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重慶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重慶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解析版)

資源簡介

重慶卷——2025屆高考歷史仿真猜題卷
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在河南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7500年)的考古發掘中,墓葬出土的隨葬品數量多寡不一,有的多達60件,其中有龜甲和骨笛等宗教儀式用品。由此可知,當時已經出現了( )
A.初步的社會分化 B.貴族禮制的形成
C.原始的審美觀念 D.早期國家的雛形
2.《漢書》記載:“元帝即位,帝為太子。……上嘗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橫穿)馳道,西至直城門,得絕乃度,還入作室門。上遲之,問其故,以狀對。上大說,乃著令,令太子得絕馳道云。”這一現象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極大提升 B.當時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C.專制主義色彩濃厚 D.國家治理體系漸趨成熟
3.孝文帝將漢族的門閥制度正式推廣到鮮卑族中,使鮮卑貴族士族化,從而在根本上調和了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之間的矛盾,把不同民族的封建統治者變成了階級利益一致的一個階層。這說明( )
A.華夏認同觀念出現 B.階級矛盾趨于緩和
C.士族專權態勢初顯 D.民族交融進程加快
4.唐朝通過科舉擢選的文士大多“專于文學,不能蒞事”。宋太祖認為“法律之書,甚資治理”,因此大力提倡舉子和官員學法明法,并將法律條文納入官員任命和考核。這表明宋朝( )
A.科舉考試相對公平 B.重視官吏治事才能
C.法律制度漸趨成熟 D.沿襲前代治理模式
5.1362年,元順帝頒布圣旨,任命云丹堅贊為察翁格奔不地方招討司招討使,要求其監督賦稅等事務,并規定:“云丹堅贊依仗對他的委托,未經與朵甘思宣慰司官員商議,處罰無辜的人,要上奏我們。”這反映出元朝( )
A.地方治理注重相互制衡 B.賦稅征收制度漸趨完善
C.行省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D.邊疆管理采用羈縻政策
6.清朝不少官員鼓吹崇儉去奢,袁枚則主張“人之好尚不能盡同”“奢儉之適情,亦猶食味之適口而已矣”,認為過奢和過儉都是“非禮”的行為。袁枚的主張體現了( )
A.經世致用思想的務實特點 B.重農抑商觀念的根深蒂固
C.思想界對程朱理學的反思 D.義利觀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7.下表中影片的拍攝( )
1953—1954年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科教片信息
類型 部分片名
工業(5部) 《戰勝廠房高溫》《鞍鋼幾項技術革新》《探取尖林山礦藏》
農業(9部) 《根除水稻害蟲》《新式農具好處多》
生活常識(8部) 《農業生產合作社》
自然科學(2部) 《無痛分娩》《交通安全》
A.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 B.體現出科學理論的新突破
C.適應了國家建設的需要 D.得益于“雙百”方針的貫徹
8.1988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廣泛參加各種國際組織,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活動”。此后,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與其他全球性、洲際性和區域性的多邊外交活動,如承辦。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簽署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條約》等。這些做法意在( )
A.順應和平發展的世界潮流 B.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
C.為改革開放提供良好環境 D.拉開同西方國家建交的帷幕
9.2017年10月,中共中央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進一步發展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三步,作出了“兩步走”戰略安排,即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這一戰略安排理解正確的是( )
A.“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正式提出 B.人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C.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D.中國式現代化藍圖更加清晰
