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15課一、選擇題1.戚繼光不僅是著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詩人。他賦詩明志:“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結合歷史,詩中的“危”指的是( )A.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武裝槍劫日益猖獗B.葡萄牙值民者攫取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C.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寶島臺灣D.沙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2.“鄭和遠航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凡七次,經歷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诤头侵迻|岸。”把材料中的時間換算成世紀年代應是( )A.14世紀30年代 B.14世紀40年代C.15世紀30年代 D.15世紀40年代3.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繼光針對倭寇的作戰特點和江南的地理情況,創造了“鴛鴦陣”,長短兵器結合,協同作戰,戰斗力大為增強。他的作戰思想是( )A.貴在選兵,兵精軍強 B.因地制宜,依敵制器C.嚴明軍紀,賞罰分明 D.循序漸進,注重實戰4.“岳家軍”和“戚家軍”都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的相同之處是( )①作戰勇敢,紀律嚴明 ②他們的斗爭都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③都獲得人民支持和擁護 ④都是南宋著名的軍隊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歷史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各種聯系。下列幾組歷史事件,主要體現因果聯系的是( )A.八王之亂——北魏孝文帝改革 B.玄奘西行——鑒真東渡C.鄭和下西洋——臺灣府的設置 D.倭寇侵擾——戚繼光抗倭6.“西洋”一詞約出現在元朝,指今天的南亞或東南亞。鄭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實指后來的“南洋”,即包括東非在內的印度洋等區域。明中葉以后,“西洋”則變為更遠方的“泰西”?!拔餮蟆备拍畹淖兓从常? )A.航海技術進步 B.國人海權意識加強C.時人眼界擴大 D.閉關鎖國政策松動7.1584年,當利瑪竇第一次在廣東肇慶向中國人展示世界地圖時,一些士大夫對于地圖不是將中國放在中央而是推到東方一角上,提出憤怒抗議。為迎合中國人的觀念,利瑪羹抹去了福島的第一條子午線,在地圖兩邊各留下一道邊,使中國正好出現在中央”,以此為基礎繪制成《坤輿萬國全圖》?!独ぽ浫f國全圖》在當時被迫以身改變的原因是( )A.傳統觀念的固化與保守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弱化C.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 D.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8.________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結合所學判斷,“________”處應填入的歷史事件是( )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 C.馬可·波羅來華 D.鄭和下西洋9.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的必備技能。下列圖片中的建筑能夠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佐證的是( )A. B.C. D.10.“詩史互證”乃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獨特方法。以下詩句能夠佐證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的是( )A.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B.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C.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D.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二、簡答題11.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請結合所學,回答問題。唐朝 (1)唐朝時期,誰被譽為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西行天竺的高僧是誰?以他的親身見聞寫成的著作是什么?宋朝 (2)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當時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請寫出一個。 (3)元朝時意大利哪位旅行家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明朝 (4)明朝時鄭和的遠航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他的船隊最遠到達了哪里?啟示 (5)從唐朝、宋朝、明朝對外政策的變化,你認為正確做法應該是什么?12.明初統治者進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強化了皇權,明朝一度出現了強盛的局面。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明朝是誰建立的?都城定在哪個地方?(2)為了監視官民,明朝專門設立了什么組織,并由皇帝直接指揮?(3)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哪些書籍?(4)明成祖稱帝后派誰率船隊出使西洋?多次出使西洋有何意義?1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自古以來,各行各業人才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應問題。【“和平使者”鄭和】材料 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遠航海外。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涨暗倪h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張帆、李帆主編《中外歷史綱要》(上)結合材料,指出鄭和下西洋最遠達到的地區。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的背景。14.根據圖片材料回答問題。(1)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是哪年?他先后共幾次下西洋?(2)鄭和遠航的出發地點是哪里?最遠抵達哪里?(3)當時你若是一名商人,你會攜帶哪些你認為銷路好的商品?(舉兩例)(4)鄭和作為“世界海洋第一人”,有什么品質值得你學習的?(5)請說說紀念鄭和遠航對我們今天的意義。15.