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練習(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練習(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

資源簡介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練習
一、單選題
1.交通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1896年3月 20 日光緒皇帝批準正式開辦國家郵政,下令所有商埠西方人私自設立的“書信館”必須在1897年2月2日之前關閉。據此判斷( )
A.標志著民間通信機構的出現 B.國家郵政推動了中日甲午戰爭
C.關閉書信館維護了國家權益 D.書信館不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
2.如圖是近代中國京漢鐵路與沿線鐵路工人工會分布圖,據此可知,近代京漢鐵路( )
A.抑制了鐵路沿線城市化 B.成為溝通南北的大動脈
C.體現出半殖民地化特征 D.推動民主革命力量發展
3.中國最早的火車出現在1876年,由英國商人杜蘭德在吳淞鐵路試運行。隨后,清政府也開始修建鐵路,如京奉鐵路和滬寧鐵路等。1901年,第一輛汽車由匈牙利人李恩時引入中國。晚清鐵路、公路運輸的發展( )
A.加強了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 B.由洋務運動積極推動
C.有助于傳統經濟結構的變動 D.促進了維新思想傳播
4.西方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中國古代也有“處處有路透長安”的諺語。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
A.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 B.長安城的設計借鑒了羅馬城市布局
C.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文化的交流 D.長安和羅馬之間交通網絡密集
5.宋元以降,孝感因地處江漢平原北端、澴水與長江交匯處,逐漸發展為南北商貿中轉重鎮。據史書記載:“商賈多聚于澴川,米糧、布帛、竹木之屬,自襄陽、德安而下,皆集散于此。”至明清時期,孝感已形成“五街十八巷”的集鎮格局,并出現專營湖廣稻米、安陸棉布的專業市街。古代孝感集鎮興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陸交通節點推動跨區域商品流通
B.江漢平原農業精耕細作提供充足商品
C.官府為征收賦稅刻意扶持商業市鎮
D.明清移民潮帶來人口與手工業技術
6.下圖為某興趣小組搜集整理的明清時期臨清州(位于現山東聊城市)的資料。據此判斷,最符合該小組研究結論的是( )
“兵民雜集,商賈萃止,駢檣列肆,云蒸霧澹,而其地遂為南北要沖,巋然一重鎮矣”。 “與京津江浙互通有無,可得風氣之先”。 商船和其他船只南來北往,途經臨清,“商賈輻輳”“市肆轂擊”。
A.大運河推動城市的發展 B.集鎮壯大促進專業分工
C.長途貿易加快資本集聚 D.地理環境影響文化習俗
7.20世紀20年代,“蓋天津市發展之趨勢,其初圍繞舊城,繼則沿河流,復次則沿鐵道線,自有電氣事業,則沿電車道而發展”。這說明當時( )
A.城市化進程受制于交通運輸 B.天津交通發展水平領先全國
C.電車成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 D.交通進步深刻改變城市發展
8.敖倉遺址是秦代重要戰略糧倉,位于黃河與鴻溝交匯處,利用水路轉運關中及北方邊軍。漢初仍沿用,《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載“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可見其規模。這一變化( )
A.加重了民眾賦役負擔 B.增強了國家經濟調控能力
C.將救災權收歸于中央 D.促進社會救濟方式多樣化
9.下面是咸豐年間(1851—1861年)由廣東順德縣(今順德區)因貨運而開通的前往各市鎮及縣內的水路航線數量統計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珠三角部分區域( )
A.市鎮經濟外向化 B.城市化進程加快
C.貨運貿易網絡化 D.傳統農業商品化
10.1880年,直隸總督劉銘傳奏請修建鐵路,他在奏折中指出:中國幅員遼闊,邊境防不勝防,只有修筑鐵路,使南北東西呼吸相通,遇事時“無征調倉皇之慮,無轉輸艱阻之虞,從此裁兵節餉,并成勁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由此可見,劉銘傳主張修筑鐵路意在( )
A.完善交通 B.開展洋務 C.鞏固國防 D.節約軍費
11.1902年,英國謀求滇緬鐵路修筑權,清政府根據相關條約“中國日后在云南修筑鐵路……應由中英兩國協商辦理”予以拒絕,云南地方人士則倡議成立滇蜀鐵路公司,向清廷請愿。這說明( )
A.貿易糾紛影響中英經濟聯系 B.英國力圖擴大對華商品傾銷
C.中國官民積極維護國家權益 D.近代中國外交轉型受到沖擊
12.甲午戰敗后,張謇在《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中提到:“若地勢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業,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達;風俗之陋,靡不盡除” 。這表明( )
