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14課一、選擇題1.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令其各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萬人。對明代分封制合理的解釋是( )A.北方面臨著嚴峻邊防壓力 B.為統治危機出現埋下隱患C.有利于鞏固南京國都防衛 D.強化了統治者的專制統治2.某同學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整理了相關筆記(見如圖)。據此判斷,她在學習中國古代的( )A.文學藝術 B.民族政策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3.《中國通史綱要》記載:“他設立了叫做’錦衣衛’的偵緝組織,專門羅織官員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隨時會有殺身滅家的災難。”材料中的“他”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4.明太祖敕諭:“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此舉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強化君主專制C.完善監察體系 D.削弱藩王權力5.“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這種變化說明( )A.群臣關系越來越緊張 B.等級制度嚴格C.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D.皇權不斷強化6.下圖是根據史料記載-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內,皇帝處理奏章和行政事務的總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繪制的統計圖。關于此圖體現了( )A.皇帝勤政愛民,工作效率高 B.軍機處的設置增加了皇帝負擔C.內閣制度的建立加強中央集權 D.宰相制度廢除的直接后果7.洪武十三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及其九族,并以此上朝廢除丞相制度,改革行政機構。此舉是為了( )A.加強君主專制 B.加強思想上的統一 C.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D.加強對地方的控制8.漢口在明初僅為一片荒灘,后形成天然的避風良港,各處商民、商船往來于此。至明朝末年,漢口已成為“甲于全楚”的商業巨鎮。這一現象說明了( )A.傳統經濟結構開始解體 B.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C.商業發展推動市鎮興起 D.出現新型生產經營方式9.明朝朝廷重要文書由內閣擬定批答文字,送請皇帝批準,皇帝可將章奏“留中”(不作處理)“改票”(加以刪改)或“中旨”(從宮中直接傳旨)。該現象反映的本質是( )A.君主專制的強化 B.內閣性質的改變 C.權力重心的轉移 D.明朝政治的黑暗10.某同學在進行歷史專題復習時,制作了以下示意圖。“__________”處應為( )A.廢除丞相制度 B.設立錦衣衛 C.實行八股取士 D.設立軍機處二、簡答題11.簡答題:(3小題)(1)宋元時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寫道:“舉世皆知的印刷術、火藥和磁石,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起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請根據培根的評述,說一說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重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怎樣的重要貢獻。(3)明朝首創廠衛特務機構的目的是什么?其創立有什么影響?12.簡要回答下列問題。中國古代伴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思想文化專制逐漸加強。(1)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思想依據是什么?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誰?到漢武帝時,封建統治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發生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宋朝為了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采取了什么政策?在這一背景下,宋朝對科舉制度做了什么改革?明朝科舉考試有了怎樣的改變?這一改變的目的是什么?(3)綜合以上問題,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統一(或專制)的認識。13.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一次重大的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完成以下探究問題【制度創立】(1)哪位皇帝在位時創立了科舉制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古代選官制度的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制度完善】(2)在科舉制完善過程中,唐太宗和武則天各有何貢獻 (各答一點即可)【制度發展】(3)宋朝改革和發展科舉制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一點即可)這一措施造就了宋朝怎樣的局面 【走向僵化】(4)明朝科舉考試的答卷文體被稱為什么 (5)你從以上科舉制的發展變化中得到哪些啟示 14.科舉制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科舉制正式創立于哪位皇帝統治時期?正式創立的標志是什么?(2)唐太宗和武則天是如何發展科舉制的?宋朝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度的措施是什么?(各寫出一點即可)(3)明朝時期規定科舉考試的題目范圍是什么?由于考試試卷文體的嚴格規定被稱為什么?(4)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產生了怎樣的作用?發展到明朝,科舉考試的作用發生了什么變化?(5)談一談你對科舉考試的認識。15.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唐初統治者在政治上推行革新措施,為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進一步完善了哪一制度?(2)宋朝統治者為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而設置的官職是什么?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情況的發生的政策是什么?(3)明太祖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中央的什么制度?他為監視官民而設立的機構是什么?(4)綜合以上探究,分析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特點。三、綜合題16.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一項貫穿我國封建社會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從秦朝到清朝存在了兩千多年。歷朝歷代統治者均采取各種措施對此加以發展與完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材料二:自秦朝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以來,地方主要官員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為防止地方權力坐大,漢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地方政權的劃界,就演變趨勢而言也越來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區地形過于險峻,易守難攻,易形成割據勢力。——摘編自丁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兩大基本關系的剖析》材料三:“天下英雄,盡入吾彀(釋:全部囊括擁有) 中矣! ”——李世民(1)材料一體現的“政治建制”是由誰首創的 寫出材料一中“ ”處的官職名稱。這一官職在哪一朝代被廢除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 “漢武帝”的哪一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 元朝的哪一制度最能體現“淡化山川形便”的地方政權劃界 (3)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請用史實說明這一制度演變至明朝時期在思想領域的嚴重弊端。