假如你生活在15世紀中國明朝,隨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請回答問題:(1)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哪里?沿途徑過了哪些大洋?(2)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你認為鄭和的船隊之所以能夠完成七下西洋的壯舉,原因有哪些?(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有哪些?三、綜合題16.文明的交流與互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①西漢鎏金銅蒜頭壺鎏金銅蒜頭壺整體造型具有明顯的中國風格,壺口采用中東地區的錘揲技術 ②居延漢簡《塞上烽火品約》(局部)《品約》反映了東漢在中國西北邊陲“謹候望,督烽火”的臨啟報警,傳遞信息的狀況 ③懸泉置遺址懸泉置是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重要接待機構,漢簡中也多有“西方來客眾多”的記載④《漢書》書影漢書記載,絲綢之路開通后,“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余輩”,中西往來頻繁 ⑤花卉幾何紋絳帶絳帶的幾何紋路,具有中原雙向斜編特征,雙向斜編技法隨絲綢之路傳播到了西域地區 ⑥敦煌漢長城遺址漢朝在河西修筑長城,并在長城沿線置烽燧亭障,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材料二⑦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壁畫描繪唐朝外交機構鴻臚寺官員接待外國使節的場景 ⑧遣唐使井真成墓志銘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把唐朝先進的制度、技術等傳回日本 ⑨唐水晶八曲長杯此杯器型原屬于薩珊王朝(今伊朗)的器物,唐代工匠對其進行改進,使得器物同時擁有優美的形態和實用的功能材料三 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鄭和船隊先后拜訪了亞洲和非洲近30個國家和地區,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沿岸。鄭和船隊雖然規模巨大,但沒有恃強凌弱,而是奉行睦鄰友好政策,將文教禮儀等中華文明、繪畫雕刻等技能技術傳播到海外,也將亞非國家的文明成果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摘編自南京市社會主義學院課題組《人類命運共同體:“天下”文明的高級形態》(1)從材料一中選擇兩件文物,概括一個主題,并簡要說明理由。(2)從材料二中找出能說明以下主題的文物。(寫序號,多選、錯選不得分)中國文化具有吸引力: 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 統治者重視對外交往:(3)依據材料三,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17.根據要求,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史料的分類:1.從表現形式上: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圖像史料。2.從研究價值上:第一手史料(歷史人物、現象出現的那個時代留下來的)、第二手史料(與研究的歷史人物、現象較遠的記錄、轉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二)下表:唐墓(部分)中的墓志銘文墓主人 民族 墓志銘文(節選)何文哲 粟特人 “任職禁軍,救君主于危難?!?br/>康君 粟特人 “金鞍寶馬,去來三市之傍;綏頰高談,出入五侯之第。”安思溫 粟特人 “儒釋二門,特加精意?!?br/>—-摘編自蔣愛花《四海同風;墓志所見唐代的民族交流融合》注:粟特人,原本是漢代居住在祁連山北昭武城的月氏人,被稱為“昭武九姓”。因被匈奴壓迫而遷至中亞,后來建立了康國、安國、米國、何國等小國。西突厥滅亡后,粟特人“歸屬于唐”,成為唐政權統治下的眾多民族之一。(1)根據材料一分析,對我們了解唐朝社會現象來說,表中的“墓志銘文”屬于哪類史料 通過這些“墓志銘文”,你能了解到唐朝哪些社會現象 材料二中國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遷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時期的“永嘉南遷”,第二次是唐朝時的“安史之亂”,第三次是“靖康之變”?!瓋炐愕谋狈饺巳サ侥戏剑粌H帶去了優秀的文化,而且將那塊未開化的地方變成了經濟的重心,直到今日還處于中國經濟的領先地位。——摘編自劉建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講》(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三次大的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和共同影響。材料三一號沉船年代約為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二號沉船年代約為明弘治年間(1488一1505年)……一號沉船是一般滿載景德鎮外銷瓷器等貨物出航的商船。……從廣州出發的可能性最大,目的地應是連接南海與印度洋的最大貿易中轉港馬六甲;二號沉船最可能是從馬六甲裝載了來自印魔洋地區的烏木后返回廣州。——摘編自光明日報《深海藏珍——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的什么現象 當時該現象面臨什么威脅 明朝是如何解決威脅的 18.某班布置“古代中國 異彩紛呈”主題展板,并進行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完成。古代中國 異彩紛呈官職制度篇 A.丞相 B.刺史制度 C.西域都護 D.市舶司水利工程篇民族關系篇 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對外關系篇(1)請按照示例將“官職制度篇”中的官職制度進行歸類,放入相應板塊。示例:板塊一:“百官之長”A板塊二:“管理海外貿易”板塊三:“負責監察事務”板塊四:“西域歸屬中央”(2)請你從“水利工程篇”中任選一項工程,說明它能夠入選展板的理由。(請從朝代和影響或地位等角度作答,多選多答只評第一個)(3)“民族關系篇”中,據材料及所學,指出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文化交往的特點。(4)“對外關系篇”中三幅圖片均與哪一歷史事件相關?19.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極大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A.賽里斯(古羅馬人對中國的稱呼) 人……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富豪貴族之婦女, 裁成衣服,光彩奪目,由地球東端運之西端,故極其辛苦。——普林尼(公元一世紀時期古羅馬學者) 《博物志》B.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局部) 的鑒真像(1)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交往交流情況,請將材料反映的史事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填寫字母)( )—( )— ( C )—( )(2)“科技含量十足的3D游戲大作《黑神話·悟空》取材于明代小說《西游記》,今年發行后在全世界引起很大轟動?!