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六七千年的蘇州草鞋山遺址出土了大量家豬、圣水牛、梅花鹿、麋鹿、獐、狗、烏龜、田螺、淡水魚等動物遺骸,以及種植稻顆粒、菱、芡實、龍葵、大豆等植物遺存。這說明當時( )A.長江流域原始農業發達 B.先民生業方式的多樣化C.良渚文化輻射范圍廣闊 D.多元一體文明格局形成2.西漢惠帝時期普遍實行“賜民爵”制度,即政府給天下民戶主賜爵;東漢時甚至給想要獲得戶籍的流民賜爵,以使他們不隨便脫籍流亡。這種做法( )A.有利于基層治理秩序的穩定 B.導致了地方豪強勢力膨脹C.消除了土地兼并的社會矛盾 D.促使察舉制人才標準變化3.北宋時期,來自中亞的胡人要比唐朝時期少得多,而從海路來的高麗、印度、大食(阿拉伯)人相對而言要多得多。這一變化緣于北宋( )A.陸地絲路交通受阻 B.航海技術突飛猛進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文化政策更加開放4.元朝立國后,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但民間仍廣泛使用白銀作為支付、交換手段,相關橋段在當時盛行的雜劇里比比皆是,對此忽必烈不得不承認“金銀系民間通用之物”。據此可知( )A.元朝貨幣政策面臨困境 B.大一統促進元朝商業發展C.重農抑商政策逐步瓦解 D.外貿發展推動白銀貨幣化5.明中后期,皇帝詔令的起草如未經內閣票擬,則被稱為“中旨”“手敕”“內批”;如諸司奏啟的批答不經內閣票擬,則被說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間,閣臣蔣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來所未嘗有者。傳聞遠近,孰不驚疑”。這說明明朝( )A.內閣成為法定決策機構 B.中樞運行系統逐步穩定C.內閣票擬權日益被侵奪 D.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衡6.1865—1894年,我國的商辦新式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29家)和廣東(97家),其中繅絲業占據了主導地位(97家),船舶修造、火柴、印刷等行業也有一定發展。這反映了( )A.傳統手工業向近代工業轉型 B.內陸地區對西方技術的排斥C.近代工業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D.實業救國思想得到廣泛傳播7.1918年,北洋政府中央觀象臺依據國際標準時區制度,將全國劃分為中原、隴蜀、回藏、長白、昆侖五個標準時區,以“世界標準時間”為題編入1919年的《中華民國八年歷書》。該做法( )A.體現了中國接軌世界的努力 B.消除了傳統文化封建的成分C.造成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 D.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的更新8.1935年川政統一后,四川酒業開始走上較快發展的道路。1938年四川白酒產量比1919年增加1倍以上,達7.6萬噸。到1944年,四川白酒產量達12.5萬噸,比1938年增長63.39%。這一變化反映出( )A.抗戰時期民族經濟遭受嚴重破壞 B.時局變遷影響民族經濟發展C.國民政府對白酒產業的大力支持 D.人民生產生活需求得到滿足9.20世紀60年代,以“女民兵”為主題的政治宣傳畫深受歡迎(如圖1、2)。這些作品意在( )A.塑造當代女性的國家認同感 B.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號召青年積極投身國家建設 D.提升軍隊女兵的建制比重10.1992年下半年,國家物價局頒布了新的《價格管理目錄》,中央直接管理價格的商品由737種減少到89種,工業生產資料大部分并軌實行單一的市場價格,放開了原來尚未放開的工業消費品價格。上述舉措的出臺( )A.反映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B.開啟了經濟體制改革新局面C.標志著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價格機制形成D.順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11.從公元前800年到前100年,羅馬完成了全城的排水道設施修建。其中最著名的是馬克希瑪大下水道,它是半圓拱形石制結構,“下水道大到可以使載滿稻草的四輪馬車通過”,歷經2500余年的風雨洗禮仍矗立在那里。羅馬排水道的修建( )A.適應帝國對外擴張需要 B.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量C.突顯出公民的政治地位 D.代表古代城市建設標準12.12世紀,統治者亨利二世頒布《克拉倫敦法令》,巡回審判的形式得以明確。這項制度的內容為巡回法官在完成巡回審理后,聚在一起集中討論各地的習慣,并將其進行總結、分析和歸納,再將好的習慣推行至全國。這項巡回審判制度已經逐漸成了一個比較正式的制度。這一做法的直接影響是( )A.提升了地方自治 B.強化了宗教倫理教化C.提高了法官地位 D.推動了普通法的形成13.15世紀,意大利興辦了一種寄宿學校,學校的學生以貴族子弟為主,也招收并資助有才華的貧苦學生,男女同校。教學內容包括拉丁文、希臘文、教會法規、數學、幾何、歷史、音樂、體操、舞蹈、游泳等。這表明意大利(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與社會進步相互影響C.教育擺脫了宗教的束縛 D.思想解放與教育變革相互促進14.在明治維新之初,日本茶業界技術基礎薄弱,日本政府積極承擔起技術引進的角色,設立專門的機構和部門,設置傳習所、聘請中國茶葉專業技術人員,通過一套傳習制度來推廣學習到的紅茶等制茶技術,改制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紅茶、磚茶等。這說明日本政府( )A.強調技術傳承 B.重視商業導向 C.提倡引進外資 D.主張文明開化15.到19世紀末期,西方社會流行的經濟思想是:“一般的原則是政府不應當去做或試圖去做任何事,在這些情況中,政府的箴言或口號應是保持沉默”,以及“除非有某種巨大益處,對自由放任的任何背離都必定是一種邪惡”。這些經濟思想的局限性在于( )A.阻礙了科技創新發展 B.弱化了政府的宏觀調控C.降低了工人社會地位 D.抑制了企業生產積極性16.下圖為2001—2013年部分國家對非貿易額情況。這體現出( )A.區域經濟集團化快速發展 B.西方國家對非洲的政策調整C.非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D.