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德中學2025年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一年級歷史試卷 2025年4月時量: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共25道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是古代兩河流域地區神話傳說的總集,用當時通用的文字刻寫在12塊泥板上。“當時通用的文字”是A.甲骨文 B.字母文字C.象形文字 D.楔形文字2.公元6前世紀,印度恒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國家。在國家形成過程中,印度出現了等級分明的種姓制度。為這一制度提供理論和宗教基礎的是A.佛教 B.婆羅門教C.基督教 D.伊斯蘭教3.在中世紀的歐洲,封臣如果想證明自己配得上那份恩地,必須誠實地履行他所作的效忠誓言,誠心誠意地給封君提供建議和援助。同樣,封君也要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這說明中世紀歐洲A.封臣對封君具有絕對的服從性B.封君封臣間存在血緣紐帶C.封君封臣制度維護了社會穩定D.封君封臣關系具有相互性4.《一千零一夜》的成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中世紀阿拉伯、中近東各族人民集體創作并經廣大市井藝人在幾百年間不斷補充、修改、加工、編纂而成的,書中故事來源有三個:相當一部分來自建都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的故事:一部分來自當時在民間流傳的波斯故事集;另一部分來自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故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阿拉伯A.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B.繼承、融合、發展古代世界文化C.在廣大地區從事陸上和水上貿易D.起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5.觀察下面“大航海時代前的世界貿易示意圖”,解讀正確的是A.歐洲商人已經直接同亞洲建立了商業聯系B.阿拉伯商人在亞、歐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C.奧斯曼帝國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快速發展D.逐漸形成了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6.下表所示為古代非洲各地區發展的基礎情況。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西非 東非 南非人口因素 班圖人最早在此發展,人 口眾多,開發早 人口較少, 開發較晚 人口較少,開發較晚地理環境 多處大河流城,主要為熱 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以高原為主,印度 洋西岸(海上絲綢之路附近) 贊比西河流城,主要為熱 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受外來文 明影響 較容易 較容易 較難發展結果 大命國 沿海城市國家 較原始的君主專制國家A.班圖人的遷徙導致非洲發展迥異B.地理環境對非洲文明發展產生影響C.外來文明導致西非出現了大帝國D.東非地區經濟領先于非洲其他地區7.“他們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內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發明獨特的文字,用復雜的立法紀年,并采用20進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他們”是A.班圖人 B.瑪雅人C.印度人 D.埃及人8.哥倫布在《航海日記》中寫道:“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鑒于此,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臣認為,一旦發軔,毋須多久······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這反映出A.新航路的開辟主要是為傳播基督教B.哥倫布意在為西班牙尋找土地C.上述作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價值D.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具有殖民性9.卡蒙斯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是一篇對葡萄牙人民的頌歌。史詩的內容是葡萄牙英雄們繞過好望角開辟了通向印度的新道路的故事,表現出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探險的向往。史詩中的主人公應該是A.迪亞士 B.麥哲倫 C.哥倫布 D.達·伽馬10.16世紀末到19世紀初,西班牙人通過中國商船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工藝品等貨物運往馬尼拉,然后用大帆船把貨物運銷到墨西哥的西海岸港口;歸程時,裝載美洲白銀的大帆船回到馬尼拉,西班牙人再以白銀采購中國商品。這說明“馬尼拉大帆船貿易”A.滿足了歐洲對黃金的渴求 B.促進了世界市場雛形出現C.建立了西班牙中轉的貿易 D.推動了太平洋兩岸的交流11.159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畦島的胡椒每袋進價為3里亞爾,在荷蘭則可以售100里亞爾。到了17世紀初,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島購買的胡椒價格為每磅2.25-2.5盧比,在荷蘭的售價是每磅20盧比。造成胡椒購銷價格比值變動的主要原因是A.歐亞貿易的發展 B.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C.洲際物種的交換 D.歐洲價格革命的深化12.據統計,到1600年,全西歐商品總價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的上漲幅度最高,平均達到4倍:法國、英國、德國、荷蘭平均上漲2倍-2.5倍。這一狀況A.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 B.