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 練習一、單選題1.王世貞在給《本草綱目》作序時寫道:“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據此可知( )A.中醫形成精深的理論體系 B.中醫受到理學影響C.中醫注重醫學傳承與發展 D.中醫重視臨床實踐2.源遠流長的中醫藥學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下列中醫藥成就敘述正確的是( )①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②東漢醫學家張仲景著成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③唐朝醫學家孫思邈總結前代經驗,著成臨床百科全書《唐本草》④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著成中藥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14世紀時,西歐從事農業勞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很多耕地荒廢。西歐當時這種情況的發生緣于( )A.城市日漸興起 B.疫病傳播肆虐 C.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D.莊園經營模式的調整4.2011年,中國古代一部醫書入選《世界的記憶》名錄,它闡明了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是一部重要的基礎理論著作。這部醫書是( )A.《黃帝內經》 B.《傷寒雜病論》 C.《千金方》 D.《本草綱目》5.下表中的史料能夠說明,西漢時期( )史料 史料出處“高后(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遣將軍隆慮侯灶擊之。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隃領。歲馀,高后崩,即罷兵” 《史記·南越列傳》“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 《史記·樂書》漢文帝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晁錯在答對文帝策問時說,“陰陽調,四時節,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五谷熟襖,孽滅,賊氣息,民不疾疫” 《漢書·晁錯傳》A.人們對疫病發生原因有所認識 B.季節更替使疫情頻繁發生C.疫病流行引起時人的高度重視 D.帝王失道與疫情存在關聯6.《三國志》記載,華佗“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舍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當病結積在內,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因破取。”這說明漢代醫學( )A.理論體系獨具特色 B.形成了完善的手術技術C.醫療水平精確復雜 D.浸潤了儒家文化價值觀7.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 )序號 史實 結論① 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 啟發屠呦呦團隊分離出防治瘧疾的青蒿素② 隋建立后,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 利于政府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政府征發賦役③ 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召開由教士、貴族和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 標志法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④ 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揭開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975年,宋太祖下詔“商人以生藥度嶺者免算”,使得嶺南“始知方藥”;又因“瓊州言俗無醫,民疾病但求巫祝,詔以《方書》、《本草》給之”。宋真宗將《四時攝生論》等醫書“賜授任廣南臣僚”,并要求嶺南地方官員積極向民眾傳播醫藥知識。上述舉措旨在( )A.推動當地移風易俗 B.踐行儒家民本理念C.促進嶺南醫學發展 D.增強民眾國家認同9.唐代的刺史,掌“閱丁口,務知百姓之疾苦”。百姓疾苦有很多方面,而疫病帶來的疾苦是其中的一種。唐代刺史下屬功曹長官,職掌禎祥和醫藥,州下有醫藥博士,“以百藥救民疾病”。據此可知,唐代( )A.基層醫藥管理體系已相當完善 B.民間醫療資源匱乏依賴官府救助C.朝廷重視民間疾苦與疫病防治 D.疫病防治成為地方官員首要職責10.1841年,英國醫生雒維廉評價中醫:“不能這樣推斷,中國人在醫學問題上的所有意見都僅僅是胡說,他們已經非常仔細地檢驗了疾病的本質和起因,一些用于控制傳染病的規則和觀念是決不能被輕視的。”以下可以提供佐證的史實有( )①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療效②古代地方官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以防治疫病③明末吳有性提出“癘氣”治病說,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④中國古人為防治天花,發明了牛痘接種法A.①② B.① C.②③ D.③④11.《黃帝內經》提出的“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理論基石,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的動態平衡;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確立“辨證論治”原則,開創中醫臨床診斷新范式;唐代孫思邈編撰《千金方》,系統整理前代醫方并收錄外來藥物知識;宋代官修《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推動中藥制劑標準化,成為后世藥典典范。這反映了中醫在古代的發展( )A.依賴經驗積累,缺乏理論創新 B.受佛教、道教思想影響顯著C.