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 練習一、單選題1.英國東印度公司為給日益擴大的殖民和貿易活動提供穩定的資金,規定1657年以后要通過擴大發行信用債券的方式,利用信貸基金、英格蘭銀行等代理機構進行公開籌資,從而形成一種比較長久的資本結構。這說明( )A.商業經營形式發生重大轉變 B.資本輸出成為殖民擴張主要形式C.近代金融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D.政府在海外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2.如表所示為近代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狀況。這一狀況可用來說明,近代江南地區( )有些土布莊拒收洋經土緯的土布,門口貼著一張牌紙,上書“摻和洋紗,概不收買”洋紗初來之時,民間并不喜用。間有摻用者,布莊收買后,致銷路滯。于是莊家必格外挑剔,不收洋紗之布,民間亦遂不敢以洋紗摻用機器紗盛行,手紡紗出數漸減,機器紗俗稱洋紗,用機器紡成,較土法所紡潔白而細A.經濟發展具有復雜性 B.機械化生產得到推廣C.商品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D.民眾保守排斥新技術3.1694年,英國成立英格蘭銀行以募資解決財政危機,由此拉開金融革命的序幕。圍繞英格蘭銀行建立起的遍布全國的商業銀行體系,為棉紡織、煤炭和鋼鐵企業提供貸款。據此可知( )A.研發技術導致了英國財政危機 B.近代技術革新需要金融體系的支持C.工業技術革命推動了金融革命 D.英格蘭銀行促進了農業體系的革新4.下圖為1870~1910年各國/地區在中國的出口貿易中占比變化情況。下列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英國在中國的殖民勢力快速衰退 B.帝國主義經濟發展日漸均衡C.國際經濟格局影響中國外貿發展 D.近代中國貿易逆差問題加劇5.湘贛邊蘇維埃政府成立后推行經濟改革,既設立公營性質的藥店、鹽行,又允許私商參與公賣機構經營。1928年發行的“工”字銀元雖用土法鑄造,卻因含銀量達90%而廣受群眾認可,《湘贛邊界臨時政綱》更明確規定“保護中小商人利益”。這些措施( )A.奠定了工農武裝割據物質基礎 B.粉碎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C.有利于革命統一戰線鞏固擴大 D.彰顯新民主主義經濟特征6.茶是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重要商品。下表是1838—1855年廣州、上海兩地茶出口量的相關數據,下列說法中對兩地茶出口量總體變化趨勢的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年份 茶(磅)廣州 上海1838—1842 42,353,000 —1843 17,727,730 —1844 69,327,500 1,149,0001851 64,468,100 36,722,5001852 36,127,100 57,675,0001853 31,796,000 69,431,0001855 16,700,000 80,221,000①五口通商使中國舊有對外貿易格局發生變化②廣州民眾自發抵抗英法聯軍使行商環境惡化③太平天國運動對原有商貿體系造成一定影響④東南互保章程使長江流域秩序免受戰爭破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江海關報告顯示,1894-1911年華商紗廠平均利潤率4.3%,日商達22.7%。張謇在《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中指出:“通州大生紗廠每包紗稅銀1.1兩,日商紗僅0.2兩”。張謇疾呼:“捐我之產以資人,人即用資于我之貨以售我,無異瀝血肥虎”。此主張的實質是( )A.尋求民族工業平等發展權 B.抵制西方列強資本輸出C.維護本國封建經濟發展 D.推動民主政治體制改革8.1825年,英國廢除了自1774年以來的機器出口禁令;1846年,英國廢除《谷物法》,取消農業進口保護性關稅;1849年,實行了將近20年的《航海法》被終止;1860年,英國單方面取消貿易和關稅上的所有限制……英國在1850—1870年間,棉紡織品出口的價值和數量均增長了大約150%,這種貿易政策折射出了英國( )A.資本原始積累快速發展 B.英國喪失貿易中心地位C.致力于資本輸出 D.經濟思想的轉變9.15世紀以后歐洲市場上流通的新商品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對于歐洲市場而言,下列新商品不屬于舶來品的是( )A.咖啡 B.可可 C.鐘表 D.煙草10.下表展示了世界市場形成前后部分地區的貿易情況,這說明世界市場形成的作用有( )地區 世界市場形成前主要貿易商品 世界市場形成后主要貿易商品歐洲 香料、絲綢、瓷器、少量金銀 機器制品、工業原料、農產品、黑奴非洲 黃金、象牙、香料 黑奴、少量特色農產品、工業原料美洲 金銀、煙草、棉花 大量工業制成品、黑奴、更多種類農產品①促進商品貿易均衡發展 ②密切洲際間的貿易聯系③加速工業制成品的流通 ④豐富各地區的商品種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晚清實業家徐潤在自敘年譜中說:“是年南北花旗開仗……以致印英兩國無處購棉接濟機廠,乃至中華販運,初時上海市價花衣每擔銀九兩八錢……前后不過半月之久,原包凈貨竟漲至二十五六兩。”由此可見,當時中國( )A.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 B.與世界市場聯系密切 C.成為列強原料供應基地 D.自然經濟已趨于解體12.1870年,一位美國商人描述道:“在進口商的倉庫里,從世界各地運來的貨物堆積如山,有來自中國的絲綢和茶葉,印度的棉花,巴西的咖啡,澳大利亞的羊毛,還有歐洲大陸各國的工業制成品。而我們本國生產的小麥、肉類和機械等產品,也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的市場。”材料表明了( )A.世界各地經濟聯系日益緊密 B.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占主導地位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D.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初步建立13.