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西安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試題(時間:75分鐘滿分: 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圖1為在黃河、長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出土銅器的主要種類。據考證,它們的制作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據此可知當時圖1A.區域交往孕育一致的青銅文化B.銅器進入人類生活的諸多領域C.貧富分化促發活躍的審美意識D.禮制融于日用器皿的各個方面2.士人階層經歷了西漢時由游士到儒士,東漢時由儒士向士大夫的轉變,從體制外走入體制內。呂思勉對此評價說“自西漢以前,言治者對社會政治竭力攻擊,東漢以后,此等議論漸不復聞。”這反映了A.以文教治天下成為共識B.儒家政治倫理趨向強化C.士人參政意識持續提升D.儒學社會地位不斷提高3.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洛陽寺院“占奪膏腴之地,驅策佃客經營碾硙、釀酒”,而《高僧傳》則提及南朝寺院“廣殖田產,兼營質庫”。此類現象最能說明A.寺院莊園壟斷土地阻礙小農經濟發展B.貨幣經濟衰退迫使寺院回歸自然經濟C.宗教勢力擴張催生多元經濟結構形態D.長期戰亂使官府喪失對勞動力的控制4.唐代科舉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考生還要向禮部或達官貴人投獻自己的代表作,稱為“投卷”。杜牧把《阿房宮賦》投給太學博士吳武陵,由其推薦給東都試官,最終以第五名中舉。這體現了唐代科舉制A.兼顧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B.沒有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C.基本杜絕了高分低能現象D.受到傳統選官制度的影響5.中唐以后,唐城市中出現了“侵街打墻,接檐造舍”和坊內開店的現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動即先開,或夜已深猶未閉”。據此可知,唐朝A.坊市時空界限被徹底打破B.雇傭導致人身束縛松弛C.工商業市民階層不斷壯大D.國家對社會控制的弱化6.圖2為宋代官帽,左右兩邊長長的翅子足有一米長,據傳是宋太祖發明的,用以防止官員上朝時交頭接耳。這種長翅官帽圖2A.體現出崇文抑武治國理政方針B.有效防止朝廷內部動亂C.標志著因循保守政治風氣形成D.服務于專制皇權的需求7.1280年,元朝政府規定,對販賣土貨的商人改收單份稅,鼓勵國內商人出洋貿易。1293年,中書省又制定了“二十三條則法”,整頓市舶貿易,嚴防走私。這反映A.政府謀求對外貿易的巨大利潤B.商稅成為政府主要財政來源C.海外貿易的走私現象異常嚴重D.重農抑商政策已被逐漸放棄8.與宋代相比,明清的版圖更遼闊,商人活動的范圍更大。但商人經營和販運的主要商品是非主要生活資料,且缺少生產資料。一些工商業市鎮的產品并不具有優勢。土地租佃收益的穩定性使商業資本和封建農業結合的趨勢日益明顯。這反映出明清時期A.全國統一的商品市場雛形初現B.雇傭勞動力的市場較為廣闊C.手工業生產受到商業資本控制D.近代化動力存在不穩定因素9.李贄認為“真心”就是童心,即不受外界影響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稱之為“清凈本源”;自然萬物是真心的顯現物,又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這些觀點A.繼承和發展了陽明心學B.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C.體現了經世致用的理念D.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傾向10.圖3為我國古代北方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中原內地關系的三種模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圖3A.模式一下民族關系一直緊張,戰爭頻繁B.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加速漢化,國家統一C.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內遷,經濟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11.近代以來,許多英文單詞被音譯成了上海話,隨后進入中國人的詞庫。比如說:麥克風(microphone)、色拉(salad)、白蘭地(brandy)、啤酒(beer)、十三點(society)等,上海話大量引入英語詞匯進而成為全國通用的表達,主要原因是上海的A.市民熱衷使用英語詞匯B.方言引領中國時尚潮流C.地域文化對外開放包容D.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地位12.晚清《申報》招生廣告的變化趨勢(見圖4)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語言速成教育是教育機構發展的突出特點;第二階段廣告總量激增,實業教育、醫學教育、女子教育、師范教育進一步發展。上述變化反映了圖41872-1911年《申報》招生廣告變遷A.廣告日益主導教育的發展方向B.國民主要關注的是醫學教育C.向西方學習已經深入制度層次D.民族危機推動近代化的深入13.在中國漫長的君主專制時代里,歷朝歷代都極力防范“朋黨”和“結黨”現象。延及清代,朝廷更是嚴禁結社,“疾黨如仇,視會為賊”。但民國初年政黨風行,竟至“黨會既多,人人無不掛名一黨籍。遇不相識者,問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問及貴黨者”。這一變化反映出A.民主共和觀念得到傳播B.中國君主專制制度走向崩潰C.近代政黨政治走向成熟D.廣大民眾政治意識全面覺醒14.