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晉青寧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陜西神木石峁遺址是目前所見龍山文化規模最大的城址。古城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重結構組成,城防設施完備,規模宏大。石峁人在修建城墻的過程中,將玉鉞、玉牙璋(禮儀性兵器)等玉器嵌入墻體或埋入墻根,有考古學家認為這是希望城址安穩永固。由此可知,當時( )A.定居生活開始出現 B.建筑技術明顯進步C.私有制已產生 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2.西漢趙過推廣的耦犁已采用兩牛三人的耕作方法。東漢各地的犁基本演變為大型長轅犁具,遼東大犁甚至要用“兩牛六人”。漢代犁的變化有利于( )A.發揮莊園經濟優越性 B.農耕生產因地制宜C.增強小農經濟的韌性 D.井田制度的普及3.唐初規定,門下省以侍中為長官,其享有審議駁正官員奏狀的權力,對于國家財政、御史彈奏狀授六品以下官員或司法機構“斷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員的奏抄等,若認為不便施行,可以封駁奏還。這一規定( )A.適應了加強君主專制統治需要 B.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趨于緩和C.保障了唐朝吏治的清明與高效 D.有利于打破世家壟斷人仕局面4.下表為北宋熙寧十年賦稅收入統計表,由此可知當時( )稅種 歲入(萬貫) 占比(%)兩稅(稅錢) 558.6 8.9兩稅(實物) 1462.7 23.3鹽、茶、酒稅(稅錢) 2192.4 35.0商稅(稅錢) 868.8 13.9市易(稅線) 133.2 2.1坊場錢(稅錢) 602.7 9.6市舶(稅錢) 54 0.9金、銀、銅稅(稅錢) 397.3 6.3總計 6269.7 100A.重農抑商政策逐漸瓦解 B.財政結構高度貨幣化C.市民消費能力提高 D.長途販運貿易發達5.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改行省為云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諸府州縣司;置都指揮使司,領諸衛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臨元、金滄、洱海四道,并察諸府州縣司衛所。這些做法( )A.標志著行省制遭到完全廢除 B.推進邊疆政治與內地一體化進程C.確保了邊疆地區的長期穩定 D.推動各民族的社會風俗漸趨相同6.下圖為明清時期廣西與廣東間的貿易示意簡圖,這說明當時( )A.區域間經濟互補性較強 B.廣東自然經濟趨于解體C.農產品的多種經營興盛 D.廣西經濟發展水平較高7.1896—1897年,梁啟超主持《時務報》期間,撰寫并刊發《變法通議》《古議院考》《商戰論》等文章,受此影響,譚嗣同等人陸續發表了百余篇政論文章。由此可知,當時維新派( )A.得到知識分子的普遍支持 B.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C.開始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 D.堅定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信念8.當我們追溯19世紀末以來湖北革命黨人在長達十年期間,遵循孫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綱領,在鄉邦所作的英勇而堅實的努力,便會發現:武昌起義絕非一顆從云端掉下來的幸運之果。這表明武昌起義的爆發( )A.反映了民族危機的空前加深 B.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C.促進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D.是革命力量積蓄發展的結果9.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大體架構是:在具有戰略性的大區(如晉察冀邊區)建立類似省級的政權,其下建立縣、鄉級政權;在大區和縣政權之間,視情形建立管理若干縣份的“行署”或“專署”,在縣之下設管理若干鄉鎮的“區署”。這( )A.適應了革命統一戰線的需要 B.探索了新民主主義政權建設道路C.推動了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D.建立了與國民政府對峙的政權10.1948年,民主派普遍認為,所謂“民權”,變成了官權,變成土豪劣紳的權,地痞流氓的權。民族資產階級更相信國民黨是官僚資本、豪門資本的代言人。農民則對長期盼望的平均地權徹底灰心。據此可知,國民黨( )A.開始摒棄新三民主義 B.統治已呈現全面危機C.初現專制獨裁的面目 D.所屬階級利益發生改變11.1978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2.57:1,1983年下降到1.82:1,但1986年就達到2.13:1,此后一直呈上升趨勢,到了1999年達到2.65:1,城鄉關系呈現惡化趨勢。據此可知( )A.農村經濟改革成效甚微 B.農村居民收入停滯不前C.市場經濟阻礙農業發展 D.經濟體制改革亟待深化12.有研究表明,從公元前2400年開始,中亞地區、伊朗地區和地中海地區的人們相繼學會了騎馬;語言學家也發現,早期印歐語系各民族語言中,與馬匹、馬具、馬拉戰車有關的詞匯基本相同。這體現了( )A.農耕經濟的擴張 B.早期文明的聯系C.亞歐語言的統一 D.物種交流的頻繁13.下圖為1100—1349年英格蘭王室授予個人(通常是莊園主)建立市場、集市和自治市鎮特許狀的新增數量圖。據此可知,當時英格蘭( )A.地方經濟活力增強 B.重商主義思想盛行C.莊園經濟持續繁榮 D.國內統一市場形成14.1871年,英國將位于非洲東南部的巴蘇陀蘭納入殖民統治。1880年,英殖民當局要求當地人民上繳武器、解除武裝,遭到強烈反抗,戰爭爆發,史稱“槍支戰爭”?!皹屩馉帯保? )A.推動了當地民主化進程 B.凸顯了反殖民斗爭精神C.表明非洲民族意識覺醒 D.打擊了“有效占領”原則15.波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6—1960年)工業增長59.6%,農業增產20%;匈牙利在1968—1973年國民收入年遞增率為6%,人民消費水平顯著提高;民主德國到1988年人均國民收入達8500美元,每百戶有小轎車53輛。據此推知,這一時期上述國家( )A.