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通商。如圖顯示了武漢開埠前后本土棉業的演變情況。圖1反映出該地區( )A.傳統經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B.區位競爭優勢日漸明顯C.中國棉紡織業在國際占優勢 D.近代經濟結構的新變化14.為有效分擔遠洋貿易的高昂風險與成本,歐洲誕生了以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立)、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年成立)為典型代表的股份制企業。此類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廣泛募集資金,股東之間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股份交易。對這一現象解讀正確的是( )A.推動了歐洲商業經營方式變革 B.表明歐洲重視資本的原始積累C.直接導致了歐洲封建經濟瓦解 D.促使歐洲貿易中心發生了轉移15.如表為1873-1903年間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棉花、棉紗與棉布的進出口統計。這表明( )年份 棉花出超(+)或入超(-) 棉紗出超(+)或入超(-) 棉布出超(+)或入超(-)1873 -106962 -41025 -246576431883 -114445 -137896 -251030931893 +316146 -593797 -387146591903 +423369 -1656186 -91285172A.清朝政府腐朽無能 B.民族工業初步發展C.列強資本侵略加劇 D.晚清生產方式傳統16.在這幾十年(1870—1914)里,零售業領域發生了一場革命,出現了一種新型商業形式。為了刺激銷售,它們設法使購物成為一種愉快的體驗,另一項創新是商品郵購,它將商店購物的樂趣提供給遠方的顧客。據此可知,該“新型商業形式”是( )A.商品交易所 B.股份制貿易公司 C.購物中心 D.百貨公司二、非選擇題17.新航路開辟帶來全球性的互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573年首航船圣費利佩號載白銀25萬比索至福建漳州月港,每艘帆船載中國生絲200-300噸。明廷戶部統計“隆慶開海后,歲入番銀三百萬兩”。漳州月港因生絲出口過度,導致“桑爭稻田”,1594年福建旱災餓殍百萬。菲律賓華商陳振龍《朱薯傳習錄》載:“萬歷二十一年,密攜薯藤歸閩,解閩中大饑”。——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檔案》材料二 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漳州港運回瓷器50萬件,其中克拉克瓷盤訂單注明“繪郁金香紋,仿哈勒姆莊園圖案”。拍賣清單顯示直徑30厘米青花盤阿姆斯特丹售價3.5荷蘭盾,景德鎮出廠價0.2盾。——《巴達維亞城日志》(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跨洋貿易的特點,并結合所學指出在亞洲新出現的國際貿易樞紐。(2)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16-17世紀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世紀之前,世界瓷器市場主要由亞洲國家主導,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中國作為瓷器的發源地,通過官方和小規模的民間個體商人、商團將瓷器主要經銷至東亞、東南亞、中西亞等地區。16世紀初期,阿拉伯商人將瓷器從中東轉運到地中海地區,再由意大利商人分銷至歐洲各地。1511年,葡萄牙占領馬六甲,隨后在澳門建立貿易據點,壟斷了中國瓷器的對歐貿易。葡萄牙商人不僅將大量瓷器運往歐洲,還根據歐洲消費者的喜好定制瓷器。17世紀,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崛起,并通過強大的海上力量和貿易網絡,直接從中國采購瓷器。荷蘭建立了以臺灣和巴達維亞為中心的瓷器經銷網絡,并借此壟斷了日本與歐洲市場。荷蘭商人不僅大規模運輸瓷器,還通過拍賣行將瓷器分銷至歐洲各地,使瓷器從奢侈品逐漸變為中產階級也能消費的商品。此時,歐洲人開始模仿中國瓷器的工藝和材料,嘗試制造自己的瓷器,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探索階段。18世紀,英國開辟了往來于印度——中國之間的港腳貿易網絡,逐漸取代荷蘭的地位。這一時期,英荷等瓷器經銷主體溝通了生產與消費,將歐洲市場上的消費者需求向景德鎮等中國制瓷中心通過提供訂單的方式進行傳遞,出現眾多不同類型的瓷器品類。特別是隨著歐洲經銷茶葉貿易規模的擴大,歐洲市場對中國瓷器的需求達到頂峰,瓷器的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加。——摘編自張琪《16—18世紀中歐瓷器貿易經銷主體變遷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6—18世紀世界瓷器貿易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歐瓷器貿易經銷主體變遷對歐洲社會的影響。19.【關稅市場】材料一 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在美國和德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的競爭下逐漸處于不利地位。在德國,俾斯麥在1879年開始對進口貨物征收關稅。1892年,法國采取了高關稅政策。美國則早在1860年就開始實行保護性關稅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鞏固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提高英國的國際競爭力?圍繞這一問題,20世紀初,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發起了英國關稅改革運動,主張對外國進口物品征稅以此保護國內工業的發展。自由貿易者則持反對意見。這場爭論最終導致保守黨首相亞瑟·貝爾福辭職。1906年大選中,自由黨獲得決定性的多數席位成為英國的執政黨之后,英國繼續奉行自由貿易政策。