10.斯巴達國王阿里斯托戴摩斯沒有男性后裔,監察官建議他離婚再娶,被阿里斯托戴摩斯拒絕,于是監察官和元老院一起出面干預,迫使阿里斯托戴摩斯在不離婚的情況下又娶了一位妻子。這反映出斯巴達( )
A.公民缺乏婚姻自由 B.城邦政治日益成熟
C.國王權力受到制約 D.實行貴族集體專政
11.1486年,皮科在《論人的尊嚴》中寫道,人要經過各種古代文化和哲學的洗禮達到道德的完善,從而“使人成為與上帝同在的靈,達到信仰的完善”。皮科的觀點體現了( )
A.強調神本位的神權主義 B.歌頌人的作用的人文主義
C.提倡科學性的理性主義 D.鼓吹反對束縛的自由主義
12.下表是16—19世紀太平洋貿易的發展情況表。據表可知太平洋地區( )
階段 時間 概況
第一階段 16世紀到18世紀70年代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早期殖民帝國逐步介入以中國市場為中心的太平洋地區傳統貿易地區體系
第二階段 18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 歐美商人資本掠奪、開發以中國市場為導向的天然動植物資源
第三階段 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 太平洋地區貿易網絡初步形成。太平洋的商業網絡化、整體化和全球化,昭示了世界貿易格局開始從大西洋中心轉變為大西洋一太平洋二元中心
A.貿易網絡從分散到初步形成 B.成為世界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C.朝貢貿易為其主要貿易形式 D.淪為歐洲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地
13.1846年,恩格斯到巴黎的“同盟”中進行活動,在集會上提出了關于維護無產者利益、實行公有制、進行暴力革命的共產主義三原則。后來他提到:“所有這些情況都促進了同盟中,特別是倫敦領導者當中不知不覺發生的轉變。他們越來越明白,過去的共產主義觀點,無論是法國原始平均主義還是魏特林共產主義,都是不夠的。”這表明( )
A.國際工人運動范圍不斷擴大
B.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C.科學社會主義得到廣泛傳播
D.正義者同盟逐步接受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
14.19世紀末,德國大地主主導的農民協會支持其成員當選帝國議會議員,到1898年,帝國議會中支持該協會的議員已達36%。這一期間,農民協會通過議會斗爭迫使政府采取了提高糧食進口稅、加強對進口肉類和牲畜檢疫等措施。這( )
A.促成了德國農業現代化 B.保護了德國農民根本利益
C.中斷了德國工業化進程 D.體現了德國政治的兩面性
15.西歐在二戰后走向一體化,這個過程很艱難,也很曲折。雖然歐盟的命運并不明確,但一體化確實是西歐國家維持其國際地位、抵抗外來壓力的重要手段。這表明,歐洲一體化( )
A.緩解了歐盟成員間的沖突矛盾 B.增強了西歐國家的整體實力
C.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D.改變了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共55分。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2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英國統治者認為煙草關乎民眾身體健康、國家財稅、殖民地開發以及國際競爭,有必要將其納入國家治理范疇。到17世紀中葉,英國針對煙草種植、采購與運輸、零售、吸食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管制措施。國王憑借不斷擴張的權力,推行并改進管制政策。也正是因為國王的主導以及為滿足王室財稅需求,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國王與專利者利益為中心的壟斷性質的煙草管制形式。
——摘編自李靜《近代早期英國國王主導下的煙草管制》
材料二 煙草的巨額利潤以及白銀的大量外流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1902年,袁世凱開始在直隸省加征煙酒稅并制定《直隸加抽煙酒稅章程》,對征稅辦法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直隸煙稅后被其他省份所效仿。1909年,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在研究了法國、日本等國的煙草專賣制度后指出:目前中國紙煙“幾乎專賣二字為彼(英美煙草公司)所操”,而紙煙“不加重稅無以杜其進口,若加重稅又為條約拘牽”。因此,他建議設立煙草專賣局,實行煙草專賣制度。
——摘編自羅姍姍《中國煙草專賣制度變遷研究》
材料三 由于戰時,政府無法對煙草產制運銷的過程進行全面掌控,再加上當時政府政治腐敗、行政效率較低,使得煙草專賣實施過程中弊端漸顯,引起民眾以及煙草從業者的不滿。雖然戰時煙類專賣成效小于預期,弊病亦多,但是作為戰時的應急政策,煙類專賣對保障政府財政收入,為抗戰提供財力支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戰時煙葉專賣配合統制經濟政策,對促進生產,平抑物價,穩定社會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
