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高中—貴百河”高三下學期4月聯考歷史試題2025.04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約5000年的屈家嶺遺址出土炭化粟粒,還有大量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殼陶器、彩繪陶器和彩繪紡綸,代表性器物有中小型上窄下寬的長方形石斧、斜弧形石鐮、石矛和多種小型工具,這些考古發現表明( )A.民眾社會生活豐富 B.制陶工藝日益精湛C.先民審美意識覺醒 D.人們過上定居生活2.甘肅簡牘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兩枚珍貴的“里程簡”:一枚是“居延里程簡”,詳細記載了從漢都長安出發至張掖郡的20個驛置名稱及間隔里程;另一枚是“懸泉里程簡”,記載了河西走廊地區武威郡到敦煌郡12個驛置的詳細信息。這可以用來印證漢代的( )A.絲綢之路興盛 B.經濟發展水平 C.邊疆控制力度 D.交通縱橫延伸3.有學者認為,唐代繪畫文化呈現出帝王化、貴族化的特質,如閻立本作品《步輦圖》表現出祿東贊特有的民族氣質和唐太宗的帝王氣概。而宋代時期的繪畫文化,代表著中國平民文化的新發展,有大量描繪農村生活的《耕織圖》《村樂圖》《耕織圖軸》。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繪畫藝術展現自身規律 B.市民文學成為主流文學形式C.政治經濟影響繪畫發展 D.唐宋之際繪畫文化技藝高超4.下表為宋代頒布的部分法律及詔令摘錄。據此可知,宋代( )材料來源 內容摘要宋太祖詔 民伐桑棗為薪者罪之:剝桑三工(工:計量單位)以上,為首者死,從者流三千里;不滿三工者減死配役,從者徒三年《宋刑統·雜律》 諸棄毀官私器物及毀伐樹木、稼穡者,準盜論宋真宗詔 禁京師民殺鳥獸藥A.政府管理隱含生態理念 B.法律條文較為嚴苛C.規范民間商業經營行為 D.基層治理措施得當5.下圖為康熙帝御筆親撰《日講四書解義序》書影,他在序中強調“君作師萬世道統”,并向全國宣布“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康熙帝意在( )《日講四書解義序》書影A.促進了滿漢交融 B.傳播儒家學說C.推進政權儒學化 D.籠絡中原士子6.1848年,徐繼畬出版了《瀛寰志略》,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他將中國定位于世界的一隅,記錄了當時世界以民主政體為主導的各國各類政體,宣揚西方民主制度和理念,對通過選民的選票取得合法性的各國民主制度推崇備至。據此可知,當時的中國( )A.鄙視西方的心理轉向崇洋 B.對西方進行系統評價C.傳統的華夷觀念受到沖擊 D.側重對民主思想傳播7.1873年至1874年,上海輪船招商局多條航線運費出現明顯下降,其中上海至漢口,1874年每噸運費從25兩降至7兩,降幅72%;至汕頭,每噸運費從14兩降至9兩,降幅35.7%;至廣東,每噸運費由20兩降至10兩,降幅50%。這反映( )A.洋務運動經營方式靈活 B.社會動蕩影響外貿發展C.侵略導致貿易經濟破產 D.企業市場競爭意識增強8.據統計,1904年到1937年桂東南各地相繼建立起了許多的女學,這些女學以部分思想開明的地方士紳創辦開始,繼而教會和政府加入,共同開創了桂東南女學教育的良好局面。截止1937年,桂東南地區先后設立女學19所,其中容縣、桂平為多,既有縣學,亦有鄉學、村學。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清末新政在廣西取得了成效 B.緣于列強暫時放松對華侵略C.得益于國家教育政策的轉變 D.有利于提高女性的主體地位9.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指出,必須“努力于建設新軍和發展新的軍事工業”,并強調“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把技術條件增強起來”。這一主張( )A.適應了民族戰爭的需要 B.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C.提升現代化的理論水平 D.有利于抗戰時期軍事工業發展10.1952年,新中國發起并舉辦了由37個國家參加的亞太和會,會議通過了《告世界人民書》《致聯合國書》《反對美國重新武裝日本問題》等11項重要文件,并成立了由宋慶齡任主席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該會議的召開( )A.推動革命外交轉向國家外交 B.展示新中國的和平外交形象C.基于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封鎖 D.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11.1979年至1983年,《人民日報》多次刊登與農業相關報道,諸如《歡迎大家都來討論農業問題》《一場關于承包魚塘的爭論》《誰說包干到戶責任制三年就不行了?鳳陽今年夏糧又獲豐收隊隊增產》等文章,并開辟專欄展開了全國范圍的討論。以上報道( )A.推動了農村政策的調整 B.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C.開啟了思想變革的序幕 D.深化認識助推體制改革12.下圖是古代波斯帝國建筑風格情況示意圖。據圖可知,波斯帝國( )A.推動亞非文明的互動交往 B.強化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C.延續了希臘化時代的繁榮 D.促進不同文明的匯聚融合13.12世紀初,由于人口過剩,尼德蘭各地的人們通過排干沼澤洼地、建筑堤防等方式獲取新的土地。這里的封建領主把新土地交給去那里安家落戶的“客籍民”,他們只需要向領主繳納地租,且擁有自由的身份。這表明( )A.封建領主加強對農民的剝削 B.尼德蘭農業技術取得了進步C.人口壓力推動農業經濟繁榮 D.傳統封建生產關系受到沖擊14.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學徒健康道德法》。該法案規定在學徒的頭四年中,雇主必須根據其年齡和能力安排教師和教學場地,為其提供讀、寫、算三方面的教育。據此可知( )A.工業革命推動教育的發展 B.工廠對工人的需求被滿足C.勞動者職業素養迅速提升 D.英國的勞資關系逐步改善15.列寧曾提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上全國電氣化"的口號,他認為如果實現不了電氣化,就既不可能從根本上挖掉貧窮落后的老根,也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據此可知,列寧強調( )A.恢復市場作用增強經濟活力 B.推動國家工業化建設與發展C.發展軍事工業提升國防實力 D.實施新經濟政策的重要意義16.