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高三下學期月考(八)歷史試題2025.04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唐代杜佑《通典》記載:“周初凡行軍,吏士有傷亡者,給其葬具,使歸邑墓(族墓),此堅軍全國之道也。”而《岳麓書院藏秦簡》中記載:“士卒死,初以槥(簡陋的小棺材)致其尸于家,縣官更給棺衣更斂之也。”這一變化( )A.有利于規范基層權力的運行 B.反映出分封制度的崩潰C.印證了郡縣制在全國的推廣 D.折射出宗法制度的瓦解2.公元前120年,關中勞動人民發明井渠法,圖1是其原理示意圖。公元前109年,西域出現坎兒井,圖2是其結構示意圖。結合以下兩幅圖片,可推知( )A.農耕文明得以向西延伸覆蓋 B.中原水利技術長期領先世界C.漢對匈奴擁有技術上的優勢 D.西域與中原的交流比較活躍3.西魏權臣宇文泰依托于府兵制凝聚的統治集團稱為“關隴集團”,其皇室與將相大臣幾乎全出自這一系統。從統治階級的出身看,西魏的實際執政者與隋唐君主都出自這一集團,但唐太宗將“西北驍武之士”與“東南儒生”并用。相比短命而亡的西魏,唐朝統治延續了近300年。造成這一不同命運的主要因素是( )A.統治集團的新陳代謝程度不同 B.統治階層的漢化程度不斷加深C.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程度不同 D.軍事力量的強弱程度存在差異4.宋代“客人多自江西、湖南搬運斛斗(糧食)、竹木前來建康府,往往算請鹽鈔并糶米以回”;南宋杭州城市人口眾多,所需糧食“賴蘇、湖、常、秀、淮、廣等處客米到來”;此外,宋代兩浙路糧食甚至已經通過杭州、泉州等港口遠銷至海外。這本質上反映了宋朝( )A.南北經濟差距擴大 B.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C.海外貿易繁榮發展 D.糧食貿易市場分布較廣泛5.元朝推行“交鈔”,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紙幣;同時,元朝修建的大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此外,通過大規模的天文觀測編寫出的《授時歷》對后世歷法編制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多元文化的整合 B.國家組織能力的強大C.商品經濟的繁榮 D.行政管理體系的嚴密6.康熙年間,畫家焦秉貞的《歷朝賢后故事圖》中,畫中的女子身段雖看似弱不禁風但又不失端莊秀麗,亭臺樓閣的處理上用了西方的透視畫法技術。在江戶時代,畫師鈴木春信將“五常”繪制成系列浮世繪,其內容是假設女性一生會經歷的各種場面,傳授應對的各種經驗和教訓。據此可知,二者的作品都( )A.發揮了倫理教化的功能 B.反映出本土化趨勢加深C.折射出文人審美的趨同 D.展現了繪畫技術的高超7.清代前中期,行省綠營統于督撫衙門,進而統于兵部,不設專門省級軍事機構。咸同以降,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設營務處作為戰時管理機構,特別是清末新政后,通過督練公所延續其職能框架,成為省級常設軍事管理機構。這一演變( )A.削弱了滿族軍人的特權 B.提高了晚清軍隊的戰斗力C.加速了中央權威的下降 D.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8.1935年1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布任命孔子嫡系后裔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享受特任官待遇。此舉既宣示自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以來,延續近900年的“衍圣公”爵號壽終正寢,也標志著國民政府新圣裔管理體系的建立。這表明( )A.儒家文化在民國時期仍有巨大影響力B.國民政府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調和取向C.傳統政治文化制度最終完成現代轉型D.國民政府利用圣裔符號宣傳儒家文化9.1941年,晉察冀邊區政府頒布《貿易暫行條例》,規定“凡輸出輸入之貨物,均須向邊區貿易局登記,領取許可證”。這一規定旨在( )A.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B.規范對外貿易管理秩序C.適應民族民主革命需要 D.探索社會主義經濟體制10.圖3是創作于1955年的年畫《經過母校的時候》,描繪了一位女拖拉機手經過母校的場景。該年畫( )圖3A.表明女性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 B.凸顯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優勢C.反映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果顯著 D.體現國家戰略方針的實施貫徹11.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表1是部分“國家憲法日”主題。這反映了( )2015年 弘揚憲法精神,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2016年 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2019年 弘揚憲法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24年 大力弘揚憲法精神,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表1A.憲法宣傳從注重理念到注重實踐 B.我國人民法治意識得到有效提高C.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完善 D.憲法日主題服務于國家發展大局12.