17.國家人才選拔,關系社會公平,關系廣大學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回顧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改編自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材料二 宋太祖還通過擴大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以滿足用文官取代武將當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統治的二十多年內,科舉考試登第的有近萬人。——摘自吳泰《中國歷史大講堂宋朝史話》材料三 明朝專取“四書”“五經”命題考試。“四書”要以朱熹的集注為依據,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章。這是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把知識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的范圍內。——摘自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1)材料一中的科舉制度是哪個皇帝創立的?“一切以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說明了科舉制度具有什么樣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指出北宋時期科舉制度的發展特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北宋統治者這樣做的主要目的。(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這種變化產生了怎樣的消極影響?18.依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朱元璋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終于理順皇帝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他成了自己的國務總理,以及各級官員的授權人。——《易中天中華史:朱明王朝》根據材料,列舉朱元璋的“一系列組合拳”指的是什么,并簡述其影響。19.自古以來,“考試”是選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門第——柏揚《中國人史綱》材料二:貞觀時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在政治上,……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統治時期,大力發展科舉制,擴大了統治基礎。——摘自初中歷史教科書材料三: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進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而且升遷迅速。——摘自初中歷史教科書材料四: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都有嚴格的規定……因此稱為“八股文”。(1)材料一所說的隋朝選官的制度叫什么?這種制度的創立有何重要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武則天在科舉制方面創立了一種什么制度?(3)材料三中宋代科舉制的發展,根據其改革措施,歸納實行這種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回答,明朝時這種制度的主要變化所導致的不良后果是什么?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摘編自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材料二:北宋時期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進士及第者成為“天子門生”。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錄取名額比以前大大增加,宋太宗在位二十多年,科舉取士近萬人。——摘編自寧欣《中國古代史資料匯編》材料三:為了選拔聽命于皇帝的官吏,強化君權,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科舉考試必須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嚴格規定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組成,稱為“八股文”……應試者只顧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試做官后,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指出北宋時期科舉制發展的表現。(3)根據材料三,指出八股取士的目的。《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14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B D D A C A C1.B【詳解】據材料“令其各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萬人”并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導致藩王權力過大,后來確實引發“靖難之役”(朱棣奪權),符合“埋下隱患”的說法,B項正確;題目未明確提到分封與邊防的直接聯系,且分封范圍不限于北方(如蜀王、湘王等封在內地),因此這一選項不能完全概括分封制的目的,排除A項;分封制與南京防衛無直接關系。藩王分封各地,反而可能分散中央兵力,此選項邏輯牽強。排除C項;分封制本質是“分權”,與“強化專制”有一定矛盾(后來藩王確實威脅中央),排除D項。故選B項。2.D【詳解】根據題干圖表信息可知,分封制、郡縣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內閣制分別是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因此她學習的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D項正確;文學藝術主要包括詩歌、小說、繪畫等,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古代民族政策主要有羈縻政策、和親、冊封等,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科技成就主要體現在天文學、醫學等方面,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A【詳解】根據題干“他設立了叫做‘錦衣衛’的偵緝組織,專門羅織官員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隨時會有殺身滅家的災難。”結合所學可知,為監視官民,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A項正確;明成祖成立東廠特務機構,排除B項;康熙帝、乾隆帝是清朝的皇帝,曾大興文字獄,與錦衣衛的設立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項。4.B【詳解】根據材料“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為了強化皇權,加強君主專制統治,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由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B項正確;明太祖廢除宰相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君主專制,而不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罷黜宰相,權分六部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專制統治,與監察體系無關,排除C項;丞相是中央中樞體制,而不是藩王,與地方藩王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D【詳解】據材料可知,宋之前,“三公坐而論道”反映了漢唐時期相對開明的君臣關系,宋朝時太祖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弱武將,又逐步剝奪宰相權力(如設參知政事分割相權),大臣“無坐處”實為皇權對官僚體系的壓制,而明初朱元璋廢宰相、設錦衣衛,皇權空前強化,明代官員“跪奏”成為常態,而大臣從坐著到跪著說話體現了皇權不斷強化,D項正確;君臣關系緊張屬于表象而非本質,禮儀變化背后是權力結構變遷,排除A項;禮儀確為等級體現,但未觸及皇權強化的核心邏輯,排除B項;中央集權側重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如宋朝收地方財權),而材料反映的是皇權對官僚系統的控制,排除C項。