自2017年以來,美國頻繁“退群”,包括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巴黎氣候變化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伊朗核協議等多個國際組織或協定。這一系列的“退群”表明( )A.國際規則受到大國挑戰 B.全球化趨勢開始出現逆轉C.美國積極重建國際秩序 D.國際組織的作用十分有限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鄭國渠為陜西中部地區的灌溉系統打下了基礎,成為秦國征服其他國家的有力的武器。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前131年,漢武帝在西漢大司農建議下開鑿了一條連接都城長安與黃河的三百余里長的渠道,這一渠道可以縮短2/3的漕運距離,旅途所需時間也可減半,“渠下民田萬余頃,吳得以溉田”。此外,在河東太守提議下建造了一條引汾水灌溉皮氏(今山西河津)和汾陰(今山西榮河),同時還引黃河水灌溉汾陰與蒲坂(今山西永濟)的渠道。幾年之后,由于河道的變遷,渠道廢毀,被開拓的土地亦重歸荒蕪。漢武帝還接受建議為鄭國渠開六條輔助渠道,以灌溉鄭國渠旁高仰的田地。——摘編自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材料二黃河流域的先民通過春秋戰國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與交融,形成了漢民族。“絲綢之路”興起,黃河流域的河洛、關中等成為絲綢之路對外交往的中心和核心地帶。黃河各河段不同的景觀、河性、水情,造就了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現象,從宏觀上凝聚成整體性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在流域內呈現出樹狀分布的結構,黃河文化的形成,經歷了從支流到干流的不斷升級的過程。黃河支流及其與黃河相交地帶的黃土臺地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農業城市、商業城市,又是沿著黃河主干道分布的。歷史上的戰爭、災荒驅趕著黃河人在平原地帶與黃土臺地之間徘徊,而黃河文化也恰巧因此而在黃河主干道平原一帶與支流山間峽谷臺地之間“匯聚——擴散”。——摘編自彭嵐嘉《黃河文化的歷史演進與時空結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從戰國到漢武帝時期黃河水利興修的特點。(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黃河水利興修與黃河文化之間的關系。(8分)18.二戰后,非西方國家民族獨立運動不斷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推動了非西方地區的民族覺醒和民族獨立運動。戰后,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極之間出現了“第三世界”,即在反帝反殖斗爭中涌現出來的新獨立國家。首批獨立國家在亞洲產生;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等國在50年代獨立:6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基本獨立;葡萄牙殖民帝國在70年代解體。這以后,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島國也紛紛獨立,到20世紀90年代,維持了幾百年的殖民主義時代終成過去。當代,多極是世界發展的新趨勢,發展中國家呈現出群體崛起的態勢。他們通過學習西方而努力爭取現代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恢復了自信,古老的文明也因此而得到新生。然而,現代化的道路也不止一條,人們看到了多種發展模式,有拉美模式、東亞模式、伊朗模式、蘇聯模式、阿拉伯模式……當然還有中國模式。各國尋找不同的發展道路,有些國家走得順利,有些國家則不如人意,尋找發展道路是艱難的,卻是必需的。——摘編自錢乘旦《新世界史綱要》(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二戰后非西方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發展對國際新秩序的貢獻。(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非西方國家獨立尋求發展道路“卻是必需的”進行闡釋。(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萬志英的《劍橋中國經濟史:古代到19世紀》清晰地勾勒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下表是該書的部分主題。時段 主題前250—前81年 統一帝國的經濟基礎485—755年 漢族與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國的再統一1127—1550年 江南經濟的全盛期1550—1800年 市場經濟的成熟1800—1900年 國內危機與全球挑戰:帝國經濟的重構根據材料,任選一個時段,另擬一個能夠反映其發展的主題,并運用中國經濟史的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侵華日軍中尉尾島芳美在其手寫的作戰日記中,記載了在百團大戰的某場戰斗中八路軍與侵華日軍交戰的情況:日軍中尉(尾島芳美)在8月21日0時的日記中如實地記載了這段史實,“(0時0分)傳來了左側消息:(一)敵軍以破壞鐵道為目的向石太線發動了大規模襲擊。(二)測石車站警備隊與敵人展開的肉搏戰正在進行當中。(三)井陘附近鐵道被敵人爆破,石門到榆次間的鐵道運輸被中斷。”據0時30分的日記記載:“陽泉前方的鐵路被敵人爆破,列車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警備隊非常之戒備。”“(凌晨1時30分)聽到了運輸途中發生了事故……槍聲從近處傳來。敵人突然從陽泉車站四周襲來。”——整編自郝禹《史料解讀:一個日軍中尉日記中的百團大戰》材料二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向日軍發起的大規模戰役,其特點主要有:1、突襲作戰;2、以破壞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為主要目的;3、戰斗取得了較大戰果。——整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三下列圖片是中國抗戰時期海報(宣傳畫)保衛家鄉《門畫》,春色木刻版畫,彥涵,1940年。 擁政愛民公約之一宣傳畫,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宣傳部印,1943年。 提高抗日軍民文化水平,套色木刻版畫,黃山定,1940年。