中世紀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在巴格達建立了“愛智慧之宮”,搜集了數百種古希臘的哲學和科學著作;對100多種古希臘、波斯和印度的學術古籍進行譯述;還經常舉行各種學科的學術報告和辯論會,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前來學習。以上現象的涌現反映了阿拉伯( )A.保存了大量傳統文化遺存 B.擁有龐大的學術研究群體C.文化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 D.集權統治助推文化的繁榮13.圖4是14—15世紀的西班牙疆界。1479年,伊比利亞半島境內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合并,形成了西班牙王國,并于1492年攻下格拉納達王國在伊比利亞的最后一座堡壘,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以上史實表明這一時期的西班牙( )圖4A.民族國家發展 B.成為歐洲霸主 C.對外殖民擴張 D.封建制度瓦解14.18世紀,公共圖書館在歐洲還不多見,到1844年,英國、法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有上百所公共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博物館,已在城市普遍出現。這一變化說明歐洲( )A.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方式變革 B.發展拓寬了文化傳播的途徑C.啟蒙運動促進文化市場成熟 D.社會整體文化水平大幅提高15.1980年,在蘇聯莫斯科舉辦了第22屆奧運會,但遭到美國、中國、日本、聯邦德國、菲律賓等60個國家的抵制,原本預計12000名運動員參加,實際只有5198名運動員到場。這一事件( )A.是各國對蘇聯侵略他國行為的抵制B.說明美國在兩強爭霸中占據絕對優勢C.表明中蘇關系繼續進一步走向惡化D.反映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領導力下降16.2025年,印度尼西亞被官方宣布正式加入金磚國家,成為第一個加入金磚國家的東南亞國家;至此,金磚國家由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埃及、印尼等11個國家組成。金磚國家擴容體現了( )A.中國的國際社會影響力擴大 B.美國全球霸權地位開始動搖C.合作共贏理念成為世界共識 D.世界格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在秦至清的封建王朝時代,邊疆地區經常面臨著周邊族群或政權的侵擾,邊疆呈現出“有疆無界”的狀態。為增強在邊疆地區的話語影響,中央政權在治理邊疆過程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治邊思想、方略和制度。歷經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不斷豐富、發展與完善,形成“守中治邊”“守在四夷”“遠交近攻”“重根干輕枝葉”“以夷制夷”“重北輕南”的治邊思想。——摘編自李大龍、馬菲菲《開啟中國邊疆研究的新視角與新領域——讀<中國的邊疆及邊疆治理>》材料二中國古代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觀,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觀。這一觀念自先秦時期奠定之后影響深遠。然而,天下觀在其長期的政治實踐中,卻不得不每每面臨諸多強大對手的挑戰。因此,每當此時,雙方的實際控制線就有了一定的邊界含義。不過,真正近代意義上的邊界出現于清朝。即當清朝面臨沙俄這樣從未接觸過的具有全新文明的強大對手挑戰時,近代意義上的國與國之間的邊界才最終形成。換言之,只有在中國面臨強大的對手,或者說“其文明受阻于強敵”時,天下觀才轉為國家觀,有邊無界的狀態才得以消解。——摘編自張文《論古代中國的國家觀與天下觀(前言)》(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邊疆治理的特點,并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其作用。(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清朝邊疆思想的變化進行評析。(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莊子曾說:“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種“交通成和”的思想,以陰陽動態平衡的宇宙觀揭示了自然界萬物“沖突——重構——發展”的生成邏輯,也為解讀人類歷史進程中的矛盾轉化與系統整合提供了深刻的哲學框架。——改編自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中國近現代史中的整體、部分或某個階段的信息,試用“交通成和”(“沖突——重構——發展”)的理念與視角進行解讀。(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邏輯清晰)(1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大學的嬗變既是知識形態演進的縮影,更是人類文明突破的策源地。下表為歐美國家大學的變遷過程。11—12世紀 少量早期大學 如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13—15世紀 增長到約80所 意大利:15所(如帕多瓦大學、那不勒斯大學) 法國:14所(如蒙彼利埃大學、圖盧茲大學) 神圣羅馬帝國:16所(如海德堡大學、科隆大學) 英國:牛津、劍橋2所 西班牙:6所(如薩拉曼卡大學)16—17世紀 歐洲大學總數約105所 德國:新增20余所(如馬爾堡大學、耶拿大學) 西班牙、意大利:新建大學減少,重心轉向鞏固原有院校18世紀 衰退與轉型 法國:巴黎大學被關閉,法國“大學校”( coles)(培養精英)等非傳統大學興起,但總數增長放緩1800—1945年 爆發式增長 德國:從19世紀初的28所增至1914年的45所,洪堡模式推動研究型大學擴張 英國:新增倫敦大學(1826)、曼徹斯特大學(1851)等“紅磚大學”,打破牛津、劍橋的壟斷 美國:1862年《莫里爾法案》推動“贈地學院”(政府撥款)興起(如康奈爾大學、威斯康星大學),至1900年大學數量超800所。