理論體系逐步完善,兼具傳承開放 D.以藥學研究取代臨床醫學12.黑死病肆虐歐洲后,歐洲社會經歷了深刻的醫學觀念變革。這場瘟疫導致約2500萬人口死亡,動搖了中世紀“上帝懲罰”與“瘴氣致病”的傳統認知。幸存的醫生和學者開始系統研究流行病傳播規律,例如威尼斯醫生在1436年首次建立隔離檢疫制度,要求疑似患者居家隔離40天;佛羅倫薩市政當局則頒布《公共衛生法令》,規定垃圾必須集中焚燒、污水需經管道排放。這一轉變推動了( )A.化學療法取代傳統草藥治療 B.公共衛生觀念的萌芽與早期實踐C.中世紀醫院模式的全面革新 D.傳統瘴氣致病理論被推翻13.東漢時期,政府設立“方丞”專管醫方,太醫令負責宮廷醫療事務,同時民間醫學傳承體系逐漸形成,如名醫華佗“游學徐土,兼通數經”。該現象說明東漢時期( )A.政府重視管理并推動醫學發展 B.科技與工藝水平取得顯著進步C.大一統政治格局保障社會安定 D.民間醫學與名醫實踐成為主流14.1941年,邊區醫院、衛生所、衛生人員訓練班等積極為老百姓醫病,還下鄉治療與宣傳。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合作,開展群眾衛生運動,邊區召開衛生防疫會議、舉行衛生展覽會,邊區參議會通過相關提案,衛生運動隨之興起。這一系列舉措表明當時邊區( )A.醫療衛生體系已十分完善 B.旨在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C.重視改善民眾的健康狀況 D.實現醫療資源的均衡分配15.近代以來,中國不同階層對中西醫的認識存在差異。閱讀下表,據此可知( )對中醫的看法 對西醫的看法李鴻章 認為中西醫有別,希望“合中西之說而會其通”。 肯定西醫考試錄取醫生,精于解剖。嚴復 批判中醫理論基礎不科學,如陰陽五行學說缺乏實證依據。 推崇西醫的科學性和實證精神,認為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等基礎學科扎實。普通民眾 對中醫較為熟悉和信任,被視為傳統治病救人的方法。 對西醫的認識逐漸增加,但存在一定的疑慮和排斥。①嚴復批判中醫臨床理論基礎缺乏實證依據②李鴻章認為中醫有與西醫融合發展的機遇③普通民眾仍傾向于傳統中醫醫療方式治病④近代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很難促進中國進步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16.唐朝李珣(855—930)古代著名藥學家,是定居于中國的波斯商人后裔。李珣以個人之力量廣泛匯輯百余種海外藥物,上百次地引用四十余種前人著作,并在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深化所著的《海藥本草》。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該書是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B.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C.該書集唐朝中藥學知識之大成 D.藥物主要經陸路入唐朝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代巢元方說得傳染病是感“乖戾之氣”所致,有其特殊病因。在此基礎上,明代著名醫家、《溫疫論》的作者吳又可總結成“戾氣”學說,指出“氣即是物,物即是氣”,敏銳地指出疫病病因可能是某種不可見的物質。在預防方面,華佗提出用屠蘇酒,葛洪提出用老君神明散,后來又有人提出常服藿香正氣散,唐宋時期廣泛應用香藥來預防疾病,明代流行焚燒蒼術來凈化空氣。明朝中期,預防天花的人痤接種術在民間出現,經過不斷發展,清朝將其引入宮廷,為皇宣成員種痘,還在許多地方推廣。明清時期形成了溫病學和瘟疫學體系,為臨床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理論指導。防控措施不斷完善。晉朝已經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清代宮廷中設“避痘所”隔離感染天花者,規定在隔離九日后親人才可探視。——摘編自鄭洪《中國歷史上的防疫斗爭》材料二 明治時代前期,日本各種疫病頻發,僅1886年一年間因霍亂死亡的人數就達108409人,超過了此后甲午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戰歿人口的總和(95080人)。疫病導致經濟凋敝、勞動力喪失,直接影響“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政策的實施,構建新式疫病防控體系成為明,治政府亟待解決的課題。在“文明開化”號召下,明治政府在疫病防治方面向歐美國家學習,利用近代醫學手段,在積極做好疫病治療的同時,建立疫病防控體系,改善生活環境,普及疫病相關知識,奠定了近代日本社會個人和公共衛生習慣的基礎。到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日本近代醫療衛生體系的不斷完善,疫病的分類更加細致,人們開始接受科學衛生知識,同時政府也加強了對海關檢疫的力度。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因疫病死亡的人數明顯減少。——摘編自權彤、石濤《近現代日本的疫病與防治管理制度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古代在防疫領域取得的成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防疫取得成效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有隔離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有防治傳染病的法律條文。兩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環境和疫病之間的關系,充分發動民間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種痘預防天花,已受到廣泛的注意。據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記載:“種痘法起于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寧國府太平縣”,并“由此蔓延天下”。清代醫學著作《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十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來,人痘接種法傳到歐亞各國。1769年,英國醫生琴納在中國人痘接種法的啟發下,發明了牛痘免疫法。