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南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為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社會現象,由此推知( )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 周厲王被逐,宣王未立,周、召二公,共和行政,凡十四年,主權不屬于一人衛獻公十八年(公元前559) 衛獻公出奔,衛人立公孫割,孫林父、寧殖相之,此雖有君,實權皆在二相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 魯昭公出奔,魯國并未立君,季氏對于國政,決不能一人專斷A.周朝統治危機初顯 B.原始民主傳統有所遺存C.華夏認同觀念深入 D.階級關系出現新的變化2.漢初,列侯屬軍功食邑貴族,僅有“食邑”而無“侯國”。隨著諸呂之亂的平定,列侯在中央的勢力進一步膨脹,漢文帝二年始創侯國制度,并借“諸侯治民”原則讓列侯前往侯國就封。該措施( )A.埋下了漢王朝統治的隱患 B.旨在提升列侯政治地位C.逐步完善了軍功食邑制度 D.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3.“之”字是天師道徒的標志,東晉士家大族瑯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孫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帶有宗教性質的“道”“僧”等,也逐漸成為起名的熱字。這一現象( )A.受到士家大族示范的影響 B.證明道教的社會基礎廣泛C.反映出正統觀念受到沖擊 D.體現佛教后來居上的趨勢4.唐中葉以后,朝廷為節度使加平章事、侍中、中書令等宰相銜。帶相銜節度使入京朝覲時可在一定限度內履行宰相權責,享受宰相待遇。這表明當時( )A.外重內輕形勢轉換 B.朝廷探索控馭藩鎮方法C.中樞政務運轉紊亂 D.中央改善邊疆治理手段5.北宋初年“進士益相習為奇僻,鉤章棘句,浸失渾淳”,歐陽修“知貢舉,尤以為患,痛裁抑之……既而試榜出,時所推譽,皆不在選……然自是文體亦少變”。據此可知,科舉取士( )A.文體明顯固定化 B.過程日趨嚴密化C.結果體現公平性 D.錄取具有導向性6.明初,廣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創廨宇,立學校,建祠廟,政績大著”,被明朝政府升任“都指揮同知”,授予流官職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A.擴大儒家學說的影響 B.鼓勵少數民族的文人入仕C.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 D.增強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7.19世紀60年代后,英、法等列強的傳教士爭相來到江西建教堂,致使江西教堂日益增多,南昌持續爆發反洋教活動。這表明( )A.反帝反封建任務最終完成 B.江西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C.“中體西用”思想影響廣泛 D.民族危機激發民眾反抗意識8.1933年初,國民黨軍隊對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根據地發展面臨嚴重困難。為此,《紅色中華》(第51期)社論指出,用與進行戰爭同樣的熱忱與英勇來開展經濟戰線上,生產戰線上的突擊。生產戰線上的勝利,是前方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這意在強調( )A.土地革命是當時的根本任務 B.要圍繞革命斗爭開展經濟建設C.要積極調動民眾的革命熱情 D.武裝斗爭和經濟建設同等重要9.秧歌是一種源于農事活動的民間舞蹈形式。1942年以后,陜甘寧邊區創造出具有革命內容形式、樸實健康的新秧歌。解放戰爭時期,跳秧歌成為“勝利”“解放”的象征。由此可見,新秧歌( )A.順應了革命時期的藝術追求 B.完成了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型C.適應了不同階層的文化需求 D.體現了工農大眾的領導地位10.新中國初期,有些民族獨立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對國民黨政府的態度不明朗。因此,中國政府堅持建交前必須派代表進行談判,經談判確認符合建交原則后,方可就建交日期和互換使節等問題進行磋商。周恩來強調:“我們的立場必須十分堅定,思想必須十分明確。”據此可知,先談判后建交( )A.沖破了西方國家的封鎖 B.貫徹了“一邊倒”的方針C.體現了外交模式的創新 D.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11.1993年1月,上海地鐵1號線部分路段通車調試,比原計劃大為提前。5月,上海地鐵1號線南段建成試運行。《文匯報》對此高度評價:“1號線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市政工程之一,也是最大的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的項目。”這主要得益于( )A.地鐵建設者的工作規劃 B.國外資金和技術的引進C.政策環境的支持和推動 D.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12.羅馬共和國時期,元老院擁有執政官提名權、公民大會制定法律的批準權和獨裁官任命權。至屋大維時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維頻繁修訂元老名冊,使其成員從1000名減少至600名。這一變化說明( )A.羅馬政體由元首制轉變為君主制 B.平民對貴族的斗爭取得勝利C.羅馬政體從共和制向元首制過渡 D.權力斗爭使羅馬法遭到破壞13.英王亨利二世向林肯城頒發“特許狀”,規定:城中人民以及商人之商會,將充分而自由地保有自愛德華國王以來的司法與財政的自治權利……凡居住于本城并參加本城市場之人,在城市貢稅以及法令,一如原來。