苯Y合有關《黑神話·悟空》的這段描述,就“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談談你的看法。(3)綜合上述所有材料,請為“中國走向世界”任選一個關鍵詞,并談談你的認識。①豐富 ②持續 ③主動 ④友好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位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禮請,率弟子、工匠等,前后 5 次東渡,均告失敗。第六次東渡終于成功。他到達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和人民的熱烈歡迎,政府為他在平城京都建了一座名為“唐招提寺”的寺院,供其講經傳道。他在日本除了傳布佛教外,還將盛唐的醫藥知識、建筑藝術、書法繪畫等介紹到日本。材料二:玄奘,唐朝時期著名高僧,幼年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專心致志研究佛學,在苦心鉆研佛學中,玄奘發現當時國內佛教的體系雜亂,各家說法頗多分歧,聽說天竺有很多佛經,于是決心西游,“以問所惑”。材料三: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材料四: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名僧”是誰 材料二中玄奘“西行”回國后,由他口述的典籍名稱是什么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人物的事跡,談談作為中學生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指出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 (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認識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15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B D C A D C D1.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戚家軍”,基本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斑b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繼光保家衛國的抱負。故詩句中“?!笔侵纲量軐χ袊鴸|南沿海武裝槍劫日益猖獗,A項正確;題干描述的是戚繼光抗擊東南沿海的倭寇與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門居住權無關,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沙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清朝康熙帝通過雅克薩之戰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邊界問題,與戚繼光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C【詳解】根據材料“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個世紀代表一百年,一個世紀被分為十個年代,每個年代代表十年。1433年換算成世紀年代就是15世紀30年代,C項正確;1433年換算成世紀年代就是15世紀30年代,其余選項計算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3.B【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戚繼光針對倭寇的作戰特點和江南的地理情況,創造了“鴛鴦陣”,以12人為一作戰小組,長短兵器結合,協同作戰,攻防兩便,戰斗力大為增強,體現的作戰思想是因地制宜,依敵制器,B項正確;貴在選兵,兵精軍強不符合題意,材料未強調選兵,排除A項;戚繼光嚴明軍紀,賞罰分明,但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循序漸進與材料“戚繼光針對倭寇的作戰特點和江南的地理情況”不符,材料未體現循序漸進,排除D項。故選B項。4.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岳飛率領“岳家軍”抗擊金軍,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抗擊倭寇,他們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他們的斗爭行為都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也都獲得人民支持和擁護,B項正確;戚繼光是明朝時期的將領,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5.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明朝中后期倭寇擾邊,16世紀中期,戚繼光奉命抗倭,組建“戚家軍”,平定浙東地區倭患,D項正確;八王之亂發生于西晉,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沒有因果聯系,排除A項;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都屬于唐朝時期對外交流的典型事例,沒有因果聯系,排除B項;鄭和下西洋明朝對外交流的典型事例,臺灣府的設置屬于清朝邊疆治理的措施,兩者沒有因果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據材料可知,“西洋”在不同時期,地理位置指代區域不一,說明不同時期國人對外界的認識層度不同,C項正確;航海技術進步屬于客觀條件,與“西洋”觀念變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海權意識,材料主要反映“西洋”不同時期指代區域不同,排除B項;明清時期閉關鎖國政策并未松動,排除D項。 故選C項。7.A【詳解】據材料“一些士大夫對于地圖不是將中國放在中央而是推到東方一角上,提出憤怒抗議”可知,明朝士大夫對利瑪竇在地圖中沒有將中國放在中間而進行職責,體現了他們并不了解世界形勢,反映了傳統觀念的固化與保守,A項正確;明朝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排除B項;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與利瑪竇等人無關,排除C項;重農抑商政策并未松動,明清政府也一直在堅持這一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8.D【詳解】根據材料“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 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因此材料所述為鄭和下西洋,D項正確;鑒真東渡是指唐代高僧鑒真不畏艱險,多次前往日本傳授佛教,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玄奘西行是指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前往印度取經的壯舉,促進了中國與印度之間的文化交流,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馬可·波羅來華 