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C.引發了貴金屬的流入 D.導致了貿易中心的轉移13.17世紀末,英國黑人奴隸貿易不再由官方壟斷。18世紀初,英國又從西班牙手中獲得向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輸送奴隸的壟斷權,英商“每年大概要販運多達15000名奴隸,是與西班牙人合同規定數目的三倍”,這使英國A.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B.建立了民主政治體制C.資本的原始積累加快 D.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14.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探索海洋,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和歐洲的新航路開辟是其中的兩大壯舉。他們的相同之處是A.二者的目的和性質相同 B.規模和影響相似C.推動環球交通網絡形成 D.都曾途經東南亞15.《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寫道:(中世紀)這層紗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意大利最先打破這層紗幕主要是因為A.獨特的地理位置 B.保留了古典文化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宗教神權的束縛16.莎士比亞在其作品《哈姆雷特》中說:“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從中可以看出此時A.古希臘羅馬文化開始復興B.莎士比亞抨擊英國貴族C.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文藝復興在西歐廣泛傳播17.發生在1789年震撼整個歐洲的法國大革命,不僅是文藝復興運動醞釀的結果,更是啟蒙思想家在純粹哲學的領域里,通過一系列哲學創造和否定的過程逐步完成的。這說明A.哲學思想取得了重大發展B.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C.歐洲社會實現整體性變革D.民眾思想突破宗教神學束縛18.天主教會聲稱,人生而有罪,欲獲得上帝救免,必須通過教會代為向上帝祈禱、轉達信徒的心愿。而馬丁·路德則告訴人們,只要你虔誠地信仰上帝,就會獲得赦免。馬丁路德的主張A.否定了基督教基本教義 B.確立了宗教自由原則C.挑戰了羅馬教廷的勢力 D.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19.西方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改革家都呈現出一種復古主義,即試圖用古代的權威來取代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17世紀,啟蒙思想家們才把眼光投向了未來,明確地以一個先進的新時代來與落后的舊社會相抗衡。這一轉變A.是技術革命帶來的結果B.否定了天主教存在的意義C.得益于資本主義的發展D.折射出人文主義走向衰落20.有位法國思想家主張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認為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社會,他的理論對法國大革命造成最直接的影響,為社會底層提供了行動依據。這位思想家是A.盧梭 B.伏爾泰 C.孟德斯鳩 D.康德21.《湯姆·瓊斯》是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被視為英國小說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以寫實手法描述了17-18世紀之間英國的社會現實生活百態。主要內容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爭取自主婚姻的斗爭,反映了當時社會下層青年男女尋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要求。該書受歡迎是因為它反映了A.反對權威和愚昧的啟蒙思想B.冒險家們開辟新航路的愿望C.扎根世俗,重視實證研究D.推崇人文,重視法制作用22.下表是1700年和1750年英國經濟產出統計表。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時間 1700年 1750年工商業產出指數 100 148農業產出指數 100 111A.工業革命的推動 B.近代政治制度建立C.價格革命的促進 D.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3.1694年,托利黨人在英國下院競選中獲得多數席位,但國王威廉三世拒絕托利黨人進入內閣,反而以清一色的輝格黨人組成內閣。這說明A.威廉三世的行為嚴重違憲B.議會的地位低于國王C.英國君主立憲制尚未確立D.國王執掌國家行政權24.1776年,大陸會議通過的《獨立宣言》規定“人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人民有權變更而成立新政府,而1787年憲法對人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只字未提。這一變化反映出A.人民對自由與平等的追求有所減弱B.聯邦政府的權力得到全面強化C.憲法制定者忽視了人民的基本權利D.憲法制定者對過度民主的擔憂25.19世紀,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其具體表現有①美國獨立戰爭②俄國農奴制改革③日本明治維新④德意志帝國成立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二、非選擇題(共3道小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漢武帝時設置了“八校尉”,其中屯騎校尉專門負責戰馬與騎兵的訓練,另三校尉主管各地的異族騎兵,漢軍采用“部曲制”,漢軍中央騎兵的“部”下轄兩個“曲”“曲”以下為“騎五百”,“騎五百”以下為“騎卒長”,再以下分別為騎士吏、騎什長、騎長。......對異族騎兵的專門化管理既強化了西漢帝國對游牧騎兵的統一調度,也有助于漢騎兵向精于騎射的游牧騎兵學習技藝,羽林、期門等騎兵部隊的設置,保障了中央騎兵部隊的建設和對騎兵軍官的培養,在漢軍騎兵長期對匈奴保持戰略優勢并贏得多場重要戰役后,“是后匈奴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廷”。