——摘編自唐利平《國民政府戰時煙類專賣制度研究(1942~1945)》
材料四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部分省、市和地區設立了煙酒專賣公司,統一煙酒產銷。1951年,財政部發布了《專賣事業暫行條例試行草案》。1953年,國家決定對煙草實行統購包銷的政策。1954年,國家實施計劃外卷煙由專賣公司進行收購,加強了對卷煙生產企業的管理,同時對私營卷煙廠進行公私合營改造,對一些布局不合理、設備技術落后、質量低劣的企業實行了關、停、并、轉,經過整頓,全國煙草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增強。
——摘編自羅姍姍《中國煙草專賣制度變遷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早期英國煙草管制政策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煙草專賣制度建立的背景。(6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國民政府戰時煙類專賣制度的影響。(6分)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煙草工業發展的認識。(4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1分)
材料一:18世紀中法兩國彼此的文化交往和盛世之間的對視,是一次難得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機遇。但在這雙向文化交往中同時發生的“中學西被”和“西學東傳”,在法國和中國卻經歷了不同的歷史境遇。可以說,這次文化交流的過程和結果,影響并決定了此后兩國歷史發展的不同方向,無論對中法兩國還是對整個世界的發展都意義非凡。
——摘編自許平《盛世之間的對視兩個世界的遭遇》
材料二:晚清輸入西學的主體為傳教士和其他來華外國人及相關機構、清政府官辦機構、中國民間知識分子及民辦機構,這三類機構與人物,由于其立場、出發點有別,重點活動時期不一樣,因而輸入西學的價值取向有明顯不同。官辦機構輸入西學有強烈的為用而譯、急用先譯的功利主義傾向,重應用技術,輕基礎科學,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社會科學。
——摘編自熊月之《晚清西學東漸過程中的價值取向》
材料三:中華民族有豐富的對外交往經驗和文明互鑒歷史,面對經由資本主義擴張而建立起來的單向國際傳播舊秩序,新媒介環境下的國際傳播理論與話語體系急需革新與修正,中國需要基于中華文化與本土經驗,推進精神交往和物質傳遞并軌的國際傳播理論,解決中國問題的同時對世界作出貢獻。
——摘編自周勇、鄭畫天《文明交流互鑒視域下的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建構》
(1)解釋材料一中,中法兩國不同境遇的歷史背景。(8分)
(2)概括材料二中西學傳播的主體,簡評晚清時期的西學東漸。(8分)
(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應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5分)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
時間 外交官群體
古代 古代中國使節只是一種臨時執行外交任務的特使,他們不屬于職業外交官。各國均無專門的外交主管領導部門。
晚清 晚清的外交人員分兩類:一類是總理衙門章京與大臣,他們熟讀儒家經典,依靠科舉考試獲得入仕資格;另一類是駐外公使及其下屬,他們經由大員保舉、請托等途徑上任。 1901年外務部設立后,選官逐漸注重外國語言、交涉經歷,外務部接收大量經由舉貢考試、留學生廷試而入選的人員,官員結構有了巨大變化。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首任外交總長陸征祥被認為是職業外交家的代表。他畢業于京師同文館,精通外文,有二十年從事外交事務的豐富經驗。陸征祥改革外交部,吸納了大量法律出身、通曉國際法、擁有專業外交知識和技術、精通外交禮制等的職業外交人才。中國職業外交官時代到來。
南京國民政府 蔣介石對培養“新式”外交官頗為重視。國民政府外交部于1942年初,要求中國駐外使領人員按批次回國,參加培訓課程。這催生了中國新一代外交官。
——據金正昆《外交學》等整理
圍繞材料,自選角度擬定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早期社會分化。時間信息:距今約9000—75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出土的隨葬品數量多寡不一,有的多達60件,說明當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貧富分化,且墓葬中有宗教儀式用品,說明當時可能出現了神職人員,已出現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由此可知,當時已經出現了初步的社會分化,故選A項;新石器時代晚期,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僅由隨葬品數量區別和宗教儀式用品不能說明當時形成了貴族禮制,B項時空錯位;材料沒有提到隨葬品的樣式,龜甲和骨笛屬于宗教儀式用品而非裝飾品,不能體現原始的審美觀念,C項無中生有;早期國家的雛形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賈湖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D項時空錯位。