故選D項。6.D【詳解】據圖表數據可知,1384年(宰相廢除后僅4年),皇帝在8天內處理奏章和行政事務的總工作量極大,平均每日需處理大量事務,這直接反映了宰相廢除后皇帝政務負擔的加重,結合所學可知,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宰相廢除后,皇帝需直接處理所有政務,導致工作量爆炸式增長,題目統計圖正是這一制度變革的直接體現,D項正確;處理大量政務可能是勤政的表現,但題目更強調制度性原因(宰相廢除)導致的工作量激增,而非皇帝個人品質,排除A項;軍機處是清朝雍正時期(1729年)設立的,與明朝無關,時間線矛盾,排除B項;內閣制度雖在明成祖時期(1402年后)逐漸形成,但題目時間為1384年(明太祖時期),此時內閣尚未成熟。且內閣本質是皇帝顧問機構,加強中央集權更多是宰相廢除的結果,與題目現象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故選D項。7.A【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是為了減少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加強君主專制,A項正確;明朝思想控制的措施是八股取士,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項;材料強調明朝中央官制的變化,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明代廢行省,設三司,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排除D項。故選A項。8.C【詳解】根據材料“后形成天然的避風良港,各處商民、商船往來于此。至明朝末年,漢口已成為‘甲于全楚’的商業巨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口的崛起是由于其港口位置便于貿易發展,漢口最終成為商業巨鎮,說明商業發展推動市鎮興起,C項正確;我國傳統經濟結構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歷代王朝沒有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僅憑借材料中港口城市的發展,不能得出漢口出現新型生產經營方式,并且材料內容沒有涉及新型生產經營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9.A【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根據材料“明朝朝廷重要文書由內閣擬定批答文字,送請皇帝批準,皇帝可將章奏“留中”(不作處理)“改票”(加以刪改)或“中旨”(從宮中直接傳旨)”,可見,皇帝掌握最終的決策權,君權至上,這本質上體現了強化君權,因此,材料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強化,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內閣前后的變化,無法得出內閣性質的改變,排除B項;權力重心未發生轉移,一直在皇帝手中,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政治的黑暗問題,且政治的黑暗的本質是君主專制的強化,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0.C【詳解】依據題干示意圖和所學知識,隋朝時期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科舉制度正式形成,此后唐朝統治者繼承和發展科舉制度,如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制度,宋朝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度,提高進士地位,因此題干示意圖反映的是科舉制度在古代歷史上的發展演變,由此分析,空白處應為明朝時期科舉制度實行八股取士,C項正確,廢除丞相制度、設立錦衣衛屬于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舉措,但與科舉制度無關,排除AB項;設立軍機處屬于清朝雍正年間的政治舉措,排除D項。故選C項。11.(1)是城市范圍擴大、市場擴充、教育發達,文化生活豐富。(2)活字印刷術的出現,降低了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火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加速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3)目的:為進一步加強對官吏百姓的控制。鞏固皇權,強化專制統治。影響:廠衛機構成為專制皇權的可靠機構,進一步強化了皇權。【詳解】(1)依據所學可知,宋元時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僅在商業、貿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發達,而且在社會生活方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北宋的開封,南宋的臨安、元朝的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北宋的開封最為繁華的是大相國寺。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戲劇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雜劇。興起于宋代興盛于元代。傳統節日。如春節(古代叫元旦)、元宵節、中秋、端午節在宋代都有了。 因此,宋元時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范圍擴大、市場擴充、教育發達,文化生活豐富。(2)依據所學可知,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降低了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開始用于軍事領域,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火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加速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北宋時發明了指南針,南宋時廣泛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3)依據所學可知,明太祖時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侍衛親軍,由皇帝直接指揮。明成祖時增設特務機構東廠,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明朝首創廠衛特務機構的目的是為進一步加強對官吏百姓的控制。鞏固皇權,強化專制統治。廠衛機構成為專制皇權的可靠機構,進一步強化了皇權。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12.(1)依據:法家思想,主張加強君主權力,實現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代表人物:韓非。變化: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根本原因: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其中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迎合了統治者的統治需要。(2)政策:重文輕武。改革: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改變:內容上提倡尊孔崇儒,規定試題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形式上采用八股文。目的:控制思想文化,為皇帝培養忠實的奴仆,強化皇權,實行君主專制統治。(3)認識:①積極方面:思想文化統一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促進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②消極方面:思想文化專制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造成了人民的愚昧和近代的落后。【詳解】(1)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思想依據是法家思想。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他主張依法治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該學說得到了秦王嬴政或秦始皇的賞識,將其作為治國思想。到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其中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迎合了統治者的統治需要,為了實現思想上的統一,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封建統治思想。