畏12.20世紀以來,科技迅猛發展提升了民眾生活質量。但有學者提出,基因密碼破譯工程將導致生命的安全感消失;電子傳媒的發達會導致世界各民族青少年文化品位趨同,破壞人類文化生態平衡。該觀點反映了科技發展( )A.緣于提升生活質量的需求 B.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C.需要協調好與人文的關系 D.推動社會進入信息時代13.二戰前,日本的陸軍省、海軍省、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直屬天皇,不受內閣和議會轄制;其長官與首相、議長平級,且其中的陸相和海相只有現役武官方可擔任。這( )A.成為了軍國主義的濫觴 B.保障了天皇的絕對權威C.導致了權力結構的失衡 D.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14.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氣候變化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熱點。2018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建立了一系列指導和幫助各方落實協定的機制和規則。這( )A.反映出政治多極化趨勢加強 B.說明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C.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縱深發展 D.體現出各國攜手解決全球問題15.20世紀70年代卡特總統上臺后,美國政府推行“新睦鄰政策”,緩和同拉美國家的經濟矛盾,主動解決美拉間的宿怨,如將巴拿馬運河區主權歸還巴拿馬政府。這( )A.旨在維護自身霸權地位 B.放棄了門羅主義外交原則C.緣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 D.遏制了蘇聯在美洲的擴張16.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尖塔倒塌、屋頂焚毀,玫瑰花窗也被破壞,所幸主體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國政府計劃,修復工程將于2024年完成,屆時巴黎圣母院將重新開放。同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共有55項世界遺產。這說明世界遺產保護( )A.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有利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C.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 D.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20世紀以來,西夏文獻的出土發現可謂層出不窮。在眾多富含研究價值的出土西夏文獻中,有一類用西夏文翻譯的漢文典籍,學界簡稱“夏澤漢籍”。漢文典籍與西夏譯文對照表漢文典籍的部分信息 西夏文獻的譯文《孟子》卷四中的“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和卷六中的“湯使遺之牛羊” 兩處“牛羊”分別譯作“”和“”《孟子》卷六中的“稷”和“黍” 對“稷”和“黍”的翻譯均為“”《孟子》卷六中的“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 此句譯為:“”(農者疆出時農具棄能乎)李筌注《孫子》第十三《用間》中的“不得耕作者七十萬家” 此句譯為“”,即七十萬人耕牧不利《孟子》卷四中的“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 此句譯為:“(古世君子過者日月羅睺掩如)”【注:譯文認為日食、月食與羅聯有關,“羅睺”乃梵文的音譯】《孟子》中“孔子”等諸子及學派 對“孔子”及其建立的學派“儒家”特用意譯,把“孔子”稱作“(夫子)”,把“儒者”譯作“”(士人)。對其他學派和諸子如墨家、墨子,則采用音譯——摘編自彭向前《試論“夏譯漢籍”中的史料價值》(1)根據材料,結合西夏譯文與漢文的不同之處,說明其反映的西夏社會狀況。(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夏譯漢籍”的當代價值。(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晚明以來,“無田之家而冊乃有田,有田之家而冊乃無田,其輕重多寡,皆非的數”及不合理的賦稅制度所造成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令承襲重民、恤民、民為邦本等民本論基本元素的顧炎武十分不滿,提出了一系列對策。面對土地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的新形勢,顧炎武主張實行土地私有,改革官田重賦的弊政。他列舉了程頤、張載等理學家為改變社會貧富不均、土地兼并的現狀而提倡的并田之法,否定了井田制在現世的可行性,認為理想的土地制度是北魏的均田制,譽其為“百世之規”。他指出:“后魏雖起朔漠,據有中原,然其墾田、均田之制有足為后世法者……其制: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民年及課則受田……于是有口分、世業之制,唐時猶沿之?!北M管均田制在唐后期因土地兼并嚴重而瓦解,但在顧炎武看來,像均田制那樣按人丁多寡來平均分配土地,確保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才能“去累代之橫征,而立萬年之永利”。——摘編自許蘇民《論顧炎武經濟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顧炎武稱北魏創立的均田制為“百世之規”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北魏的均田制改革。(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城邦是政治共同體,每個城邦都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農村。有公民大會、議會和行政官員。這是所有希臘城邦的共性。雅典城邦作為自由人的共同體,它的強盛與公民的自由和幸福息息相關。大約公元前八至七世紀,雅典人對這種具普遍性的城邦局勢作出了創造性反應,在克服貴族與平民的劇烈沖突、克服過渡時期社會變化導致的混亂、暴力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沖突,而且要尋求一種公平正義的解決方法。通過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和使所有公民輪流參加陪審團而擴大了參與,拓寬了政權基礎;每個公民有向陪審團申訴的權利,既對個人身家性命等權益提供了保護屏障,同時也遏制了公共權力的專橫。