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章程規定,農講所設立“三民主義”“國民黨史“帝國主義與中國革命“農民問題“農民運動理論及策略”“中國農民運動及其趨勢”等28門課程及軍事訓練。這些規定A.有助于國民革命的進行B.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開展C.促進了國共合作的實現D.適應了團結抗戰的需要15.表1為陜甘寧地區(根據地)沒收地主等階級財產收入簡況表(1936~193年),表中數據變化1936年 1937年總額(單位:萬元) 65.3 2.3占財政收入比重 55% 4.41%表1A.說明國民政府戰時經濟的實行B.折射敵后戰場的困境C.體現中共推動統一戰線的努力D.源于日軍掠奪的加劇16.圖5為1940年《新華日報》發表的漫畫《晉冀察某區的民主普選婦女投票情形》。圖中婦女三兩結隊來到投票箱前投票,甚至還有一個抱著孩子的年輕母親。這幅畫可直接用于研究圖5A.抗日民主政權建設B.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建立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D.蘇區婦女政治地位的提升17.“一五”計劃時期,在國民收入的使用額中,積累率占24.2%。1958年至1960年,積累率分別提高到33.9%、43.8%、39.6%,平均為39.1%,積累額共達1438億元,比“一五”計劃時期全部積累還多 44%。由此可推知A.國民經濟比例亟須調整B.計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C.消費觀念發生根本改變D.國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8.1978年9月,鄧小平在東北、天津等地發表一系列談話,史稱“北方談話”,強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這一論述表明鄧小平A.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理性反思B.主張政治上實行系統的撥亂反正C.明確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D.對社會主義本質形成成熟的認知19.《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債務纏身,暴風雨神阿達德摧毀了他的田地,或者洪水沖走了作物,或者由于當年缺水,那塊地沒有生長谷物-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債主歸還糧食;他可以暫停履行他的合同,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由此可知,法典A.強調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B.體現商品經濟要求C.維護民眾利益實現階級調和D.帶有人文關懷色彩20.史學家德羅伊森在其著作《希臘化史》中首次提出了“希臘化”這一概念,并賦予其新意:認為是“古希臘政治、教育制度在東方民族中的擴散”。之后,學者們逐步認識到古希臘文明并沒有就此終結,反而得到了空間上的拓展。據此可知,德羅伊森A.指出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雙向性B.強調亞歷山大東征的世界意義C.準確界定了“希臘化”的內涵D.認識到希臘是東方文化的源頭21.公元9年,羅馬頒布《奧古斯都婚姻法》規定:只要被釋奴愿意結婚,庇護人不能強迫他們發誓不娶或不嫁。被釋奴若只生育一個孩子,庇護人可繼承其財產的一半;若生養兩個孩子,庇護人可以繼承其財產的1/3;若生養三個孩子或以上,則庇護人無權繼承其財產。這些規定A.源于商品經濟發展需要B.加速了羅馬帝國對外擴張C.有利于帝國的穩定繁榮D.削弱了奴隸主的政治地位22.以下兩圖(見圖6)分別是西歐中古時期的封君封臣制度和日本的封建等級制度,反映了中古時期的日本具有同西歐較為相似的社會形態,對兩圖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君主都掌握著實際上的最高權力B.都通過層層分封強化了專制C.都以封建小農經濟作為經濟基礎D.都存在責權對等的主從關系23.16世紀,馬丁·路德的改革告訴人們,上帝希望個人完成在現世里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加爾文派則認為勞動是上帝的旨意,財富是上帝恩寵狀態的標志。這些主張A.淡化了宗教的社會教化功能B.適應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C.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理性自由D.緩和了基督教各教派的矛盾24.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說“真正的高貴并非天成,而是自為的”;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這表明,西方人文主義精神A.貫穿西方歷史發展始終B.每個時期的側重點不同C.一直堅持反對神的束縛D.適應了資產階級的要求25.下列兩幅圖(見圖7)為世界各地工人工資水平波動趨勢圖(1375-1825)和18世紀全球主要城市煤炭價格示意圖。圖片可用來說明圖7A.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興起原因B.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分化嚴重C.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確立26.巴黎公社失敗后,法國國民議會發起對公社的指控調查,指控把工人階級比喻為“蠻人”。宣稱:“法國來自社會底層的蠻人”們不僅攻擊財產、家庭等一切社會的古老基礎,而且抨擊上帝的存在、靈魂的不朽,意欲摧毀道德之城。”這可以用來佐證巴黎公社A.力圖構建全新的政權模式B.踐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原則C.瓦解了法國傳統社會基礎D.擺脫了宗教對人們的束縛27.