A.中國社會的發展亟待加快鐵路建設 B.收回鐵路利權已成為社會共識
C.社會移風易俗取決于交通條件改善 D.實業救國思潮推動了交通發展
13.《明史·河渠志》記載:“永樂初,命宋禮等治會通河……自臨清抵淮安,綿延三百余里,引汶水濟運。又開沙河、賈魯河,分水灌田,使舟楫通行無阻。陸路則設急遞鋪、馬站,凡軍國要務,日夜兼程,五日可抵京師。”這反映了明代交通發展的特點是( )
A.漕運純靠天然河道 B.永樂朝根治漕運隱患
C.建立水陸聯運網絡 D.明代漕運以海運為主
14.20世紀初,滬寧線建成通車后,“凡往來上海南京間者,莫不樂就火車,即如往嘉興、蘇州、無錫等處,亦皆以火車為便。”據此可知( )
A.交通方式變革影響社會生活 B.鐵路運輸取代傳統水運方式
C.城市間經濟聯系被嚴重削弱 D.新式交通工具助推城市發展
15.19世紀70年代,汽船迅速取代帆船成為海洋貿易的主角,很多港口擁有大批吊車、集裝箱、貨棧、標準的加煤碼頭和煤倉、密集的鐵路網、大量的裝卸工人以及管理整個綜合體的“港務局”。這( )
A.導致國際貿易格局發生根本改變 B.使東方從屬西方的殖民體系形成
C.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 D.是西方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
16.古代羅馬國家筑路的成就是舉世聞名的。羅馬廣場的黃金路標,刻有帝國主要城市的名字以及它們同羅馬的距離,象征著世界上的一切道路都匯合到這里。總里程逾12萬公里,構建起龐大的道路體系。這一道路體系( )
A.促進了羅馬海外貿易的發展 B.為羅馬帝國擴張提供便利
C.引發羅馬帝國內部區域沖突 D.主要服務于羅馬貴族出行
二、非選擇題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與比利時電車電燈公司簽訂合同,規定“天津電車電燈公司”獲準壟斷經營天津的電車與電燈,經營期限50年。公司董事會由6人組成,其中外國董事3人。1906年2月,天津第一條電車線路開通,為市民的日常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但對于居住生活在城區的居民,尤其是因為電車開道被迫拆遷的當事人和交通運輸從業者來說,這種突如其來的被動改變則充滿了挑戰、恐懼與屈辱。于是,伴隨著電車的興建和運營,抗議與抵制也此起彼伏,富商士紳、知識階層、苦力群體群起攻之。“與電車公司對峙成為在地域內獲得政治威信的保證”,并催生了地域社會中愛國反帝的集體主義與民族主義,成為地方政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變為新興政客崛起的政治資本與“作秀工具”。
——摘編自任吉東《從交通工具到“政治工具”:晚清電車與天津城市社會》
材料二 20世紀20——30年代的天津,電車已經是社會中下層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公交車”。電車的出現促使天津城的發展重心由舊城及河流沿岸向電車沿線轉移,“蓋天津市發展之趨勢,其初圍繞舊城,繼則沿河流,復次則沿鐵道線,自有電氣事業則沿電車道而發展”。民國以后,隨著連接租界與老城區的電車網絡的形成,城市商業投資大量向電車軌道沿線轉移。快捷的公共交通使得人們的居住地點和工作、娛樂地點在空間上的分離成為可能,在海河東岸和租界邊緣形成了城市工業區,企業工人和職員有相當一部分居住在老城區或租界,電車等城市公共交通成為他們每天上下班所依賴的交通工具。
——摘編自劉海巖《電車、公共交通與近代天津城市發展》
(1)根據材料一,概括晚清天津電車發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電車對近代天津城市發展的影響。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所建的直道及連接各地的馳道,已將全國聯系在一起,兩漢時又進一步擴展。其中重要的有:飛狐道,建于東漢初,自今山西大同市附近,經河北蔚縣一線伸延,當時主要是為防御匈奴、烏桓連年擄擾而建;褒斜道為沿褒水、斜水而建,成為陸路入蜀的主要通道;西南的五尺道,在漢武帝時不斷地拓修。陸路交通網中最為著名的,當是舉世矚目的“絲綢之路”。
——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
材料二 隋朝時,關隴地區的農業生產衰退,而江南地區經過東晉、南朝二百七十多年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卻成為富饒之區。隋王朝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必須把南方的經濟重心與北方的政治軍事重心聯系起來,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溝通南北的運河大工程,就是在這種新的客觀形勢下進行的。
——摘編自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
材料三 元廷出于政治與軍事上的考慮,在全國,東及于黑龍江乃至混同江口的奴兒干,西北及于謙州與乞兒吉思,西南遍及金齒、大理、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諸處,設立驛站。陸有馬站,水有水站。上宣朝廷之敕命,下速邊徼之警報,俾天下流通而無滯。使節萬里往來,可計日而至。梯航必達,海宇會同。
——摘編自《元史》等