--摘編自謝書緣、李福泉《論西漢和安息的騎兵與帝國邊疆的整合》材料二奧古斯都作為羅馬帝國的締造者,進行一系列改革以確保羅馬帝國長時段的安寧,其中軍事改革是最重要的舉措之一,羅馬帝國擁有60個軍團,奧古斯都確立統治地位后,擁有更全面徹底地重組羅馬軍隊的權力,重組的目標是建立一支永久,專業與穩定的軍隊,軍隊的規模基本確立,正規軍團為28個,由重裝兵、輕裝兵和騎兵三部分組成,軍隊的總數約為17萬人,各軍團常駐某地,都有自己的番號、專有名和團徽,奧古斯都新建了一支精銳部隊近衛軍,主要任務是保衛元首的人身安全,統領近衛軍的將領稱為近衛軍長官,共兩人。羅馬帝國軍團部署表23年 約106年 約138年 約161年 約192年不列顛 0 3 3 3 3北方前線 8 4 4 4 6中央前線 7 12-13 10 10 10東方前線 4 6 S 8 8駐防軍 6 4 3 3 3總計 25 30 28 28 30--摘編并整理自袁波《羅馬帝國的軍隊與君主制的確立》(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西漢與羅馬帝國在軍隊部署方位上的明顯差異,并結合時代背景說明其原因。(8分)(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西漢與羅馬帝國在軍事組織和管理上的相同之處,并談一談古代軍隊建設對當代中國實現強軍目標的啟示。(10分)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都是由小國而走向統一的大國,最后成為廣土眾民的帝國,而希臘城邦因為地理條件和歷史傳統的影響,各城邦公民關心自己國家的獨立,在城邦制度鞏固之后,各城邦相互獨立,相互牽制,每一個城邦國家都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主權體。這樣的城邦有利于發揮小地區的積極性和適應性,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盡管城邦具有主權上的獨立和政制上的差別,但是,古希臘人也自認為同屬一個民族,都稱自己是“希臘人”,在希臘城邦的小國家民局面下,奴隸制經濟一般也是小規模的,不存在東方那種宮廷的大奴隸主,私有制和商品經濟得到較充分的發展,與環地中海區域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摘編自徐愛國《西方法律思想史》材料二11世紀開始興起的歐洲中世紀城市,有著與古典城市極其不同的特質,古典城市大多只是人文地理意義上的人口聚居地,中世紀的歐洲城市則不一樣,它同時又是一種社會共同體,城市市民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城市共同體是典型的公社制度。它是地緣共同體,成員多系移民,血緣關系退而為次,把他們結合起來的紐帶是一紙契約:封建主賜予的特許狀,亦即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市民們共同享有在本城經營工商業的權利,并得到城市的保護,中世紀城市作為一種共同體,構成歐洲政治結構中的一種主體單位,代表本城及市民利益,并非上級政治權力的代表,對下(市民)負責而不對上(領主)負責--摘編自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希臘城邦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1世紀以后興起的歐洲中世紀城市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12分)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我們對歷史進行分期,其目的就是使歷史著作能如實地反映這種客觀規律,我們對歷史進行分期,首先就是要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這種“質變”。西方學術界對于世界近代史開端的學術爭鳴觀點 出處地理大發現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卡爾·普勒帶的《通史概要》文藝復興是西方社會從中世紀到近代的轉折點 《新劍橋近代史》引起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興起的“商業革命”是形成近代歷史的主要因素 《世界近代史》(美國大學通用教科書)17世紀后半期(17、18世紀之交)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卡爾貝爾的《近代史》--據高金玲《世界近代史開端問題的爭議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價值》整理根據材料,自選一個維度,提出一個你對世界近代史開端的看法,并運用具體史實加以論證。(要求:認同材料某一觀點或另有觀點均可,看法明確具體,論證須有史實依據。) 2024—2025學年度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答案 單選題答案 1.D 2.B 3.D 4.B 5.B 6.B 7.B 8.D 9.D 10.D 11.A 12.B 13.C 14.D 15.C 16.D 17.B 18.C 19.C 20.A 21.A 22.B 23.D 24.D 25.C 非選擇題答案 26 題 (1)差異:西漢軍隊集中部署于北方,主攻匈奴;羅馬帝國軍隊多線布防,應對多元邊境威脅。 原因:西漢與匈奴的農耕 - 游牧矛盾突出;羅馬帝國疆域廣闊,邊境威脅多樣;軍事傳統上漢軍依賴騎兵,羅馬依賴步兵與要塞。 (2)相同之處:目的均為提升戰斗力;重視中央對軍隊的統一調度;設置精銳部隊;維護國家統一與邊境安全。 啟示:重視軍隊建設;推進專門化管理;完善建制;加強軍事交流與人才培養;動態調整部署。 27 題 (1)特點:小國寡民;獨立自治;商品經濟發達;具有希臘民族文化認同;政體多樣;公民政治活躍。 (2)特點:獨立性與自治性;地緣共同體屬性;外來人口為主,血緣淡化;市民為主體;以契約(特許狀)維系。 影響:推動工商業發展;積累近代民主政治經驗;促進大學興起與思想解放;助力國王統一事業。 28 題 示例: 看法:地理大發現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論證:新航路開辟打破世界隔絕狀態,促成世界市場雛形;引發商業革命(貿易中心轉移)和價格革命(加速封建解體);推動早期殖民擴張與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跨區域文化交流與思想解放。 結論:地理大發現推動全球聯動與社會轉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其他觀點如 “文藝復興是開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開端” 等,可結合相應史實論證,邏輯清晰、史論結合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