《全球通史》說:14年以前,歐洲己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發源地。......然而,戰爭的浩劫使歐洲人士氣沮喪,失去信心,在歐洲大陸的各個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懷疑和挑戰。”這強調第一次世界大戰A.導致了社會主義運動的廣泛興起B.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C.引發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普遍懷疑D.使歐洲喪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28.1946年和1947年,蘇聯先后通過《關于加速發展生產日用品的國營輕工業的措施》、《關于戰后大力發展農業的措施》等決議,決定946-1950年對紡織工業部的投資由59.9億增加到73億盧布,對輕工業部的投資額由21.8億盧布增加到29億盧布,分別增長了21.9%和33%。這表明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漸得到糾正B.戰后蘇聯外部環境發生根本變化C.蘇聯社會民生問題得到逐步解決D.社會主義建設因時因勢進行調整29.如圖(圖8)是二戰時期和冷戰時期的美國宣傳畫,引起宣傳內容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圖8A.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沖突B.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的消長C.社會主義國家有顯著的成就D.美蘇冷戰在文化領域的對抗30.圖9為1945 1955 1965 1975年各大洲的聯合國成員國數量所占比例示意圖。圖中“甲”是圖9A.非洲B.亞洲C.歐洲D.美洲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40分)31.考古發現與歷史新知(14分)材料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是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之墓。迄今已出土1萬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現了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的奢華生活。表2: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重要文物列表1 木牘約200版,竹簡約5000枚。包括《悼亡賦》《論語》《易經》《禮記《孝經》《醫書》《五色食勝》等。其中不少為失傳的古代典籍。2 孔子徒人圖漆衣鏡擺放在劉賀床榻前,是集屏風、衣鏡為一體的“屏鏡”,上有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孔子像。3 糧庫內發現有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種可食用植物遺存。4 大量黃金貨幣和金銀飾的車馬器,僅金器就有478件,重量約115公斤;種類包括金餅、馬蹄金、麟趾金、金版等,以及以金銀技法(鎏金銀、錯金銀、包金銀等)加工的車馬器等。5 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風格的銀質車馬器“大角羊銀當盧”,是內地出土最早的“帶有回首式走獸紋的馬具”。6 作為編鐘架構件的鎏金青銅鉤取駱駝,是長江流域較早出現的駱駝形象的文物。-摘編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園考古與西漢史的新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反映的西漢中晚期的社會狀況。(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海昏侯墓的發現對歷史研究的意義。(5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3世紀末期西歐的莊園制度達到了鼎盛時期,在每個大莊園中封建主每天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基本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一個大莊園基本包括草地、牧地、森林、魚塘、面包房和釀酒坊幾個部分,所以封建主每天的食物基本可以直接從自己的莊園中獲得。中世紀封建主們主要的飲品就是啤酒和葡萄酒,同時將大量的財富花費在肉類上。中世紀一個普通農民之家的食物,通常來自種植產品和服徭役期間得到的配給,主食是谷物,輔以少量豆制品,肉類食物是極為罕見的。-隋瑤《略論歐洲中世紀后期的飲食》材料二19世紀后期,得益于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與國際化物流運輸,來自北美的廉價小麥和澳洲美洲的航運凍肉等豐富了英國工人的餐桌。1877至1889年間英國工人食物預算降低了30%。根據1880年的調查,普通英國工人家庭日常食物增加了果醬、人造黃油、蛋類、咖啡、牛奶、可可等,還更多地消費鮭魚罐頭、沙丁魚罐頭以及奶酪黃油等。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工人工作忙碌,街頭商鋪攤販售賣的姜汁啤酒、三明治、餡餅、熏鯡魚等方便食品,以及炸魚薯條等路邊小吃,成為工人飲食的一部分。-周悅瑯《19世紀英國工人家庭飲食變遷》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西歐飲食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對英國工人飲食產生的影響。(6分)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1953年選舉法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之。