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9課《遼、西夏與北宋并立》練習題一、選擇題1.遼是下列哪一個民族建立的政權?( )A.女真族 B.契丹族 C.黨項族 D.蒙古族2.10世紀初,統一契丹各部的首領是( )A.鐵木真 B.趙匡胤 C.阿保機 D.元昊3.北宋文學家蘇軾曾寫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名句,其中“天狼”借指當時與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數民族政權( )A.蒙古 B.遼 C.西夏 D.黨項4.下列關于“澶淵之盟”的約定表述符合歷史事實的是( )A.宋朝給遼歲幣 B.元昊向宋稱臣C.宋給西夏歲幣 D.宋向遼稱臣5.“赤峰遼國第一京,寂寞猶在憶皇城。游人難步草盈天,不知從何覓市聲。”建立了詩中“遼國”的民族是( )A.漢族 B.匈奴 C.黨項族 D.契丹族6.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時,有官員從遼返回后向朝廷報告說:“(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這說明澶淵之盟( )A.有利于宋遼間和平穩定 B.使宋朝遭受軍事打擊C.加速了北宋滅亡的步伐 D.使宋遼建立平等關系7.齊濤在《中國政治通史》中寫道:“盡管澶淵之盟常給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內容還是平等的,北宋并沒有丟太大的面子。……和平實現以后,北宋還能從雙方貿易中獲得大量盈余,遼朝亦可借此獲得其必需品,因而雙方都是劃算的。”材料表明澶淵之盟( )A.遼朝獲得巨大利益 B.促進雙方經濟交流C.宋朝財產損失重大 D.和平無法長久保持8.和約規定:夏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許自置官屬,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該和約( )A.促進了宋遼之間經濟交流 B.加重了北宋財政負擔C.導致了北宋王朝迅速滅亡 D.激化了西夏社會矛盾9.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岳飛抗金》歷史劇 B.錢維城的《平定準噶爾圖卷》C.《資治通鑒》譯注本 D.出土的壁畫《契丹人引馬圖》10.《宋史》記載:“夏之境土,方二萬余里,其設官之制,多與宋同。朝賀之儀,雜用唐、宋,而樂之器與曲則唐也。”材料反映了西夏( )A.國土面積大 B.是宋朝附屬國 C.與唐關系友好 D.仿效唐宋制度11.下列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這最適合用來研究,中國古代( )秦半兩錢 唐開元通寶 契丹貨幣 西夏貨幣A.民族交融的加強 B.冶鐵技術的進步 C.抑商政策的演變 D.征稅方式的變化12.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場內貿易由官吏主持,除官營貿易外,商人須納稅、交牙錢、領得證明文件(關子、標子、關引等) 方能交易。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鎮、易、雄、霸等州設榷務同遼貿易,遼也在南疆設榷場同宋貿易。南宋與金在邊境設立榷場,貿易比較發達。元滅宋前,雙方也于邊境設榷場貿易。從材料中獲得的信息是( )A.榷場是在澶州之盟之后建立起來的 B.澶州之盟促進宋遼百余年的和平相處C.南宋與金在榷場的貿易要高于北宋與遼 D.榷場設立促進了民族政權邊境貿易二、材料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據中原),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實行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國家仍處遠漠,無事論此,比若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可也。——摘編自許衡《魯齋遺書》(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別建立了什么政權?(2)材料二的核心觀點是什么?(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數民族政權在哪些方面仿效“漢法”?(寫出兩方面即可,2分)這些仿效措施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三、綜合題14.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材料二 “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而所可病者,當國大臣,議和之后,武備皆廢。”——《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材料四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第二料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自《歷史創新能力培養》(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實行了怎樣的民族政策?他被少數民族尊為什么?(2)材料二涉及的澶淵之盟是哪兩個國家政權之間訂立的?(3)依據材料三,指出遼國、北宋、西夏政權分別是哪個民族建立的?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遼與西夏在學習漢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處?(4)綜合以上探究內容,闡述這對當今民族關系的處理有何借鑒意義?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A D A B B D D題號 11 12答案 A D13.(1)契丹:遼:拓跋:西夏。(2)核心觀點: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占據中原后,要想統治穩定、長久,必須效仿漢族的統治制度。(3)任用漢人為官: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學習漢族的生活習俗。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14.(1)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2)遼與北宋。(3)遼國:契丹。北宋:漢族。西夏:黨項族。創制文字,發展生產,制定法律。(4)民族交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間的理解交流與共同發展;要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