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練習題一、選擇題1.公元494年遷都洛陽,推行改革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光武帝 D.北魏孝文帝2.“(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對此詔令內容理解準確的是( )A.在朝廷必須使用漢語,違反者免其官職B.采用漢族的官制,懲治違法的官員C.朝廷令所有的鮮卑人都說漢語D.朝廷有權懲處違法官員3.《中國成語大會》是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后,又一檔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型電視文化節目。在中國成語大會上,某位選手抽到下圖中的題目,請問圖中的橫線上應填寫( )戰役:________ 成語:投鞭斷流 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淝水之戰 D.赤壁之戰4.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北魏政權的少數民族是( )A.匈奴 B.鮮卑 C.氐 D.羌5.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的遷徙引起了其住所、飲食、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變化,同 時,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習俗文化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這說明當時( )A.統一國家建立 B.民族交融加強 C.民族習俗消失 D.中外聯系密切6.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面食(烙餅、餡餅)傳入到南方,南方的釀酒、豆制品制作、菜肴烹飪術傳入北方。這主要說明的問題是( )A.民族交融 B.國家統一 C.文學繁榮 D.社會穩定7.《魏書》載:“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這一號令( )A.引發了農民起義導致北魏滅亡 B.推動了北魏完成了全國統一C.阻礙了中原社會發展 D.促進了北方的民族交融8.魏主下詔:“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如語音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資治通鑒》這段記載,反映的是( )A.漢文帝以德化民 B.漢武帝獨尊儒術C.光武帝釋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漢語9.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這表明(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閡消解 B.當時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各民族之間的偏見完全消除 D.“胡”“漢”觀念已經徹底淡薄10.下圖所示歷史人物是推動北魏改革的重要人物。他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推行漢化措施。下列屬于他采取的統治措施有( ) ①以漢服代替鮮卑服②頒布“推恩令”③遷都洛陽 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孝文帝此舉(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有利于北魏對北方統一C.消除了民族隔閡 D.使北魏放棄了鮮卑語言12.如圖是北魏時期輸入中國的中亞地區酒具,通體帶有強烈的希臘化風格,《洛陽伽藍記》記載“天下難得之貨,咸悉在(洛陽)焉”。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鎏金鑲嵌高足青銅杯A.北魏農業技術的進步 B.北魏時期的中外交流C.鮮卑族風俗習慣的改變 D.北魏手工業技術的成熟二、材料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最為關鍵的一步,是將首都由平城遷往洛陽。當北魏由北族征服王朝向中原正統王朝轉型之時,平城就顯得相當偏僻了。至于洛陽,作為漢晉故都,位于中原內地,號稱“天下之中”,這里才是華夏正統的象征。在“王者居中”的傳統觀念下,唯有遷都洛陽,非漢民族建立的北魏才有資格與江南的漢族王朝爭奪天下正統。材料二 遷都洛陽之后,孝文帝開始了革除鮮卑舊俗、系統推行漢化的全面改革。比如禁著胡服……參照漢晉舊制與南朝典章制度,審定新的律令、官制與朝儀。至此,不僅鮮卑民族的詩書禮樂、衣食住行已經與漢人沒有多少區別,而且洛陽也再次成為北方地區的政治與文化中心。(1)據材料一,指出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將省略號處補充完整。(3)據材料二,說明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影響。三、綜合題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華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曾有許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國,甚至還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國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習俗或畜牧經濟,相反,是入侵者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哪一史實最能證明“入侵者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有何具體措施(至少寫2個)?材料二: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東北、河北省西北一帶)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引自《資治通鑒》(2)材料二中“魏主下詔”進行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材料三: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他們學習畜牧經驗。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漢族人民喜愛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據部頒統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3)根據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15.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為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在空缺處填寫相關朝代的名稱。材料一 楚越之地(江南),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史記》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2)對比一下,《史記》和《宋書》中對江南地區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促使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有哪些?材料三鮮卑姓 改為漢姓 鮮卑姓 改為漢姓拓跋 元 步六孤 陸拔拔 長孫 賀蘭 賀達奚 奚 獨孤 劉乙旃 叔孫 勿忸于 于丘穆陵 穆 尉遲 尉(3)上表反映的是哪場改革的內容?請你再列舉一項他實行的漢化措施,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C B B A D D B D題號 11 12答案 A B13.(1)①老都城平城偏僻不利于國家治理。②洛陽為“天下之中”,遷都洛陽有利于爭奪天下。(2)禁著胡服,以漢服代替鮮卑服;官員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通婚;改鮮卑姓為漢姓。(3)促進民族交融。14.(1)史實: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遷都洛陽;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等。(2)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積極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15.(1)①西晉。②北魏。③東晉。(2)不同:《史記》,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后,商業不發達。《宋書》,江南開發后,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原因:南方社會安定;北人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先進技術和生產工具;南方自然條件優越。(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遷都洛陽、通漢婚、穿漢服。作用: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民族交融。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