研究型大學崛起(如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1876)全球擴散 英國在印度(孟買大學,1857)建校、澳大利亞(悉尼大學,1850)建校 日本:仿西方模式建立東京大學(1877)等1945年—21世紀 大眾化浪潮 英國:1960年代“平板玻璃大學”(如蘇塞克斯大學)新增20余所;至2020年共有165所高等教育機構 德國:大學數量從1950年的139所增至2020年的約400所(含應用技術大學) 美國:社區學院爆發(1950年600所→2020年1000余所),大學總數超4000所(含公立、私立) 全球:21世紀初,西方國家平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50%(進入普及化階段)表2——摘編自胡欽曉《歐美大學的歷史與發展》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歐美國家大學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歐美國家大學發展的歷程。(12分)2025屆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高三下學期月考(八)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A B B A C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B A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答案】(1)特點:①邊疆呈現“有疆無界”的狀態;②中央政權在治理邊疆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注重維護中央政府權威);③治理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④堅持“守中治邊”為核心的治邊理念。(評分標準:一點2分,兩點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作用:①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②促進邊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推動民族交融,促進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評分標準:一點2分,兩點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評析:清朝邊疆思想從傳統的“天下觀”轉向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觀”(從守中治邊的王朝邊疆思想轉向劃定邊界的國家邊疆思想/從有疆無界的王朝邊疆思想轉向有疆有界的國家邊疆思想)。(2分)清朝邊疆思想的轉變受內外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從元朝以來,邊疆與內地治理逐漸一體化,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但準噶爾、大小和卓的邊疆叛亂促使清朝進一步強化對邊疆的直接統治。另一方面沙俄、英國等近代列強的擴張迫使清朝正視主權邊界問題。(2分)具體表現在:對內設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務,在新疆、西藏等地推行駐防將軍,在西南實行改土歸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對外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以條約形式劃定國家邊界;面對英國等列強侵略,左宗棠收復新疆,逐漸接受領土不可侵犯的原則。(2分)清朝邊疆思想的轉變增強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力,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推動中國從“文化共同體”向“主權國家”轉型,為近代國家構建奠定基礎。但這種轉變具有被動性,傳統觀念仍然影響外交。同時部分政策也不能徹底解決邊疆危機,比如東北在清末仍遭蠶食。(2分)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邊疆可能從有形的邊界延伸至國家利益外溢的空間范圍,國家邊疆思想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邊疆理論。(2分)評分標準:變化2分;背景2分;表現2分;評價2分;總結2分。表達清晰、邏輯演進即可。18.【答案】沖突——重構——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的演變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快速建立工業體系,我國借鑒蘇聯模式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對經濟進行全面控制。但隨著經濟發展,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漸顯。