——摘編自滕淑娜《論20世紀初英國關稅改革與自由貿易之爭》材料二 民國以前,上海的股票交易主要集中在大新街的茶樓里,這種聚會,被稱作“茶會”,也是中國人進行證券交易的最初形式。1905年,英國人開設的“上海眾業公所”,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家以會員制形式組成的證券交易所,設定會員(經紀人)100席,其中外國人占87席,中國人占13席。該所除經營買賣外國公司的股票外,還經營外商在華公司的股票,如上海鋼鐵公司、上海電力公司、中國營業公司、中國墾殖公司(煤礦)等股票。1918年春,日本商人也在租界內成立證券交易所,并由日本駐滬領事館發給營業執照,取名“上海取引所”,以經營棉花、棉紗期票及日本帝國公債為主。該所開業后,所經營的紗布證券頗為興旺,曾一度壟斷了上海的花紗交易。但1922年爆發的信交風潮中,該所又從中興風作浪,擾亂市面,為中國人民所厭惡。——摘編自潘有剛《清末民初上海證券交易市場興起之始末》(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20世紀初英國關稅改革興起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影響近代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因素。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早在明清時期,廣東人手工制作的土糖就在全國打開了市場,甚至銷售至海外。在坊間,“粵糖”就是品質的保證。20世紀初,洋糖的大舉進口,對土糖構成了降維打擊。從1923年到1932年,廣東每年約進口洋糖159.59萬擔,價值上千萬兩白銀。廣東土糖的市場地位則一落千丈,不僅出口大受影響,連省內的“地盤”都大大縮減。千萬蔗農由此斷了生計,只能在蕭條中苦苦煎熬。1931年,畢業于康奈爾大學的馮銳經同學介紹,來到廣東,出任建設廳農林局長兼嶺南大學農學院教授、院長。1934年,馮銳赴菲律賓考察,歸國后向當時主政廣東的陳濟棠提出了“復興廣東糖業三年計劃”。三年計劃完成時,全省可建設糖廠8家,每日產糖約1.5萬擔,與洋糖在市場上一爭高下。——摘編自王月華《市頭糖廠:廣州機器制糖之始》根據材料,圍繞20世紀30年代“粵糖”的發展為主題,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論證。(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邏輯嚴密)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B C D A A D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A D D1.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的英國。根據材料可知,1657年以后,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傳統的依靠自身積累資金或少數投資者出資等方式,轉變為通過金融機構進行公開籌資,這種利用信用債券和金融代理機構的做法,是一種新型的商業經營融資模式,體現了商業經營形式的重大變革,A項正確;當時處于早期殖民擴張階段,主要的殖民擴張形式是掠奪財富、建立殖民地等,資本輸出成為殖民擴張主要形式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排除B項;近代金融體系的形成是一個較為復雜和長期的過程,僅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這一籌資方式不能說明近代金融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自身的商業經營和籌資行為,沒有體現政府在海外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2.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表格揭示了近代江南地區紡織業在近代化過程中面臨的多重問題,包括傳統手工業與近代工業的沖突、洋紗對市場的沖擊、技術落后以及傳統紡織業的轉型困境。這些問題反映了近代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復雜性,A項正確;僅從“機器紗盛行,手紡紗出數漸減”只能說明洋紗這種機械化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逐漸占據優勢,但不能就此得出機械化生產得到全面推廣的結論,范圍過大,排除B項;材料中洋紗的銷售從不受歡迎到盛行,說明商品經濟在發展變化,并非停滯不前,排除C項;民眾一開始對洋紗不喜用,但后來機器紗盛行,說明民眾并非一直保守排斥新技術,排除D項。故選A項。3.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1694年”“金融革命”“建立起的遍布全國的商業銀行體系”“為棉紡織、煤炭和鋼鐵企業提供貸款”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遍布全國的商業銀行體系,為英國工業革命時期棉紡織、煤炭和鋼鐵等重要部門的發展提供了貸款支持,說明近代技術革新需要金融體系的支持,B項正確;材料沒有分析研發技術對英國財政的沖擊和影響,排除A項;據所學,工業革命直到18世紀中期才開始,排除C項;材料沒有分析英格蘭銀行對英國農業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4.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191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對華出口貿易一家獨大的局面不斷弱化,日、美、俄等對華出口貿易占比不斷提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英國的國際經濟地位不斷下降,美國、俄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日本也通過明治維新運動逐漸崛起,國際經濟格局日趨多元化發展,進而沖擊了英國對華出口貿易的主導地位,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的多元化發展,C項正確;英國對華出口貿易占比下降,主要得益于香港的中轉地位快速上升,其貿易占比下降是相對的,而非英國在華殖民勢力衰退,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后期,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列強對華出口份額占比的變化,不涉及中國具體進出口數額的對比,無法得出中國近代貿易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8年(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特征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既包括公營經濟,也保護私營經濟。