——摘編自肖雪慧《古希臘的政治遺產》材料二: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是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皇帝,他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2年中,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他的東征,讓希臘文明開始步入亞洲大陸,又讓古老的亞洲文明在西方重新煥發出光彩,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從此,優美而富于表現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筑引領了亞洲人的審美,而來自東方的天文、數學、醫學等知識奠定了西方科技進步的根基,更有一條條如絲綢之路一般的道路橫貫于亞歐之間。——摘編自徐翠芬《誰倒在了亞歷山大的鐵蹄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雅典政治的基本特征。(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稅收是立國之本,其使用和監管體現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與國家治理水平。興起于東南沿海的“一條鞭法”經張居正在萬歷九年(1581年)推廣至全國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內外學者對此論述頗豐,各有側重,如《一條鞭法與萬歷新政——基于龐尚鵬起任福建巡撫的分析》《一條鞭法與晚明社會的奢靡之風——兼論中國傳統社會的周期性危機》《由“一條鞭法”到“地丁合一”——明清賦役制度的演變》《“一條鞭法”對當前農村稅費改革的啟示》等,這些論述反映了論述者對稅制發展演變及歷史與現實的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某一稅制自擬一個論題,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選擇D: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認為魯昭公擅長的只是儀式,而不是真正的禮,“禮”應該體現在國家的內部治理等行為上,而不僅僅是儀式和交往中表面的行為規范,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時代變革大背景下對“禮”的重塑。排除A:魯昭公去晉國會見晉平公,進退周旋皆合禮數,表明魯昭公的行為遵守禮制,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且只反映了部分材料,未體現晉國大夫對禮的認識。排除B:材料強調晉國大夫對魯昭公行為的評價和對禮的認識,沒有強調晉國大夫僭越西周禮制規范。排除C:戰國時期,各國推動變法,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僅憑材料不能說明當時君主集權成為社會的主流。2.答案:C解析:選擇C:根據材料可知,南朝時期的陰間買地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存在土地買賣現象,而買地券可起到憑信作用,反映出社會上買賣土地重視契約。排除A:陰間買地券表達的是一種愿望,而非實際。排除B:土地買賣相當“頻繁”,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D:材料本身主要涉及的是契約意識,并沒有門閥士族相關信息。3.答案:A解析:A項正確 材料中唐代的團花紋是由西亞傳入的聯珠紋演變而來,并在唐代得到廣泛應用和創新,這體現了唐代文化兼收創新的特征B項主觀臆斷 題目并未將唐代工藝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工藝水平相比較,無法判斷唐代的傳統工藝是否處于世界領先地位C項無中生有 題目中并未提及唐代文化對西亞文化的影響,因此不能說是雙向互動D項概念混淆 題目體現的是唐代團花紋的由來及應用,涉及西亞文化對唐代文化的影響,這不屬于民族交融4.答案:D解析:選擇D:從吉林地區發現的鐵鍋、銅鏡,以及黑龍江地區發現的大批金代窖藏貨幣可以看出,金代東北地區商品流通較為活躍,商品經濟得到發展。排除A:雖然出土的鐵犁、鐵叉等農業生產工具表明金代東北地區有農業活動,但僅憑這些信息無法斷定金代農業經濟在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考古發現主要集中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貨幣上,這些都與經濟活動相關,未強調文化差異。排除C:材料未明確提及金代東北地區的金屬冶煉技術,無法推斷出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5.答案:D解析: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明朝后期類似的民變有幾十次,領導者多為工匠、商販、作坊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工商業者隊伍壯大,推動了民變的發生,故D項正確;君主專制強化與材料無關,故A項錯誤;中國古代社會管理嚴格,社會流動緩慢,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賦役制度,故C項錯誤。6.答案:A解析:戊戌變法。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學會和報館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表達利益訴求的組織渠道和活動空間,也為其參與社會和國家事務提供了實踐機會和手段,意在強調學會和報館發揮了社會整合功能,故A項正確;戊戌維新時期重點宣揚君主立憲思想,且材料并未涉及其宣傳的思想內容及對民族意識的影響,故排除B,D兩項;維新運動并未得到民眾廣泛支持,故排除C項。7.答案:C解析:孫中山的實業救國思想。根據材料“要組織國際銀行團來中國投資,利用國際力量共同發展中國實業”可知,孫中山主張利用國際資本來發展中國的實業,當時的孫中山心系國家發展,是國人求富求強夢想的體現,故C項正確;利用國際資本發展實業不屬于“自強”,故排除A項;民權強調政治領域,與實業救國不符,故排除B項;《實業計劃》是孫中山個人的主張,故排除D項。8.答案:D解析:抗日戰爭。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全國抗戰開始,符保盧在國家危難時期放棄富足美滿的生活,毅然參加空軍,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愛國行為源自其抗日救亡的時代擔當,故D項正確;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日關系一直緊張,故排除A項;個人行為的轉變與淪陷區軍民積極抗戰無關,故排除B項;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故排除C項。9.