亨利二世此舉旨在( )A.促進城市發展 B.維護中央王權 C.削弱地方力量 D.強化司法建設14.圖1、圖2分別是不同年份日本陸海軍軍工廠職工數、機械馬力數對比圖。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日本( )A.形成了完善的工業體系 B.實施對外侵略擴張戰略C.實現了陸海軍均衡發展 D.官僚寡頭掌握實際權力15.戴高樂表示:“戰爭一結束,美國就要回到它的西半球,英國將回到它的島上,只有法國依然屹立在舊大陸上。只要我們愿意,我們有法子打破我們的三個伙伴強加給我們并要我們消極認可放棄權益的局面。”這反映出( )A.反法西斯同盟漸現裂痕 B.二戰期間法國的地位躍升C.英美兩國無意限制法國 D.法國的歐洲大國情結濃厚16.1982年11月22日,里根說:“美國希望大規模削減世界的武器庫。但是,蘇聯人因為在軍事實力方面已經大大超過我們,除非我們展示重建實力與恢復軍事力量平衡的決心,否則,他們就不會有與我們談判的意愿。”這反映出當時( )A.美國與蘇聯冷戰局勢的急劇惡化 B.世界多極力量的分化重組與成長C.美國以實力拖垮對手的冷戰思維 D.蘇聯軍事力量壯大迫使美國妥協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以《全唐詩》和《全宋詞》為據,對唐、宋詩(詞)人籍貫分布情況統計制圖如下(見圖)。顏色深淺反映了詩(詞)人數量的多寡。注:圖中所有要素為今內容(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宋兩代詩(詞)人分布的特點及變化的主要成因。(8分)(2)從兩圖中任選一幅分布圖,說明該圖中詩(詞)繁榮的原因。(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將英國確定為零時區,格林尼治天文臺的授時鐘聲從此成為全球必須“共聽”的中央聲源,而中國在全球時區中則成為地方時。電報的輔助為將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時鐘與倫敦、紐約、東京等全球各地的時鐘網結成一致性的世界時創造可能,進而促成中國各通商口岸城市的西式鐘樓與居家生活中的時鐘同步采用世界時。進入民國后,中央政府力圖通過改用西歷、統一時政以彰顯新的政治權威和與世界接軌的決心。北京政府時期,由于政局動蕩、專職時政機構缺失、技術水準不濟,標準鐘的裝設緩慢甚至停滯,最主要的報時裝置是各地海關的大鐘,以及由無線電關聯起來的火車站、碼頭、銀行、機關等機構的標準鐘。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城市公共標準鐘才步入大規模裝設的階段。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子母電鐘作為城市公共標準鐘的技術已臻成熟,并成為一股國際潮流。受此潮流影響,南京國民政府標準鐘的裝設迅速推進。——摘編自封磊《從鐘鼓樓到標準鐘:近代中國城市公共報時裝置之嬗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標準鐘發展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標準鐘使用的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信仰自由,政治環境寬松,是歐洲宗教異端人士的重要避難所。當地的經濟環境優越,對藝術的需求空前高漲,吸引了倫勃朗等眾多畫家來到這里。在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等城鎮,隨處可見琳瑯滿目的藝術品集市。市鎮居民選購藝術品的目光所及,也從過去比較流行的歷史和宗教主題逐漸轉向風景,風俗和靜物題材。——摘編自朱平《文化傳播視角下荷蘭藝術商業的影響力及其啟示》等材料二 19英國西北部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多,機械化生產使工人的一部分體力消耗和技能的運用被機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勞動失去了獨立的性質,成為了機器的附庸,同時也使得資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來排擠成年男工,從而壓低工資。使用機器進行生產又成為資本家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碼的道德標準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7世紀阿姆斯特丹文化藝術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上半期英國城市發展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馮天瑜先生在《中國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極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溝通,其間既有沖突激蕩,又有吸納融會,達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結果。今日所謂“西方文明”是多元復合物,東亞文明的持續發展也是諸文明“對話”的產物。請以“文明涵化”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標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周朝統治危機初顯”的說法僅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A項錯誤;華夏認同觀念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階級關系出現新的變化,故D項錯誤。2.