材料中邊界經濟改革由湘贛邊蘇維埃政府領導,設立藥店、鹽行,發行的“工”字銀元具有公營性質;允許私商參與公賣機構經營,《湘贛邊界臨時政綱》規定“保護中小商人利益”,保護了私營經濟,因此措施彰顯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特征,D項正確;湘贛邊蘇維埃政府的經濟改革確實為根據地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但 “奠定物質基礎”需要更全面的經濟措施,排除A項;這些措施有利于粉碎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但“粉碎了”過于絕對,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存在于1924-1927年國 民革命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6.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世紀(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廣州的茶葉出口量在 1842年之后呈下降趨勢,上海的茶葉出口量在1842年之后呈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廣州和上海被開辟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使中國舊有對外貿易格局發生變化,①正確;1851年——1864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的統治疆域位于長江中下游,長達十數年的內亂嚴重影響長江中下游的商貿體系,致使原有的商貿體系難以維持,與材料相符合,③正確;廣州民眾自發抵抗英法聯軍使行商環境惡化,與材料無關,②錯誤;東南互保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時間與題干時間不符,④錯誤。據結論可知,①③正確,B項正確;②④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7.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近代中國。材料指出中外企業稅負懸殊,張謇呼吁“裁厘加稅”,核心是打破外資特權,結合所學,清末《馬關條約》允許外資設廠,民族工業受“協定關稅”和“厘金稅”雙重壓迫,張謇主張通過政策調整爭取平等競爭,A項正確;張謇不反對外資,而是反對不平等,排除B項;維護封建經濟違背史實,張謇為民族資本家,主要維護的是資本主義經濟,排除C項;推動民主政治無關材料未涉及政治訴求,排除D項。故選A項。8.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25至1870年的英國。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英國廢除機器出口禁令、取消農業進口保護性關稅、終止《航海法》、取消貿易和關稅限制等,且棉紡織品出口大幅增長。由此可見,英國從限制貿易到取消各種貿易限制,反映出其經濟思想從貿易保護主義轉向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發生轉變,D項正確;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在16-18世紀,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掠奪等方式,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19世紀英國是世界貿易中心,并未喪失貿易中心地位,排除B項;資本輸出主要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題干時間主要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以商品輸出為主,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的歐洲。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鐘表是歐洲本土的商品,不屬于舶來品,C項正確;咖啡原產地在非洲,15世紀以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咖啡傳到歐洲,排除A項;可可原產地在南美洲,15世紀以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傳到歐洲,排除B項;煙草原產地在美洲,15世紀以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傳到歐洲,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市場形成后,歐洲憑借工業優勢主導貿易,非洲、亞洲、拉丁美洲淪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商品貿易并未均衡發展,①不符合題意;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世界市場形成后,更多的非洲黑奴被掠奪到歐洲、美洲作為商品出售,而歐洲生產的工業制成品大量出現在非洲,這說明洲際貿易聯系更加密切,②符合題意;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世界市場形成后,機器制品、工業制成品分別成為歐洲、美洲的主要貿易商品,這說明工業制成品的流通更為迅速,③符合題意;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世界市場形成后,歐洲主要貿易商品新增“機器制品”等,美洲新增“大量工業制成品”等,非洲新增“工業原料”等,各地區貿易商品明顯更為豐富多樣,④符合題意。