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力提升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宋代,沈倫原本是個以教書為業的窮書生,后來官拜宰相。但他去世后,家道隨之中落。宋太宗曾嘆息:“大臣子孫皆鮮克繼祖父之業。”另有“此今之富民,鮮有三世之久者”之說。商人比田主風險更大,“有朝為富商,暮為乞丐者”。達官顯宦同樣難免,如名將郭進在其新居落成時,當著眾多賓客,指著兒子說:“此賣宅者。”郭進死后,果然如此。至于由貧而富的實例,在洪邁《夷堅志》中也有不少。在“貧富貴賤,離而為四”的新趨勢下,四民由不同身份逐漸演變為不同職業,且有相互轉化的可能。范仲淹在《四民詩》中為商人鳴不平:“吾商則何罪,君子恥為鄰。”蘇轍又渲染道:“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此時,官吏經商成風。亦官亦商者,如大將張俊,既是樞密使,又是臨安大酒店太平樓主,還經營海外貿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馬季良,因附鳳攀龍,官至兵部郎中、龍圖閣直學士等。——摘編自張邦煒《從社會流動看宋代社會的自我調節與活力》(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社會的特征。(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社會流動的原因及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912—1920年,牙商創設的各行棧、貨棧或行店(統稱牙行)如雨后春筍般誕生。同和興貨棧每日將天津市成交的各種糧食、棉花、山貨、皮毛等價格和數量,都印成“行情表”,寄往外地客戶家;同時該棧每日也會收到各地寄來的各種行情表。每年舊歷六、七月間各行業淡季時,貨棧抽出大量職工,去外地與各地客戶聯系,調查各地糧食、棉花、山貨等生長情況,以備秋后營業買賣的測算。《益世報》稱當時華北方面,以天津牙商為最多,天津牙商開設的較大行棧驟然增至30余家,并形成了專業經營的分工。——摘編自張彥臺《民國時期華北牙商研究》材料二 1937年10月,時任北方局書記的劉少奇提出了抗日政府的十條財政政策,其中第八條是“取締牙行的壟斷”。1941年6月15日,冀太聯辦通令頒布了《晉冀魯豫邊區取締牙行辦法》:現有各種牙行斗行及非座莊行店之經紀人,自交易員設置之日起,一律取消。1943年,時任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副主席戎伍勝指出,立刻取締牙紀是對我們不利的,我們要對牙商進行改造,以便為我所用。根據地對牙商的稱謂進行了更改,將各地斗秤牙行、經紀人等牙商,一律改為“交易員”;肅清了壟斷市場、量具搗鬼、操縱交易、摻雜弄假、哄抬物價的不法牙商,創立模范市場,實行“交易員投考”制度;在一些集市委員會上,牙紀代表還成了集委會干部,參與管理集市工作。——摘編自《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戰爭時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時期天津牙商發展迅速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這一時期抗日根據地牙商政策調整的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618年至1648年,歐洲爆發了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各國最先是為維護信仰而戰,而后拋卻宗教之名,直截了當為各自的國家和準國家利益而戰。戰爭使歐洲各國相繼認識到國家主權高于羅馬教廷神權的意義,深刻認識到國家間集體安全秩序的重要性。交戰方從1643年起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亞省的明斯特和奧斯納布魯克兩個城鎮舉行和談,至1648年10月達成共識并簽訂和約。——摘編自曹小曙等《全球空間與“一帶一路”研究》材料二 維也納會議完成了列強關于領土的調整工作,恢復了正統主義原則。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該體系本質上的反社會性。而這體系卻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封建主義的桎梏之間的矛盾。從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到1848年革命風暴席卷整個歐洲大陸,維也納體系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此后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資本主義的發展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19世紀70年代后,資本主義在歐洲地區已基本上確立起來。以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利益為正統原則來指導歐洲國際關系的維也納體系,已然同那個時代興起的歐洲民族民主運動潮流背道而馳。——摘編自趙來文、高卓杰《維也納體系與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衰敗原因共性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交戰的雙方,從國際法的角度說明交戰雙方簽訂的“和約”的歷史價值。(8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維也納體系對歐洲國際關系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農商社會”說從產業結構的變動(即“物”的角度)觀察經濟結構的變動;“富民社會”說以階層構成的變動(即“人”的角度)考察社會結構的動態變化。兩者均力求發現歷史過程背后隱性的長期演化趨勢。——摘編自柳平生《“農商社會”說與“富民社會”說:解讀、比較與啟示》根據材料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并運用中國史的相關知識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草鞋山遺址既出土了家豬遺骸,還出土了種植稻顆粒,這說明當時先民已經會養殖動物、種植糧食,生業方式具有多樣性,B項正確。