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連普蘭店區三十八中學2024-2025下學期高一聯考歷史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說明: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紙上。3.作答時,請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答在本試卷上無效。第Ⅰ卷( 選擇題 共48分)一.選擇題(本卷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制作知識卡片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高一某學生制作的某帝國的知識卡片,據此推斷該帝國是()●帝國建立于公元前●地跨歐亞非三大洲 ●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廣泛推廣希臘文化A.拜占庭帝國 B.馬其頓帝國 C.阿拉伯帝國 D.波斯帝國2.在人類文明史中,古代文明記載幾乎都有一場對于洪水的回憶。在一份古代文獻中神試圖將人類毀滅,眾人通過方舟得以逃生。孕育這一神話傳說的古代文明區域是()A.尼羅河流域 B.兩河流域 C.恒河流域 D.愛琴海地區3.高麗成宗時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張:華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習俗,各隨土性,似難盡變。其禮樂詩書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華,以革卑陋。其余車馬、衣服、制度,可因土風,使奢儉得中,不必茍同。這反映了該官員( )A.主張全盤吸收中國文化 B.保持主體學習的選擇性C.承認本國處于藩屬地位 D.主張習俗遵循自身傳統4.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小麥、燕麥、大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隨著歐洲的移民帶入了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據此可知物種交換的特點是( )A.美洲主導 B.時間漫長 C.內容豐富 D.利弊共存.5.表中內容是根據《達 伽馬航行的佚名筆記》整理的航海家達 伽馬與印度卡利庫特王公的一段對話。根據對話內容,可以推知()人物 對話內容印度卡利庫特王公 貴國有些什么商品?達 伽馬 有很多食糧、呢絨、鐵、銅等。印度卡利庫特王公 是否帶來了一些商品?達 咖馬 總數不多,只帶了些樣品。A.印度已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 B.印度有意與西班牙發展貿易 C.商貿利潤推動新航路開辟 D.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得以建立6.觀察如圖《三角貿易示意圖》,下列關于圖中“中程”的敘述正確的是()A.將歐洲手工業品運到美洲 B. 將黑人運往美洲做奴隸 C.主導者是美洲的混血人種D.形成“絲銀貿易網絡”C.黑人D.貴金屬7.《世界歷史》解說詞中說:“14世紀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工商業已經有長 足發展,一些城市還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開始走上政治舞臺,他們需要新的 意識形態,為他們所追求政治、經濟利益辯護。”材料旨在強調,這場“新的文化”( ) A.是古典文化的新生,延續了古代的文化傳統 B.解放了長期以來被宗教戒律壓抑禁錮的人性 C.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主要內容 D.實質是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 8.盧梭認為只有直接民主方可體現民意,伏爾泰主張開明君主制并得到眾多歐洲君主認同, 孟德斯鳩強調分權制衡。據此可知,三位啟蒙思想家的主張( ) A.符合歐洲君主政治改革的要求 B.反映出不同的階級屬性 C.是對天賦人權實踐的不同認知 D.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9.1689年,英國議會選派代表將王冠連同《權利宣言》(《權利法案》初稿)一起呈獻給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并當面宣讀,二人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這體現的政治理念是( )A. 君主立憲 B.民主共和 C.自由平等 D. 分權制衡10.下圖是形容美國政治的著名漫畫。與漫畫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現任總統拜登是“象”黨的代表B.兩黨代表了不同階級的政治利益C.兩黨制是分權制衡的重要體現D. 總統華盛頓是“象”黨的代表11.列寧在某次演講時說:“這個革命的意義首先在于我們將擁有一個蘇維埃政府,……被壓迫的群眾將親自建立政權,舊的國家機構將被徹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機構即蘇維埃組織將建立起來。”這里所說的“革命”是指( )A.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戰斗 B.公開發表《四月提綱》C.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D.繼續參加一戰打敗德國12. 20世紀初,提拉克提出“司瓦拉吉(自主)”和“司瓦德西(自產)”,并宣稱“司瓦拉吉是我們的天賦權利,我們一定要得到它”,“司瓦德西的真正受益者是你們,這個國家的工人”。提拉克的這些主張( )A.有利于印度民族獨立意識進一步增強 B.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C.推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不斷深化 D.旨在維護印度無產階級的利益13. 下面是近現代某一國際條約部分條款的內容,與這一條約有關的國際會議是()A.巴黎和會 B. 維也納會議 C.華盛頓會議 D.開羅會議14. 1974年,應第三世界國家要求,聯合國特別會議通過了旨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基本原則的《關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宣言》。這表明()A.國際新秩序已經建立 B.美蘇關系趨向緩和C.多極化格局已經形成 D.兩極格局受到沖擊15.下表為1951年和1971 年意大利各部門就業人口的分布情況統計表。引發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時間 部門 農業 工業 服務業1951年 43.9% 29.4% 26.7%1971年 18.9% 42.1% 39%A.科技革命的推動 B.國家干預的加強C.社會結構的變化 D.傳統產業的衰落16.圖1到圖2的歷史變化反映出( )(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1盎司黃金=35美元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同美元保持固定匯率關系)圖1 圖2A.美元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建立 B.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確立C.新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逐步建立 D.國際貨幣關系從無序到有序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希臘地區的地理特點是促成這些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希臘地區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廣闊的平原,而具備這些天然條件,并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是供養如中東、印度和中國所建立的那種復雜的帝國組織所必需的。在希臘和小亞細亞沿海地區,只有連綿不絕的山脈,這不僅限制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把陸地隔成小塊。因而,那種可作為地區合并基礎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臘人是沒有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英國小小的國家,能夠在世界的舞臺上占據一個半世紀之久,這是超常發揮。