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池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晰。3.請按題號順序在各題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答題卡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5.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統一交回。第I卷 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受地理和歷史條件影響,古代文明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對下圖中各區域文明成果表述正確的是( )A.①處制定了世界最早的成文法典 B. ②處國家的典型特征是小國寡民C.③處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 D. ④處誕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2.史詩《吉爾伽美什》將城邦首領吉爾伽美什描繪成半人半神的英雄。他進行殘暴統治,致使民怨四起,人們便向神靈哭訴,于是神靈創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懲罰他,但兩人在決斗中成為好朋友,此后吉爾伽美什棄惡從善,為民除害,立下許多功績。材料可以用來反映( )A.尼羅河流域文學發達 B.亞述帝國的王權崇拜C.兩河流域的文明程度 D.伊斯蘭教的重要影響3.亞歷山大東征時,一批有才識的科學家、藝術家、歷史學家隨軍出征。他們搜集資料,采集標本,把東方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介紹到了希臘。這可說明,亞歷山大()A.進行了軍事改革 B.推動了文化交流 C.推廣了希臘文明 D.強化了君主專制4.715年,法蘭克王國把從叛亂貴族和部分教會那里沒收來的土地連同土地上的居民,分封給親近的貴族。受封者必須向國王宣誓效忠,承擔服兵役、納貢稅等義務。領主又將受封土地的一部分封給自己的親信臣屬。這些做法()A.有效維護了封建帝國的統一 B.奠定了歐洲社會的基本格局C.加速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D.使教權王權的矛盾日趨尖銳5.《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說:“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對這句話理解準確的是( )A.皇帝的權威來自于法律 B.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C.法律可以消除社會矛盾 D.法律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6.在俄羅斯數百年的擴張史上,先后提出以下“理由”:謀求土地、物產、航路、商路和商業利益,統一“整個俄羅斯”,奪取出海口,在歐洲甚至全世界建立霸權,促進被侵吞地區的解放等。這說明俄羅斯的對外擴張()A.具有地理全方位性 B.缺乏一貫性連續性C.具有一定的計劃性 D.重視物質利益獲取7.美國史學家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說:“在8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這一時期,說阿拉伯語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主要舉起者。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重新發現、修訂增補、承先啟后,這些工作都要歸功于他們。”該觀點得出的主要依據是阿拉伯人民()A.發明了全新的阿拉伯數字 B.傳播并保存了東西方文化C.完成了西亞地區的希臘化 D.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8.下圖是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的相關材料。據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題應是()701年,日本文武天皇將《尚書》《論語》等作為大學或國學的必修課程10世紀,高麗王朝科舉考試內容以儒家的思想為中心11世紀,越南李朝建立,推崇儒學和科舉A.亞洲政治一體化的趨勢 B.東西方文明間相互交融C.亞洲各國封建進程加快 D.中華文明影響周邊國家9.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其名稱源自拉丁文,意為“平靜的海洋”,是由一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及其船隊命名的。該航海家的船隊()A.最先開通了到達美洲的新航線 B.從西班牙出發一直向東航行C.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 D.最早發現了亞洲地區的國家10.彼特拉克說:“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他的觀點反映了當時的人們( )A.追求人性解放 B.反對封建專制 C.追求政治民主 D.反對宗教信仰11.在中世紀的歐洲神權高于王權,天主教會是超國家組織。宗教改革后,新教倡導“君權神授”的國家學說,神授的君權有改革教會、建立民族教會的權利。這一變化()A.促進了世俗教育的普及 B.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C.開創了自然科學新時代 D.奠定了近代西歐各國的版圖12.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寄希望于“開明”君主進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孟德斯鳩則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而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啟蒙思想家的分歧在于()A.構建社會的方案 B.是否反對君主專制C.要不要追求理性 D.階級立場的不同13.英國議會自產生后,其角色就在不斷變化。13世紀時,它主要為封建貴族服務;在專制時代,它是專制王權的統治工具;“光榮革命”后,它成為民主政治的權力中心。這一變化()A.源于英國民主自由的傳統 B.實現了啟蒙思想的政治理念C.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 D.體現傳統與現實的有效融合14.某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搜集了19 世紀中期的一些資料:美國內戰、俄國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意大利統一、普魯士王朝戰爭。可知他研究的主題是()A.資本主義的確立 B.西歐社會的演變 C.資本主義的擴展 D.開啟近代化進程15.19世紀中期,歐洲婦女的服裝發生變化,女式的短裙和女式長褲出現,女子服飾有所簡化。出現這一服裝改革潮流的社會根源是()A.婦女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B.民主運動的推動B.機器生產使婦女進入工廠 D.社會審美的改變16.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宣言》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特別是巴黎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的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表明,巴黎公社的實踐()A.實現了工人階級的解放 B.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C.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D.