改革突破了原有體制 B.經濟結構趨于完善C.改革調整了生產關系 D.擺脫蘇聯模式束縛16.美國的波特蘭市從二戰起長期受到污染。但近年來,曾經廢棄的工業和倉儲建筑搖身一變成了高檔的公寓、展覽館、藝術工作室、酒吧和餐館,公園與工業遺存一并出現。這說明( )A.經濟發展根治環境污染問題 B.城市化過程中污染不可避免C.世界大戰導致城市環境破壞 D.產業結構調整影響人居環境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秦朝時期,材質較為輕便的簡冊戶籍取代了木牘戶版,鄉制作的戶籍副本呈報至縣,以適應國家強化統治的需要。魏晉之際,紙質戶籍開始代替簡冊戶籍,戶籍上移至縣廷制作,造好的戶籍需要上報郡、州,直至中央戶部進行查勘核實。相較于戰國秦漢時期普羅大眾被統一納入鄉里,承擔相同賦役的編戶齊民體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面對戰亂造成的人口銳減、民眾流徙嚴重的情況,開始將治下編戶劃分為多種身份的人戶,如屯田戶、兵戶、吏戶等,他們與普通民戶一起,按照身份承擔不同的國家義務。——摘編自張榮強《中國古代書寫載體與戶籍制度的演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至魏晉時期戶籍制度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魏晉時期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下表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邊疆開放開發的典型政策。時間 政策1984年 《邊境小額貿易暫行管理辦法》1988年 《國務院關于加快和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規定》1991年 《關于積極發展邊境貿易和經濟合作促進邊疆繁榮穩定的意見》1992年 《關于進一步對外開放黑河等四個邊境城市的通知》1996年 《國務院關于邊境貿易有關問題的通知》1998年 《關于進一步發展邊境貿易的補充規定的通知》2000年 《全國興邊富民行動規劃綱要(2001—2010)》2002年 《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8年 《關于促進邊境地區經濟貿易發展問題的批復》2015年 《國務院關于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2017年 《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關于加大邊民支持力度促進守邊固邊的指導意見》2019年 《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摘編自左新鋒、陳新建《中國邊疆地區開放開發的政策變遷與治理創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邊疆開放開發典型政策出臺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邊疆開放開發典型政策的特點及其意義。(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840年,英國創建了現代郵政服務,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對信函和包裹的統一收費標準,并利用新的鐵路設施保證郵件投遞速度超過傳統的驛站馬車。但是對商務和政府通信產生更重要影響的是19世紀50年代發明的電報技術。1870年,英國已與印度和北美洲建立了直接電報通信聯系。這項新發明極大地促進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因為通過電報基本上可以達到市場間信息傳遞的同步化。1913年,電話的發明和無線通信技術的初步開發進一步增強了電報在通信中的地位。通信技術的創新在連接各國的資本市場和促進國際資本流動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當時英國在國際金融方面的作用已經很重要,這是因為它有一個穩定健全的公共信用和貨幣體系,有一個相當規模的資本市場和公債市場,也有一個旨在穩定匯率的從1821年就沿用下來的金本位制度。19世紀7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大量以海外投資為目的的資本輸出,到1913年,英國在國外的資產相當于本國GDP的1.5倍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以債券形式進行的,并且大量集中在鐵路建設方面。——摘編自陳銘仁《金融機構集聚論——金融中心形成的新視角》(1)根據材料,概括英國近代通信業的發展歷程。(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通信業發展的歷史作用。(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歐洲博物館的發展變遷時間 發展變化15世紀末 一些來自人們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們的好奇心。17世紀 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認為博物館將會“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成為發明家集結與交換心得的場所”。18世紀40年代 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當時的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陳列繁雜。1820年 法國建立國立科學技術博物館,以展示機器和制造技術為主,免費向公眾開放。19世紀中期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后,博物館的布展開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時序和內在聯系。博物館的海量收藏品為世界各國的學者展開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1909年 英國成立倫敦科學博物館,接收了1851年、1876年兩次世界博覽會的一些機械展品,收藏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和斯蒂芬森改進的蒸汽機車等。