(2)宋朝為了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采取了重文輕武政策,提高文官的地位,抑制武將。在這一背景下,宋朝對科舉制度的改革是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明朝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內容上提倡尊孔崇儒,規定試題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形式上采用八股文;不允許考生有個人見解。明朝實行八股取士的目的是控制思想文化,為皇帝培養忠實的奴仆,強化皇權,實行君主專制統治。(3)綜合以上問題,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談談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統一(或專制)的認識。積極方面:古代思想文化統一有利于在政治上維護國家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文化上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也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消極方面:思想文化專制不利于人們思想學術的活躍,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尤其到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日益僵化,完全變成封建統治者控制思想文化的工具,造成了人民的愚昧和近代的落后。13.(1)皇帝:隋煬帝。變化:從重視門第到重視才能。(2)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3)做法:增加名額,提高地位,授官從優,升遷迅速。局面: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4)八股文。(5)啟示: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但不能保守僵化,要重視教育的改革和創新。(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皇帝: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變化:結合所學可知,九品中正制主張的是家世門第,科舉制度重視的真才實學。所以,古代選官制度的標準發生的變化為從重視門第到重視才能。(2)貢獻: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時期,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時期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3)做法: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局面:結合所學可知,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4)文體:結合所學可知,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對考試答卷的問題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規定,被稱為“八股文”。(5)啟示: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可從科舉制制度的作用和影響方面簡要說明,言之有理即可。如: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但不能保守僵化,要重視教育的改革和創新。14.(1)隋煬帝;進士科的創立。(2)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3)“四書”、“五經”、八股文。(4)隋唐時期:擴大了選官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由此參政;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明朝:禁錮思想;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5)可以從科舉制的積極作用和后來的消極影響及統治者選拔人才三個角度來回答。如:科舉制的創立是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明代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科舉制也逐漸走向了沒落和僵化;國家要注重改革和創新,擴大人才選拔途徑;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要營造濃厚的讀書風氣等。【詳解】(1)皇帝: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標志: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2)唐太宗: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時期,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3)范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科舉考試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規定: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4)作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建立和發展擴大了選官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由此參政;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變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八股取士制度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5)認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創立是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宋朝時期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明代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科舉制也逐漸走向了沒落和僵化;因此在選拔人才方面國家要注重改革和創新,擴大人才選拔途徑;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要營造濃厚的讀書風氣等15.(1)三省六部制(2)轉運使;重文輕武。(3)丞相制度;錦衣衛。(4)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 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詳解】(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貞觀時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可知唐初統治者在政治上推行革新措施,為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宋太祖設置了轉運使。可知宋朝統治者為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而設置的官職是轉運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轉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可知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情況的發生的政策是重文輕武。(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君權,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可知明太祖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中央的丞相制度;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可知他為監視官民而設立的機構是錦衣衛。(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特點,是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君權(皇權)不斷加強。16.(1)人物:秦始皇;名稱:丞相;朝代:明代。(2)措施:推恩令;行省制度。(3)標志:隋煬帝建立進士科。