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8課《北宋的政治》練習題一、選擇題1.960年,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其年代可表述為( )A.公元9世紀60年代 B.公元9世紀70年代C.公元10世紀60年代 D.公元10世紀70年代2.唐末五代時藩鎮大多將地方收入截留,很少上交朝廷。北宋統治者為改變這一狀況,采取的措施是( )A.用文官擔任州縣長官B.在地方設置轉運使C.設副宰相分宰相事權D.在各州府設置通判3.北宋為了實現對地方財政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設節度使 B.設知州 C.設置通判 D.設置轉運使4.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C.擺脫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 D.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5.朱熹批評: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這段材料說明( )A.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B.宋朝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社會風氣C.中央集權的強化導致地方軍事、財政困弱,出現統治危機D.中央集權的強化有助于擺脫統治危機6.宋初懲藩鎮之弊,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這段文字主要說明了通判的設置( )A.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協助知州處理本地區的各項事務C.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D.檢舉地方官員的不法行為7.在百家講壇中一首歌曲《無言》中對一位歷史人物有這樣的描述: “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還一個,盛世繁華,文煌武烈。 這位人物建立了哪個朝代( )A.南宋 B.北宋 C.明朝 D.契丹8.《賣油翁》中的陳堯咨是北宋狀元,同時也擅長射箭,他每逢宴會就會展示射箭技藝。其母親得知后,呵斥他“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卻專注于射箭技藝,辱沒了先人的志向”。陳堯咨母親對他的呵斥,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是( )A.和而不同 B.追求享樂 C.以人為本 D.重文輕武9.北宋初年有諺語說:“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這一諺語的流行是因為北宋統治者實行的政策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重文輕武 C.重視科舉制度 D.整頓吏治二、綜合題10.宋代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對中國古代歷史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材料三 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這些措施確實鏟除了藩鎮割據的基礎,但是也埋下了地方積貧積弱的隱患。材料四 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是誰?由他建立的朝代的都城在哪里?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朝為加強皇權采取了什么措施?為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宋朝又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據材料三指出宋朝地方制度有什么不足之處。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措施有何積極影響?(4)根據材料四指出該改革的名稱。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答案 C B D D C A B D B10.(1)趙匡胤;東京;藩鎮割據勢力強大,君弱臣強。(2)削弱相權;設置轉運使。(3)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4)募役法。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