材料中僅提及蘇州草鞋山遺址,未涉及其他地區農業發展狀況,無法得出長江流域原始農業發達的結論排除A項;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排除C項;多元一體強調的是文明在多元發展的同時,具有向心力,即多元中有集聚的態勢,材料中未涉及其他區域文明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實行“賜民爵”制度,東漢時給流民賜爵以使其登記戶籍,這些做法都有利于鞏固戶籍制度,加強對民眾的管理,穩定基層治理秩序,A項正確。賜爵制度有利于加強社會治理,與豪強勢力膨脹無必然關系,B項錯誤;“消除”說法絕對,C項錯誤;漢代“賜民爵”制度有利于國家加強對人口與賦稅的控制,與察舉制選拔標準無直接關聯,D項錯誤。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相較于唐朝,北宋時期通過陸路來中原的人數量大減,通過海路而來的外國人大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由于少數民族政權的崛起,尤其是西夏占據河西走廊,原有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所以才出現材料中的現象,A項正確。北宋時期,指南針雖應用于航海,但突飛猛進表述不嚴謹,且B項無法解釋來自中亞的胡人減少的現象,排除;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元時期,排除C項;唐朝時文化政策十分開放,“更加”無史實依據,D項錯誤。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政府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但現實生活中白銀在商品交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見紙幣在推行過程中面臨著困境,故選A項。大一統促進元朝商業發展符合元朝史實,但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元朝的貨幣政策,沒有體現政府對農業和商業的態度,排除C項;白銀貨幣化出現于明朝,排除D項。5.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中后期,皇帝詔令的起草和諸司葵啟的批答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程序要求,即需要經過內閣票擬,否則會被視為不符合正常程序,這體現了明朝的中樞運行系統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穩定的模式,B項正確。內閣在明朝始終不是法定決策機構,雖然內閣有票擬權,但它的權力是基于皇帝的授權,材料只是強調詔令和奏啟正常情況下需要內閣票擬,不能就此得出內閣成為法定決策機構,A項錯誤;材料的重點是未經內閣票擬的情況被看作不正常,這實際上是在強調內閣票擬的重要性,沒有體現出內閣票擬權被侵奪,C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司禮監相關內容,沒有信息顯示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衡,D項錯誤。6.答案:C解析:商辦新式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廣東,繅絲業占主導地位,體現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在地域及行業上的不平衡性,C項正確。材料主要說的是商辦新式企業的地區和行業分布情況,沒有提及傳統手工業向近代工業轉型的具體信息,A項錯誤。材料僅呈現了上海和廣東的商辦新式企業情況,不能由此推斷出內陸地區對西方技術的態度,B項屬于無中生有,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實業救國思想的傳播,D項錯誤。7.答案:A解析:中國接軌世界的努力。1918年,北洋政府中央觀象臺依據國際標準時區制度,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標準時區,以“世界標準時間”為題編入《中華民國八年歷書》,這一做法表明中國在時區劃分方面積極借鑒國際標準,體現了中國接軌世界的努力,A項正確。材料中依據國際標準時區制度劃分標準時區的做法僅是對西方文化的學習,不能完全消除傳統文化封建的成分,B項不選;軍閥割據混戰局面主要是由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矛盾等因素造成的,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C項強加聯系;城市基礎設施主要有交通道路、公共建筑等,材料中的做法與城市基礎設施的更新沒有直接關系,D項不選。8.答案:B解析:1935年川政統一為四川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四川白酒產量增長迅速,主要是受抗戰時局的影響,四川作為抗戰的大后方,是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區,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四川的戰時經濟地位十分重要,戰爭使社會對物資的需求增加,推動了當地酒業的發展,這一變化反映出時局變遷影響民族經濟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四川酒業的發展,抗戰時期民族經濟遭受嚴重破壞說法本身正確,但與材料不符,A項不選;材料沒有提到國民政府對白酒產業的態度,無法得出國民政府大力支持白酒產業的結論,C項依據不足;材料強調抗戰時期四川白酒產量增長迅速,不能等同于人民生產生活需求得到滿足,D項不選。9.答案:A解析:女性的國家認同感。時間信息:20世紀60年代→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強調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面臨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選項分析:以“女民兵”為主題的宣傳畫展示了女性積極參與生產和進行軍事訓練的場景,順應了時代需求,有助于塑造當代女性的國家認同感,A項正確;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B項時空錯位;材料中的宣傳畫主題為“女民兵”,聚焦于女性而非全部青N年,C項擴大范圍;材料沒有提到具體的政策導向,提升軍隊中女兵的建制比重無從得出,D項無中生有。