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黃家鎮桂花井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冊期中試題歷史(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第Ⅰ卷(選擇題,共4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24四川雅安期末)唐朝詩人羅隱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詩中“平陳業”指的是( )A.建立隋朝 B.統一全國C.編訂戶籍 D.三征遼東2.有人說:“隋煬帝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系,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問題。”下列最能說明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A.滅掉陳朝,活捉陳后主B.設進士科,創立科舉制C.征發數百萬民工,開鑿大運河D.勵精圖治,開創繁盛局面3.(2024四川成都期末)《舊唐書·魏征傳》寫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段史料可以佐證唐初統治者( )A.虛心納諫 B.廣納賢才C.以民為本 D.完善制度4.“開元初,四方豐稔(豐收),城鎮商鋪林立,客商如云。”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哪位皇帝統治時期的情況( )A.唐太宗 B.唐玄宗C.武則天 D.唐肅宗5.中國是世界陶瓷大國。唐朝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工藝珍品是(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A.圖一 B.圖二 C.圖三 D.圖四6.據史書記載,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經擔任節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溫是唐朝宣武軍節度使,后晉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東節度使,吳越開國國君錢镠是唐朝鎮海節度使等。據此可知,五代十國時期( )A.只有當過節度使,才能當皇帝B.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快速發展C.節度使都建立了政權D.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7.據統計,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士為24人,占6%。這在歷代漢人建立王朝中是較為罕見的。這說明唐朝( )A.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B.避免了民族間的戰爭C.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D.致力于商業貿易發展8.(2024廣東廣州模擬)如圖文物為唐三彩載物臥駝俑。該文物可用于研究唐代( )A.商人地位 B.專制統治C.區域交往 D.邊疆開發9.(2024廣東汕頭期中)據考證,終唐一代,日本共遣使十九次,使團多時達數百人,唐朝亦遣“送使”到日本,不少人因而留居日本。這直接表明當時兩國( )A.科技交流頻繁 B.官方往來密切C.文化認知趨同 D.發展水平接近10.(2024廣東茂名期末)觀察下圖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這些出土文物說明唐朝( ) 大食金幣 波斯薩珊金幣 東羅馬帝國金幣A.還沒有統一的貨幣B.墓葬出土文物多樣C.中外貿易十分繁盛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11.(2024遼寧葫蘆島二模)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鮮明,秦漢的散文、辭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異彩紛呈。下列哪一名句是唐詩( )A.“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C.“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D.“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12.(2024廣東汕頭期中)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設三省六部,限制地方權力B.休養生息,發展生產C.加強中央集權,收回地方權力D.設立刺史,加強監督13.(2024四川資陽期末)為了應對下表中面臨的危局,北宋政府的破局之策是( )政府面臨的危機政治危機 政治風氣因循保守,機構重疊,行政效率低財政危機 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朝廷財政負擔沉重軍事危機 戰場上屢戰屢敗,每年被迫輸出大量錢物A.創立進士科,科舉取士B.和同為一家,實行和親C.王安石變法,富國強兵D.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14.(2024廣東韶關期末)如圖所示是1970年出土的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模仿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使用的皮囊壺制作而成,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歷史上的契丹所建立的政權是( )A.遼 B.北宋C.西夏 D.金15.遼宋夏金元時期,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在建立政權后都創制了本民族文字。這些民族的古文字和漢字一起組成了中國文字的百花園。這些民族文字的創制( )A.加劇了政權沖突 B.實現了國家統一C.緩和了民族矛盾 D.豐富了中華文化16.北宋靖康年間,公主趙姬因戰亂流落到今天廣東地區后結婚生子,直至南宋時才被追認為皇姑,封為郡主。這一事件的歷史背景是( )A.金滅北宋 B.蒙古滅金C.元朝建立 D.元滅南宋17.當今社會廣為流傳岳飛后背刺的字是“精忠報國”,但《宋史·岳飛傳》載:“初命何鑄鞫(jū,審問)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這表明( )A.史書是了解歷史的唯一依據B.民間流傳的說法更可信C.文字史料都能真實反映歷史D.史料實證需要嚴謹態度18.(2024四川廣元期末)如圖是某同學總結的元朝統一的歷史進程,其中①處發生的歷史事件是( )A.陳橋兵變,北宋建立B.靖康之變,北宋滅亡C.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D.攻克興慶,滅亡西夏19.《元史》中寫道:“元之天下視前代所以為盛”“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根據材料推斷,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 )A.疆域空前遼闊 B.漢化的需要C.地方政權割據 D.重視農業發展20.1294年,位于西亞的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利汗國效仿元朝,發行了至元寶鈔“交子”,上面印著可汗的姓名和漢文的“鈔”字,雕版印刷技術西傳。這有利于( )A.推動世界文明發展B.擴大元朝統治疆域C.提升元朝科技水平D.維護元朝長治久安第Ⅱ卷(非選擇題,共6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21題14分,22題12分,23題22分,24題12分,共60分)21.