——摘編自《中國疫病史鑒》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進步的中國人”堅信“要救國,只有學外國”。當時中醫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術東藝,欺人圖利”。陳獨秀指出,中醫“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知識精英們“以科學的名義”對中醫的批判,最終釀成民國政府三次試圖廢除中醫的行動。隨著外國侵略進一步加劇,“傳統力量”反而漸漸顯現出真實價值,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醫與中國民族、身體、思想、文化系統的關聯逐漸緊密。錢穆認為,包括中醫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學文明,應該還能融化能開新”。——摘編自皮國立《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疫病防治的措施,并簡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知識精英對中醫學態度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末清初,中醫對于西方人而言是新穎且陌生的,誤解與批評不可避免,但總體而言是積極正面的。19世紀時,以美國傳教士為主的在華西方人卻站在了傳統中醫的對立面,認為中醫就是“迷信”“愚昧”的代名詞。1833年,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在其論著中指出,中醫沒有解剖學,對于人體生理構造一竅不通……除非基督教成為中國社會的基礎,在此之前中國不可能在文明方面取得進步。此時的傳教士認為東方各國處在“半文明”的陰影之下,亟須改造,所以他們試圖證明自己的優越,西方醫學自然也在其列。——摘編自趙洪娟劉芳婷《美國傳教士中醫觀變遷探蠡(1840~1949)》材料二 20世紀上半葉,在舊金山“唐人街”的中醫大夫,憑借精湛的醫術、精準的用藥和周到的服務吸引了眾多非華裔病患。為了招徠白人顧客,中藥店經常使用英文招牌并雇用翻譯,有的中醫館張貼了“妙手回春,分文不取”的英文脈診廣告。中醫界還敏銳抓住了美國白人中產階層女性這一目標受眾,推出了許多應對女性健康問題的廣告。在接受中醫治療后,許多當地民眾選擇信任中醫藥并對其療效贊不絕口。然而,20世紀中醫藥在美國的傳播并非一帆風順,直到1973年內華達州成為美國第一個批準針灸合法化的州。——摘編自毛和榮《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中醫藥在美國的傳播路徑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美國傳教士否定中醫學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中醫學在美國傳播的策略,并概括中醫學在美國的傳播對當代醫療文明的啟示。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傳統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們與疾病作斗爭、追求健康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已經成為世界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四部醫典》被列入了《世界記憶名錄》,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我國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制定《傳統醫學戰略2014-2023》,出版中醫藥名詞術語、針灸、推拿等標準,中醫藥逐漸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2024年5月在天津召開的數智賦能大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暨第四屆中醫藥國際發展大會上發布的“數智本草大模型”,讓傳統醫藥搭上數字快車。——摘編自《讓傳統醫藥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2024年12月5日新浪新聞根據材料和所學內容,圍繞“中醫中藥”擬定一個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A A C A D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A C D B1.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可知,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時,注重對古代醫學典籍的整理,體現了對古代醫學傳承,同時又對古代醫學典籍進行修改,體現了對古代醫學的發展,C項正確;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兩漢時期,排除A項;理學是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材料未涉及理學對中醫的影響,排除B項;中醫重視經驗總結,非臨床實踐,排除D項。故選C項。2.B【詳解】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黃帝內經》成書與戰國至西漢,奠定了中醫基礎理論,①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東漢張仲景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被后世譽為“醫圣”,②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明朝李時珍總結千百年來中醫藥學的經驗,著成《本草綱目》,這部著作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④正確;B項正確;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而非《唐本草》,③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3.