——摘編自《博物館的變遷》根據上述材料,選取相關信息,圍繞“博物館的發展變遷”,自擬論題,并結合世界近代歷史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石峁遺址。石峁遺址的古城有三重結構,城市規模宏大,還有玉牙璋等玉制禮器,說明當時已初步具備國家形態,D項正確。定居生活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出現,而龍山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A項時空錯位。材料沒有將建筑技術進行比較,看不出明顯進步,B項無中生有。材料反映的是石峁遺址古城的特征,無法反映私有制已產生,C項不選。2.答案:A解析:勞動工具與生產方式的關系。犁的大型化不等于農耕生產能夠因地制宜,大型犁在山地就很不適用,所以后來出現了曲轅犁,排除B項;這并不能增強小農經濟的韌性,小農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在小塊土地上分散經營,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逐漸瓦解,排除D項。3.答案:A解析:唐初規定,侍中作為門下省長官享有審議、駁正官員奏狀的權力,侍中可以對國家財政、御史彈奏狀、除免官員的奏抄等進行審查,如果認為不便施行,可以封駁奏還。這一規定賦予了侍中較大的審查和駁正權力,可以有效監督和制約其他官員的行為,防止權力的濫用,使得中央決策日臻完備,適應了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A項正確。門下省職能主要集中在中央層面,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內部的審查和監督機制,而不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B項不選。門下省長官的審議和駁正權力可以有效防止腐敗,提高行政效率,但C項“保障了”表述絕對。門下省職能主要集中在審查和監督方面,并沒有直接涉及官員選拔和任用的問題,“打破世家壟斷入仕局面”無從得出,D項不選。4.答案:B解析:北宋財政結構的特點。熙寧十年賦稅收入統計表顯示,兩稅收入約占國家賦稅收入總額的三分之一。除了兩稅收入以外,大部分賦稅收入都是以貨幣形式繳納的。即使就兩稅而言,當中也有約三分之一的稅收是以貨幣形式繳納的,由此可知,當時財政結構高度貨幣化,故B項正確。北宋時期實行的是重農抑商政策,這個政策在熙寧十年并沒有瓦解的跡象,排除A項。表格中的數據反映不出市民消費能力的提高,C項排除。材料并沒有提供關于貿易路線或貿易量的具體信息,D項結論材料依據不足。5.答案:B解析:明朝邊疆治理明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廢行省,設三司,平定云南后,設立了和內地一樣的三司,三司是地方行政機構,這有利于推進邊疆政治與內地一體化進程,B項正確。明初廢行中書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變,行省制并未遭到完全廢除,A項不選;“確保了”表述絕對,C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明朝對邊疆地區的行政管理(政治方面),未提到對各民族社會風俗的影響,且該說法與史實不符,D項不選。6.答案:A解析:明清時期的經濟。材料只表明廣東大量手工業品輸往廣西,由材料看不出廣東自然經濟解體,排除B項;廣東輸往廣西的多是手工業品,C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內容,排除;從材料看,廣東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排除D項。7.答案:B解析:晚清知識分子救亡圖存。梁啟超在主持《時務報》期間,撰寫了關于變更政治制度、發展商業等的文章,譚嗣同等人也陸續發表了百余篇政論文章,結合時代背景可知,這些文章的目的是救亡圖存,實現民族復興,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及知識分子對維新派的態度,“普遍支持”說法不妥,排除A項;早在維新派之前,已有人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項;維新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排除D項。8.答案:D解析:革命黨人的努力。湖北革命黨人在長達十年期間,遵循孫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綱領,在鄉邦所作的英勇而堅實的努力,且武昌起義絕非一顆從云端掉下來的幸運之果,這表明武昌起義的爆發具有必然性,它是革命力量積蓄發展的結果,D項正確,排除A、B、C項。9.答案:B解析:新民主主義政權建設。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政權管理制度,這是對新民主主義政權建設道路的探索,B項正確;抗戰時期的統一戰線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非革命統一戰線,排除A項;材料中的“晉察冀邊區”建立于1937年10月,當時全面抗戰已爆發,排除C項;抗戰時期國共合作抗擊日本侵略者,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國民黨統治危機。選擇B:據材料“民主派…民族資產階級……農民……灰心”可知,民主派、民族資產階級和農民都對國民黨統治深感失望,表明國民黨在民眾中的信譽已經喪失,其統治已呈現全面危機。排除A: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時候,國民黨就已經摒棄了新三民主義。排除C:“初現”說法錯誤,1927年秋,“寧漢合流”標志著國民黨專制統治開始。排除D:1927年“寧漢合流”之后的國民黨始終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11.答案:D解析:經濟體制改革。根據材料“1986年就達到2.13:1……1999年達到2.65:1,城鄉關系呈現惡化趨勢”可知,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拉大,體現了傳統體制的頑固性,據此可知,經濟體制改革亟待深化,D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農村經濟改革的成效和農村居民收入狀況,排除A、B兩項;材料未涉及市場經濟的影響,排除C項。