2.答案:C
解析:漢朝專制主義色彩,帝王宮闕內的馳道是皇帝的專用車道,其他人不得通行,太子經皇帝允許后才可以橫穿馳道,這體現出皇權至上、皇帝獨尊,折射出專制主義色彩濃厚,故C項正確;行政效率指政府內部處理行政事務的速度,材料主要描述的是皇權至上和皇帝獨尊,與行政效率無關,A項無中生有;材料僅提及帝王宮闕內的馳道,沒有提到地方的交通狀況,不能反映當時交通網絡四通八達,B項材料依據不足;國家治理體系的成熟主要表現在政治制度的完善等方面,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
3.答案:D
解析:民族交融。材料主旨:不同民族的封建統治者變成了階級利益一致的一個階層。選項分析:門閥制度的推廣使鮮卑貴族士族化,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在階級利益上趨于一致,這說明民族交融進程加快,D項正確。華夏認同觀念出現在春秋時期,A項背離史實。材料反映的是門閥制度調和了鮮卑貴族與漢人土族之間的矛盾,而非階級矛盾,B項誤讀材料。士族專權的現象早已存在,并非在孝文帝將漢族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中時才“初顯”,C項不選。
4.答案:B
解析:唐宋官員選拔。
余項分析:材料沒有提及關于考試公平性(選拔用人程序公正、考試改革等)的信息,A項無中生有。材料強調宋朝重視官員的法律素養,沒有涉及法律制度成熟(司法體系的完善、法律典章的修訂等)的信息,C項無中生有。唐朝科舉制選拔的文士“專于文學”,宋朝重視官員實際處理政務的能力,說明宋朝并非完全沿襲前代治理模式,D項與材料不符。
5.答案:A
解析:元朝地方治理。元順帝任命云丹堅贊為地方招討司招討使,負責監督賦稅等事務,同時又規定云丹堅贊處罰人要與朵甘思宣慰司官員商議。這表明元朝地方機構之間存在相互制約,反映出元朝地方治理注重相互制衡,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元朝地方治理注重相互制衡,看不出賦稅征收制度(征收標準、流程等)漸趨完善,B項不選;行省制度是元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材料強調的是地方治理注重相互制衡,C項不選。羈摩政策是古代中央政府對邊疆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特殊的管理政策,中央政府給予其一定的自主權,材料中元順帝對地方招討使的職權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和限制,這不是羈縻政策,D項不選。
6.答案:C
解析:清朝思想界的變化。清朝許多官員鼓吹崇儉去奢,而袁枚則主張奢侈和節儉要符合自己的實際,認為過奢和過儉都是“非禮”的行為。程朱理學獲得官方尊崇后,逐漸失去活力,程朱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禁錮了人們的自由,袁枚的主張體現了對程朱理學過于僵化的道德規范的反思,C項正確。經世致用思想強調學問要關注社會實際,解決現實問題,而袁枚的主張聚焦于奢儉觀念的討論,并非圍繞經世致用思想的務實特點展開,A項不選。重農抑商是重視農業,抑制商業發展,材料體現的是袁枚的奢儉觀念,與重農抑商觀念無關,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義利觀主要探討的是道義和利益之間的關系,袁枚的主張與義利觀無關,D項不選。
7.答案:C
解析: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家建設。時間信息:1953—1954年,處于“一五”計劃時期。工業類和農業類的科教片有利于激發民眾生產熱情,傳播生產技術,推動工、農業生產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開展,生活常識類和自然科學類的科教片能提升民眾知識水平,提高國民素質,更好地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服務,這些影片的拍攝適應了國家建設的需要,C項正確。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A項背離史實。1953—1954年拍攝的科教片傳播的知識和技術較為基礎,便于民眾學習,不能體現科學理論的新突破,B項材料依據不足。“雙百”方針提出于1956年,D項時空錯位。
8.答案:C
解析:題干中的信息表明,中國在1988年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和多邊外交活動,這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政策目標密切相關。廣泛參加國際事務和多邊外交活動,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可以為改革開放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故C項正確。順應和平發展的世界潮流并不是材料所述做法的意圖,排除A項;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是在中共十八大后提出來的,排除B項;在此之前中國已與西方國家建交,拉開帷幕表述有誤,D項錯誤。