(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交通建設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貢獻。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物浦自1207年建城之初,碼頭數量就很少,相關設施也不足,海上交通工具也十分落后,公路和水路的運輸能力也不足,突出的經濟成就僅局限于一些低水平的手工業和短途的沿海貿易。新航路的開辟、光榮革命的發生使利物浦走向繁榮。18—19世紀,以港口體系為核心的河運和鐵路網絡相繼形成,進一步推動了利物浦經濟的騰飛,并引發了英國社會一系列連鎖反應。
——摘編自張思《16—19世紀利物浦經濟研究》
材料二 近代英國交通建設經歷了困局、初步緩解、全面改善和加速推進的復雜演變過程,展現了英國自16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治理變革和突破的歷史進程,推動了交通強國的形成。16、17世紀,英國城鎮人口數量和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水陸交通需求劇增,導致既有交通養護機制不堪重負。18世紀下半葉收費公路的普及進程加快,倫敦、英國中西部和北部的大城市及其周邊道路先后成為收費公路。1830年通車的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預示著英國進入鐵路新時代。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直接催生了1832年的議會改革。
——摘編自沈琦《從“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國建設交通強國的歷史進程》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建設交通強國的積極影響。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交通建設與國家治理的關系。
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注:
中東鐵路:原名東清鐵路,俄國建成于1903年。
南滿鐵路:日俄戰爭后,沙俄把東清鐵路南滿支線的長春至大連段轉讓給了日本。這段缺路改稱為南滿鐵路。
北寧鐵路:清政府于1881年動工,1912年全線通車。
京綏鐵路:北京至包頭,其中北京至張家口段也叫京張鐵路,京張鐵路由清政府建成于1909年,總工程師為詹天佑。
津滬鐵路:南京浦口以北段稱津浦鐵路,津浦鐵路全線于1908年開工建設,1912年通車。
膠濟鐵路:德國修建,于1904年全線通車。
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史的相關知識,圍繞“鐵路·縮影”自擬論題并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A A A D B A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C A C B
1.C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896年國家郵政開辦,關閉西方人私自設立的“書信館”,這一舉措使中國收回了郵政主權,有利于維護國家權益,C項正確;國家郵政是官方機構,題干未涉及民間通信機構的信息,排除A項;甲午戰爭1894年就已爆發,1896年國家郵政開辦在其之后,推動甲午戰爭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從下令關閉西方人私自設立的“書信館”可推斷,其是對公眾開展郵寄業務的,排除D項。故選C項。
2.D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京漢鐵路沿線分布著眾多工會,各地工會的成立促進了京漢鐵路沿線工人運動的發展,工人運動的發展推動近代民主革命力量發展,D項正確;中國傳統的交通城市沿運河分布,圖中鐵路的發展催生出一批沿線城鎮,表明京漢鐵路推動了城市化,排除A項;京漢鐵路在當時確實是溝通南北的大動脈,但不符合圖片主題,排除B項;京漢鐵路是我國自主修建的第一條南北干線,材料及圖中也沒有列強操控京漢鐵路的信息,無法體現半殖民地化特征,排除C項。故選D項。
3.C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背景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吳淞鐵路的試運行推動了中國鐵路事業的現代化進程,汽車引入中國推動公路運輸的發展,有助于傳統經濟結構的變動,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晚清時期的鐵路和公路運輸發展,并未顯著加強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相反,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勢力的增長,并加劇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斗爭,排除A項;1895年甲午戰敗標志洋務運動破產,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維新思想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而且1898年維新變法已經失敗,所以與鐵路、公路運輸的發展無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