答案:D解析:漢初政治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列侯在中央勢力進一步膨脹,漢文帝借“諸侯治民”原則讓列侯前往侯國就封,瓦解了盤踞長安的功臣集團,列侯前往封地受到朝廷嚴密監控,喪失干預朝政的實力,逐漸淡出中樞政治舞臺,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故D項正確;漢文帝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漢王朝統治的隱患,故排除A項;材料舉措主要是為了打擊列侯,故排除B項;材料與軍功食邑制度無關,故排除C項。3.答案:C解析:魏晉時期的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在中國盛行,漸趨本土化,佛教與道教等宗教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影響到社會的許多方面,側面反映出正統觀念受到沖擊,故選C項。士家大族的示范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A項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未涉及道教的社會基礎,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儒家思想與佛教地位的比較,“后來居上”無法體現,排除D項。4.答案:B解析:唐朝政治統治。材料反映了唐中葉以后,朝廷給節度使加宰相頭銜,宰相銜節度使入京朝覲時可在一定限度內行使宰相權責、享受宰相待遇,這有利于調節中央政府和地方勢力的關系,即政府探索駕馭藩鎮的舉措,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國家統治格局的變化,故排除A項;材料強調朝廷對地方的管理,沒有體現中樞政務運轉的情況,故排除C項;唐朝節度使并非都位于邊疆,故排除D項。5.答案:D解析:北宋官員選拔。根據材料“進士益相習為奇僻,鉤章棘句,浸失渾淳”“既而試榜出,時所推譽,皆不在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初,很多進士喜歡用怪僻的詞句,追求文辭艱澀,對此,歐陽修大力打擊,勇于革新,對這類文風考生不予錄取,科舉文風因此發生了變化,反映出科舉取士錄取具有導向性,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科舉文體發生了變化,而非固定,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具體描述科舉的流程,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科舉取士具有導向性,而不是強調科舉取士的結果是否公平,故排除C項。6.答案:C解析:明朝對邊疆的控制。明初,明朝政府升任政績顯著的廣西土司為“都指揮同知”并授予流官職位,這種任用邊疆民族補充:土司又稱土官,指由當地民族首領世襲擔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職務。首領管理當地事務的做法,有利于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故C項正確。7.答案:D解析:反抗外來侵略。英、法等列強的傳教士爭相來到江西地區建教堂,隨著西方傳教士在江西傳教活動的鋪開及傳教士在江西不良行為的增多,引發了當地人民對外來宗教和文化的抵制,致使反洋教活動日益增多,這表明民族危機激發了民眾反抗意識,故D項正確。“最終完成”說法錯誤,A項排除。材料中沒有江西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B項不選。“中體西用”指的是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材料與此無關,C項不選。8.答案:B解析: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紅色中華》的社論強調了在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時,需要將經濟建設作為支持革命斗爭的重要手段,即強調要圍繞革命斗爭開展經濟建設,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并未直接提到土地革命的內容及其地位,A項不體現材料內容。社論強調調動民眾的生產熱情,而非調動民眾的革命熱情,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社論強調經濟建設對武裝斗爭的支持作用,但沒有對比二者的重要程度,D項不選。9.答案:A解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藝術特點。傳統秧歌源于農事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賦予它新的意義。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創造的新秧歌具有革命內容形式,解放戰爭時期的跳秧歌成為“勝利”“解放”的象征,新秧歌用藝術形式呈現當時革命形勢的發展,故A項正確。新秧歌給傳統秧歌賦予了時代特征,符合革命形勢的需要,所以完成了現代轉型說法錯誤,故B項排除;材料中未體現秧歌的服務對象是不同階層,故C項排除;秧歌是藝術形式的一種,領導地位問題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項排除。10.答案:C解析:選擇C: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通過先談判后建交的策略,中國政府展示了自己的堅定立場和明確態度,與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不同,這一外交模式體現了新中國在外交事務中的自主性、原則性和創新性。排除A:僅憑先談判后建交這一策略并不能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排除B:貫徹了“一邊倒”的方針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材料強調中國建交的程序和原則,而非建交程序和原則產生的具體效果。11.