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下圖是“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局部)”,關于①對應朝代的特征,說法正確的是( )A.民族政權并立 B.社會大變革C.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D.繁榮而短暫2.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大運河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求。”材料反映大運河的開通( )A.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C.加強了南北地區的交流 D.滿足唐朝穩固統治的需求3.某同學賦詞《臨江仙》:“水比黎庶君比舟,貞觀治,一新秋。月碎重圓星再聚,勤政真盛世,英名萬代流。”你知道這首詞稱贊的是誰嗎( )A.唐太宗 B.唐玄宗 C.隋文帝 D.隋煬帝4.下面三張圖片體現了唐朝( )A.經濟的繁榮發展 B.民族交往與交融C.頻繁的對外交往 D.多彩的文學藝術5.《舊唐書》記載:唐玄宗年間,宮女侍從騎馬戴“胡帽”,俏臉外露,引得民眾競相仿效,女子騎馬馳騁,更有甚者穿男子衣衫。這主要體現了唐朝( )A.民族關系和睦 B.都市生活繁華C.社會風氣開放 D.男女地位平等6.學者呂思勉認為“唐代天寶之亂,原因孔多,邊兵之重,要為其大者”。該學者認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A.邊疆軍事防務所致 B.地方完全脫離中央C.藩鎮割據局面形成 D.君主專制遭到削弱7.北宋的版圖遠不如漢唐時期,當時多個民族政權與北宋并立,下列各項橫線兩端沒有聯系的是( )A.女真族——完顏阿骨打 B.蒙古族——松贊干布C.契丹族——耶律阿保機 D.黨項族——元昊8.宋遼議和后,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見干戈(戰爭)”,材料闡述的是( )A.宋遼議和的背景 B.澶淵之盟的積極影響C.宋金和議的內容 D.澶淵之盟的根本目的9.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據此可知( )A.宋夏邊貿興旺 B.北宋對外貿易發達C.北宋商業繁榮 D.四川地區出現“交子”10.宋代制瓷業已呈現繁榮局面,據考古發現,宋代陶瓷的器型發展到數百種之多,窯址分布至30處,有窯“三百余座”。其中,后來被譽為瓷都的是( )A.泉州 B.景德鎮 C.開封 D.南京11.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中國的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聯合國第8個浮動假日)。對此,網友議論紛紛。下列言論中,不準確的是( )A.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B.體現了聯合國倡導的多元文化價值理念C.促進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D.標志著春節成為全世界人民的法定節日12.《清明上河圖》一直以來都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及歷史價值,受到后人的關注。其史料價值體現在( ) A.再現了豐富多彩的都市生活 B.顯示出畫家高度的組織技巧C.景物描繪人物刻畫形神畢肖 D.體現了以線造型的技法特色13.下表所示為宋元時期契丹族使用的雞冠壺,其形制的變化反映了( )早期的雞冠壺。壺體扁圓,壺上的孔可交叉 捆扎將壺體牢牢地固定在馬身后側。 后期的雞冠壺。壺體為圓體,穿孔式逐漸 轉變為提梁式,方便農耕時使用。A.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 B.生活方式根本變化C.經濟重心已完成南移 D.制瓷工藝高度發達14.歷史事實是客觀記載的歷史,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基本看法、判斷和評價。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鐵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統一,被尊稱為“成吉思汗”B.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1260年,他繼承了汗位C.元朝是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D.1271 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15.元朝在全國設有約1400 處驛站,水站用船,陸站用馬、牛、驢和車、轎;后來還設置過海站。由此,元朝形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交通網絡的形成( )A.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B.消除了邊疆與內地的經濟差距C.使元朝疆域不斷向西擴大 D.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16.服飾是一個時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具體體現。下圖是明太祖命制并頒行全國的三種男子帽式,它們共同說明( )A.朱元璋關心老百姓的生活 B.朱元璋鼓勵發展棉紡織業C.帶有強化專制皇權的色彩 D.明朝百姓服飾都統一規范17.青花瓷是中國瓷器中的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藍色花紋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制作花紋的顏料“鈷藍”由波斯商人帶來,它的花紋既有漢人推崇的梅蘭竹菊、蒙古人喜歡的牡丹、芍藥,也有西亞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這些特性表明中華文明( )A.經久不衰 B.開放包容 C.成就輝煌 D.綿延不絕18.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曬貨物等,并許諾繳納租金,“求于近處泊船”,經澳門守澳官王綽代為申請,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門。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臺,設官置署,筑室建房,進行移民。這反映出:( )A.明朝政府主權觀念淡薄 B.天朝上國思想根深蒂固C.閉關鎖國政策有所松弛 D.中國逐漸融入世界市場19.歷史課上,王老師給同學們列舉了下列史實。這些史實共同反映了中國古代的( )A.民族關系 B.中外交往 C.海上交通 D.佛教交流20.從漢賦到唐詩,從宋詞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說,盡管不同時代的主流文學形式不同,但它們都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變化。唐以后主流文學形式的變化主要是適應了( )A.中央集權的需要 B.君主專制的需要C.市民階層的需要 D.地方分權的需要二、改錯題21.