綜上,②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1.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提到因南北花旗開仗,印英兩國無法從別處購棉,轉而到中國販運棉花,導致上海棉花價格短期內大幅上漲,這表明中國的棉花市場受到了國際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說明當時中國與世界市場聯系密切,B項正確;材料僅提及棉花價格因外國需求而上漲,未涉及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總體情況,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因特殊情況印英兩國到中國購買棉花,不能由此得出中國已成為列強原料供應基地的結論,排除C項;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是耕織分離、農產品商品化等,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棉花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2.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年(世界)。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中描述的1870年國際貿易景象,中國絲綢、印度棉花、巴西咖啡、澳大利亞羊毛及歐洲工業品匯聚美國,同時美國的小麥、肉類和機械出口全球,反映出各大洲之間商品流通頻繁,貿易網絡覆蓋廣泛,直接體現世界各地通過貿易形成緊密的經濟互動,A項正確;此時英國仍占據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材料僅提及美國參與進出口,未體現其主導全球貿易的數據或比例,排除B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與題干時間187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末期)不符,排除C項;早在1870年之前,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就已初步建立,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1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從開埠前鄉村農戶自紡自織,通過花布行進入國內市場,到開埠后出現了機紗、紗廠,產品不僅面向國內市場,還走向國際市場,涉及的商業主體增多,生產和流通環節更復雜,體現了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近代工業和商業發展的經濟結構新變化,D項正確;開埠后,武漢棉業出現了機紗、紗廠等新的生產和流通環節,說明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已被打破,并非傳統經濟思想根深蒂固,排除A項;材料主要呈現的是棉業生產和流通結構的變化,未對武漢區位競爭優勢進行對比闡述,無法得出該結論,排除B項;圖中雖顯示有土布進入國際市場,但不能就此得出棉紡織業在國際競爭中占優勢,排除C項。故選D項。14.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可知,英國、荷蘭東印度公司通過股份制形式募集資金并進行股份交易,這種新型商業組織形式打破了傳統的獨資或合伙經營模式,推動了歐洲商業經營方的轉變,A項正確;材料中的英國、荷蘭不能代表全部歐洲國家,排除B項;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經濟的瓦解步伐,“直接導致”的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歐洲貿易中心轉移是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影響,與股份制企業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15.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表中棉花、棉紗及棉布出入超可知,原料棉花由入超變為大量出超,棉紗、棉布大量入超,可以說明此時的中國大量出口原料,進口機器制品,說明晚清依然是傳統的生產方式。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清朝政府腐朽無能,排除A項;棉紗的大量進口是手工業發展的結果,無法反映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商品輸出不是資本輸出,排除C項。故選D項。16.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1914的歐洲。據題干“1870—1914”,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商業經營方式發生改變,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巴黎開業,之后零售領域百貨公司迅速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商業形式,D項正確;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與材料不相符,排除A項;股份制貿易公司的出現可追溯至17世紀初的歐洲,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B項;購物中心的出現時間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排除C項。故選D項。17.(1)特點:①商品以中國手工業品主導;②形成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③股份制貿易公司壟斷貿易。