12.答案:B解析:人類早期文明。中亞地區、伊朗地區和地中海地區的人們相繼學會騎馬,早期印歐語系各民族語言中,與馬匹、馬具、馬拉戰車有關的詞匯基本相同,說明這些地區之間存在一定的交流,體現了早期文明的聯系,B項正確。材料沒有信息表明這些地區將馬用于農業生產,無法體現農耕經濟的擴張,A項無中生有。材料僅提到早期印歐語系各民族語言中,與馬匹、馬具、馬拉戰車有關的詞匯基本相同,亞歐語言并不統一,C項背離史實。材料僅體現了中亞地區、伊朗地區和地中海地區之間存在一定的交流,物種交流頻繁無從得出,D項不選。13.答案:A解析:中世紀后期西歐社會變化。時空信息:1100—1349年,英格蘭→中世紀后期,西歐處于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階段。英格蘭王室授予個人建立市場、集市和自治市鎮特許狀的數量不斷增加,市場、集市和自治市鎮為商業活動提供了經營場所,商業活動規模不斷擴大,據此可知當時英格蘭地方經濟活力增強,A項正確。重商主義產生于15世紀,B項時空錯位。莊園經濟是中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中世紀后期(14—15世紀),莊園經濟逐漸衰落,C項不選。材料僅展示了王室授予個人建立市場、集市和自治市鎮特許狀的新增數量的情況,無法看出英格蘭國內統一市場形成,D項不選。14.答案:B解析:非洲反殖運動。巴蘇陀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當地人民武裝反抗英殖民當局的不合理要求,體現了對殖民壓迫的堅決抵抗,說明“槍支戰爭”凸顯了反殖民斗爭精神,B項正確。“槍支戰爭”反抗的是英國的殖民統治,與民主制度構建無直接關聯,無法得出推動了當地民主化進程的結論,A項不選。僅憑巴蘇陀蘭的局部性的反抗行為,不能直接表明整個非洲民族意識覺醒,C項不選?!坝行д碱I”原則確立于1884年柏林會議,而“槍支戰爭”發生于1880年,D項時空錯位。15.答案:C解析:生產關系調整。時空信息:波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6—1960年);匈牙利,1968—1973年;民主德國,1988年→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多采取蘇聯模式,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一些東歐國家希望擺脫蘇聯控制,通過改革,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波蘭經濟增長,匈牙利國民收入遞增,民主德國人均國民收入較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反映了這一時期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等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這些改革本質是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的增長,C項正確。雖然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等國進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只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內進行局部調整,如調整產業結構、改進管理方式等,這些改革并沒有突破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A項背離史實;材料沒有關于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的描述,經濟結構趨于完善的結論無從得出,B項不選;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等國家雖然進行了改革,但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D項背離史實。16.答案:D解析:產業結構調整。二戰后波特蘭市長期受到污染,這與該地的工業建設密切相關,近年來,廢棄的工業和倉儲建筑轉變為高檔公寓、展覽館等,公園與工業遺存一并出現,說明該城市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發展,城市的功能分區和環境得到改善,影響了人居環境,D項正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需要經濟支持以及配套的環保政策和措施等,波特蘭市城市面貌有所改善主要得益于產業結構的優化,不能得出經濟發展根治環境污染的結論,A項不選;城市化進程中,工業發展等因素會導致環境污染,但這并非完全不可避免,通過合理的規劃、政策引導等可以減少或避免污染,B項說法絕對;材料只提到波特蘭市從二戰起長期受到污染,但并沒有表明是世界大戰直接導致其城市環境破壞,C項不選。17.答案:(1)變化:書寫載體改進,從木牘到簡冊,再到紙張;制作主體上移,由鄉到縣廷;保管查勘主體由縣廷到州郡、戶部,中央加強戶籍管理;從編戶齊民到以職業區分戶籍類型,戶籍種類增多。(2)原因:強化集權和加強社會控制的需要;門閥政治發展,社會分化嚴重;人口隱瞞現象嚴重;土地兼并加?。徽靼l賦役、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造紙技術的發展。解析:秦漢至魏晉時期戶籍制度。第(1)問,據材料“秦朝時期,材質較為輕便的簡冊戶籍取代了木牘戶版”“魏晉之際,紙質戶籍開始代替簡冊戶籍”→書寫載體改進,從木牘到簡冊,再到紙張;據材料“戶籍上移至縣廷制作”→制作主體上移,由鄉到縣廷;據材料“造好的戶籍需要上報……查勘核實”→保管查勘主體由縣廷到州郡、戶部,中央加強戶籍管理;據材料“相較于戰國秦漢時期……國家義務”→從編戶齊民到以職業區分戶籍類型,戶籍種類增多。第(2)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學 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面對……嚴重的情況” 人口隱瞞現象嚴重“鄉制作的戶籍……強化統治的需要” 強化集權和加強社會控制的需要所學知識 征發賦役、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門閥政治發展,社會分化嚴重;土地兼并加劇;造紙術的發展18.