答案:D解析: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材料中的“將鹽汽水的生產置于首要位置,盡管它的利潤低于甜汽水;還有一些高溫工礦企業自行建立鹽汽水生產車間”可知,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企業生產并不是唯利是圖,而是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這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故D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了汽水生產情況,展現不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成果,故A項排除;汽水生產屬于輕工業,B項結論無從得出,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經濟建設情況,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無關,故C項排除。10.答案:B解析:改革開放。根據材料“向我國農業發展提供2.61億美元的優惠貸款,遍及12個省、95個貧困縣(市)”“我國在該組織設立南南合作專項基金,截至2023年初,基金已投資724萬美元,遍及亞非拉30多個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從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主要受援國,發展為其重要的捐資國,表明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并惠及世界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際關系民主化,故排除A項;亞非拉國家并不都是中國的鄰國,故排除C項;“引領”一詞表述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11.答案:B解析:古埃及文明。根據材料“古埃及人想象今世與來世之間有一條大河,這條河被比作為難以戰勝的死神,只要死者渡過了河水就等于征服了死亡,獲得了重生”及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文明的興起及發展深受尼羅河流域定期泛濫的影響,這使得埃及人對河流產生了敬畏思想,體現了自然環境對古代文明的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古埃及民眾對法老統治的態度,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得出航運經濟是古埃及的支柱產業,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對死亡的敬畏與文學藝術起源的關系,故D項錯誤。12.答案:C解析: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根據材料“導致生命的安全感消失”“破壞人類文化生態平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技發展雖然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但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風險,故科技發展需要協調好與人文的關系,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科技發展的雙重影響,并非探究原因,故排除A項;材料指出了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B、D兩項與材料無關,故排除。13.答案:C解析:日本統治。根據材料“陸軍省、海軍省、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直屬天皇”“只有現役武官方可擔任”可知,二戰前,日本軍事部門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特殊,軍事長官權力較大,這一狀況易造成軍人權力過大,導致權力結構失衡,故C項正確;A項中“濫觴”根據材料不能得出,故排除;材料未強調天皇的絕對權威,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日本的國際地位,故排除D項。14.答案:D解析: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根據材料中可知,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聯合國通過協定,指導和幫助各方落實協定的機制和規則,這體現各國攜手解決全球問題,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政治多極化趨勢,排除A項;材料主旨不是和平與發展問題,排除B項;材料強調全球的氣候治理,主旨不是各國經濟聯系加深,排除C項。15.答案:A解析:美國對外政策。根據材料“20世紀70年代”“緩和同拉美國家的經濟矛盾,主動解決美拉間的宿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處于蘇攻美守階段,美國對外處于劣勢,故調整同拉美國家的關系,以維護自身霸權地位,故A項正確;門羅主義主張反對歐洲列強對美洲的干涉,這一時期美國并未放棄這一外交原則,故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D項中“遏制了蘇聯在美洲的擴張”表述與史實不符,故排除。16.答案:B解析:世界遺產保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圣母院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見證了法國歷史上多個重大事件。我國的“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加強文化遺產的申報與保護有利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故B項正確,排除A、C、D三項。17.答案:(1)社會狀況:①西夏文對“牛羊”的譯法不止一種,說明西夏社會有關“牲畜”的詞匯比較豐富,畜牧業相對發達。②西夏文將“稷”和“黍”翻譯為同一文字,將耒耜統一翻譯成農具,說明西夏社會農業生產方面詞匯的缺乏,農業相對于畜牧業欠發達。③西夏文將“耕作”翻譯為“耕牧”,說明西夏社會生活中農業和游牧同時存在,但應處于半農半牧的狀態。④西夏文將“孔子”與其他“諸子”區別開來,獨用意譯,說明儒學及其創始人在西夏人心目中獨特崇高的地位,這是發展封建統治的需要。⑤將“日食”“月食”譯成“日月羅猴掩如”,說明西夏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受到外來文化(佛教)影響。(2)當代價值:①有助于對西夏發展史和民族文化交流史的學術研究。②有利于理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傳承和發展的。③有利于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解析:西夏的社會狀況以及“夏譯漢籍”的價值。(1)根據材料中西夏文中對“牛羊”的譯法不止一種可推知畜牧業相對發達;根據材料中西夏文對“稷”和“黍”不做區分可推斷西夏的農業發展較為落后;根據材料中《孫子》的記載可以推斷西夏民族交融加強,過著農耕和游牧結合的生活;根據材料中西夏文獻中出現梵文音譯文字可推斷當時佛教已經傳入西夏;根據文獻中西夏對“孔子”和“儒家”做意譯可推斷出當時西夏尊崇儒家思想。