4.A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羅馬。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長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中國古代的交通和商業中心;羅馬則是羅馬帝國的都城,也是地中海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由此可見,這兩個城市在各自帝國中處于交通中心地位,A項正確;長安和羅馬的城市布局有很大的不同,此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雖然描述了古代商路的作用,但這兩句諺語主要強調的是長安和羅馬作為交通網絡的中心,而不是東西方文化交流,排除C項;這兩句諺語分別描述的是羅馬和長安各自的情況,而不是兩地之間的交通網絡密集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
5.A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元以來(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孝感的地理位置(長江與澴水交匯)使其成為連接南北的水陸要沖,直接促成跨區域商品流通。材料中“商賈聚集”“集散于此”均指向交通對商貿的驅動作用,此為核心原因,A項正確;雖然江漢平原農業發達,但題干未提及孝感本地是農產品生產中心,反而強調其作為中轉站的功能,排除B項;歷史上政府雖可能間接影響市鎮發展,但材料未提任何官府政策扶持的表述,且孝感的興盛更依賴自然地理優勢,非人為干預結果,排除C項;移民潮可能促進局部發展,但題干明確孝感在宋元時期已開始興起,而移民潮主要影響明清以后的規模擴張,非根本動因,排除D項。故選A項。
6.A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臨清州作為“南北要沖”“商賈萃止”“商船南來北往”,均指向其地理位置對商貿活動的重要作用,再結合所學可知,臨清的崛起與大運河(會通河)的開通密切相關。元代會通河開通后,臨清因漕運繁榮,成為明清時期的“天下第一碼頭”,印證了運河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A項正確;題干突出交通樞紐地位帶來的商業繁榮,未涉及專業分工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促進專業分工”的結論,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臨清州與京津、江浙的貿易頻繁,但材料未直接體現資本積累過程,且其繁榮的主因仍在于運河的交通功能,排除C項;題干主要涉及臨清的崛起與大運河的關系,未涉及文化習俗的變遷,也無法得出地理環境對文化習俗的影響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
7.D
【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繼則沿河流,復次則沿鐵道線,自有電氣事業,則沿電車道而發展”說明天津的發展受益于交通的發展,這說明交通的進步促進了城市布局的變化,并由此深刻影響了天津城市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天津交通發展的信息,但沒有說明城市化進程受制于交通運輸,排除A項;材料沒有就交通發展水平方面進行對比,所以無法得出天津交通發展水平領先全國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沒有交通工具方面的對比,所以無法得出電車成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
8.B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敖倉從秦代作為重要戰略糧倉,利用水路轉運物資給關中及北方邊軍,漢初仍沿用,強調其在國家物資轉運方面的重要性及延續性。敖倉作為重要的轉運糧倉,從秦到漢沿用,國家能夠更好地調配物資,增強了國家經濟調控能力,B項正確;題干未提及敖倉使用與民眾賦役負擔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題干沒有關于救災權相關內容,排除C項;題干主要說的是敖倉的轉運功能,和社會救濟方式多樣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9.A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推斷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晚清(中國)。據材料可知,順德縣與周邊城市之間以及縣內存在較多的水路航線,這表明順德縣內的商品可以便捷地銷往外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珠三角地區部分區域市鎮經濟外向化,A項正確;雖然航線的數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僅憑航線數量無法直接推斷城市化進程加快,排除B項;雖然這一區域有眾多的水路航線,但僅憑航線數量并不能得知貨運貿易網絡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任何與傳統農業相關的信息,由此無法得出傳統農業商品化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