樞紐:①果阿、②澳門、③長崎、④馬尼拉。(2)影響:①白銀流入:大量白銀流入,推動白銀貨幣化,賦役制度改革(一條鞭法),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利于商業資本聚集;②手工業、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促進商品經濟發展;③生態環境:桑爭稻田致福建饑荒(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④物種交流:促進物種交流,豐富糧食種類,增強了抗饑荒能力。【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世界。特點:據材料一“每艘帆船載中國生絲200—300噸”和材料二“從漳州港運回瓷器50萬件”可知,商品以中國手工業品主導;據材料一“載白銀25萬比索至福建漳州月港”“隆慶開海后,歲入番銀三百萬兩”及所學可知,形成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據材料二“荷蘭東印度公司”及所學可知,股份制貿易公司壟斷貿易。樞紐:據所學知識,16—17世紀,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南亞、東南亞、東亞,建立殖民地或定居點,在東亞海域展開了激烈的商業競爭,形成新的亞洲貿易中心。葡萄牙殖民者經營從印度經澳門至日本的三角貿易。西班牙殖民者開辟了從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貿易航線。果阿、澳門、長崎、馬尼拉等地成為國際貿易的樞紐。(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16至17世紀的世界。影響:據材料一“隆慶開海后,歲入番銀三百萬兩”及所學可知,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推動白銀貨幣化,推動賦役制度改革(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利于商業資本聚集;據材料一“每艘帆船載中國生絲200—300噸”和材料二“從漳州港運回瓷器50萬件”可知,手工業迅速發展,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據材料一“漳州月港因生絲出口過度,導致‘桑爭稻田’,1594年福建旱災餓殍百萬”可知,從生態環境看:桑爭稻田致福建饑荒(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據材料一“密攜薯藤歸閩,解閩中大饑”及所學可知,從物種交流的角度:菲律賓華商陳振龍將高產農作物甘薯引進中國,促進物種交流,豐富糧食種類,增強了抗饑荒能力。18.(1)變化:①經銷主體:從亞洲商人轉變為歐洲商人。②貿易路線:從通過傳統絲綢之路,以中轉貿易為主到新航路開辟后的直接貿易,形成貿易網絡。③貿易模式:從小規模、外散的個體貿易,轉變為大規模、組織化的公司貿易。④瓷器角色:從普通商品逐漸成為奢侈品和藝術品,推動了瓷器在歐洲市場的普及(或瓷器種類不斷增加,迎合當地市場需求)。(任答3點)原因: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擴張;商業組織的變革;歐洲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變化;茶葉貿易的帶動等。(任答2點)(2)影響:①刺激了歐洲相關產業發展,為歐洲瓷器工業興起奠基;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原始積累,加速了歐洲近代經濟轉型;推動了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歐洲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地位提升。②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以貴族為主導的社會階層結構,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③促進東西文化交流與融合;豐富了歐洲文化內涵。(答對2點即可)【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16至18世紀的世界。變化:據材料“16世紀之前,世界瓷器市場主要由亞洲國家主導”“17世紀,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崛起,并通過強大的海上力量和貿易網絡,直接從中國采購瓷器”可知,經銷主體從亞洲商人轉變為歐洲商人。據材料“16世紀初期,阿拉伯商人將瓷器從中東轉運到地中海地區,再由意大利商人分銷至歐洲各地”“1511年,葡萄牙占領馬六甲,隨后在澳門建立貿易據點”“荷蘭建立了以臺灣和巴達維亞為中心的瓷器經銷網絡”“英國開辟了往來于印度——中國之間的港腳貿易網絡”可知,貿易路線從通過傳統絲綢之路,以中轉貿易為主到新航路開辟后的直接貿易,形成貿易網絡。據材料“通過官方和小規模的民間個體商人、商團將瓷器主要經銷至東亞、東南亞、中西亞等地區”“荷蘭商人不僅大規模運輸瓷器,還通過拍賣行將瓷器分銷至歐洲各地”可知,貿易模式從小規模、外散的個體貿易,轉變為大規模、組織化的公司貿易。據材料“葡萄牙商人不僅將大量瓷器運往歐洲,還根據歐洲消費者的喜好定制瓷器”“英荷等瓷器經銷主體溝通了生產與消費,將歐洲市場上的消費者需求向景德鎮等中國制瓷中心通過提供訂單的方式進行傳遞,出現眾多不同類型的瓷器品類。”“瓷器從奢侈品逐漸變為中產階級也能消費的商品”可知,瓷器角色從普通商品逐漸成為奢侈品和藝術品,推動了瓷器在歐洲市場的普及(或瓷器種類不斷增加,迎合當地市場需求)。原因:材料中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通過海上力量建立貿易聯系,這是新航路開辟的結果;據材料“葡萄牙占領馬六甲,隨后在澳門建立貿易據點”可知,歐洲殖民擴張;據材料“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崛起”可知,商業組織的變革;結合所學可知,歐洲經濟發展使得中產階級壯大,對瓷器的需求增加;據材料“隨著歐洲經銷茶葉貿易規模的擴大,歐洲市場對中國瓷器的需求達到頂峰”可知,茶葉貿易的帶動等。(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16至18世紀的世界。