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啟用前注意保密2025屆大灣區普通高中畢業年級聯合模擬考試(二)歷史本卷共6頁,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千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河南省方城縣八里橋遺址(公元前1700-1600年)出土的大口尊與商洛東龍山和駐馬店楊莊同類器相似;遺址出土的夾砂陶又延續了豫南地區龍山以來砂質裸于器表的風格。這表明該遺址A.文化因素多樣B.工藝水平領先C.早期國家初現D.華夏認同形成2.西周時期的借貸多是宗主對族人、政府對貧民的無償施與和無息貸款,有賑貧救濟的功能。戰國以來逐漸演變為以攫取高額利息為主要目的的高利貸。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賦役制度的改革B.統一市場的形成C.爭霸戰爭的需求D.商品經濟的發展3.漢朝的“給戶”因其所“給”場所、對象的不同而稱呼有所不同,如漢武帝用以“奉祠”嵩山的三百戶稱為“祠戶”,還有“陵戶”“廟戶”等。“給戶”所任事務與其他被征發的吏民一樣,都屬于徭役。據此可知,“給戶”A,推動了社會階層流動加快B.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C.體現了皇權對人口的控制D.屬于土地分配制度的延伸4.如表1所示,在唐朝為南北朝編修的史書《南史》《北史》中,在用語方面對北朝和南朝有明顯區別。北朝南朝紀年用北魏、西魏、北周、隋年號皇帝去世崩殂向對方用兵討、伐侵、略表12025屆大灣區聯考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導致這種區別的主要因素是A.南北國力的差距B.政權的政治傳承淵源C.門閥士族的傾向D.傳統的華夷之辨觀念5.北宋名相寇準曾施壓皇帝親臨澶州前線,并在澶淵之盟簽訂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時人范仲淹稱他“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這體現了A.壓制相權提高皇權的緊迫性B.士人忠君觀念內涵的擴展C.守內虛外難以應對外部壓力D.銳意進取的朝野政治氛圍6.圖1出自清朝初期一本宣傳佛道思想的小冊子《玉歷寶鈔》,傳說一名法號“淡癡”的修行者游歷地府后將此書帶出。圖中,一名乞丐坐在兩人抬著的轎子上“升天”,差役舉著寫有“孝子乞丐楊一”等字樣的牌子為其開道。這反映了當時圖1A.思想文化控制非常嚴密B.社會流動性的空前加強C.基層教化依賴宗教宣傳D.儒家倫理滲透佛道思想7.19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廣州外銷畫的鼎盛時期,其中關于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物產的制作過程圖數量龐大,是當時最受西方人歡迎的外銷畫。這反映了當時中國A.突破了朝貢貿易的束縛B,生活方式深受西方社會推崇C.引入新的商業經營形式D.傳統產業仍具有一定競爭力8.晚清時期,江浙地區的城市開始流行一種“租廠制”:絲廠的所有者修建廠房,裝配設備,將其租給絲廠營業主,后者生產生絲,用所獲利潤支付工廠的租金。到一戰前,上海55家絲廠中有44家,無錫15家絲廠中有10家是租營性質。這一做法A,適應了產業結構的轉型B.體現了半封建特征C.折射出資本積累的缺乏D.阻礙了工業化進程9.1941年1月,陜甘寧邊區政府將經濟建設方針從“力爭外援,休養民力”轉變為“發展生產,實行自給”,“以供應抗戰和民生的需求,擺脫經濟上對外的依賴性”。該方針的轉變可用于說明A.國民政府消極抗戰積極反共B.邊區經濟建設成效顯著C.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分化D.黨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2025屆大灣區聯考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