弊端: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思想。【詳解】(1)人物:根據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首創者是秦始皇;名稱:根據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三公九卿中的丞相;朝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丞相廢除的朝代是明代。(2)措施:漢:根據材料二“為防止地方權力坐大,漢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用推恩令的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元:根據材料二“地方政權的劃界,就演變趨勢而言也越來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區地形過于險峻,易守難攻,易形成割據勢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最能體現“淡化山川形便”的地方政權劃界。(3)標志:根據材料三“天下英雄,盡入吾彀(釋:全部囊括擁有) 中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制度是科舉制,科舉之正式確立的標志是隋煬帝建立進士科。弊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采用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思想。17.(1)皇帝:隋煬帝。作用:改變了世族大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士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擴大了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等。(2)特點:重文輕武,擴大錄取名額。主要目的:維護統治,加強中央集權。(3)制度:八股取士。消極影響: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科技進步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詳解】(1)皇帝:結合所學科舉制的知識可知,隋煬帝在位時期,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作用:根據材料一“一切以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并結合所學科舉制的作用可知,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改變了世族大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士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擴大了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等。(2)特點:根據材料二“宋太祖還通過擴大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以滿足用文官取代武將當地方官的需要”可得出,重文輕武,擴大錄取名額。主要目的:結合所學北宋時期科舉制的發展,可從維護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維護統治,加強中央集權。(3)制度:根據材料三“這是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并結合所學明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可知,明朝時期實行八股取士,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消極影響:根據材料三“把知識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的范圍內”并結合所學八股取士的知識可知,明朝時期實行八股取士,嚴重脫離實際,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科技進步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18.措施: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權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室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使行省的權力分散;建立廠衛制度等。影響: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地方政府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缺乏自主性,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致使政治僵化、腐敗,同時又是中國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詳解】措施:根據材料“朱元璋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終于理順皇帝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他成了自己的國務總理,以及各級官員的授權人”和結合所學知識,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包括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權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使行省的權力分散;建立錦衣衛制度等。影響:結合所學知識,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地方政府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缺乏自主性,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致使政治僵化、腐敗,同時又是中國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19.(1)制度:科舉制。作用:科舉制的創立,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殿試制度。(3)重用文臣,提高文官地位,鞏固封建統治(4)禁錮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詳解】(1)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形成,因此制度是科舉制。作用:根據材料“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門第”并結合所學科舉制的意義可知科舉制的創立,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貢獻:根據材料“武則天統治時期,大力發展科舉制”并結合所學可知,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3)目的:根據材料“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可知,宋朝重用文臣,提高文官地位,鞏固封建統治。(4)不良后果:根據材料“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都有嚴格的規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實行八股取士,禁錮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20.(1)特點:政府主導;自由報考;平等競爭。(2)表現:考試程序嚴格;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提高進士地位,被錄用者稱“天子門生”;大大增加錄取名額。(3)目的:選拔聽命于皇帝的官吏,強化君權。【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并結合所學和可知,這體現的特點是,政府主導、自由報考、平等競爭。(2)表現:根據材料二“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可知,這體現的是,考試程序嚴格,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根據材料二“進士及第者成為天子門生、錄取名額比以前大大增加,宋太宗在位二十多年,科舉取士近萬人”可知,這體現的是,提高進士地位,被錄用者稱“天子門生”,大大增加錄取名額。(3)目的:根據材料三“為了選拔聽命于皇帝的官吏,強化君權,明朝提倡尊孔崇儒”并結合所學可知,八股取士的目的是,選拔聽命于皇帝的官吏,強化君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