是指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朝初年來到中國的一次重要旅行經歷,而題干內容體現的事鄭和下西洋,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據題干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祖籍云南昆明,本姓馬,名三寶,因12歲入宮做太監,人稱“三寶太監”,三寶廟就是為了紀念航海家鄭和的,C項正確;圖片A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是鑒真主持修建的,排除A項;圖片B是河北懷來雞鳴驛遺址,始建于元代,位于河北懷來,反映了元代發達的陸路交通,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廣州十三行是清朝設立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與明朝鄭和下西洋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其中“殺盡倭奴”能夠明顯看出,描寫的是戚繼光,且這兩句詩是戚繼光的詩句,D項正確;“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這句詩描述的是民族交融,排除A項;“舍己為人傳道義,唐風洋溢奈良城”描述的是鑒真東渡日本,排除B項;“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說的是鄭成功經過長期努力,終于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收復了寶島臺灣,其功績永不可沒,排除C項。故選D項。11.(1)使者:鑒真。高僧:玄奘。著作:《大唐西域記》。(2)大商港:廣州(或泉州)。(3)旅行家:馬可·波羅。(4)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5)做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積極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等。【詳解】(1)使者: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經,促進了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被譽為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高僧:根據所學可知,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回國后積極翻譯佛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著作:根據所學可知,根據玄奘口述,由弟子記錄,以他的親身見聞寫成的著作是《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2)大商港:根據所學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當時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廣州、泉州。(3)旅行家:根據所學可知,元朝時意大利馬可·波羅旅行家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形成《馬可·波羅行紀》,影響很大。(4)最遠到達:根據所學可知,明朝時,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鄭和的遠航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他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5)做法:根據所學可知,唐朝、宋朝、明朝一直堅持開放的對外政策,使國家強盛,所以正確做法應該是對外政策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積極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等。12.(1)朱元璋;應天府。(2)錦衣衛。(3)“四書”“五經”(4)鄭和;鄭和下西洋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否則,考生就會被認為離經叛道,即使文章寫得再好,也不可能錄取。(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明成祖稱帝后,派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鄭和下西洋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13.地區: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背景:政府的支持;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航海技術先進;宣揚國威,“示中國富強”等。【詳解】地區: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05~1433年,鄭和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可知鄭和下西洋最遠達到的地區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明成祖稱帝后,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因此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是政府的支持;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航海技術先進;宣揚國威,“示中國富強”等。14.(1)1405年;七次(2)劉家港;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3)絲綢,瓷器,茶葉,漆器(寫出兩個即可)(4)堅定的理想信念,英勇無畏的氣概,吃苦耐勞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等。(5)能促進中國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促進東南亞的和諧穩定等。【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前期,為了加強同海外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1405年,鄭和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405年,鄭和率領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出使西洋。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世紀。(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船隊到達各國,大都受到了歡迎。船上裝載著大量金銀寶貨,以絲綢、瓷器、茶葉、漆器最受歡迎。因此作為一名商人,攜帶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這些銷路好的商品。(4)根據上述材料和問題的探究可知,鄭和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英勇無畏的氣概,吃苦耐勞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5)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對我們今天仍然有這重大意義,有利于促進中國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促進東南亞的和諧穩定。