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第II卷 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17題25分,18題15分,19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明成化、弘治年間以后,田賦徭役折銀逐漸增多,農民必須將農副產品等拿到市場去出賣,甚至典賣田宅以完賦稅,促使人們以粟帛為富的觀念隨之改變。手工業者以銀代役,推動匠戶向自由雇傭勞動者過渡,部分手工業者上升為手工工場場主,而大部分手工業者則與破產的農民一道,加入城市勞動力市場。市鎮在成、弘以后的普遍興起與白銀也有著直接關系。人們日常生活日益依靠商品貨幣的市場交換,經商成為謀生的極好出路,擁有白銀貨幣的商人社會地位大大提高。--摘編自萬明《明代中國白銀貨幣化研究》材料二 1571年西班牙征服菲律賓后,構建了從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再到歐洲的貿易航路。這條貿易之路最早的推動力源于中國,明朝政府自上而下地“賦役折銀”激發了民間對白銀的需求,在1570年前后,明朝不得不公開承認華商去東南亞貿易的合法性。菲律賓的馬尼拉充當了美洲對中國絲綢與絲織品和中國對美洲白銀需求的中介。以絲綢、瓷器等為主的中國商品,以及傳統文化成分在墨西哥,甚至在中南美洲各地得到傳播。反過來,美洲土著印第安文明成果: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先后傳入我國,也影響到中國許多人的飲食習慣。此外,以墨西哥銀幣為主的美洲白銀也通過馬尼拉或澳門而大量流入中國,明顯作用于明清兩代的金融活動。--摘編自于文杰《“太平洋絲綢之路”上的中國元素》等(1)根據材料一,概述明代白銀貨幣化帶來的社會變遷。(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全球聯系初步建立的表現。(8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代白銀貨幣化的主要推動因素。(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通過麥克維爾、湯普森等學者對大津巴布韋遺址及相關遺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對當時的社會有個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韋東部山區的英湯加,都發現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韋衛城外一堆垃圾遺物中發現了大量骨頭,其中95%是牲畜骨頭,這類牲畜骨頭在其他遺址中也有發現;從遺址中發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東陶瓷、印度串珠等,還有數百片中國瓷器的殘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頂,更加高大堅固,屋外還有圍墻。--摘編自艾周昌主編《非洲黑人文明》材料二 瑪雅人創造了美洲大陸上最古老的文明......他們獨自發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號作為表達思想的傳統符號。為了計算時間、預言未來和為獻祭及主要的喪葬事宜推算吉日,他們還研究了天體的運動。由經過專門訓練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學知識非常廣泛,與當時歐洲的天文學知識不相上下。--[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也許是整個地區的氣候發生了不利于瑪雅農業的驟變,雜草瘋長,達到難控制的程度。叢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綠洲一樣,毀壞了瑪雅人生存的基礎;或者是疫病流行,導致人口銳減,損傷了文化的元氣,也逼迫幸存者盡快逃離危險的故園;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脅,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瑪雅人逃難而去,聽任自己繁榮的城市中心傾頹;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搗毀了瑪雅宗教建筑,發生“犁庭掃穴”的大災變。-一林大雄《瑪雅的智慧》(1)推測是一種對未知現象作嘗試性、合理性解釋的思維方法。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推測大津巴布韋文明的社會經濟特征。(6分)(2)指出材料二提及的瑪雅文明的主要成就;并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瑪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9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的互動模型--摘自鐘義信《社會動力學與信息化理論》觀察以上示意圖,提取關聯信息,任選角度自擬一個題目,并結合兩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C C B B D C B D9 10 11 12 13 14 15 16C A B A D C C D二、非選擇題(第17題25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2分,共52分)17.【參考答案】(1)社會變遷: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以貨幣白銀為財富的觀念形成(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工商業市鎮興起;手工工場出現(新的經濟成分增長)。(每點2分,三點6分,四點得7分,言之成理即可賦分)(2)表現:商品世界性流動;人口跨洲際遷移;食物物種全球交流;文化交流的國際化。(每點2分,共8分,言之成理即可賦分)(3)主要推動因素:賦役折銀征收;城鄉商品經濟的繁榮;私人海外貿易限制的放松;新航路開辟后海上貿易網絡的形成(西、葡東來引發的中西貿易);海外白銀大量流入。(每點2分,共10分,言之成理即可賦分)18.【參考答案】(1)特征:農業發展;畜牧業比較發達;商品貿易比較活躍;出現社會貧富分化。(每點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賦分)(2)成就:發明了獨特文字;在天文歷法方面成就突出。(每點2分,共4分)原因:氣候變化毀壞了生存基礎;疾病流行導致人口減少;外族侵略的破壞。(答出兩點得4分,三點得5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賦分)19.【參考示例】科學與技術相結合助推生產力飛躍(2分)科學理論的成果引發一系列技術革新,從而實現生產力的巨大飛躍。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許多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引發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巨大變革,生產力出現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后期,自然科學又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表現為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應用以及內燃機的創制,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兩次工業革命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8分)綜上所述,科學理論與技術結合日益密切,推動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我國應重視科學技術發展,努力提高自主研發和制造實力,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實現跨越式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