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嘉峪關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階段性考試(一)高一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兩河流域古文明沿兩河由南往北單線溯流而上,階梯性發展;埃及古文明沿尼羅河由南往北順流而下,也是階梯性發展;愛琴海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島國,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發展為伯羅奔尼撒島上的邁錫尼文明,再往北影響了以雅典城邦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由此可知,這些古文明()A.擴展方向受地理條件的限制 B.發展模式受社會性質的制約C.具備了農業文明擴展的條件 D.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2.據記載,大約公元前1650-前1200年,赫梯王國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周期性舉辦節日慶典;國家性節日中的各類慶祝儀式,在都城和其他城市、地區輾轉舉辦。這些活動旨在( )A.豐富民間文化生活 B.宣揚君權神授思想C.擴大國家統治版圖 D.加強內部的凝聚力3.古埃及金字塔的修建過程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來負責籌措資金、征集材料、招募工匠、安排工程進度。此外還有大批書吏負責具體的管理工作,如對建筑用料的估算。這反映了古埃及()A.政局統一穩定 B.政府組織力強C.對外貿易繁榮 D.建筑技術先進4.中世紀的莊園,農業和手工業結合在一起,一切生產都是為了滿足莊園領主的消費和奢侈需要,滿足莊園生產者最起碼的生產與生活需要。只有莊園無法生產的東西,如鹽、鐵、高級手工業消費品等,才通過商人進行交換。據此可知,中世紀莊園A.與市場聯系密切 B.封建主壓迫農奴C.以自給自足為主 D.不受國王的管理5.高麗成宗時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認為:華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習俗,各隨土性,似難盡變。其禮樂詩書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華,以革卑陋。其余車馬、衣服、制度,可因土風,使奢儉得中,不必茍同。這反映了該官員( )A.主張選擇性學習中華文化 B.捍衛本國文化的主導地位C.主張中朝文化的相互交融 D.極力推崇中國的傳統文化6.15世紀末,大量外來訪問學者涌入廷巴克圖,帶來了伊斯蘭學術經典,他們將希臘學者托勒密、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以及波斯學者撰寫的倫理學、邏輯學、醫學和藥理學的手稿,翻譯成阿拉伯語。這些訪問學者的做法( )A.為文藝復興提供了素材 B.使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期C.促進了西非文化的繁榮 D.加速了印加文明的衰落7.阿拉伯帝國內的非穆斯林被稱作“低民”,這些人只要接受伊斯蘭教的統治,繳納特別的賦稅,不在穆斯林中傳教,他們的宗教團體就可以在阿拉伯帝國生活,在很多地方,非穆斯林的人數甚至比穆斯林還要多。這一舉措()A.改變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 B.提高了非穆斯林的社會地位C.有利于帝國社會秩序的穩定 D.擴大了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力8.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追求現世的幸福和享樂;宗教改革的領導者主張提升世俗政權在基督教世界中的地位;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相信人類有能力駕馭自然。這表明他們都( )A.否定了基督教存在的合理性 B.打擊了封建專制的統治C. 提升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 D.沖破了傳統思想的束縛9.孟德斯鳩認為:“權力欲望人皆有之,權力有無限擴張的自然屬性,公權力尤其如此,公權力恣意妄為的社會一定是非常可怕的社會。”為了限制公權力,他提出( )A.天賦人權 B.自由平等C.開明專制 D.三權分立10.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一塊“新發現的大陸”,即紐芬蘭島。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一個岬角。這段材料最適合探究的主題是()A.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B.新航路開辟的多元路徑探尋C.西歐早期的殖民擴張活動 D.北冰洋區域的航海冒險歷程11.15世紀以后,海上貿易繁榮。位居首位的是大西洋貿易,它在地域上包括西歐和西北歐、南北美洲、非洲的西部以及大西洋上的島嶼,云集了世界上大部分商船。此外,還有東西方之間的海上貿易、波羅的海貿易、地中海貿易等。這說明( )A.資本主義生產不斷加速 B.世界性商品流通局面形成C.亞歐之間貿易網絡初顯 D.蒸汽機船逐漸取代了帆船12..1750年英國城鎮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同時,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1851年英國已有580多座城鎮,十萬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個。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產方式巨大變革 B.民主政治發展完善C.生活改善人口增長 D.階級對立矛盾激化13.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并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上述材料意在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 )A.注重生產技能與經驗的總結 B.重視專利技術的保護C.實現了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D.強調進行技術的創新14.1823年12月2日,門羅總統在致國會咨文中宣稱:歐洲列強不得再在南、北美洲開拓殖民地:歐洲任何列強控制或壓迫南北美洲國家的任何企圖都將被視為對美國的敵對行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美國此舉( )A.防止了歐洲殖民勢力的入侵 B.有助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興起C.旨在維護美國在拉美的利益 D.反映了美國政治滲透拉美的企圖15.18.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大多數歐洲人都沒有想到這場戰爭的代價。德國總理特奧巴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預想的是“短暫的風暴”;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證:“如果我們參戰,我們所遭受的傷亡會很少,甚至比我們不參戰也多不了多少。”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英國和德國未做好戰爭準備B.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們對戰爭充滿樂觀C.索姆河戰役打破了這些幻想D.英、德兩國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16.巴黎和會上,面對瓜分土耳其的中東領地時,法國提出的計劃遭到英國強烈反對,即便法國做出部分讓步,英國仍不同意。法國總理說,這樣留給英國的選擇“只有槍和劍了”。英法兩國的爭執體現出()A.強權政治的特征 B.圍繞世界霸權的爭奪C.國際格局的重構 D.兩國綜合實力的均衡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中世紀西歐,莊園經濟逐漸暴露出諸多弊端。隨著人口增長,土地資源愈發緊張,莊園內的農奴渴望擺脫嚴苛的勞役束縛,不少農奴逃離莊園進入城市。同時,手工業技術不斷進步,獨立的手工業者開始在交通要道、渡口等地聚集,形成小型的商業據點。這些據點逐漸吸引了更多尋求自由和發展機會的,人,他們不滿莊園主的控制,開始聯合起來爭取自治權利。而且,當時教會勢力強大,教會的一些理念和組織形式為城市自治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和組織基礎。例如,教會倡導的公平、互助觀念在城市居民中傳播,促使他們為共同的利益而團結。---摘編自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爭取自治的原因。(6分)材料二 1750年英國城鎮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同時,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1851年,英國已有580多座城鎮,十萬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個,移民人數約1790萬人。這時期推動城市增長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紡織和鋼鐵工業,海外貿易和服務業的急速擴張,鐵路的延伸等,制造業城鎮、港口城鎮和休閑城鎮層出不窮。