(2)根據材料“在眾多富含研究價值的出土西夏文獻中,有一類用西夏文翻譯的漢文典籍,學界簡稱‘夏譯漢籍’”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史料價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等角度進行作答即可。18.答案:(1)北魏的均田制沿用至唐朝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行均田制有利于改革官田重賦的弊政,改變社會貧富不均、土地兼并嚴重的現狀;均田制有助于發展農業生產;顧炎武自身具有經世和民本思想。(2)均田制是北魏開始實行的一種按人丁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肯定了小農的土地所有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政府的賦役來源和財政收入,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均田制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但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之下無法消除土地兼并現象。解析:(1)答案來源 答案要點“均田之制有足為后世法者”“唐時猶沿之” 北魏的均田制沿用至唐朝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張實行土地私有,改革官田重賦的弊政”“改變社會貧富不均、土地兼并的現狀”“確保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才能‘去累代之橫征,而立萬年之永利’” 實行均田制有利于改革官田重賦的弊政,改變社會貧富不均、土地兼并嚴重的現狀“像均田制那樣按人丁多寡來平均分配土地,確保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才能‘去累代之橫征,而立萬年之永利’”并結合所學知識 均田制有助于發展農業生產“承襲重民、恤民、民為邦本等民本論基本元素的顧炎武”并結合所學知識 顧炎武自身具有經世和民本思想(2)根據材料中對均田制的介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均田制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對封建政府和社會秩序的影響、本身的局限性等方面進行評析。19.答案:(1)特征:以城邦為基礎;體現公平正義;主權在民;注重保障公民權利及對公共權力的遏制。(2)影響: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希臘化的世界”和“希臘化時代”;為西方科技進步奠定基礎;促使了希臘文化中心的東移;促進了民族交融。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希臘。根據材料一“城邦是政治共同體,每個城邦都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農村”可得出以城邦為基礎;根據材料一“在克服貴族與平民的劇烈沖突、克服過渡時期社會變化導致的混亂、暴力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沖突,而且要尋求一種公平正義的解決方法”可得出體現公平正義;根據材料一“通過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和使所有公民輪流參加陪審團而擴大了參與,拓寬了政權基礎”可得出主權在民;根據材料一“每個公民有向陪審團申訴的權利,既對個人身家性命等權益提供了保護屏障,同時也遏制了公共權力的專橫”可得出注重保障公民權利及對公共權力的遏制。結合所學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還包括輪番而治、法律至上等。(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亞歷山大帝國。根據材料二“他的東征,讓希臘文明開始步入亞洲大陸,又讓古老的亞洲文明在西方重新煥發出光彩,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可得出促使了希臘文化中心的東移;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根據材料二“優美而富于表現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筑引領了亞洲人的審美”可得出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希臘化的世界”和“希臘化時代”;根據材料二“而來自東方的天文、數學、醫學等知識奠定了西方科技進步的根基”可得出為西方科技進步奠定基礎;根據材料二“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促進了民族交融。20.答案:示例:論題:唐代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論證: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租庸調制對唐代早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唐中期以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化,均田制被逐漸破壞,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經濟,這嚴重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為了整頓安史之亂后全國稅收的混亂局面,公元780年宰相楊炎廢棄租庸調制,改行兩稅法,統一按每戶的實有田畝和資產征稅,每年分夏秋兩季征繳。這一改革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且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還統一了稅制,簡化了稅目,擴大了稅源,增加了財政收入,鞏固了唐朝后期的統治。結論:兩稅法以資產為宗,不以人丁為本,是適應當時土地集中、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我國賦稅制度史上的一大變革,對此后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稅收制度。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可從中國古代歷代的諸多稅制中選擇一個論題進行概述,如唐代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論證時結合原有賦稅制度存在的問題、唐朝土地兼并的現狀、兩稅法的基本內容、影響等角度進行整理概括。選擇其它朝代的稅制內容進行概括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