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世紀(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14世紀,黑死病在西歐大規模爆發并迅速傳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導致從事農業勞作的勞動力急劇減少,排除B項;14世紀西歐城市發展程度有限,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強,不能成為勞動力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14世紀后期到15世紀初,且其發展初期對農業勞動力的影響并不顯著,主要是在商業和手工業領域有所體現,排除C項;莊園經營模式的調整通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會在短時間內造成農業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和耕地的大面積荒廢,排除D項。故選B項。4.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正向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可知,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以陰陽五行說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闡明了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A項正確;據所學,《傷寒雜病論》奠定的是中醫臨床學的基礎,并非“基礎理論著作”,排除B項;有著“臨床百科全書”之稱的《千金方》與“基礎理論著作”等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本草綱目》號稱“東方醫藥巨典”,并非“一部重要的基礎理論著作”,排除D項。故選A項。5.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據材料可知,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自然環境與疫病發生存在一定聯系,即人們對疫病發生的原因有所認識,A項正確;材料只提到了一次暑濕導致士卒大疫的情況,不能由此得出季節更替使疫情“頻繁發生”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中雖提及疫病,但沒有體現出時人“高度重視”疫病,排除C項;僅第一則材料中有關于帝王失道與疫情存在關聯的表述,排除D項。故選A項。6.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三國時期的中國。題干引文強調了華佗在治療疾病時的高超技藝。華佗在治療疾病時,用藥簡單有效,灸法和針法也只需一兩處即可奏效,甚至在需要手術時,也能通過麻沸散進行麻醉,然后進行手術治療。“不過數種”“一兩處”體現用藥、針灸的“精準”; 藥物、針灸、手術需不同知識技能體現在多種治療手段并存,對應“復雜”,題干全面反映了漢代醫學在技術多樣性和操作專業性上的成就,C項正確;漢代醫學確實有獨特理論,如《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學說,但題干強調實踐技術(方藥、針灸、手術),未涉及理論體系的構建,排除A項;華佗使用麻沸散進行手術是重大突破,但“完善”一詞過于絕對。漢代外科手術仍處于早期階段,材料僅提到個案,未證明技術系統化或普及,排除B項;儒家思想強調倫理秩序,與題干中的技術實踐無直接關聯,醫學受道家或陰陽家影響相對更多,排除D項。故選C項。7.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和世界。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工作者不斷整理中醫典籍,挖掘秘方驗方,開發中成藥制劑,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受到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關于青蒿抗瘧記載的啟發,從青蒿中分離出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對人類防止瘧疾發揮了巨大作用,①正確;隋朝的“大索貌閱”是分裂割據、重新統一后的措施,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利于政府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政府征發賦役,②正確;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召開由教士、貴族和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③錯誤;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④錯誤。A項正確,排除BCD。故選A項。8.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宋初期,政府重視向嶺南地區傳播醫藥知識,這一做法可增強民眾對朝廷的向心力與歸屬感,從而增強民眾國家認同,D項正確;移風易俗雖涉及改變嶺南巫祝治病的舊俗,但材料中政策的核心是中央政權主動向邊疆輸出文化資源,其根本目的是加強政治認同,而非單純改變風俗,排除A項;踐行儒家民本理念不是根本意圖,北宋統治者根本出發點是維護統治,排除B項;促進嶺南醫學發展是客觀影響,非主觀目的,統治者意在穩固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提及唐代刺史負責了解百姓疾苦,其中疫病是重點之一,且州級設置功曹長官和醫藥博士專門管理醫藥事務,說明朝廷通過設立官職、配置醫藥資源等措施關注民間健康和疫病防治,體現出對百姓疾苦的重視,C項正確;材料表明政府對民間疾苦與疫病防治的重視,未涉及基層醫藥管理體系發展情況,無法得出“基層醫藥管理體系已相當完善”的結論,排除A項;唐代官方可以為民間提供醫療資源,但只是對材料的片面理解,材料強調朝廷重視民間疾苦與疫病防治,排除B項;疫病防治成為地方官員的重要職責,而非“首要職責”,排除D項。故選C項。10.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古代(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記載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療效,為現代青蒿素的提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據,①正確;古代地方官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以防治疫病,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疫病的傳播,但不是醫學方面的,②錯誤;奠定中醫理論基礎的是《黃帝內經》等,明末吳有性提出 “癘氣” 治病說,是對中醫理論的發展,但不是奠定基礎,③錯誤。