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海市黃埔區高考歷史二模試卷1.【說明:本題所有材料均選自《國家人文歷史》雜志2022年第11期的相關內容】中國幅員遼闊,地名眾多,許多地名穿越千年流傳至今,在潛意識中影響、塑造著當今的中國人。通過地名,過去與現在、先人與今人相互交會,形成中華文化的滔滔洪流。地名,不只是地理學符號,更是古人與山川湖海、日月星辰、歷史社會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記,地名所承載的內涵是中華大地上一筆寶貴的遺產。家鄉之名,猶如一部百科全書,里面書寫著上下五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自然生態發展的中國故事,記載了歷朝歷代的政治得失、成敗興衰以及社會發展,更濃墨重彩地記載下一種讓國人潛移默化于其中的中國精神。(1) 根據提示和所學,請將下列地名(縣市區)與其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配對。A.甘肅武威市 ①武王伐紂B.河南偃師市 ②秦始皇與巡視各地C.陜西乾陵縣 ③漢武帝與開拓疆域D.上海徐匯區 ④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墓E.廣東香山縣 ⑤王守仁(號陽明子)與開陽書院F.貴州開陽縣 ⑥徐光啟與徐家匯G.江西井岡山市 ⑦孫中山與辛亥革命H.河北秦皇島市 ⑧毛澤東與秋收起義(2) 在中國古代,地名有時候會因為帝王或至尊人物的名字避諱而改名,改朝換代后往往又會改回原名。但是,作為萬世師表孔子的名諱孔丘,無論何朝何代,無人不敢不尊。例如:宋徽宗時期曾改壟丘縣為壟縣,到了清雍正年間,專門造出一個“邱”字,代替孔子的“丘”字,于是山東的章丘、安丘,河南的封丘、商丘等等,全部改成“邱”,甚至連韓國的大丘也改成了“大邱”。你認為對于孔子的避諱可能開始于哪個朝代?為什么?為什么韓國的大邱也會被改名?(3) 聯合國第5屆地名標準化會議6號決議曾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綜合上述和所學,從地名的來源和命名的方式等我們可以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2.(一)以下是關于歷史上重要交通工具或交通路線演進的時間軸:(1) 將表中的交通工具或交通路線填入上述時間軸中相應的位置。A ______B ______C ______D ______E ______F ______①達伽馬航線 ②唐胥鐵路 ③蘇伊士運河④兩河流域的雙輪車 ⑤京杭大運河 ⑥舊金山到洛杉磯空中航線(二)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流。閱讀以下關于蘇伊士運河的史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相關航線對比(數據單位:公里)航線 繞好望角 經蘇伊士運河 縮短航程倫敦——加爾各答 18000 12700 5300倫敦——孟買 17400 10100 7300馬賽——孟買 16000 7400 8600——選自方德昭等所著《蘇伊士運河與蘇伊士運河問題》材料二:這些國家運河均降低了東西方物資交流的成本,大大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不僅分別成為埃及、巴拿馬兩國的生命線,更是東西方互聯互通的要道,成為大國角力場、兵家必爭之地。——魏向清等主編《世界運河名錄(英漢對照簡明表)》序一(2) 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述蘇伊士運河開通的作用。(3) 綜合以上所有材料和所學,請你談談對交通與社會變遷的看法。3.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南洋涂勃國遞到一份國書,以示與宋朝交往的意愿。史書中記載:“十月二日,南蕃涂勃國遣使奉表,貢佛金骨、真珠、雕佛、西天佛、犀牛頭、連犀、象牙。”不過由于該國與宋朝原本關系疏遠,國書的格式也與宋朝體制有著較大的差異,其原文經過翻譯為:興涂渤國蕃王元是丹蒲朧,每年發船歸大地,今特將書求拜大朝官家。我聽聞道是大朝官家修行,我州府有圣佛,重佛是重家一般,特將來興堂渤國佛一蜜、犀牛頭一個、連犀一株,又犀四株。蕃王修行年老,聽聞大朝官家修行,辦心禮拜。打欽元是我弟,特差親弟來廣州送納,乞回。【注:元,即本來。大朝官家,指宋朝皇帝。空,為量詞?!?br/>據學者研究,這段文字很可能是根據南洋當地語言翻譯而來。而鑒于體制和閱讀習慣的要求,在進呈皇帝前,宋朝負責文書的學士進行了潤色。所幸的是,這份潤色后的國書也在史書中一起保留了下來:涂渤修行國王臣思蒙孫打南俾頓首大宋皇帝陛下:臣思蒙本國修行,榮求佛理,每切常臻于正教,傾心可慕于空門。伏聞大宋皇帝陛下德應三乘,功明大道,圣惠遠超于南土,宸嚴廣布于華夷。是以臣思蒙遠颙金闕,遙想旌墀,身屬邁年,無由頓首。臣思蒙收得西天佛僧金骨及西天佛樹枝連葉并西天佛一登,元是西天僧將到,兼本國犀牛頭一個、連犀一株、尾一條、犀四株。臣思蒙發遣弟打欽赍赴廣州進獻,伏乞天慈俯賜鑒納。謹進。【注:思蒙孫打南俾,應即是前文涂渤國蕃王丹蒲朧。正教、空門、三乘等,均為佛教術語。颙,即仰慕。金闕、旌屏,均指宮殿?!?br/>——上述兩個版本國書均出自于《宋會要輯稿》(1) 根據所學知識,簡述宋朝及之前的中國與南洋各國的交往歷史。(2) 比較兩個版本的南洋涂勃國國書,宋朝學士潤色后的文本主要增加了哪些內容?(3) 從翻譯本到潤色本的差異,據此可以推測宋朝學士潤色工作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哪些?(4) 宋朝官員對于涂勃國國書翻譯本的潤色,也是對史料的再次加工,試分析這種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4.