9.答案:D
解析:中國式現代化。2017年,中共十九大通過“兩步走”戰略細化現代化路徑,明確階段性目標,使中國式現代化藍圖更具操作性。“兩步走”戰略首次明確將現代化目標分解為兩個階段,使中國式現代化藍圖更加清晰,D項正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主要是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提出于中共十八大,A項時空錯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B項時空錯位。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時空錯位。
10.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斯巴達國王因為沒有男性后裔(繼承人),其婚姻受到元老院和監察官的干涉,結合所學可知,斯巴達王位世襲,國王壟斷了軍事統帥權,但監察官擁有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可見國王權力受到制約,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斯巴達國王的婚姻,不代表公民都缺乏婚姻自由,排除A項;根據國王的婚姻受到干預無法得出城邦政治的成熟,B項排除;斯巴達是寡頭政治,根據材料無法得出實行貴族集體專政的結論,排除D項。
11.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486年皮科強調人要通過文化和哲學的洗禮讓自己的道德和信仰完善,這是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追求,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B項正確。材料內容的核心是強調人的尊嚴,而不是神的權威,A項錯誤;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核心,與材料時間和內容都不符合,C項錯誤;材料突出強調人的尊嚴,而不是反對束縛的自由主義,D項錯誤。
12.答案:A
解析:選擇A:從16世紀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從早期殖民帝國逐步介入貿易地區體系,到太平洋地區初步形成貿易網絡,再漸趨整體化,可以看出太平洋貿易網絡經歷了由分散到初步形成的過程。排除B: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到19世紀末,世界貿易格局發展為大西洋一太平洋二元中心,而不是以太平洋為中心。排除C:朝貢貿易是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的貿易形式,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第二階段提到歐美商人資本掠奪、開發以中國市場為導向的天然動植物資源,但這只是太平洋貿易發展的一個階段內容,D項不能完全概括整個太平洋地區在16—19世紀的貿易發展特征。
13.答案:D
解析:馬克思主義。恩格斯在“同盟”中宣傳維護無產者利益、實行公有制、進行暴力革命的共產主義三原則,“同盟”領導者認識到過去的共產主義觀點是不夠的,說明正義者同盟逐步接受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D項正確。材料僅提到正義者同盟內部領導者思想的轉變,沒有提供國際工人運動的地域、參與群體等信息,得不出國際工人運動范圍不斷擴大的結論,A項過度推理。材料強調的是正義者同盟中思想的轉變,沒有提到主要矛盾的變化,B項背離主旨。科學社會主義此時尚未誕生,“廣泛傳播”說法錯誤,C項背離史實。
14.答案:D
解析:德國政治的兩面性。時空定位:19世紀末,德國→政治上,1871年德國統一并確立君主立憲制度,但保留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殘余;經濟上,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德國工業高速發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農民協會能夠通過議會斗爭迫使政府采取一些有利于農民的措施,體現了德國政治的民主性;農民協會是德國大地主主導的,說明德國的政治權力掌握在容克貴族(大地主)等保守勢力手中,德國統一后建立了封建色彩濃厚的君主立憲制,說明德國政治中有專制保守的一面,材料中的現象體現了德國政治的兩面性,D項正確。農業現代化涉及農業方面的技術革新、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變革等內容,這些在材料中無從體現,A項無中生有。德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其政策制定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不是保護農民的根本利益,B項背離史實。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發展尤為突出,工業化進程發展迅速,而非中斷,C項背離史實。