影響:據材料“歐洲人開始模仿中國瓷器的工藝和材料,嘗試制造自己的瓷器”可知,刺激了歐洲相關產業發展,為歐洲瓷器工業興起奠基;結合所學可知,歐洲商人通過瓷器貿易獲取了巨額利潤,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原始積累,加速了歐洲近代經濟轉型;據材料“葡萄牙商人不僅將大量瓷器運往歐洲,還根據歐洲消費者的喜好定制瓷器。17世紀,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崛起,并通過強大的海上力量和貿易網絡,直接從中國采購瓷器。荷蘭建立了以臺灣和巴達維亞為中心的瓷器經銷網絡,并借此壟斷了日本與歐洲市場。”可知,推動了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歐洲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地位提升。結合瓷器從奢侈品逐漸變為中產階級也能消費的商品可知,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以貴族為主導的社會階層結構,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結合瓷器普及的影響可得出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結合所學可知,瓷器作為文化的載體,將亞洲的文化元素傳播到歐洲,促進東西文化交流與融合;歐洲在與瓷器文化的接觸中不斷吸收新的元素,豐富了歐洲文化內涵。19.(1)原因:工業革命的推進,美國、德國快速崛起沖擊了英國的霸主地位;美德法等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英國提高工業國際競爭力的需要;約瑟夫·張伯倫的積極倡導。(2)因素:制度不健全,沒有統一的監管機制;中國資本市場被外國資本控制,帶有半殖民地性質;中國近代社會政局動蕩;國內民族資本相對薄弱;國人對證券和市場的認識不足。【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20世紀初英國。原因:據材料“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在美國和德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的競爭下逐漸處于不利地位。”可知,工業革命的推進,美國、德國快速崛起沖擊了英國的霸主地位;據材料“在德國,俾斯麥在1879年開始對進口貨物征收關稅。1892年,法國采取了高關稅政策。美國則早在1860年就開始實行保護性關稅政策。”可知,美德法等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據材料“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鞏固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提高英國的國際競爭力?”可知,英國提高工業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據材料“圍繞這一問題,20世紀初,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發起了英國關稅改革運動,主張對外國進口物品征稅以此保護國內工業的發展。”可知,約瑟夫·張伯倫的積極倡導。(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因素:據材料“民國以前,上海的股票交易主要集中在大新街的茶樓里,這種聚會,被稱作‘茶會’,也是中國人進行證券交易的最初形式。”可知,制度不健全,沒有統一的監管機制;據材料“1905年,英國人開設的‘上海眾業公所’,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家以會員制形式組成的證券交易所,設定會員(經紀人)100席,其中外國人占87席,中國人占13席。”可知,中國資本市場被外國資本控制,帶有半殖民地性質;結合所學知識,其他答案可從國內環境、民族資本狀況、國人思想等角度作答,如中國近代社會政局動蕩;國內民族資本相對薄弱;國人對證券和市場的認識不足。20.示例一論題:20世紀30年代“粵糖”的發展之路舉步維艱。論證:一方面,列強的商品輸出對“粵糖”造成巨大沖擊。洋糖憑借其技術優勢,在生產效率和質量上遠超廣東土糖。洋糖大規模進口,迅速占領市場,使得“粵糖”不僅出口大受影響,連省內市場也被大幅擠壓。另一方面,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給“粵糖”帶來毀滅性打擊。抗日戰爭使得中國社會動蕩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甘蔗種植面積大幅減少,糖廠生產停滯,運輸線路被破壞,使得“粵糖”的生產和銷售體系幾乎崩潰。在這樣的困境下,“粵糖”行業雖努力抗爭,但成效甚微。“粵糖”的艱難處境也反映出當時中國民族產業的普遍困境。總之,“粵糖”的遭遇激勵著后人,說明只有實現民族獨立,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增強國家實力,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保護和發展民族產業。示例二論題:20世紀30年代“粵糖”的發展出現短暫繁榮。論證:20世紀30年代,“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為包括糖業在內的民族工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政府大力鼓勵實業發展,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了“粵糖”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改進。“法幣改革政策”穩定了金融秩序,減少了貨幣波動對糖業貿易的不利影響,促進了糖業市場的活躍。同時,“改訂新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減少了洋糖的大量涌入,為“粵糖”在省內及國內市場的發展創造了相對有利的條件。