10.C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0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劉銘傳在奏折中強調中國地域廣大,邊境防御困難,而修筑鐵路能讓南北東西聯系緊密,在遇到事情時可避免征調軍隊和出現物資轉輸的困難,還能裁兵節餉,讓軍隊更有戰斗力,這主要是從軍事和國防的角度考慮的,其主要意圖是鞏固國防,C項正確;完善交通是客觀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中強調修筑鐵路服務于軍事,并非開展洋務運動,排除B項;從劉銘傳的奏折內容來看,節約軍費是修筑鐵路的附帶效果,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
11.C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2年(中國)。據材料“清政府根據相關條約條款......予以拒絕,云南地方人士則倡議成立滇蜀鐵路公司”可知,面對英國企圖擴大在華侵略活動之際,清廷與云南地方人士紛紛采取措施抵制,這說明中國官民積極維護國家權益,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官民抵制英國侵略,不能體現出中英貿易糾紛,排除A項;英國掠奪筑路權屬于資本輸出,沒有體現出英國對華商品傾銷等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表明清廷利用國際法規維護自身權益,這屬于清廷外交近代化的具體表現,“外交轉型受到沖擊”是對材料信息的錯誤解讀,排除D項。故選C項。
12.A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甲午戰爭后(中國)。根據材料“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業,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達;風俗之陋,靡不盡除”并結合所學可知,張謇強調鐵路建設對經濟發展、政令通達、移風易俗的關鍵作用,反映出甲午戰敗后中國社會亟需通過鐵路建設實現自強,A項正確;“收回鐵路利權”在材料中未提及,且“社會共識”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移風易俗取決于交通改善”表述過于絕對,材料僅強調鐵路的促進作用而非唯一條件,排除C項;“實業救國思潮推動交通發展”是背景原因,但材料直接體現的是鐵路建設的緊迫性,而非思潮與交通發展的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
13.C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朝時期,水運承擔經濟功能(漕糧運輸與農田灌溉),陸運服務于政治軍事需求(信息傳遞與緊急調兵),二者形成互補,由此可見,明代交通發展的特點是建立水陸聯運網絡,C項正確;材料明確提及“引汶水”“開沙河”等人工工程,說明漕運依賴人工干預,而非單純天然河道,排除A項;永樂朝僅局部優化漕運路線(如避開黃河險段),但漕運的根本隱患(如黃河泛濫、河道淤塞)在明清兩代長期存在,未被“根治”,排除B項;明代漕運以河運為主(如會通河、淮河航線),海運僅在特殊時期(如靖難之役)輔助使用,且材料未提海運,排除D項。故選C項。
14.A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的中國。材料表明鐵路鋪設后,輪船營業衰落,人們出行更傾向于火車,這體現了交通方式變革對民眾出行方式的影響,A項正確;“取代”一詞過于絕對,材料只是說輪船營業受影響,并非被完全取代,排除B項;鐵路的發展實際上加強了城市間的經濟聯系,而非削弱,排除C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交通方式變革對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并非單純說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A項。
15.C
【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70年代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隨著汽船的發展,載貨量上升,港口設施逐步完善,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貿易聯系,使得商品、人員資本等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更加便捷,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C項正確;國際貿易格局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汽船的發展未使其發生根本改變,仍是以歐美等國為主導的,排除A項;殖民體系形成形成的時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主要是從新航路的開辟到工業革命前,對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暴力掠奪和不平等貿易,排除D項。故選C項。