15.答案:B
解析:選擇B: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歐國家通過一體化來“維持其國際地位、抵抗外來壓力”,這說明歐洲一體化增強了西歐國家的整體實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外部挑戰。排除A:題目主要強調的是歐洲一體化對西歐國家維持國際地位和抵抗外來壓力的作用,而非歐洲一體化緩解了歐盟成員間的沖突矛盾。排除C:雖然經濟全球化的背景為歐洲一體化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但材料并未強調歐洲一體化是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排除D:當前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尚未徹底改變。
16.答案:(1)特點:國王主導,政府重視;措施全面,涉及廣泛;成為財稅重要來源;官商分利,聯合壟斷;健康與道德因素相結合;本土產業與殖民地產業兼顧。
(2)背景:清末政府財政危機的加劇;列強操縱煙草市場致使清政府權利外溢嚴重;直隸煙稅改革成效顯著的示范;有識之士對西方煙草專賣制度的研究和引薦;民族卷煙業的發展對市場管理改革的需要。
(3)影響:規范了煙草業的管理,緩和了民眾的不滿情緒;增加了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壯大了抗戰的經濟基礎;配合統制經濟政策,穩定了社會經濟秩序;抑制投機,保障民生;官僚資本借機壓榨致使民族煙草業日益萎縮。
(4)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煙草工業作為重要的輕工業部門,在繼承以往專賣制度基礎上經過國有化改造和產業整合,逐步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民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以后國家煙草工業生產和管理提供了借鑒。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據材料一“國王憑借不斷擴張的權力,推行并改進管制政策”可知,國王主導;據材料一“近代早期英國統治者認為煙草關乎民眾身體健康、國家財稅、殖民地開發以及國際競爭,有必要將其納入國家治理范疇”可知,政府重視;健康與道德因素相結合、本土產業與殖民地產業兼顧;據材料一“針對煙草種植、采購與運輸、零售、吸食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管制措施”可知,措施全面,涉及廣泛;據材料一“為滿足王室財稅需求”可知,成為財稅重要來源;據材料一“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國王與專利者利益為中心的壟斷性質的煙草管制形式”可知,官商分利,聯合壟斷。
(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二“煙草的巨額利潤以及白銀的大量外流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目前中國紙煙‘幾乎專賣二字為彼(英美煙草公司)所操’”可知,列強操縱煙草市場致使清政府權利外溢嚴重;據材料二“1902年,袁世凱開始在直隸省加征煙酒稅并制定《直隸加抽煙酒稅章程》,對征稅辦法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直隸煙稅后被其他省份所效仿”可知,直隸煙稅改革成效顯著的示范;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末政府財政危機的加劇,急需開辟新的稅源來增加財政收入;據材料二“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在研究了法國、日本等國的煙草專賣制度后指出”“他建議設立煙草專賣局,實行煙草專賣制度”可知,有識之士對西方煙草專賣制度的研究和引薦;民族卷煙業的發展對市場管理改革的需要。
(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抗戰時期(中國)。據材料三“使得煙類專賣實施過程中弊端漸顯,引起民眾以及煙草從業者的不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規范了煙草業的管理,緩和了民眾的不滿情緒;據材料三“作為戰時的應急政策,煙類專賣對保障政府財政收入,為抗戰提供財力支持”可知,增加了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壯大了抗戰的經濟基礎;據材料三“戰時煙類專賣配合統制經濟政策,對促進生產,平抑物價,穩定社會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可知,配合統制經濟政策,穩定了社會經濟秩序;抑制投機,保障民生;結合所學可知,官僚資本借機壓榨致使民族煙草業日益萎縮。