10.答案:D解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間信息:1992年→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解讀信息:中央直接管理價格的商品數量減少,工業生產資料大部分并軌實行單一的市場價格,放開了原來尚未放開的工業消費品價格,這些舉措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管控的放松、市場調節作用的增強,順應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D項正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于195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A項時空錯位;經濟體制改革新局面開啟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B項不選;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價格機制初步建立起來,C項時空錯位。11.答案:B解析:選擇B: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羅馬重視城市排水道建設,有利于改善城市衛生環境,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排除A:材料中羅馬排水道的修建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排除C:政治地位需要通過政治權利實現,羅馬排水道修建不能提高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排除D:羅馬道路系統和排水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但古代城市并不都能達到羅馬城市建設的標準。12.答案:D解析:選擇D: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巡回法官在完成巡回審理后,集中討論各地習慣并進行總結、分析和歸納,再將好的習慣推行至全國,這一做法使得各地分散的習慣法得以整合和統一,為普通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排除A:巡回審判制度是由中央派出巡回法官,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司法的控制,不是提升地方自治。排除B:巡回審判主要是一種司法制度,其重點在于法律的實施和統一,而非宗教倫理的強化。排除C:巡回審判制度主要涉及司法領域對習慣法的整合,沒有對法官地位的提升起到直接作用。13.答案:D解析:15世紀西方思想界有文藝復興運動,根據材料可知意大利的學校教授各種知識,可知思想解放運動與教育變革相互促進,故選D項;材料與近代化的教育制度無關,排除A項;科技革命發生于16-17世紀,排除B項;這所學校涉及教會法規,并沒有擺脫宗教的束縛,排除C項。排除ABC項,故選D項。14.答案:B解析:選擇B:根據材料,日本政府不僅引進技術,還改制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紅茶、磚茶等,旨在通過改進技術來滿足市場需求,這表明其行動具有明顯的商業導向。排除A:雖然日本政府確實在引進和推廣制茶技術,但這一行動并非單純為了傳承技術,而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需求,推動日本茶葉產業的發展。排除C:引進技術不等同于引進外資。排除D:文明開化通常指的是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在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的現代化改革,與材料中的制茶技術改革關系不大。15.答案:B解析:排除A:材料中的經濟思想主要強調政府不干預經濟,而科技創新主要受技術進步、市場需求、教育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而不是政府是否干預經濟。排除C:材料中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強調市場對經濟的作用,并不必然導致工人社會地位降低。排除D: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通常是鼓勵企業自由競爭和發展,不會抑制企業生產積極性。相反,在這種經濟思想下,企業有更大的自主權和發展空間。16.答案:D解析:排除A:材料反映了不同國家與非洲的貿易額,而非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情況。排除B:貿易額的變化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市場需求、資源價格等,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政策調整。排除C:材料呈現的是多個國家對非貿易額的變化,不能直接得出非洲自身取得令人矚目成績的結論。17.答案:(1)特征: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人們的經濟地位不穩定;四民的職業可以相互轉化。(2)原因: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科舉制度的完善;商品經濟的推動;門第觀念淡化。影響:有利于打破階層固化,促進社會公平;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增強社會活力;士商相混易造成貪污腐敗。解析:(1)特征:根據材料中的具體事例及論述,從社會階層、經濟地位、四種職業三方面進行概括。(2)第一小問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以從政府管理、選官制度、經濟發展、思想觀念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第二小問影響:從積極方面來看,結合所學可知,宋代社會流動有利于打破階層固化,促進社會公平;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增強社會活力。