——來源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1)材料一能否為材料二的觀點提供佐證?請說明理由。(要求:引用材料一的信息進行具體的分析說明。)(6分)(2)某同學以“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請分析材料三對論證這一主題的史料價值。(8分)2025屆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高中—貴百河”高三下學期4月聯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C A C C D C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D D A B 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特點:歷史悠久;政府主導;規模宏大;分布廣泛;功能多樣;因時因地制宜;興廢無常。(3點6分)(2)關系:黃河水利興修奠定了黃河文化的基礎。物質基礎:黃河水利興修為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提供了穩定的水源,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為黃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技術交流:在水利興修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技術交流促進了文化的交融與互鑒,豐富了黃河文化的內涵。人文景觀:黃河水利工程本身也成為了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鄭國渠等水利工程不僅是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也成為了當地的人文景觀。民族融合:黃河水利興修促進了黃河流域內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體現了黃河文化博大精深品格中的包容性與多元性。(4點8分)18.【答案】(1)實現民族獨立,沖擊兩極格局;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沖擊舊國際經濟秩序,為建立新秩序奠定基礎。(2點4分)(2)非西方國家獨立后,面臨著嚴峻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因此獨立尋求發展道路是必需的。首先,這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通過發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其次,這也是順應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非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只有通過發展,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此外,非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恢復了自信,古老的文明也因此而得到新生。獨立尋求發展道路有助于保護和傳承本國的文化遺產,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最后,現代化道路具有多樣性,非西方國家需要根據自身國情選擇適合的發展模式,通過獨立尋求發展道路,可以更好地探索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8分)19.【答案】示例:論題:1800—1900年:轉型時期的帝國經濟闡述:1800年以后,中國農耕經濟依然繁榮,但由于人口快速增長、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及官僚體系腐敗等,內部危機逐漸浮現。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與西方殖民者簽訂《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列強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中國傳統經濟結構發生變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但仍占據主導地位。19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應對內外挑戰,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創辦一批近代企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鐵路、礦業和紡織業等近代工業部門進一步發展。結論:綜上所述,1800年至1900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的轉型期。傳統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一批近代企業的創辦為后來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基礎。(12分)20.【答案】(1)可以。理由:材料一屬于文獻史料,可以從侵華日軍的角度反映百團大戰的戰況,對佐證百團大戰的特點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能準確指出材料的性質和作用,2分;僅回答“可以”,但不能從史料的性質和來源的角度進行準確分析,給1分。)其中材料一所記載的八路軍向石太線、井陘附近鐵道等交通線發動襲擊的信息,有助于佐證材料二中百團大戰以進攻交通運輸線為主要目標的特點。材料一所記載的八路軍發動襲擊的時間是凌晨和“突然……襲來”的信息,有助于佐證材料二中八路軍突襲作戰的特點;材料一所記載的鐵路運輸中斷、列車不能正常前行等信息,可用于佐證材料二中百團大戰取得較大戰果的特點。(任意答對一個方面得2分。其中能正確提煉材料一的信息給1分,能正確指出可佐證的特點給1分。)(2)材料三來自于抗戰時期的宣傳畫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2分)其中圖1可用于佐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民積極抗擊日本侵略者;圖2反映了中共在敵后根據地團結社會各階層,進行根據地建設,共同為抗戰作出貢獻。圖3反映了中共提高軍民文化水平的實踐,增強民眾對中共政策認可,有利于團結抗戰。(答對三個方面給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