15.(1)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太平洋和印度洋(2)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3)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統治者的支持;鄭和個人勇于探索的精神(4)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詳解】(1)明初社會安定,國力雄厚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從我國劉家港出發的,1405-1433年,鄭和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先后七次下西洋,鄭和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沿途徑過了太平洋和印度洋。(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初社會安定,國力雄厚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3)結合所學可知,船隊之所以能夠完成七下西洋的壯舉原因是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統治者的支持;鄭和個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等。(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16.(1)文物①⑤,主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交流。理由:西漢鎏金銅蒜頭壺壺口采用中東地區的錘揲技術,花卉幾何紋絳帶的幾何紋路說明中原雙向斜編技法隨絲綢之路傳播到了西域地區,兩件文物體現了手工業生產技術的交流。(2) ⑧ ⑨ ⑦(3)特點:持續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范圍廣、公平交易、互通有無、和平交往。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詳解】(1)主題: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材料內容體現了西漢時期鎏金銅蒜頭壺、居延漢簡、懸泉置遺址、《漢書》、花卉幾何紋絳帶、敦煌漢長城遺址等,解答時選擇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選擇①⑤,分別體現了西漢時期鎏金銅蒜頭壺和花卉幾何紋絳帶,都體現了手工業方面的成就,因此主題可以概括為手工業生產技術的交流。理由:西漢鎏金銅蒜頭壺壺口采用中東地區的錘揲技術,花卉絳帶幾何紋路說明雙向斜編技法隨絲綢之路傳播到了西域地區,都體現了手工業生產技術的交流。也可以選擇其他方面,并規定具體的主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2)文物:分析材料二,根據材料“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把唐朝先進的制度、技術等傳回日本”可知,圖⑧體現了日本派遣使節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的現象,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吸引力,即中華文化具有吸引力:⑧;根據材料“此杯器型原屬于薩珊王朝(今伊朗)的器物,唐代工匠對其進行改進,使得器物同時擁有優美的形態和實用的功能”可知,唐水晶八曲杯器原屬于薩珊王朝的器物,唐代工匠對其進行改進,使得器物同時擁有優美的形態和實用的功能,這說明對外來文化兼容并蓄,即對外來文化兼容并蓄:⑨。根據材料“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在長安設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各國的使節和外賓,壁畫描繪唐朝外交機構鴻臚寺官員接待外國使節的場景,即反映統治者重視對外交往,即統治者重視對外交往:⑦;(3)特點:根據材料三“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可知,鄭和在1405-1433年期間下西洋先后七次,說明鄭和下西洋持續時間長,次數也多;根據材料“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可得出鄭和下西洋規模大;根據材料“鄭和船隊先后拜訪了亞洲和非洲近30個國家和地區,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沿岸”可得出鄭和下西洋范圍廣;根據材料“沒有恃強凌弱,而是奉行睦鄰友好政策,將文教禮儀等中華文明、繪畫雕刻等技能技術傳播到海外,也將亞非國家的文明成果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可知,鄭和下西洋以公平交易、互通有無的和平交往為主。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17.(1)類型:文獻史料、第一手史料社會現象:唐朝實行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民族間的交流交融現象明顯。(2)共同原因:戰亂。影響:北方的優秀人才到南方,促進了南方文化的發展;為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和文化重心的南移。(3)現象:明朝時海外貿易興盛威脅:倭寇的侵襲。舉措:明朝派戚繼光到東南沿??官?,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與其他抗倭將領一起帶領軍民與倭寇激戰,消滅了倭寇,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詳解】(1)類型:據材料一“史料的分類:從表現形式上: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圖像史料?!笨芍?,墓志銘是關于逝者的生平的文章,屬于文獻史料;據材料一“從研究價值上:第一手史料(歷史人物、現象出現的那個時代留下來的)”可知,墓志銘屬于第一手史料。社會現象:據材料一“民族粟特人”、“任職禁軍,救君主于危難?!薄ⅰ俺鋈胛搴钪凇笨芍?,唐朝實行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少數民族可以在唐朝為官,體現了民族間的交流交融現象明顯。(2)共同原因:據材料二“第一次是南北朝時期的‘永嘉南遷’,第二次是唐朝時的‘安史之亂’,第三次是‘靖康之變’”并結合所學可知,都是戰亂時期。永嘉南遷是西晉八王之亂后,北方少數民族混戰中原,北方士民為躲避戰亂,紛紛南下。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時期的叛亂,北方地區遭到破壞。靖康之變是北宋末年的戰亂,金滅了北宋。影響:據材料二“優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僅帶去了優秀的文化,而且將那塊未開化的地方變成了經濟的重心,直到今日還處于中國經濟的領先地位。”并結合所學可知,北方的優秀人才到南方,促進了南方文化的發展;為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和文化重心的南移。(3)現象:據材料三“一號沉船是一般滿載景德鎮外銷瓷器等貨物出航的商船?!瓘膹V州出發的可能性最大,目的地應是連接南海與印度洋的最大貿易中轉港馬六甲;二號沉船最可能是從馬六甲裝載了來自印魔洋地區的烏木后返回廣州”可知,明朝時海外貿易興盛。