中國古人為防治天花,發明的是種痘術,牛痘接種法是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的,不是中國人發明的,④錯誤,因此B項正確;②③④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11.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可知準確時空范圍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醫從理論奠基(《黃帝內經》)到臨床實踐(《傷寒雜病論》)再到經驗總結與吸收(《千金方》),最后到標準化(《和劑局方》),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既有對前人理論的傳承(如《黃帝內經》的理論被后續沿用),也有創新(如“辨證論治”的提出)和開放(如吸收外來藥物知識),C項正確;材料明確提到陰陽五行學說、辨證論治原則等理論體系的構建,且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標志著中藥學的理論化、標準化,排除A項;雖然中醫歷史上可能受佛道思想滲透(如煉丹術與丹藥),但材料未提及具體關聯,排除B項;材料強調中醫發展中臨床與藥學并重(如《傷寒雜病論》屬臨床,《千金方》《和劑局方》屬藥學),不存在“取代”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2.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材料列舉的隔離制度、衛生法令等均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雛形,且明確強調其“預防群體”的核心特征,直接對應題干中“環境干預”的轉變。B項正確;化學藥物普及始于19世紀,傳統草藥仍是主流,且材料未涉及治療手段爭議,排除A項;中世紀醫院以宗教慈善為主(如修道院醫院),系統性改革發生在18—19世紀(如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與15世紀無關,排除C項;材料明確指出黑死病動搖了“瘴氣致病”這一傳統認知,但并未完全否定它(瘴氣理論仍部分存在直至19世紀細菌學興起),排除D項。故選B項。13.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政府設立‘方丞’專管醫方,太醫令負責宮廷醫療事務”可知,東漢政府通過設立專門官職來管理醫學事務,體現了對醫學的重視;“民間醫學傳承體系逐漸形成,如名醫華佗‘游學徐土,兼通數經’”說明在政府重視的同時,民間醫學也在發展,政府的管理對醫學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A項正確;材料主要圍繞醫學領域展開,未涉及其他科技與工藝水平的內容,無法得出科技與工藝水平取得顯著進步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大一統政治格局與社會安定的關系,設立醫官和民間醫學傳承體系的形成不能直接說明大一統政治格局保障了社會安定,排除C項;材料只是表明民間醫學傳承體系逐漸形成,有華佗這樣的名醫,但沒有信息表明民間醫學與名醫實踐成為主流,且東漢時期宮廷醫學也有重要地位,不能得出民間醫學成為主流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4.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邊區醫院、衛生所、衛生人員訓練班等積極為老百姓醫病,還下鄉治療與宣傳”“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合作,開展群眾衛生運動……衛生運動隨之興起”可知,邊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為老百姓醫病、開展衛生運動等,這些都體現了邊區對民眾健康狀況的重視,C項正確;材料只是表明邊區在醫療衛生方面采取了一些舉措,但“十分完善”表述過于絕對,當時處于戰爭時期,各方面條件有限,醫療衛生體系不可能十分完善,排除A項;材料主要圍繞醫療衛生方面的舉措,目的是改善民眾健康狀況,而非提升民眾文化素養,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醫療資源分配情況,不能得出實現醫療資源均衡分配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5.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李鴻章主張“合中西之說而會其通”,說明他認為中西醫可以互補融合,符合其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思想,②正確;根據材料“普通民眾對中醫較為熟悉和信任,被視為傳統治病救人地方法”可知,普通民主仍傾向于中醫方式治病,③正確;嚴復作為近代啟蒙思想家,強調科學實證,批判中醫理論基礎不科學,中醫理論基礎不等同于中醫臨床理論基礎,①錯誤;西醫的傳入推動了中國醫學現代化(如解剖學、醫院制度),并影響了思想觀念(如科學精神),因此“未能促進中國進步”的說法過于絕對,④錯誤。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16.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海藥本草》是定居于中國的波斯商人后裔李珣所著,著作中廣泛匯輯百余種海外藥物,上百次地引用四十余種前人著作,這反映了唐朝在對外交流中吸收了大量域外藥物知識,體現了中外文化互動對中華醫學發展的推動作用,B項正確;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是唐高宗時期的《唐本草》,而非《海藥本草》,排除A項;《海藥本草》專錄外來藥物,而唐朝中藥學集大成者應為《唐本草》,排除C項;唐朝中后期海外貿易興盛,大食、波斯等地藥物可能經海路傳入,而且從材料中無法推斷陸路為主,排除D項。故選B項。17.(1)成就:形成了獨特的疫病病因學說;積累了多種預防方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形成制度化防疫措施并不斷完善。