16.B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時期。根據材料可知,羅馬道路體系以軍用公路為核心,連接帝國各省,極大地提升了軍隊機動性和后勤保障能力,有利于快速鎮壓叛亂、鞏固邊疆并推進擴張戰略,B項正確;道路網絡主要為軍事和行政目的服務,題干未提及海外貿易相關功能,且陸路運輸對海外貿易影響有限,排除A項;完善交通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控制,有利于地方穩定而非加劇沖突,排除C項;軍用公路首要功能是軍事而非民用,貴族出行與題干強調的軍事屬性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7.(1)特點:起步較晚;受列強控制。帶有殖民色彩;受多種勢力阻擋,發展艱難;與政治掛鉤、成為具備多重功能的“政治工具”。
(2)影響:改變了天津城市的空間發展模式;影響了城市的商業分布格局:促進了城市空間的擴展和功能分區的形成: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城市觀念的變化。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一“1904年”可以得出起步較晚;根據材料一“清政府與比利時電車電燈簽訂合同”“公司董事會由6人組成,其中外國董事3人”可以得出受列強控制,帶有殖民色彩;根據材料—“抗議與抵制也此起彼伏……群起攻之”可以得出受多種勢力阻擋,發展艱難;根據材料一“成為地方政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變成新興政客崛起的政治資本與‘作秀工具’”可以得出與政治掛鉤,成為具備多重功能的“政治工具”。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二“電車的出現促使天津城的發展重心由舊城及河流沿岸向電車沿線轉移”可以得出改變了天津城市的空間發展模式;根據材料二“民國以后,隨著連接租界與老城區的電車網絡的形成,城市商業投資大量向電車軌道沿線轉移”可以得出影響了城市的商業分布格局;根據材料二“快捷的公共交通使得人們的居住地點和工作、娛樂地點在空間上的分離成為可能,在海河東岸和租界邊緣形成了城市工業區”可以得出促進了城市空間的擴展與功能分區的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電車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城市觀念的變化。
18.(1)特點:歷史悠久;不斷拓展;用途多樣;區域聯通;形式多樣;范圍廣闊;形成網絡;地位重要。
(2)貢獻:構筑全國交通網絡,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促進不同地區經濟往來,推動南北物資交流;加強了邊疆地區與內地聯系,促進民族交融,增進民族認同;提升了國家軍事防御能力。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據材料一“秦代所建的直道及連接各地的馳道,已將全國聯系在一起”可知,歷史悠久;據材料一“兩漢時又進一步擴展”、材料二“隋朝時……”、材料三“元廷出于政治與軍事上的考慮……”可知,不斷拓展;據材料一“飛狐道……主要是為防御匈奴、烏桓連年擄擾而建;褒斜道……陸路入蜀的主要通道;西南的五尺道……陸路交通網中最為著名的,當是舉世矚目的‘絲綢之路’。”、材料二“隋王朝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必須把南方的經濟重心與北方的政治軍事重心聯系起來”、材料三“元廷出于政治與軍事上的考慮”可知,用途多樣;據材料一“自今山西大同市附近,經河北蔚縣一線伸延”、材料二“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材料三“俾天下流通而無滯”可知,區域聯通;據材料一“陸路交通網”、材料二“溝通南北的運河大工程”、材料三“陸有馬站,水有水站”可知,形式多樣;據材料一“自今山西大同市附近,經河北蔚縣一線伸延”、材料二“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材料三“在全國,東及于黑龍江乃至混同江口的奴兒干,西北及于謙州與乞兒吉思,西南遍及金齒、大理、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諸處,設立驛站”可知,范圍廣闊;據材料一“陸路交通網”可知,形成網絡;據材料三“使節萬里往來,可計日而至。梯航必達,海宇會同。”可知,地位重要。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貢獻:據材料一“飛狐道,建于東漢初,自今山西大同市附近,經河北蔚縣一線伸延,當時主要是為防御匈奴、烏桓連年擄擾而建;”可知,提升了國家軍事防御能力;據材料一“褒斜道為沿褒水、斜水而建,成為陸路入蜀的主要通道;”可知,加強了邊疆地區與內地聯系,促進民族交融,增進民族認同;據材料二“隋王朝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必須把南方的經濟重心與北方的政治軍事重心聯系起來,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可知,促進不同地區經濟往來,推動南北物資交流;據材料三“元廷出于政治與軍事上的考慮,在全國,東及于黑龍江乃至混同江口的奴兒干,西北及于謙州與乞兒吉思,西南遍及金齒、大理、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諸處,設立驛站”可知,構筑全國交通網絡,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19.(1)積極影響:有力地促進了英國社會經濟變革和工業化;加速了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英國的貿易格局和人口分布;為英國崛起奠定了基礎;引領歐洲、世界交通的變革和發展。
