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熱點一 環境保護——中考生物學熱點考點訓練命題角度側重結合國家政策、社會新聞,重點考查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流動、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常考情境①溫室效應②酸雨③沙塵暴④水污染⑤土壤污染⑥重金屬污染⑦霧霾等解題技巧第一步,讀信息:通讀題干,聯系生物學原理,理解題干情境中的新知識;第二步,找規律:找到問題與所給信息間的聯系,找出規律,并與所學知識聯系;第三步,巧作答:遷移內化,根據相關生物學知識和原理規范作答。跟蹤訓練1.近年來,墊江縣新建和升級改造不同規模的公園、小游園、小綠地節點、口袋公園共計45個,既美化了社區環境,又方便了居民的休閑活動。下列關于“口袋公園”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A.能夠降低周圍空氣濕度 B.有利于改善社區的空氣質量C.能夠降低周圍環境溫度 D.有利于“碳中和”目標的達成2.利用生物手段實現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是實現“碳中和”的對策之一。下列選項均與綠色植物的生理活動有關,其中與實現“碳中和”有關的一項是( )A.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其他生物的食物之源B.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維持大氣圈中的碳—氧平衡C.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D.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3.我國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使碳凈排放量降為零。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只取決于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B.實現碳中和與居民日常用電量多少無關C.實現碳中和離不開植物的光合作用D.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不產生二氧化碳4.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彰顯大國責任擔當,我國政府提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實現該目標( )A.大力植樹造林 B.進行垃圾分類C.倡導節約資源 D.將工業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5.“碳中和”簡單地說就是提高“碳的吸收量”,降低“碳的排放量”,讓碳的吸收量等于排放量。以下措施不利于實現“碳中和”的是( )A.燃燒垃圾,維護環境衛生 B.參加“地球一小時”活動,熄燈減碳C.盡量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 D.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6.我國政府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使碳凈排放量降為零。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碳中和意味著可以抵消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B.實現碳中和離不開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不產生二氧化碳D.實現碳中和與居民日常用電量多少無關7.中國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CO2)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CO2釋放量等于CO2吸收量)。下列有關碳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A.海洋生態系統對于調節大氣中的碳含量起著重要作用B.碳循環是碳元素在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往復循環C.增加綠化面積是增加CO2吸收量的有效措施D.碳中和時,生產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所有生物釋放的CO2量8.中國于2030年前確保碳達峰(CO2排放量達到峰值),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CO2排放量與吸收量相等),彰顯了大國責任。下列有關碳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A.碳循環是碳元素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循環B.海洋生態系統對調節大氣中的碳含量起著重要作用C.生物圈中的生產者可以直接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D.碳中和時,生產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所有生物釋放的CO2量9.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如圖為生物圈中的碳循環示意圖,分析錯誤的是( )A.若①②③代表物質,則是二氧化碳B.若③表示生理過程,則是呼吸作用C.甲在碳循環中的作用是分解有機物D.只有丙、丁能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0.請仔細閱讀下列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圖一為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分別為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是三種生物,1、2、3、4表示甲、乙、丙的某些生理過程。材料二:2023年11月2日,福島第一核電站開始第三次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污水中的核物質將隨著洋流和食物鏈擴散,影響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圖二表示某海洋生態系統部分食物網示意圖。(1)若圖一中的a、b、c代表圖二中具有食物關系的三種生物,則c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____。(2)圖二中,鯊魚獲得能量最多的一條食物鏈是____________。鯊魚與烏賊兩種生物間的關系為____________。圖二要構成完整的生態系統,還需要補充的生物成分是圖一中的____________(選填甲、乙、丙)。(3)圖一生態系統中,碳元素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間循環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生物體內的碳通過呼吸作用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____________(填圖中序號)。(4)福島核污水排入海洋,會給全球生態環境乃至全人類健康帶來一定影響,這說明____________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口袋公園”中的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根的吸收作用,從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通過蒸騰作用能夠提高大氣的濕度,A符合題意。B.“口袋公園"中的綠色植物植被能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改善了社區的空氣質量,B不符合題意。C.“口袋公園”中的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可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C不符合題意。D.“口袋公園"中的綠色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促進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有利于“碳中和”目標的達成,D不符合題意。故選A。2.答案:B解析:A.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滿足了自身的需要,如植物體的生長、發育、繁殖等所需要的能量,同時還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來源,其它生物都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A不符合題意。