答案:(1)背景:邊疆地區發展相對滯后;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并逐漸深化;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邊疆地區發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2)特點:與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著眼于經濟、民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意義: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了邊疆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了邊疆地區社會治理的進步;有利于鞏固祖國邊防,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增強了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解析:我國邊疆開放開發典型政策。第(1)問,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布局相關知識可知,邊疆地區發展相對滯后;根據時間“1984年”和所學可知,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并逐漸深化;根據材料“《國務院關于邊境貿易有關問題的通知》”可知,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邊疆地區發展;結合所學可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與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根據材料“《關于促進邊境地區經濟貿易發展問題的批復》”→著眼于經濟、民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結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邊疆開放開發典型政策的變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第二小問根據材料“《關于積極發展邊境貿易和經濟合作促進邊疆繁榮穩定的意見》”“《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所學,可從邊疆地區經濟、人民生活、國家安全、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加以概括。19.答案:(1)發展歷程:1840年以前,通信業務以驛站馬車為主要工具;19世紀中期,火車成為通信業務的主要工具,電報逐漸引入通信業;20世紀初,電話、電報技術廣泛運用于通信業務。(2)歷史作用: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密切了世界各地間的聯系;便利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資本輸出;客觀上促進了資本接收國的工業發展。解析:英國通信業的發展。第一步,分析段落主旨。第一段為通信業的發展歷程→對應第(1)問;第二段為通信技術創新的作用→對應第(2)問。第二步,提取信息作答。第(1)問以時間為節點進行分析。1840年以前,通信業務以驛站馬車為主要工具;“1840年……利用新的鐵路設施……對商務和政府通信產生更重要影響的是19世紀50年代發明的電報技術”→19世紀中期,火車成為通信業務的主要工具,電報逐漸引入通信業;“1913年,電話的發明和無線通信技術的初步開發進一步增強了電報在通信中的地位”→20世紀初,電話、電報技術廣泛運用于通信業務。第(2)問,根據第二段材料并結合對應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20.答案:示例論題: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博物館的發展變遷。論述: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產生了革命性變化。16—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比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在此背景下,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18世紀40年代,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但此時博物館的陳列繁雜。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推動自然科學進一步發展,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揭示了自然界的發展演變規律,博物館的布展開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時序和內在聯系,博物館的海量收藏品為世界各國的學者展開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綜上所述,近代歐洲博物館的發展變遷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有著密切聯系。解析:博物館的發展變遷。首先,閱讀材料,擬訂論題,如可根據材料“一些……‘奇物’……刺激了……收藏家們的好奇心”“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法國……以展示機器和制造技術為主”及所學知識可擬訂論題: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博物館的發展變遷。其次,進行論述,可結合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興起等史實進行論述,論述時做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合理即可。最后,做出總結,呼應論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