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練習題一、選擇題1.新疆地廣物豐、風光秀美、民風奇特、文化燦爛,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時新入版圖的疆土。標志著新疆開始歸屬中央政權,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A.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B.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D.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2.在航海時代來臨之前,絲綢之路是地球上極為重要的東西方聯系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絲綢之路的開辟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A.鄭和下西洋 B.張騫通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玄奘西行3.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下圖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間是在(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60年4.如圖地圖所示線路的起點是( )A.玉門關 B.陽關 C.長安 D.于闐5.“張公出,絲路興,文明傳。”這句話說明了( )A.絲綢之路開通的原因 B.張騫通西域的意義C.絲綢之路的地理范圍 D.張騫的身份和職責6.下圖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敦煌壁畫),該作品( ) A.反映了中原與西域的交流頻繁 B.能夠完整地還原歷史真實C.標志著大陸與臺灣加強了聯系 D.具有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7.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作為絲綢之路西方的終點,羅馬帝國也通過絲綢之路不斷嘗試與中國的聯系。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位于( )A.洛陽 B.長安 C.玉門關 D.樓蘭8.圖中物品(技術)交流主要得益于( )A.絲綢之路的開通 B.班超經營西域C.海外貿易的發展 D.文成公主入藏9.兩漢時期,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壯志,張騫“鑿空(開通道路)”的勇氣,班超“投筆從戎”的追求,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事跡都蘊含著( )A.以儒治國的思想 B.家國天下的情懷C.統一中國的宏愿 D.無為而治的理念10.西漢時期,一名普通的郎官滿懷堅定信念,忍受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蒼涼,不畏艱險、勇于開拓,歷經13年完成了“鑿空”的壯舉。這位郎官是( )A.張騫 B.班超 C.玄奘 D.鑒真11.絲綢之路開通以后,漢唐一千年,中國運往西方的技術和物產包括鑄鐵、鑿井、絲織和造紙技術,以及絲織品、茶葉等物產。西方經此輸入中國的物產包括玻璃器皿,以及改良馬、香料、葡萄等。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中國對外來商品沒有要求 B.西方在交往中占主導地位C.物質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 D.中國在交往中占主導地位二、材料題12.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8分公元前138年 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27年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公元前124年 漢武帝興辦太學公元前119年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漢武帝派騫第二次通西域公元前117年 漢武帝推行鹽鐵官營公元前113年 漢武帝收回郡國鑄幣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材料中相關史實,提煉出你的觀點且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條理清楚,史論結合)三、綜合題13.請你根據所學知識給大家介紹一下絲綢之路的開辟歷程。2013年9月,絲綢之路沉寂1200多年后,新一屆政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開啟中亞之旅,倡議用新的合作模式,呼吁“共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再度進入世界的視野。中亞各國也向聯合國申請“絲綢之路”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1)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地區也是現在新疆的更遠的廣大地區稱為什么?漢武帝時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立下汗馬功勞的歷史人物是誰?(2)西漢為保證“絲綢之路”暢通設置什么機構?此機構的設置有什么意義?(3)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什么意義?14.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依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整理如下大事年表公元前237年 ①采納尉繚建議,擾亂六國原定的攻秦戰略公元前228年 ②秦軍攻入邯鄲,趙王降秦公元前223年 ③秦軍渡過長江平定江南,楚國亡公元前221年 ④平定天下,設置郡縣,統一法令,設皇帝制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公元前220年 ⑤第一次巡行,修馳道公元前215年 ⑥第四次巡行,蒙恬率軍伐匈奴公元前214年 ⑦設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在西北方驅逐匈奴公元前213年 ⑧修筑長城,焚燒《詩》《書》、諸子百家著作公元前212年 ⑨建阿房宮、修建驪山工程公元前210年 ⑩第五次巡行,死于沙丘(1)根據材料一,請你簡要評價秦始皇。材料二圖一“揚州刺史”封泥 圖二右鹽主官印 圖三五銖錢 圖四漢代講經圖(2)以上是展現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文物圖片。請將材料二中的圖片按領域進行分類。(錯選、漏選均不得分)請任選一個領域的圖片對其進行解讀。材料三 在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內,各民族有了大的發展,民族間的交流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南方漢越在矛盾與沖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貿易交流頻繁,北方邊境戰爭不斷。民族的分化、重組與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動力,并注入了新鮮血液。———摘編自王文光《秦漢時期民族關系互動述論》(3)根據材料三,結合史實說明秦漢時期“民族間的交流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答案 B B B C B D B A B題號 10 11答案 A C12.觀點: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皇帝論述: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強盛的局面。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企圖謀反。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發展起來,兼并土地,聚斂財富,橫行鄉里,與官府分庭抗禮。這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和地方豪強的勢力,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漢武帝還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綜上所述: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13.(1)西域;張騫。(2)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3)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14.(1)評價:功:統一全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采取措施鞏固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禁錮思想,焚書坑儒;修建大型工程,四處巡游,勞民傷財。(2)分類:政治:圖一;經濟:圖二、圖三;思想:圖四。示例:選擇政治(圖一)。解讀: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使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選擇經濟(圖二、圖三)。解讀: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3)史實:秦始皇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遷徙中原人口去戍守,和越人雜居,促進了民族交融;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都護的設置,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往來;秦漢時期為了抵御匈奴南下襲擾,北擊匈奴,客觀上促進了北方民族間的交往。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