近代以來,留學運動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論規模之宏大、人數之眾多、地域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應當說以中國為最。一波又一波的留學熱潮時起時伏,但總體上呼嘯向前。這是中華民族覺醒的表現,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以目的地而論,可分美國、日本、蘇俄與西歐。以路徑而論,可分政府主導與民間主導兩大類:政府主導包括官派公費、庚款留學等,民間主導包括私人自費、企業或富人資助、黨派組織、勤工儉學等。材料一【注:為避免重復,每一波的留學人數等具體情況可參照材料三】近代中國的第一波留學熱潮,出現在洋務運動時期。近代中國的第二波留學熱潮,始于甲午戰爭失敗后,到辛亥革命前。近代中國的第三波留學熱潮,持續時間較長。鑒于大批中國學生留日,美國感到必須與之爭奪中國留學資源,以擴大美國對中國的影響。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議案,決定將1000多萬美元的庚子賠款還給中國,作為中國向美國派遣留學生的經費。近代中國的第四波留學熱潮,是留法勤工儉學。這一創舉,使留學人選從沿海擴展到內地、從富庶家庭擴展到貧寒子弟,也加深了內地進步青年與上海這座沿海大都市的聯系。近代中國的第五波留學熱潮,是留學蘇俄。共產國際高度重視在遠東各國培養領導干部。材料二:一部中國近代留學史,大半部與上海有關。無論是留學歐洲,還是美國、日本、蘇俄,近代中國的留學生大多從上海出發。無論是出國學習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還是工程技術、管理科學,歸國后很多也留在上海發展。——以上均選自《解放日報》2024.12.3第12版熊月之《近代中國五波留學熱潮》一文材料三:中國近代留學生情況統計簡表階段 留學方向和群體 人數 留學生代表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拓荒階段 留美幼童學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紹儀、詹天佑等福州船政學堂留歐學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嚴復、馬建忠等甲午戰爭到民初:覺醒、救亡、革命階段 涌向日本的留學群 推算在22000人以上 宋教仁、蔣介石、魯迅、陳獨秀等留學歐美學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孫中山、蔡元培等民初到20世紀20年代末:自由發展階段 留美學生群 推算人數達5362人 聞一多、梁思成等赴法勤工儉學學生群 共計有1700名以上 周恩來、鄧小平等留蘇的政治家群 總計在1600人左右 劉少奇、鄧小平等留日學生群 當在20000人以上 郭沫若、李大釗等留歐學生群 當在5000人以上 李四光、朱德等——選自周棉著《近代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形成、發展、影響之分析與今后趨勢之展望》(1) 兩位作者對于留學開始階段有著不同的稱謂:“第一波熱潮”與“拓荒階段”,你更認同哪一種稱謂?結合材料和所學,請說明理由。(2) 從材料一、三可見第二階段涌向日本的留學人數最多,請你結合所學說明緣由。(3) 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民國初年留學方向有什么新的動向?出現這種新動向的原因以及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4)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為什么近代留學生大多是從上海出發的?(5) 綜合以上材料與所學,你如何看待中國近代五波留學熱潮?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題1】①B;②H;③A;④C;⑤F;⑥D;⑦E;⑧G【小題2】朝代:可能開始于漢朝。原因:漢武帝時期,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地位日益尊崇,對其名諱的避諱可能隨之開始。原因:韓國在古代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尤其是儒家文化。尊崇孔子及對其名諱的避諱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韓國大邱改名是這種文化影響的體現【小題3】特點:地名來源多樣,有因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得名等,體現了歷史性;為避諱改名反映了封建等級性;從中國地名影響到韓國地名,體現了傳播性和影響力;蘊含著豐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涵,體現了豐富性2.【答案】【小題1】④⑤①③②⑥【小題2】作用:縮短了從歐洲到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各國的航程;極大地降低了運輸時間和成本;加強了歐洲、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運河所在的國家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蘇伊士運河開通后成為了列強爭奪的焦點,影響了地區和國際政治的穩定與發展【小題3】看法:交通與社會變遷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交通推動社會變遷,交通發展促進貿易繁榮發展,使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交通的便利性促進了城市規模的擴大,交通樞紐往往成為城市新的發展中心,帶動周邊區域的開發和建設,