威脅:據所學可知,明朝中期,隨著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特別是由于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懈,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所到之處,他們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時稱“倭患”。舉措:據所學可知,明朝派戚繼光到東南沿海抗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與其他抗倭將領一起帶領軍民與倭寇激戰,消滅了倭寇,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18.(1) D B C(2)工程及理由: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綜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靈渠:秦統一后秦始皇派人修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至今仍具有運輸和灌溉功能。大運河: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任選一個即可)(3)特點:各民族相互交融、學習。(4)事件:鄭和下西洋。【詳解】(1)根據題干“官職制度篇”“示例:板塊一:‘百官之長’A”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宋朝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故①答案為D;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監察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故②答案為B;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以西域都護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故③答案為C。(2)工程及理由:根據題干“水利工程篇”和所學知識,從“水利工程篇”中任選一項工程,再從朝代和影響或地位等角度說明它能夠入選展板的理由即可,如: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綜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靈渠:秦統一后秦始皇派人修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至今仍具有運輸和灌溉功能。大運河: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任選一個即可)(3)特點:根據題干“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和所學可知,遼、西夏、宋朝之間各民族交往密切,民族文化交往的特點各民族相互交融、學習。(4)事件:根據題干圖片“寶船模型”“《榜葛剌進獻麒麟圖》”“印尼爪哇島三寶廟”和所學可知,“對外關系篇”中三幅圖片均與鄭和下西洋相關。明成祖時派鄭和出使西洋,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19.(1) A D B(2)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借助現代技術進行傳播。(3)答案舉例:關鍵詞:豐富我的認識:材料涉及到手工藝、科技、文化等不同領域,中國豐富的文明成果先后傳播到了其他國家或地區,從多方面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詳解】(1)時間順序:①根據材料A“賽里斯(古羅馬人對中國的稱呼) 人……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漢朝時期就與羅馬建立了聯系,所以此處為A;②根據材料D日本奈良招提寺鑒真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唐朝時期中日聯系的史實,所以此處為D;③根據材料B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是在明朝時期進行海外航行的,所以此處為B。(2)看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傳統優秀文化和現代技術的發展角度進行論述,如: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借助現代技術進行傳播。(3)示例:可選擇關鍵詞為豐富。我的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的角度進行論述,如:材料涉及到手工藝、科技、文化等不同領域,中國豐富的文明成果先后傳播到了其他國家或地區,從多方面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20.(1)“唐朝名僧”:鑒真。典籍名稱:《大唐西域記》。(2)精神品質:不畏艱險、勇于探索、堅持不懈、愛國奉獻等。(3)目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4)認識:中華文明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我們應該積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等。【詳解】(1)“唐朝名僧”:根據材料“有位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禮請,率弟子、工匠等,前后 5 次東渡,均告失敗。第六次東渡終于成功。他到達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和人民的熱烈歡迎,政府為他在平城京都建了一座名為‘唐招提寺’的寺院,供其講經傳道”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日本佛教文化的發展;典籍名稱:根據材料“各家說法頗多分歧,聽說天竺有很多佛經,于是決心西游”和所學知識可知,玄奘西行天竺,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大唐西域記》。(2)精神品質: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鑒真、玄奘歷經磨難、不為艱險,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因此,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不畏艱險、勇于探索、堅持不懈、愛國奉獻等。(3)目的:根據材料“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和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最遠到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4)認識:根據材料“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和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文明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我們應該積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