答案:C解析:選擇C: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政府在政策環境上給予支持,包括資源調配、協調各方等,為地鐵項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良好的發展條件。排除A:僅依靠建設者的規劃,沒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很難實現如此大規模工程的提前竣工。排除B:國外資金的引進是項目落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政府各項政策的支持是項目成功的最主要原因,資金因素并非最主要的因素,且材料中沒有提及對國外技術的引進。排除D: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是地鐵建設的一個背景因素,但它不是上海地鐵1號線能夠提前建成的主要原因。12.答案:C解析:古羅馬的政治制度。根據材料可知,屋大維統治時期,他大量削減元老院成員數量,這樣有利于削弱元老院權力,集中個人權力,反映了羅馬政體從共和制向元首制過渡,C項正確;屋大維統治時期建立了元首制,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平民與貴族斗爭,排除B項;材料變化與羅馬法無關,排除D項。13.答案:B解析:西歐中世紀王權、城市。材料中反映了英王向林肯城頒發“特許狀”,保障城市中人民、商人的權利,這一規定會增強城市市民對世俗王權的認同,B項正確;英王舉措會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但這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項;英王舉措利于促進城市發展,會加強地方力量,排除C項;材料主旨不是城市司法建設,排除D項。14.答案:B解析:資本主義的擴展。15.答案:D解析:法國外交理念。根據材料“只要我們愿意…放棄權益的局面”可知,戴高樂設想二戰結束后,法國會重新屹立于歐洲舞臺上,反映其大國情結濃厚,D項正確;法國對戰后局勢的暢想不代表反法西斯同盟出現裂痕,排除A項;材料強調法國戰后暢想,不是二戰期間法國地位,排除B項;根據材料“強加給我們并要我們消極認可放棄權益的局面”可知當時英美有意限制法國,排除C項。16.答案:C解析:冷戰思維。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里根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制定并實施了一套冷戰戰略,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里根政府雙管齊下,通過軍備競賽,企圖拖垮蘇聯;利用外交手段,企圖逼蘇聯就范。材料反映出美國以實力拖垮對手的冷戰思維,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美國與蘇聯冷戰局勢的狀況,無法得出“急劇惡化”,故A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狀況,看不出世界多極力量的分化重組與成長,故B項排除;此時蘇聯軍事力量壯大迫使美國妥協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故D項排除。17.答案:(1)分布特點:唐代南北方相對均衡,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宋代南方多于北方。變化的主要成因:經濟重心南移。(2)唐代詩歌繁榮的原因:國家統一;經濟發達;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文化交流頻繁;科舉制度的確立;開放的社會風氣。宋代詞繁榮的原因:城市經濟的繁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詞更能表達作家的思想情感。解析:唐宋時期的文學藝術。(1)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唐代詩人地域分布圖”得出唐代南北方相對均衡,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根據材料“宋代詞人地域分布圖”得出宋代南方多于北方。第二小問“成因”,結合所學“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可知,宋代以后,江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南方的文化教育也逐漸超過北方。(2)“原因”,根據材料“唐代詩人地域分布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唐詩繁榮的原因可以從國家統一、經濟發達、民族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及科舉制的影響等方面分析說明。根據材料“宋代詞人地域分布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宋詞繁榮的原因可以從城市經濟繁榮、市民娛樂活動豐富、階級和民族矛盾尖銳、詞易于表達情感等方面分析說明。18.答案:(1)原因:全球化的推動(或殖民擴張的影響);電報事業的發展;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共標準鐘技術的成熟;國際潮流的影響。