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地球的圈層結構第一章第四節目前最深鉆井不超過13km,但還不到地球半徑的1/516。人工鉆井火山噴發能將地下幾百千米的巖漿泛到上層,但最深不超過450km。火山噴發地殼運動能掀起地下20~30km的物質到地球表層。地殼運動地球是由不同物質和不同狀態的圈層組成的球體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內部圈層一我們無法看見地球的內部,那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地球內部的情況呢?(一)內部圈層的研究方法地震波縱波橫波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縱波(P波)1.地震波的傳播特點橫波(S波)分 類 特 點 傳播速度 傳播介質狀態縱波橫波較 快較 慢固、液、氣固共同點: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改變。想一想1.當地震發生時,陸地上的人們有什么感覺?主要致害的是什么?先上下顛簸,后前后、左右搖晃2.當地震發生時,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會有什么感覺?只能感覺到上下顛簸橫波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抓住“黃金12秒”(理論依據)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縱波傳播速度快但破壞力較小,橫波傳播速度慢,但破壞力較大;地震發生后,地震預警系統監測到縱波時自動發出電磁波預警;電磁波傳播速度遠大于橫波,因此能在橫波到來之前向周邊發出預警,為民眾爭取到短暫的避難時間。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3691215深度:km速度:km/s(1)圖中曲線分別表示什么波?判斷理由?(2)地震波傳播速度發生了幾次較大的變化?分別發生在哪個深度?如何變化?(3)地震波波速的變化表示什么?地震波是如何反映地球內部狀況?不連續面地下深度波速變化33千米處(大陸部分)莫霍界面該面下,P、S波速都明顯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處在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兩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變化比較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1)如何區分橫波和縱波?(2)找出地震波傳播速度明顯變化的深度。2900千米地面下平均33千米地殼由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地殼的平均厚度是( )千米;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為( )千米;高山高原最厚處可達( )千米;大洋地殼較薄,平均為( )千米。1739-41705-10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讀“某地地震波速度隨深度的變化圖”4.圖中曲線表示的地震波是A.縱波 B.橫波C.縱波和橫波 D.無法判斷5.莫霍界面大約位于該地地下A.5Km處 B.17Km處C.33Km處 D.2900Km處BA可能是海洋地殼根據地殼化學組成的差異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不同,將地殼分為上下兩層,這兩層的物質組成和結構有著明顯的區別。分層 名稱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上層 硅鋁層 由硅、鋁成分較多的花崗巖類組成 小 不連續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層 硅鎂層 由鎂、鐵、鈣成分較多的玄武巖類組成 大 連續分布;大陸和大洋地殼中都有分布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地殼由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軟流層:60-400Km在上地幔頂部有一個軟流層,一般認為是巖漿的發源地地核:由鐵、鎳等金屬組成,厚度約為3400Km,外核是液態的金屬物質,形成地磁場,內核為密度極大的固體金屬,超強壓力將鐵鎳原子擠壓在一起。上地幔頂部與地殼是由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幔:從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體積的80%。地幔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殼和巖石圈有何不同?圈層名稱 特征 狀態地殼1.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陸厚固態不連面:莫霍界面 — 深度33km不連續面:古登堡界面 — 深度2900km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頂部軟流層,巖漿發源地固態地核外核內核固態液態接近液態,橫波不能通過溫度、壓力和密度很大組成花崗巖質巖層玄武巖質巖層鐵、鎂為主的硅酸鹽巖鐵、鎳為主含少量輕元素以鐵、鎳為主外部圈層二地球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氣大圈生物圈圈水石巖圈近地面的大氣密度大,隨高度增加,空氣密度降低,氣壓降低;大氣上界的高度范圍是2000~3000千米;人類生活在大氣層的底部。包圍著地球,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低層大氣的組成和作用大氣組成 重要作用干潔 空氣 氮(N) 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份氧(O) 一切生物維持生命必需的物質二氧化碳(CO2)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大量吸收太陽輻射的紅外線臭氧(O3) 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生物免受傷害水汽(H2O) 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固體雜質 連續:指地球上的各種水體通過水循環相互聯系在一起不規則:指地球上的水時空分布不均。水圈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按存在位置和狀態,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陸地水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于陸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水體是人們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生存環境的總稱。(1)不獨占任何空間,分別滲透于大氣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巖石圈上部;(2)生物的絕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1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圍內(生物圈的核心部分);(3)生物是生物圈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4)生物的多樣性與生存環境密切相關。B大氣圈AC1.左圖中A、B、C所代表的圈層結構分別是什么?巖石圈生物圈水圈2.指出地球外部圈層、內部圈層物質運動的能量來源。地球外部圈層物質運動的能量來源是太陽輻射、重力、潮汐能;地球內部圈層物質運動的能量來源是地球內部的能量。(1)該圖體現地球圈層的要素有哪些?山、云、山頂積雪、河流、湖、草、樹木(2)舉例說明各事物之間的聯系。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來認識積雪消融進入河、湖;河湖水下滲補給土壤成為草樹水源;大氣降水形成高山積雪。甲乙丙丁地球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一波、二面、三層、四圈33 2900 17 39-41 70 5-10 60-400 2000-300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