從消極方面來看,根據材料“如茶商馬季良,因附鳳攀龍,官至兵部郎中、龍圖閣直學士等”可知,士商相混易造成貪污腐敗。18.答案:(1)背景: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措施,推動牙商的發展;牙行業的巨大利潤吸引商人投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群眾性愛國斗爭的推動;牙商自身的管理及其對市場行情的及時掌握。(2)影響:有利于團結牙商,壯大抗日力量;有利于調動牙商的積極性,促進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保障市場秩序的穩定和商貿活動的正常開展;有利于打破日本的經濟封鎖。解析:(1)背景,從政治、經濟、思想、個人角度結合材料遷移所學分析。(2)影響,從牙商、經濟、國家三個角度分析。19.答案:(1)雙方: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歷史價值: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2)建立起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有助于恢復歐洲和平;客觀上推動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第一步,分析設問,明確答題方向。第二步,聯系所學進行分析。由“1618年至1648年”可知這是三十年戰爭,交戰的雙方是新教同盟與天主教同盟。第二小問,第一步,緊扣國際法的角度并聯系教材知識思考,交戰各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第二步,分析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意義即可。第(2)問,第一步,分析設問,明確答題方向。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維也納體系對歐洲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二步,結合材料與所學得出答案。影響 答案來源 答案要點“完成了列強關于領土的調整工作” 建立起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客觀上推動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聯系所學 有助于恢復歐洲和平20.答案:示例一論題:中國古代社會階層構成的歷史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進程。論述:先秦時期,通過血緣紐帶把社會分成不同的階層,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將這種社會階層的劃分制度化,直到春秋戰國禮崩樂壞,這種社會階層的劃分制度才逐漸解體。西漢中期開始,豪強地主逐漸崛起,他們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且多在朝中身居要職,往往又通過壟斷儒學教育資源控制國家人才的選拔,豪民社會從而形成。豪民階層從漢至唐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唐安史之亂給豪民階層以毀滅性打擊。宋至清,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富民階層社會形成。明清統治者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在客觀上遏制了富民階層對政治的干預,但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富民階層依舊占據著一個重要的社會位置。結論:中國古代社會階層構成的演變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示例二論題:中國古代社會產業結構的歷史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進程。論述:古代中國是傳統農業國家,西周時期,農業已有了很大的發展,農具種類已經比較齊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推廣,小農經濟取得進一步發展。秦漢至唐統治者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工商業發展較緩慢,中國長期處于農業社會階段。宋朝統治者采取“不抑兼并”和“不立田制”的經濟政策,極大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隨著土地流轉日益頻繁和江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農業經濟也有了顯著發展,在農業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頻繁互動中,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升,中國社會開始進入農商社會階段。元明清時期,農商社會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明中后期,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白銀逐漸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白銀貨幣化進一步推進農商社會的發展。結論:中國古代社會產業結構的演變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解析:首先,根據材料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并運用中國史的相關知識進行論述。根據材料關鍵信息“農商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動”“富民社會”“階層構成的變動”等,可擬定論題;中國古代社會階層構成的歷史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進程(其他論題合理亦可)。其次,根據所學周代宗法制、漢代豪強地主崛起、唐代安史之亂等知識進行闡釋,注意條理清晰,史論結合。最后,綜合闡釋內容,進行總結提升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