(2)影響:加強了我國與世界的聯系;彰顯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完善了城市公共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解析:近代中國標準鐘的發展(1)第一步:審設問 第二步:整合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 第三步:形成答案要點概括近代中國標準鐘發展的原因 ↓ “原因” “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將英國確定為零時區,格林尼治天文臺的授時鐘聲從此成為全球必須‘共聽’的中央聲源,而中國在全球時區中則成為地方時” 全球化的推動“電報的輔助……進而促成中國各通商口岸城市的西式鐘樓與居家生活中的時鐘同步采用世界時” 電報事業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加強“進人民國后,中央政府力圖通過改用西歷、統一時政以彰顯新的政治權威和與世界接軌的決心” 政府的大力支持“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子母電鐘作為城市公共標準鐘的技術已臻成熟,并成為一股國際潮流” 城市公共標準鐘的技術成熟;國際潮流的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加強了我國與世界的聯系,完善了城市公共設施,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19.答案:(1)原因: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傳播的影響;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的發展;市民階層隊伍的壯大;(新航路,殖民擴張答一點也可以)(2)影響:城市人口增加推動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展;推動城市化發展;工人成為機器附庸,經濟地位下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加劇;推動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解析:(1)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7世紀荷蘭。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政治、階級和思想等角度思考。經濟方面,據材料一“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等城鎮,隨處可見琳瑯滿目的藝術品集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據材料一“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信仰自由,政治環境寬松,是歐洲宗教異端人士的重要避難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傳播的影響;階級方面,據材料一“市鎮居民選購藝術品的目光所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市民階層隊伍的壯大。(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上半期英國。據材料二“19英國西北部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吸引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兩倍鄉”結合所學知識,這時處于工業革命時期,所以城市人口增加推動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推動城市發展:據材料二“機械化生產使工人的一部分體力消耗和技能的運用被機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勞動失去獨立的性質,成為了機器的附庸,同時也使得資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來排擠成年男工,從而壓低工資”可得出工人成為機器的附庸,經濟地位下降;根據材料二“使用機器進行生產又成為資本家增加工人勞動速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碼的道德標準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加劇,推動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20.答案:論題:世界文明在“涵化”中發展論述: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斷發展。中華文明吸收了不少外來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如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時期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推動了中國傳統科技的繼續發展。以基督教文明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近代文明的到來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美國作為典型的移民社會,在消滅印第安人,阻礙印第安文化發展的同時,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綜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廣泛接觸、交流碰撞中才促進世界文明的整體發展。解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首先,認真閱讀材料,理解文明“涵化”的概念;然后,結合所學知識,任選角度,明確論題;再次,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由材料信息可知,“文明涵化”指的是文明的交流與學習,由此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在‘涵化’中發展”;論述時,結合所學知識可用中華文明、中古歐洲文明、近代美國文明等基本史實予以解讀論述。解答時一定要注意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