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6課《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練習題一、選擇題1.“五萬里的塵土與寒暑,長安與那爛陀寺相遇的機緣……把自己淹沒于三千佛經的精義。……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出行的目的地是( )A.新羅 B.天竺 C.日本 D.大食2.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學天竺。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的書籍是( )A.《千金方》 B.《大唐西域記》C.《西游記》 D.《馬可·波羅行紀》3.原創史詩歌劇《鑒真東渡》2016年12月20日在東京奧查德劇場成功舉行首演,歌劇中鑒真隨身行囊中不可能有( )A.《論語》 B.《史記》 C.佛學經典 D.《五代十國史》4.《西游記》是根據唐代哪位高僧的經歷創作的( )A.玄奘 B.鑒真 C.晁衡 D.戒賢5.史學家馮其庸在讀《大唐西域記》時有感而發,寫下來“萬死艱難逾大漠,熱風吹送一僧歸”詩句。他贊揚的是( )A.鑒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呂 D.弘法大師6.貞觀初年,玄奘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天竺名寺,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他的弟子根據他的口述,整理成了一本記載很多國家和地區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的著作,成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該著作為( )A.《送子天王圖》 B.《大唐西域記》 C.《夢溪筆談》 D.《天工開物》7.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把唐朝稱為“最具有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人物能說明這一特色的是( )A.王羲之 B.金城公主 C.玄奘 D.馬可·波羅8.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訪華 D.大食人來華9.唐朝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出現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B.唐朝經濟文化世界領先C.唐朝對外政策開放開明 D.唐朝對外交通發達10.唐朝時期,東亞國家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物質文明等方面連成一體,形成一個以中國為文化源的中華文化圈。下列有利于這一文化圈形成的是(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鑒真東渡 D.大食人來華11.小麗在自主學習中搜集到以下一些故事,她要為這組圖片擬定一個共同的標題。最恰當的應是( )張騫通西域 鄭和下西洋 玄奘西游 鑒真東渡A.祖國統一 B.民族團結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12.“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3月20日在成都舉行,通報了三星堆遺址重大考古新發現了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現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紗提供了珍貴材料。出現了產自于大食、波斯、東羅馬帝國時期的金幣以及唐朝的開元通寶,這些金幣的同時出現能夠說明唐朝( )A.人們喜歡收集錢幣 B.隨葬文物品種多樣C.中外鑄幣技術高超 D.中外經貿交流頻繁二、材料題13.閱讀下列材料: 圖一 圖二材料:“傳法為重,舍身為輕:六渡出海,終抵東瀛。”(1)與圖一圖二有關的唐朝對外交往的史實是什么?(2)唐朝對周邊國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請說說這是為什么?三、綜合題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材料二:讀下圖。 (1)材料一中“偉大僧人”指的是誰?寫出這一時期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的名稱。(2)材料二中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物是誰?我們應如何評價圖二人物?(3)圖三人物在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指的是什么?在這一時期,葡萄牙攫取了我國哪一地區的居住權?(4)請你為上述材料擬定一個恰當的主題。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日本唐招提寺內的鑒真像材料二 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唐中后期,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加之同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已向南方轉移,而海路又遠比陸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朝達到空前繁盛。——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解說詞(1)根據材料一,簡述圖中人物的歷史貢獻。(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貿易最遠到達的地方,并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3)比較材料二兩幅圖,概括元代對外交通的特點。(4)根據材料一、二,提煉一個主題。試卷第2頁,共2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D A B B C A B C題號 11 12答案 C D13.(1)史實:鑒真東渡;玄奘西行。(2)原因: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政策開放;文化繁榮。14.(1)玄奘西行天竺;《大唐西域記》。(2)鑒真;民族英雄。(3)鄭和下西洋;澳門。(4)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對外友好與沖突等等。15.(1)東渡日本,傳播佛法,促進佛教在日本的發展,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貢獻。(2)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原因:北方戰亂頻繁,陸上絲綢之路受阻;經濟重心南移;海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業發達;指南針在航海上的運用等。(3)海陸并舉;范圍進一步擴大;航線更多;開創中外交通的新局面。(4)開放對外交流促進社會進步。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