農民和企業缺乏自主權,生產積極性不高,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難以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經濟發展活力不足,計劃經濟體制與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產生沖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開始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逐步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生產積極性,打破了計劃經濟的單一模式。但經濟體制改革還是面臨舊的思想的干擾,難以進一步突破。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此后不斷推進相關改革,對經濟體制進行全面重構。包括完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進入21世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一方面不斷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另一方面也面臨著“與狼共舞”的激烈競爭,為加快經濟發展,我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國內外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經濟總量大幅提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面臨百年變局之際,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黨和政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體制在不斷調整和完善中持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的演變,是在不斷解決現實沖突中進行體制重構,進而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體現了對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示例”僅為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評分細則:等級 要求觀點部分(2分) 2分:觀點明確、清晰,與題目所給材料和問題緊密相關,能準確提煉出核心觀點,且觀點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概括性。 1分:觀點基本明確,但表述可能不夠精準或完整,與材料和問題的關聯性一般。 0分:沒有提出明確觀點,或觀點與材料及問題無關論證部分(12分) 12~9分:論據充分,能多體現沖“沖突——重構——發展”三個層次,正確選取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史實作為論據,史實準確無誤,與觀點邏輯嚴密,論證過程完整、清晰,有條理,分析深入。 8~6分:有一定論據,能結合部分史實進行論證,史實基本準確,但可能存在層次單一、論證不夠深入、邏輯不夠嚴謹等問題,論證過程較完整。 5~1分:論據較少,史實準確性存疑,與觀點的邏輯聯系不明顯,論證過程不完整,缺乏條理。 0分:沒有論證過程,或論證與觀點完全脫節結論部分(2分) 2分:結論與觀點呼應,對論證內容有總結和升華,能從更高層次或更廣泛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和歸納,體現出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 1分:有結論,但只是簡單重復觀點或對論證內容進行簡單概括,缺乏升華和深度。 0分:沒有結論,或結論與觀點及論證內容無關19.【答案】(1)特點:大學數量越來越多;大學發展的時間跨度大;大學發展與時代和經濟發展同步;受教育群體不斷擴大(從宗教學校、傳統學校、精英學校到大眾化的學校);趨向世俗化、大眾化;從范圍看逐漸向全球擴散。(6分)(評分標準:一點2分,三點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歷程:11—15世紀(中世紀至宗教改革前),數量增長這一時期的大學增長一方面是教會的需求,用來培養神職人員等;另一方面伴隨著城市興起、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培養專業人才的大學增加;隨著王權加強,民族國家發展,各個國家的大學也得到發展。16世紀—1800年(宗教改革至工業革命前),大量新式大學建立宗教改革使得新教地區如德國的大學激增;而傳統天主教地區如西班牙、意大利新建大學減少,重心轉向鞏固原有院校;18世紀法國作為啟蒙運動的中心,傳統大學、原有院校被大量關閉,新建了大量培養新式人才的非傳統大學。1800—1945年(19世紀至二戰),建立研究型大學、殖民地大學工業革命催生了對大量技術人才的需求,新興工業城市的大學不斷涌現,出現很多研究型大學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歐美國家在對外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文化輸出和侵略,建立殖民地大學,客觀上也推動了當地的文教事業發展;日本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后也學習西方建立近代大學。1945年—21世紀(二戰后至今),走向大眾化、普及化二戰后歐美國家普遍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代,政府加大對大學教育的投入,加上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大學教育大眾化,大學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面向更多人群的社區學院大量興起。評分標準:4個階段,每個階段3分,其中每個階段變化1分、說明2分,共1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