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交通的進步促進了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推動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社會變遷影響交通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交通的需求不斷增加和變化;社會的科技進步為交通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人口的增加導致交通需求的增長,需要建設更多的交通基礎設施來滿足人們的出行和貨物運輸需求;政府的政策對交通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傊煌ǖ陌l展推動著社會在經濟、城市、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變遷,而社會的發展變化又為交通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條件3.【答案】【小題1】漢朝:漢武帝時,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等物品運往南洋等地,與南洋各國開始有了經濟貿易往來。唐朝:國力強盛,對外交往頻繁,與南洋各國的貿易不斷發展,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佛教等文化在南洋地區傳播。宋朝:經濟重心南移,航海技術進步,海上貿易更加繁榮。在廣州、泉州等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與南洋各國的貿易往來更加密切,貿易范圍擴大,商品種類增多。【小題2】對皇帝的贊美之詞:如“德應三乘,功明大道,圣惠遠超于南土,宸嚴廣布于華夷”,極力夸贊宋朝皇帝的德行和功績。佛教相關闡述:提到“榮求佛理,每切常臻于正教,傾心可慕于空門”等內容,強調本國對佛教的尊崇,與對宋朝皇帝修行的描述相呼應。對進獻物品來源的說明:說明“西天佛僧金骨及西天佛樹枝連葉并西天佛一登,元是西天僧將到”,交代了物品的來歷。【小題3】符合宋朝的外交禮儀:使用“臣”“頓首”等詞匯,明確涂勃國與宋朝的君臣關系,體現宋朝天朝上國的地位。迎合宋朝的文化氛圍:當時佛教文化盛行,增加佛教相關內容,使國書更易被宋朝君臣接受。遵循文書規范:潤色后的文本語言更加規范、典雅,符合宋朝官方文書的格式和語言風格要求。【小題4】積極影響:使國書更符合宋朝的外交和文化規范,有利于維護宋朝的尊嚴和形象,促進與涂勃國的外交關系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史料的文化內涵。消極影響:可能會改變原文的一些意思和細節,使后人難以了解涂勃國國書的原始風貌和真實意圖,對研究當時南洋國家的語言、文化和外交態度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干擾。4.【答案】【小題1】認同“拓荒階段”。理由: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留學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留美幼童和福州船政學堂留歐學生開啟了中國近代官派留學先河,在教育理念、知識學習等方面都具有開創性意義。認同“第一波熱潮”。理由:洋務運動時期,中國主動向西方派遣留學生,規模雖不算大,但涉及軍事、技術等領域,對近代化進程有重要推動作用,掀起了留學的熱潮,為后續留學運動奠定基礎。【小題2】緣由:甲午戰敗,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向富強,成為中國學習榜樣;日本距離中國近,留學成本較低;日本政府采取吸引中國留學生的政策。【小題3】新動向:留學蘇俄。原因:共產國際重視在遠東培養領導干部;國內革命形勢發展需要,進步青年希望學習蘇俄革命經驗。作用: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領導骨干,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小題4】原因:上海是近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商業繁榮,有充足資金支持留學;上海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交通便利,便于留學生出國;上海受西方文化影響大,開放程度高,信息流通快,利于接觸留學相關信息。【小題5】看待: 中國近代五波留學熱潮是時代的產物,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社會的需求。洋務運動時期留學為學習西方技術,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戰后留日熱潮是向日本學習富強之路;留美、留歐等熱潮促進了中國在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發展;留法勤工儉學和留蘇熱潮為中國革命培養人才。留學熱潮促進了西學東漸,傳播了先進思想和知識,推動中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近代化進程;留學生歸國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但留學熱 潮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部分留學生回國后難以完全適應國內環境,且留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部分富裕家庭。第5頁,共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