(2)原因:政府的重視與推動;學習西方的經驗;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構建及逐步完善;科學衛生知識的普及;加強海關檢疫;經濟發展的保障;教育水平的提高。【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成就:根據材料“隋代巢元方說得傳染病是感‘乖戾之氣’所致,有其特殊病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形成了獨特的疫病病因學說;根據材料“在預防方面,華佗提出用屠蘇酒,葛洪提出用老君神明散,后來又有人提出常服藿香正氣散,唐宋時期廣泛應用香藥來預防疾病,明代流行焚燒蒼術來凈化空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積累了多種預防方法;根據材料“明清時期形成了溫病學和瘟疫學體系,為臨床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理論指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根據材料“晉朝已經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清代宮廷中設‘避痘所’隔離感染天花者,規定在隔離九日后親人才可探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形成制度化防疫措施并不斷完善。(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9-20世紀的日本。原因:根據材料“明治政府在疫病防治方面向歐美國家學習,利用近代醫學手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的重視與推動和學習西方的經驗;根據材料“利用近代醫學手段,在積極做好疫病治療的同時,建立疫病防控體系,改善生活環境,普及疫病相關知識,奠定了近代日本社會個人和公共衛生習慣的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構建及逐步完善和科學衛生知識的普及;根據材料“同時政府也加強了對海關檢疫的力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加強海關檢疫;根據材料“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因疫病死亡的人數明顯減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發展的保障;根據材料“到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日本近代醫療衛生體系的不斷完善,疫病的分類更加細致,人們開始接受科學衛生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育水平的提高。18.(1)措施:隔離病人;制定法律條文(以法保障);動員民間力量;接種疫苗等。影響:減輕了民眾的疾患痛苦,保護了民眾健康;促進了中醫藥學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維護統治秩序;傳播到歐亞地區,推動了西方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2)變化:由全盤否定到重新認可。原因:民族危機加深;一戰揭露了西方列強的擴張本質;近代科學的發展進步;中醫學自身的價值及其發展;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的覺醒(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或知識精英對東西方文化的認識更加理性)。【詳解】(1)本題是特點、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措施:據材料一“我國就有隔離病人的防疫措施”可知,隔離病人;據材料一“《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有防治傳染病的法律條文”可知,制定法律條文(以法保障);據材料一“充分發動民間力量防疫”可知,動員民間力量;據材料一“種痘預防天花,已受到廣泛的注意”可知,接種疫苗等。影響:據材料一“種痘預防天花”“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及所學可知,減輕了民眾的疾患痛苦,保護了民眾健康和促進了中醫藥學的發展;根據材料一“‘種痘法起于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寧國府太平縣’,并‘由此蔓延天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維護統治秩序;據材料一“人痘接種法傳到歐亞各國……發明了牛痘免疫法”可知,傳播到歐亞地區,推動了西方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2)本題是特點、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變化:據材料二“知識精英們……對中醫的批判……廢除中醫的行動”“中醫與中國民族、身體、思想、文化系統的關聯逐漸緊密”可知,由全盤否定到重新認可。原因:據材料二“隨著外國侵略進一步加劇”可知,民族危機加深;據材料二“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及所學可知,一戰揭露了西方列強的擴張本質;據材料二“中醫與中國民族、身體、思想、文化系統的關聯逐漸緊密”可知,近代科學的發展進步和中醫學自身的價值及其發展;據材料二“錢穆認為……‘不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學文明,應該還能融化能開新’”可知,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的覺醒(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或知識精英對東西方文化的認識更加理性)。19.(1)原因:中西醫交流中存在誤解與沖突;文化優越感與西方中心主義;宗教擴張與文化輸出的需要;政治與經濟利益的驅動(或殖民擴張的現實要求);近代西方醫學的發展進步。(2)策略:以療效為核心的口碑傳播;語言與文化適應策略;目標群體的精準定位;推動合法化與專業化進程。啟示:海外傳播應以文化為依托,牢固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應盡力夯實民意基礎,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應不斷探索多樣且靈活的傳播方式來展現中醫學的文化魅力。