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質量調研八年級歷史試題 2025.4說明:1.考試形式為開卷書而考試。可查閱所帶教材、資料,但不得相互討論和互借資料.使用答題卡學校的考生,請將答案填在答題卡相應區域。2.考試時間為50分鐘。試卷滿分為50分.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請把符合題意的選項前的字母填到下列對應的答題框內。每小題1.5分,共21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1、“它結束了軍閥割據、戰亂頻繁、匪患不斷的歷史,國家基本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抗日戰爭勝利 B.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勝利 D.新中國的成立2、電影《長津湖》的火爆熱映,再度將大眾的目光聚焦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加速了土改的完成 B、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復興C、捍衛了新中國安全 D.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3.對于新中國成立初期鞏固人民政權緊迫而又必要的某項重大決策,毛澤東曾說,這“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毛澤東所說的“第二場決戰”A、為中國的發展與進步奠定制度基礎 B.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C.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D.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4.1951年全國農業生產普遍比1950年增產5%左右,大量的農副產品流入市場。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后,農民購買力一般提高50%,城市工業品銷路日暢,日用百貨供不應求。這說明A.農村鄉鎮企業得到了迅速地發展 B.市場需求使經濟恢復起來C.人民要求國家制定“一五”計劃 D.土地改革推動生產力發展5.1957年底,“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對中國發展影響深遠。以下關于“一五”計劃成就的表述,正確且最能體現其對中國工業化奠基意義的是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B.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等建成投產,構建起工業骨架C.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6.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國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①保障了人民當家做主 ②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③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 ④保證了“一五計劃”順利進行①②④ B. ①②③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7.有一首詩這樣寫道:“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么過?”它反映的是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的一種歷史現象。這一歷史現象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A.土地改革 B.“大躍進”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化大革命8.1956-197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之路跌宕起伏。一方面,收獲眾多重大成果,積累了豐富經驗;另一方面,遭受“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沖擊。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可以概括為A.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 B.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C.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 D.社會主義建設在創新中引領潮流9.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其中,改革開放開啟于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10.從1978年到1985年,短短8年間,我國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迅速增長至397.6元,近乎增長了3倍。導致這個變化的最直接因素是A.開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B.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推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以下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實現了土地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表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C.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D.中共十四大的召開--標志著我國改革進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階段12.1984年,一家國際媒體作出這樣的評論:中國政府對整個海岸的開放,相當于實際開放了半個中國,堪稱35年來中國政府最具魄力的舉措,這個“最具魄力的舉措”指的是A、設立珠江三角洲開放區 B.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C.開放14個沿海城市 D.建立海南經濟特區13.政論片《復興之路》中有這樣的敘述:“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是A.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B.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C.建立經濟特區 D.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14.“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對國家發展意義重大。觀察下圖,其直觀呈現的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里哪一項的推進舉措全面從嚴治黨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國 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二、材料解析題(結合材料,綜合運用有關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共29分)15.(9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共和國的足跡》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時,人民政府面臨著多種威脅政權的問題。國民黨殘余軍隊還盤踞在華南、西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農村絕大多數農民仍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摘編自周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通鑒》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解放區和即將解放的地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該法以改變過去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做法,確立了“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土改總路線。1952年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外,大陸土改取得了巨大勝利。-摘編自靳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請回答: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新時代”、“新的歷史紀元”的理解。(2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鞏固人民政權所采取的措施。(2分)(3)據材料三,指出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并結合所學簡述土地改革的意義。(3分)(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概述材料一與材料三分別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2分)16.(1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國家用于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達766.4億元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58.2%用于工業,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業建設。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得到蘇聯政府的很大幫助。中蘇雙方談判確定蘇聯幫助中國興建156個項目,但是,黨仍然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為主,凡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簡史》材料二 1952年以來我國經濟成分變化表(%)年份 公有經濟 非公有經濟國有經濟 集體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 個體經濟合作經濟 公私合營1952 19.1 1.5 0.7 6.9 71.81957 33.2 56.4 7.6 0.0 2.8-蘇星《新中國經濟史》材料三 堅定制度自信,就要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智慧結晶,是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科學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探索形成并不斷完善的科學制度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材料四 該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基本問題,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寫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摘編自戴立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我國“一五”計劃建設的重點,并分析“一五計劃”成功的原因。(3分)(2)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50年代我國國民經濟成分發生的變化。(2分)(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三,簡要說明為什么我們要堅定“制度自信”?(3分)(4)材料四中的“該理論體系”指的是什么?“該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什么?(2分)17.(1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一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個具有較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這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歷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項獨一無二的成就......孫中山稱之為“一盤散沙”的中國,迅速凝聚成一個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強大的現代民族國家。-【美】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與后毛澤東的中國》材料二 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我們說搞經濟體制改革全國就能立即執行,我們決定建立經濟特區就可以立即執行,沒有那么多互相牽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 --摘自《鄧小平文選》材料三 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前提。針對“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這一謬誤,列舉兩例20世紀50年代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成就。(3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并指出這一制度形成的時間。(3分)(3)據材料三,概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保障是什么?請闡述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具體內容。(3分)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認識。(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