B.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持大氣中的碳一氧平衡,B符合題意。C.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能夠增加大氣濕度,促進降雨,植物主要通過蒸騰作用產生水,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C不符合題意。D.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利用氧氣分解有機物,釋放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釋放能量,D不符合題意。故選B。3.答案:C解析:A.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來源于: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自然(如火山噴發)產生、人類燃燒的化石能源等,A錯誤。B.碳中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為了減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隨手關燈節約用電、出門多步行綠色出行,這樣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實現碳中和與居民日常用電量多少有關,B錯誤。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說實現碳中和離不開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正確。D.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既能進行光合作用,也能進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D錯誤。故選C。4.答案:D解析:A.大力植樹造林,產生氧氣,A不符合題意;B.進行垃圾分類,實現“碳中和”的目標;C.倡導節約資源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的目標;D.將工業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破壞了環境,D符合題意。故選:D。5.答案:A解析:A.大量焚燒垃圾,會生成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不利于環境的保護,不利于實現“碳中和”,A符合題意。B.參加“地球一小時”活動,熄燈減碳,有利于環保,B不符合題意。C.盡量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能減少資源浪費,減少碳排放,有利于實現碳中和,C不符合題意。D.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實現“碳中和”,D不符合題意。故選A。6.答案:B解析: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多余的氧氣都以氣體形式排到了大氣中;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與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因此,實現碳中和離不開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7.答案:B解析:A.海洋生態系統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境兩大部分組成。海洋中的植物絕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雖然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態系統的植物,但由于數量龐大,因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類植物,且代謝速率極快。所以它們通過光合作用每年能夠產生三百六十億噸氧氣,占全球每年產生氧氣總量的70%,是產生氧氣最多的生態系統,同時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因此,海洋對于調節大氣中的碳含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A不符合題意。B.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從無機環境開始,經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又回到無機環境的過程;因此,碳循環是碳元素在無機環境開始、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往復循環,B符合題意。C.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因此,增加綠化面積是增加CO2吸收量的有效措施,C不符合題意。D.碳中和時,二氧化碳釋放量等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即生產者固定的CO2量等于所有生物釋放的CO2量加上化石燃料等燃燒釋放的CO2量,D不符合題意。故選B。8.答案:A解析:碳循環是碳元素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9.答案:D解析:A.若①②③代表物質,則是二氧化碳,故A正確。B.呼吸作用的實質是把有機物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的過程。③表示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故B正確。C.分析圖可知,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細菌和真菌,能夠將生物的遺體和排泄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故C正確。D.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都能夠參與和促進物質循環,不是只有丙、丁等消費者能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故D錯誤。故選D。10.答案:(1)海貝(2)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鯊魚;捕食和競爭;甲(3)二氧化碳;1、3、4(4)生物圈解析:(1)圖一中,乙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生產者,即海洋水生植物;丙是消費者;甲是分解者。能量沿食物鏈逐級遞減,營養級別越高,體內有機物含量越少,圖一中的食物鏈是“海洋水生植物→c→a→b”,對應的食物鏈是“海洋水生植物→海貝→大黃魚→鯊魚”或“海洋水生植物→海貝→帶魚→鯊魚”,因此,c是海貝。(2)圖二中共有4條食物鏈:海洋水生植物→海貝→大黃魚→鯊魚;海洋水生植物→海貝→帶魚→鯊魚;海洋水生植物→海貝→帶魚→烏賊→鯊魚;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鯊魚。食物鏈越短,獲得能量越多,故鯊魚獲得能量最多的一條食物鏈是: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鯊魚。鯊魚捕食烏賊,兩者有捕食關系;鯊魚和烏賊都捕食帶魚,兩者有競爭關系,因此,鯊魚與烏賊兩種生物間的關系為捕食和競爭。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若圖二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需要補充的生物成分是圖一中的甲分解者。(3)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通過自養型生物將二氧化碳固定進入生物群落,再通過生物群落中的各種生物的細胞呼吸將其釋放回無機環境中,故碳參與物質循環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生物體內的碳通過呼吸作用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是:1分解者的呼吸作用、3生產者的呼吸作用、4消費者的呼吸作用。(4)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都是相互聯系的。核污水排入海洋不僅影響日本周圍海域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會給全球生態環境、生態安全乃至人類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說明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