在以上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加上馮銳等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以及對海外市場發展經驗的借鑒,“粵糖”的產量有所增加,市場份額逐步擴大,蔗農和糖廠主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然而,這種繁榮是短暫的。由于1929年以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加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及列強的經濟侵略和國內政治不穩定等因素,“粵糖”產業很快陷入蕭條。總之,這一時期“粵糖”的發展為后來民族工業的崛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粵糖”的命運說明只有在實現民族獨立的前提下,民族工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示例三論題:近代“粵糖”的發展遭遇重重困境而走向低迷。論證:20世紀30年代,隨著國內政治動蕩不安,內戰頻發,國民黨新軍閥混戰使得社會秩序混亂,經濟發展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粵糖”的生產和銷售受到極大影響,運輸受阻,市場需求不穩定。同時,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加緊侵略中國,廣東地區淪為日本占領區,這給“粵糖”帶來了毀滅性打擊;糖廠被破壞,甘蔗種植面積銳減,貿易線路中斷。此外,官僚資本的獨占性加強,進一步擠壓了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粵糖”在官僚資本的壓迫下,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和市場份額。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粵糖”的發展每況愈下。曾經輝煌一時的廣東土糖,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走向衰落。“粵糖”的衰落提醒著后人,只有國家穩定、民族獨立,民族產業才有堅實的物質保障。【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首先,根據材料“20世紀初,洋糖的大舉進口,對土糖構成了降維打擊。從1923年到1932年,廣東每年約進口洋糖159.59萬擔,價值上千萬兩白銀。廣東土糖的市場地位則一落千丈,不僅出口大受影響,連省內的‘地盤’都大大縮減。”可得出論題:20世紀30年代“粵糖”的發展之路舉步維艱。其次,由材料“20世紀初,洋糖的大舉進口,對土糖構成了降維打擊。”可得出列強的商品輸出對“粵糖”造成巨大沖擊。結合洋糖的技術優勢可知,洋糖憑借其技術優勢,在生產效率和質量上遠超廣東土糖。由材料“從1923年到1932年,廣東每年約進口洋糖159.59萬擔,價值上千萬兩白銀。廣東土糖的市場地位則一落千丈,不僅出口大受影響,連省內的‘地盤’都大大縮減。”及所學可得出洋糖大規模進口,迅速占領市場,使得“粵糖”不僅出口大受影響,連省內市場也被大幅擠壓。結合日軍侵華戰爭的影響可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給“粵糖”帶來毀滅性打擊。抗日戰爭使得中國社會動蕩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由材料“千萬蔗農由此斷了生計,只能在蕭條中苦苦煎熬。”及所學可知,甘蔗種植面積大幅減少,糖廠生產停滯,運輸線路被破壞,使得“粵糖”的生產和銷售體系幾乎崩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這樣的困境下,“粵糖”行業雖努力抗爭,但成效甚微。“粵糖”的艱難處境也反映出當時中國民族產業的普遍困境。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粵糖”的遭遇激勵著后人,說明只有實現民族獨立,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增強國家實力,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保護和發展民族產業。首先,根據材料“1934年,馮銳赴菲律賓考察,歸國后向當時主政廣東的陳濟棠提出了‘復興廣東糖業三年計劃’。三年計劃完成時,全省可建設糖廠8家,每日產糖約1.5萬擔,與洋糖在市場上一爭高下。”及所學可得出論題:20世紀30年代“粵糖”的發展出現短暫繁榮。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影響;政府大力鼓勵實業發展的措施;改訂新約運動的影響;馮銳等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海外市場發展經驗的借鑒;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等方面闡述說明。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這一時期“粵糖”的發展為后來民族工業的崛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粵糖”的命運說明只有在實現民族獨立的前提下,民族工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根據材料“從1923年到1932年,廣東每年約進口洋糖159.59萬擔,價值上千萬兩白銀。廣東土糖的市場地位則一落千丈,不僅出口大受影響,連省內的‘地盤’都大大縮減。千萬蔗農由此斷了生計,只能在蕭條中苦苦煎熬。”及所學可得出論題:近代“粵糖”的發展遭遇重重困境而走向低迷。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影響;廣東地區淪為日本占領區的影響;甘蔗種植面積銳減;官僚資本對民族工業的擠壓等方面闡述說明。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粵糖”的發展每況愈下。曾經輝煌一時的廣東土糖,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走向衰落。“粵糖”的衰落提醒著后人,只有國家穩定、民族獨立,民族產業才有堅實的物質保障。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