本來不應該是這樣,本來不應該,它憑什么?……就是它的那種創造的能力。就是靠得這樣的創造能力它能夠超常的發揮,它發揮了本來根本就不可能發揮的作用,做本來根本不可能做的事。你看,它在各個方面都是有巨大的創造力的,政治、經濟、文化很多很多其他方面,它都發揮了巨大的創造力,這是它成功的秘訣。----摘自錢乘旦《大國崛起之路》(1)根據材料一,說明地理環境與政治文明的關系.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古代希臘地理環境對政治文明的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在“政治方面”發揮的巨大“創造力”的表現。(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美洲和東印度航路的發現,擴大了交往,從而使工場手工業和整個生產的發展有了巨大的高漲。……冒險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擴大為而且規模愈來愈大地擴大為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產生了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材料二近代工廠制興起于18世紀70年代。1786年,奧德諾與庫伯聯合工廠建廠時總資產4200鎊,固定資本3789鎊;1789年總資產5421鎊,固定資本3916鎊。阿克萊特的克羅坍福德紡紗廠,1771年建廠時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達到727人。18世紀下半葉,韋奇伍德在其制陶廠中首創了原始的計時系統,即用打鈴來召集工人。19世紀初一家工廠規定:“任何人如非確有必要而擅離崗位,或在工作時間與工友交談,每次將處以 裝一便士罰款。”——摘編自劉金源《論近代英國工廠制的興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在生產力、生產組織形式和社會關系方面產生的影響。(6分)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40年6月25日,他(丘吉爾)致信斯大林,指出:美蘇應拋開社會制度的差異和過去的互不信任,就歐洲問題進行充分磋商。……斯大林則表示,他“看不出存在任何一個國家稱霸歐洲的危險,更看不出德國可能鯨吞歐洲的危險”,他“并不認為德國的軍事勝利威脅了蘇聯以及它和德國的友好關系”。——摘自向冬梅《論二戰全面爆發初期的美蘇關系》材料二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天晚上9時,丘吉爾在廣播中聲明,英國將給與蘇聯以“任何經濟和技術上的援助,只要我們能辦得到和對蘇聯有利”。……當時大英帝國危機四伏,英倫三島朝不保夕,對蘇聯援助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英國便設法促成美國對蘇更多的援助。美國1942-1943年對蘇440萬噸物資援助計劃的成行,就是由于英國堅持的結果。——摘自曾維君《略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蘇關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初期英蘇兩國對德國的態度及其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中英國對蘇聯提供的援助及其意義。(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75~1999年發展中國家、各地區GNP(國民生產總值)總量與發達國家的比率(單位:%)變化情況。發展中國家 東亞和 太平洋 南亞 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 中東和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 歐洲和中亞1975~1979 68.21 — 8.26 15.26 6.49 5.63 —1980~1984 73.15 8.95 9.03 15.85 6.53 5.62 —1985~1989 75.74 11.25 10.05 14.95 6.15 5.16 —1990~1994 77.79 14.27 11.43 14.76 6.49 4.87 16.231995~1999 83.94 18.70 13.46 15.42 6.64 4.88 12.34——摘編自劉方現《對二戰以來南北差距的歷史考察和理論思考》等根據材料信息,擬定一個有關“發展中國家”的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高一聯考歷史答案1-5B B B C C 6-10 B D C A C 11-15 A A C D A 16. D17.(14分)(1)地理環境對政治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是不起決定作用。2分山多農耕土地少,陸地隔成小塊;2分所以小國寡民,直接民主制;2分工商業發達,形成平等互利觀念,有利于民主政治2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給分)(2)君主立憲制;內閣制;政黨制。(言之有理酌情給分,如首相制,近代議會制、代議制等等共6分)18.( 12分)(1)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雛形)2分工業革命,增強征服世界的能力,世界市場基本形成;2分第二次工業革命,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分(2)生產力;機器代替手工,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分生產組織;工廠取代手工工場(作坊)2分社會關系:出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階級矛盾尖銳。2分19.(14分)(1)英國認為德國已威脅到了英蘇安全;而蘇聯則認為德國不威脅到蘇聯。(2分)原因:當時英國的同盟國法國已經戰敗,英國面臨著德國的戰爭的威脅;蘇聯與德國已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錯誤地認為德國不會發動對蘇聯的戰爭。(4分)(2)援助:給蘇聯以經濟和技術的援助;促成美國對蘇聯的軍事援助。(2分)意義:增加了蘇聯對德戰爭的實力;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6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不超過6分)20. (12分)示例一論題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態勢總體良好論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殖民體系加速瓦解,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掀起現代化浪潮。雖然有美蘇冷戰,但是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集團化快速發展,世界總體和平。這些因素都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的推動力量,促進世界政治向多極化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示例二論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論述:發展中國家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東亞、太平洋地區和南亞經濟發展較快人,因為它們在獨立后能抓住機遇,走上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例如,新加坡與韓國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中東、拉美和北非,處于徘徊狀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經濟相對退步。由于這些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與國際市場,承受風險能力差。綜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雖有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上弱于發達國家,因為不合理的國際政治與經濟舊秩序的存在,自身經濟發展問題也不少,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任務任重道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