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在當時的世界上聲名顯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材料二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措施(部分)皇帝 政治 經濟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 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改革稅制,減輕人民稅負,彌補國家財政不足材料三 杜甫《憶昔》(節選):“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1)材料一中的這些言論體現的是什么思想 (2分) (2)通過比較進行概括,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能力。請你概括材料二中兩位帝王措施的相同點。(4分)(3)根據材料三,簡要說明“開元盛世”的表現。(4分)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唐朝前期出現盛世的原因。(4分)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蓋盛時代,中國實以東方共主之姿態出現,四夷君長群尊中國皇帝為天可汗,中國聲教之遠播,異族向慕之竭誠,可見一斑。——嚴耕望《唐代文化約論》材料二政權 民族關系遼與宋 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宋與夏 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夏與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材料三 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域政權……沒有邊疆何以中國 中國的歷史就是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歷史。——魏堅《不理解草原文明,就無法理解中國歷史》(1)材料一中四夷君長群尊的“中國皇帝”指誰 請寫出反映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和睦的史實一例。(4分)(2)材料二中促成宋遼維持百年和平的事件是什么 (2分)(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根據材料三簡述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對“中國”國家發展的作用。(6分)23.古往今來,歷代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實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效果各有千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統一后,他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幣制和度量衡;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材料二 自唐天寶以來,方鎮屯兵自重,多以賦入自贍……五代方鎮益強……及趙普為相,勸上革去其弊。……時方鎮缺帥,稍命文臣權知。……又置轉運使、通判,為之條禁。文簿漸為精密,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太平治跡統類》材料三 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誰 請根據材料一指出,他在位期間,隋朝出現了怎樣的統治局面。(6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趙普“勸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的是什么問題。概括材料二中解決該問題的具體措施。(8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元朝對邊疆管理的特點是什么。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元朝在西北、東南兩個地區設置的“相應的管理機構”。(6分)(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中國古代對地方管理的發展趨勢。(2分)24.唐朝是中國的象征,強大的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開放的性格,首先要歸因于統治階層的民族特征。具有少數民族血統的唐代上層社會對于中國與外國、華夏與蠻夷、漢人與胡人之分別的觀念,是近代以前,最為淡泊和弱化的。當然,自信心的基礎還是國家強大,經濟的活躍與軍事力量的強大,共同構建了唐代國民的自信心。——梁盼《唐朝的對外開放政策》材料二玄奘西行求法(郵票) 鑒真塑像(郵票)(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的“性格”特點,并分析該性格形成的原因。(4分)(2)請為材料二中的人物歸納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結構完整)(8分)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黃家鎮桂花井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冊期中試題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B 2.C3.A4.B 5.B 6.D7.A 8.C 9.B 10.C 11.B 12.C13.C 14.A 15.D 16.A 17.D 18.C 19.A20.A 二、非選擇題21.答案:(1)以民為本的思想。(2分)(2)整頓吏治,減輕人民負擔。(4分)(3)經濟繁榮、糧食連年豐收、社會穩定等。(4分)(4)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教昌盛等。(4分)22.答案:(1)“中國皇帝”:唐太宗。(2分)史實:文成公主入藏。(2分)(2)澶淵之盟。(2分)(3)特點:多民族政權并立,各民族有戰有和,和為主流。(4分)作用: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分)23.答案:(1)人物:楊堅(或隋文帝或隋文帝楊堅)。(2分)統治局面: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4分)(2)弊:唐朝中期以來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2分)措施: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6分)(3)特點:因地制宜。(2分)機構:在西北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在東南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4分)(4)地方權力不斷被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意思相近即可,2分)24.答案:(1)性格:開放。(2分)原因:唐朝統治者的民族特征;唐朝國力強大。(2分)(2)(示例)觀點: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2分)論述:唐朝的經濟、文化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外國使節來學習,并且唐朝政府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唐朝時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加強了中印文化交流。鑒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使節前往中國,學習唐朝文化,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總之,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不僅接納了來自西亞、中亞、印度等地的文化,也以積極的態度向周邊國家輸出先進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