第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代表,省、縣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之代表,由其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之。鄉、鎮、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之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之。第四條......婦女有與男子同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依法尚未改變成分的地主階級分子;(二)、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反革命分子;第六條每一選民只有一個投票權。第七條人民武裝部隊和國外華僑得單獨進行選舉。第八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之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之。-摘自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結合材料,以“1953年選舉法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西安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D D D A D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D A A C A A A D B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D B B A A C D B A二、非選擇題31.【答案】(14分)(1)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以儒家典籍為主的竹簡和孔子屏風,反映了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學地位的上升,成為西漢王朝的正統意識形態和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對西漢統治上層的影響滲透到日常生活;海昏侯墓中發現的可食用植物遺存和金銀器,反映了北方和南方農耕技術的結合和西漢中后期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角羊銀當盧”和鎏金青銅鉤取駱駝,反映了農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以及絲綢之路文明在內地影響的逐漸擴大。(9分,1點3分)(2)對西漢中晚期的中外經濟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豐富考古證據;加深對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發展變遷的認識;考古發現與傳世文獻結合,有利于歷史真相的探究。(1點3分,任答2點5分)32.【答案】(14分)(1)特點:飲食自給自足程度較高;飲食結構階層差異明顯(封建主飲食豐富,農民飲食簡單)。(4分,1點2分)原因:農業生產方式傳統(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發展有限);貿易范圍有限;社會等級分明。(4分,任答2點即可)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提高了糧食產量,使得食品供應充足;國際貿易的發展拓寬了食品供應渠道,豐富了食品種類,拓寬了人們的飲食選擇;新型交通工具使遠距離運輸便捷,提高了食品的供應效率,降低了食品的成本;食品加工和儲存技術進步,延長了食物保存時間,食品生產更加高效和規模化(傳統的手工制作的食品則逐漸被工業化生產的食品所取代);城市化進程促進飲食選擇多樣化,人們開始追求更加精致和方便快捷的飲食體驗。(6分,1點2分,任答3點即可)33.【答案】(12分)1953年選舉法是時代發展的產物(2分)隨著人民政權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家在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選舉制度探索的基礎上制定了1953年選舉法。(2分)這部《選舉法》是一部符合當時我國國情的比較民主的選舉法。它堅持了選舉權的普遍性、平等性(答出民族平等、男女平等也可)和真實性原則,有效地保障了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采取了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法,比較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選舉規范,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等。(4分,1點2分,答出2點即可)作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法律,它不可避免地帶有過渡性、階段性的特點,存在那一特定歷史時期的局限性。它的公布施行,不僅為新中國第一次普選運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或對1954年《憲法》的制定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為新中國選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分,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評價即可)答案僅供參考,其他觀點及分析言之有理也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