(4)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據材料四“我國大部分省、市和地區設立了煙酒專賣公司,統一煙酒產銷”“1953年,國家決定對煙草實行統購包銷的政策”“對一些布局不合理、設備技術落后、質量低劣的企業實行了關、停、并、轉,經過整頓”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煙草工業作為重要的輕工業部門,在繼承以往專賣制度基礎上經過國有化改造和產業整合,逐步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根據材料“經過整頓,全國煙草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增強”和所學知識可知,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民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以后國家煙草工業生產和管理提供了借鑒。
17.答案:(1)歷史背景:中國,君主專制強化,小農經濟占主導,程朱理學日益僵化;法國,啟蒙運動深入開展,社會轉型不斷加快,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2)主體:傳教士、民間知識分子、清朝官員。
簡評:推動了救亡圖存運動的進一步開展;傳播了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不重視人文社會科學,側重技術;旨在維護封建統治,未能引發真正的社會變革。
(3)舉措:應基于中華文化與本土經驗,推動國際傳播理論與話語體系的革新,促進文明互鑒;同時在國際傳播中展現中國特色,對世界作出貢獻。
解析:(1)歷史背景,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進行整理。根據材料關鍵句“18世紀中法兩國”并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的中國為清朝統治時期。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制度衰落;經濟上,小農經濟占主導,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思想上,科舉制和程朱理學日益僵化,思想文化專制。18世紀的法國是波旁王朝統治時期。政治上,法國大革命爆發,資產階級力量崛起,封建王朝走向衰落,社會轉型加快;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思想上,啟蒙運動深入開展,以理性主義為核心,反對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追求民主、自由、科學、平等。
(2)第一小問主體,根據材料關鍵句“晚清輸入西學的主體為傳教士和其他來華外國人及相關機構、清政府官辦機構、中國民間知識分子及民辦機構”可得出傳教士、民間知識分子、清朝官員。
第二小問簡評,建議根據材料辯證地進行分析。
(3)舉措,建議根據材料從內容革新和世界貢獻兩個方面進行整理。
18.答案:示例論題:近代中國外交官群體逐漸形成并走向專業化。
闡述: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大門,中國步入近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了重大變化。鴉片戰爭后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多,清政府先后設立五口通商大臣、總理衙門等,中國的外交逐漸走向近代化,外交官也逐漸走向專業化。外交官從原來科舉出身的熟讀儒家經典的清末大臣轉向新式學堂畢業的精通外語與對外交往制度的新式人才。如陸征祥吸納了大量職業外交人才,中國職業外交官時代到來;蔣介石注重對外交官的專業培訓,催生新一代外交官。外交官的專業化提升了中國外交官的整體素質和水平,使中國外交逐漸與國際社會接軌。
近代中國外交官的專業化適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
解析:第一步,通讀材料和設問,明確作答要求“自選角度擬定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對所擬論題進行闡述”。第二步,梳理材料脈絡。①古代中國使節不屬于職業外交官;②1901年外務部設立后,選官逐漸注重外國語言、交涉經歷,外務部接收留學生;③北洋政府首任外交總長陸征祥被認為是職業外交家的代表,他吸納了大量精通外交禮制等的職業外交人才;③蔣介石要求中國駐外使領人員參加培訓。第三步,擬定論題。由中國外交官群體的發展歷程可擬定論題——近代中國外交官群體逐漸形成并走向專業化。第四步,進行闡釋。結合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注意史實的充分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新丰县| 武定县| 江陵县| 五原县| 河曲县| 民和| 高碑店市| 永春县| 洞口县| 余庆县| 沛县| 红桥区| 张掖市| 内江市| 界首市| 突泉县| 安多县| 金乡县| 伊宁市| 新宁县| 潮安县| 吉木萨尔县| 四川省| 大厂| 柘荣县| 三门县| 浪卡子县| 大宁县| 怀化市| 温州市| 普兰店市| 牙克石市| 河北区| 美姑县| 句容市| 台山市| 丰原市| 抚顺市| 博爱县|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