【解析】【小題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19世紀(美國)。原因,根據材料一“誤解與批評不可避免”等可知,中西醫學交流中存在誤解與沖突;根據材料一“認為……是‘迷信’‘愚昧’的代名詞”可知,文化優越感與西方中心主義;據材料一“除非基督教成為中國社會的基礎,在此之前中國不可能在文明方面取得進步”可知,宗教擴張與文化輸出的需要;結合所學從政治與經濟利益的驅動、現代西方醫學的發展進步的角度分析。【小題2】本題是特點題、認識題。時空:20世紀(中國)。第一小問是策略,據材料二“張貼了以‘妙手回春,分文不取’的英文脈診廣告”“選擇信任中醫藥并對其療效贊不絕口”,可知,以療效為核心的口碑傳播;據材料二“中藥店經常使用英文招牌并雇用翻譯”“英文脈診廣告”可知,語言與文化適應策略;據材料二“敏銳抓住了美國白人中產階層女性這一目標受眾,推出了許多應對女性健康問題的廣告”可知,目標群體的精準定位;據材料二“批準針灸合法化”可知,推動合法化與專業化進程。第二小問是啟示,根據材料一19世紀美國傳教士對中醫學的誤解和材料二20世紀中醫學在美國的傳播可知,海外傳播應以文化為依托,牢固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據材料二中的多樣宣傳策略及最終贏得口碑可知,應盡力夯實民意基礎,因地制宜推動發展;不斷探索多樣且靈活的傳播方式來展現中醫學的文化魅力。20.示例:論點:傳承與創新:讓傳統醫藥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論證: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到《本草綱目》《四部醫典》,再到青蒿素……中醫藥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不僅有著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而且臨床診斷治療經驗豐富,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事業換發了新的生機。新時代,中醫藥逐漸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并搭上數字研發的快車。結論:中醫藥作為傳統醫藥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需要代代守護、傳承其精華,也需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讓傳統醫藥在擁抱現代科技中綻放光彩,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至當代(中國)。據材料“傳統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們與疾病作斗爭、追求健康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已經成為世界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材料“2024年5月在天津召開的數智賦能大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暨第四屆中醫藥國際發展大會上發布的‘數智本草大模型’,讓傳統醫藥搭上數字快車”并結合所學可知,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時期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們讓傳統醫藥搭上數字快車,在創新中發展,更好地造福人類,因此擬定論題為:傳承與創新:讓傳統醫藥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論證:據材料“傳統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們與疾病作斗爭、追求健康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已經成為世界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結合所學可知,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據材料“《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四部醫典》被列入了《世界記憶名錄》,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和現代的重要醫學成就,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到《本草綱目》《四部醫典》,再到青蒿素……中醫藥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不僅有著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而且臨床診斷治療經驗豐富,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事業換發了新的生機;據材料“我國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制定《傳統醫學戰略2014-2023》,出版中醫藥名詞術語、針灸、推拿等標準,中醫藥逐漸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時代,中醫藥逐漸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據材料“2024年5月在天津召開的數智賦能大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暨第四屆中醫藥國際發展大會上發布的‘數智本草大模型’,讓傳統醫藥搭上數字快車”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時代中醫藥學進一步發展,并搭上數字研發的快車。最后總結,中醫藥作為傳統醫藥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需要代代守護、傳承其精華,也需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讓傳統醫藥在擁抱現代科技中綻放光彩,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