(2)關系:交通建設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交通建設的支持;交通能力的提升助推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的英國。積極影響:根據“18—19世紀,以港口體系為核心的河運和鐵路網絡相繼形成,進一步推動了利物浦經濟的騰飛,并引發了英國社會一系列連鎖反應”可知,有力地促進了英國社會經濟變革和工業化;為英國崛起奠定了基礎;根據“利物浦自1207年建城之初,碼頭數量就很少,相關設施也不足”可知,交通強國的建設改變了利物浦的城市基礎設施,加速了英國的城市化進程;結合所學可知,利物浦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密切了它與英國國內外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英國的貿易格局,同時作為新興的城市,大量人口涌入利物浦,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改變了人口分布;結合所學還可從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方面進行分析:引領歐洲、世界交通的變革和發展。
(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英國。關系:根據“近代英國交通建設經歷了困局、初步緩解、全面改善和加速推進的復雜演變過程,展現了英國自16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治理變革和突破的歷史進程,推動了交通強國的形成”可知,交通建設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18世紀下半葉收費公路的普及進程加快,倫敦、英國中西部和北部的大城市及其周邊道路先后成為收費公路。1830年通車的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預示著英國進入鐵路新時代。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直接催生了1832年的議會改革”可知,交通建設帶來了財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交通建設的支持。
20.論題:近代鐵路的修建是列強侵略中國的縮影。
闡述:甲午中日戰爭以后,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與此同時,列強在中國進行鐵路投資作為掠奪中國利權、奴役中國人民的手段。近代中國如中東鐵路、南滿鐵路、膠濟鐵路的修建,是俄國、日本、德國等列強通過鐵路達到掠奪中國資源、控制中國政治、輸出本國資本的利益要求,鐵路成為列強控制中國的工具。列強在華修筑鐵路,加深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控制,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清政府為此制定積極的鐵路政策,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近代鐵路的修筑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縮影,體現了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歷程。
【詳解】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本題考查中國近代鐵路的修筑。首先,閱讀材料,材料主要涉及近代清政府自主修建或者列強在中國修建的一些鐵路。如果從列強在中國修建鐵路的目的和影響的角度擬定論題,可以擬定論題為:近代鐵路的修建是列強侵略中國的縮影。其次,結合具體史實論證列強在中國修建鐵路的背景、目的、表現、影響及清政府的應對及其影響。具體而言,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進行鐵路投資作為掠奪中國利權、奴役中國人民的手段。中東鐵路、南滿鐵路、膠濟鐵路的修建,體現列強掠奪中國資源、控制中國政治、輸出本國資本的利益要求。列強在華修筑鐵路,加深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控制,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清政府為此制定積極的鐵路政策,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最后作總結,強調近代鐵路的修筑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縮影,體現了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歷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江县| 万全县| 米林县| 南昌市| 密云县| 喜德县| 阜新市| 开化县| 武安市| 肥乡县| 鹤岗市| 循化| 嵩明县| 兴国县| 阳谷县| 通榆县| 云龙县| 长泰县| 卢龙县| 昆明市| 九江市| 澄江县| 潞西市| 抚顺县| 文安县| 安福县| 阿拉善右旗| 报价| 饶阳县| 正宁县| 玉溪市| 重庆市| 陕西省| 化州市| 阜阳市| 阿拉尔市| 镇康县| 固阳县| 阳春市| 鄂尔多斯市| 夏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