英國的近代城市化并無先例可循,此時的英國已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又是處在自由主義時期,城市化發展產生了區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礎設施不足和組織混亂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摘編自彼得·克拉克《歐洲城鎮史》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兩個角度,分析英國城市化發展的原因。(8分)18.民族解放運動不斷沖擊著西方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我以為東方正從酣睡中覺醒。在中國,它表現為一種顯著的反抗外族的態度,偏向“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的理想;在波斯······覺醒似乎表現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胺浅R俗⒛康氖?,這些不滿的跡象同時出現,不能純粹歸于偶然。誰知道呢?或許東方真的從其酣眠中覺醒,我們即將目睹一場數百萬不滿者反對寡廉鮮恥的西方剝削的起義。”--摘自愛德華·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材料二:1965年獨立后,新加坡政府制定“出口主導型”的工業化戰略;1979年,實行工業技術升級,建立高技術、高工藝、高附加值、有出口競爭能力的新興工業企業。1964年,韓國提出“出口第一主義”“貿易立國”等口號,引進外資和技術,利用本國廉價勞動力開辦工廠。20世紀80年代,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20世紀60年代,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用政策刺激經濟發展;70年代,實施新經濟政策,從對采礦和農業的依賴轉向制造業,創造條件吸引外資,并以出口貿易推動經濟增長。--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方正從酣睡中覺醒”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三國20世紀60-80年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文藝復興提倡“人性”,隱晦打擊了宗教勢力。宗教改革采用“先定論”倡導“因信稱義”,反對了基督教“因行稱義”的理論,斷其財路并分裂了部分教徒,具有較大成效并在形式上打擊了宗教。而啟蒙運動則是在思想根基上動搖了基督教,倡導理性。--摘編自徐大同主編《西方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啟蒙運動在進入18世紀之前,一系列的社會改革直接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進行了質疑,并催生出了一系列的社會實踐,這些實踐可以說是世界范圍內的社會變革。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社會變革聚焦于“古代的發現”,而啟蒙運動則聚焦于“未來社會的形成”。這兩個運動都經歷了一場文化上的“革命”,社會思想也從當時的僵化狀態開始發展,從而使得現代社會得以健康且持續發展。--摘編自[英]安東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學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打擊。(9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社會變革聚焦于“古代的發現',而啟蒙運動則聚焦于“未來社會的形成'”這句話。(5分)三、開放性試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書名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有些書名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工業革命。例如《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工業革命與英國的工人階級》、《發明污染:工業革命以來的煤、煙與文化》、《工業革命220年》、《工業革命:變革世界的引擎》、《從北京回望曼徹斯特:英國、工業革命與中國》等。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近代史相關史實,圍繞“工業革命”重新擬定一個書名,并運用史實對書名蘊含的歷史信息加以闡釋。(要求:書名準確,表述清晰;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嘉峪關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階段性考試(一)高一歷史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B C A C C D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C D B A17.【答案】(1)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封建主對城市的控制和對市民的剝削;大量莊園農奴逃入城市;教會公平互助的觀念促成市民的團結。(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原因:政治角度: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與完善)(任答2點得4分)經濟角度:工業革命的開展(紡織、鋼鐵行業的發展);海外貿易的拓展;服務業的發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鐵路的延伸)。(任答點得4分)18.【答案】原因:亞洲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亞洲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及其政黨的建立;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亞洲民族意識增強。(6分)原因:擺脫了殖民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結合國情,制定適合本國發展的經濟戰略,并適時調整;利用本國豐富勞動力,建立勞動密集型的外向型產業;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臨海的地理位置,便于外向型出口經濟的發展;注重教育及人才的培養。(6分)19.【答案】(1)①文藝復興運動:通過人文主義思想,揭露羅馬天主教會的腐朽,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②宗教改革運動: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提倡“先定論”,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打擊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③啟蒙運動:主張“理性主義”,強調“獨立思考和自主精神”,提出了未來社會的基本政治思想,從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學。(9分)(2)評價:文藝復興運動形式上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但它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因此,前一句話失之片面。啟蒙運動高舉理性主義大旗,提出了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和權力制衡等主張,描繪了未來社會的藍圖,因此后一句話是正確的。(5分)20.【答案】書名:《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其次通過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論述,闡述如下: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工具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產關系和生活方式,極大的改變了世界。工業革命帶來了一系列生產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發明了珍妮紡紗機、萬能蒸汽機、火車機車和蒸汽輪船等,這些新的發明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工業革命引發了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工業革命引發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日益壯大,推動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運動。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工業人口猛增,城市化不斷發展。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時間觀念增強,大城市的重要建筑多設有標準鐘,人們出行也往往戴表。在鄉村,農業機械日益普及,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走出鄉村,人們的眼界更加開闊。最后進行總結概述。強調工業革命對世界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使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成一體,加速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