辨別下列史實正誤,在括號內正確的填“正確”,錯誤的填“錯誤”,并加以改正。(1)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代表作品《顏氏家廟碑》。( )改正:(2)北宋匠人畢昇發明雕版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改正:(3)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巨著。( )改正:(4)明代醫藥學家宋應星,搜集和整理800多種醫藥書籍編寫《本草綱目》,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 )改正:(5)明代中期吳承恩著有《三國通俗演義》長篇章回體小說,是一部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 )改正:三、綜合題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周匡物(唐)《及第謠》(1)材料一的詩歌體現了我國古代哪種選官制度,這種制度正式創立于何時。材料二 在唐代,考中進士即具備做官資格,由于宰相多是進士出身,時以應考進士科最為人崇慕,報考人數最多。科舉考試允許普通人報考,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識分子開辟了一條升官的路。——摘編自《中國古代文化史》材料三 宋代,考試增設詞科,“詞”受到普遍重視,文學發展煥然一新。考試錄取者大幅增加,讀書風氣日盛。《三字經》《百家姓》等成為宋朝幼兒啟蒙讀物,文明高度發展。——摘編自《中國古代文化史》(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唐宋時期這種選官制度有何新的發展,并結合所學分析其歷史影響。(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現代國家如何實現人才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四、材料題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西漢—清)人口分布變化表西漢 西晉 唐代 北宋 南宋 明代 清代時間斷面 (2年) (280年) (742年) (1102年) (1208年) (1460年) (1820年)南方地區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注:“南方地區”;是指淮河——秦嶺——西藏自治區北界一線南側地區。)——摘編自龔勝生等《兩千年來中國經濟重心變遷的量化分析》(1)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國古代人口分布變化的趨勢,并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材料二 兩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已經移至江南地區。……其顯而易見的好處是由于出口商品生產基地更加靠近東南沿海港口而節省了運輸和交易成本,為規模性海外貿易的成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北宋中葉煤炭革命的帶動下,冶金、陶瓷、紡織、造紙等各部門技術變革日新月異,分工不斷深化,產出能力顯著提升 宋代遠洋海船載重量大,設計科學,性能優良,正是依賴200噸以上的大型商船,中國海商組建龐大商隊,10世紀以后,逐漸取代阿拉伯商人在海上貿易中獨占鰲頭。領先于世界的造船與航海技術的威力在國際貿易競爭中開始顯現。——摘編柳平生、葛金芳《試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勃興的內在經濟動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總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勃興的經濟原因。(3)綜合以上材料,概括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24.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依據材料,完成任務。【時空觀念、歷史解釋】材料一 閻立本《步輦圖》(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發生于何時的哪一歷史事件,并對該事件進行歷史評價。【史料實證】材料二 元朝領土空前遼闊,各地交通極為不便,再加上中原地區情況復雜,蒙古人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內地舊有的深刻矛盾尚未緩和,而新的民族矛盾又十分尖銳,元朝中央政府只有加大地方政府的權力,才可能及時有效地鎮壓與控制,以確保政權統治的穩定。——摘編自陸化亮《從民族融合看元代行省制的形成》(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例證元朝統治者加強對遼闊疆域統治的舉措。【家國情懷】材料三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止止堂集》(3)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三中的詩詞是出自明朝哪位愛國將領并簡述其歷史功績。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A A C A B B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A A D C B A B C1.D2.C3.A4.A5.C6.A7.B8.B9.C10.B11.D12.A13.A14.A15.D16.C17.B18.A19.B20.C21.(1)正確。(2)錯誤;將雕版改為活字。(3)錯誤;將紀傳體改為編年體。(4)錯誤;將宋應星改為李時珍。(5)錯誤;將《三國通俗演義》改為《西游記》。22.(1)制度:科舉制;時間:隋朝(隋煬帝時期)。(2)新發展:唐代:允許普通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科目,為平民知識分子提供入仕途徑;宋代:增設詞科,錄取人數大幅增加,推動讀書風氣盛行;歷史影響:打破貴族壟斷,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推動文學和教育發展;加強中央集權,選拔有才能的官吏。歷史影響: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推動文學和教育發展;加強中央集權。(3)如何實現:重視教育普及與公平,為各階層人才提供上升通道;結合社會需求設置多樣化選拔標準,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營造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社會氛圍,激發人才創造力。23.(1)趨勢:南方地區人口占比總體不斷上升;北宋以后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人口。原因:由于西晉以后北方戰亂較多,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江南地區較安定,且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重視南方地區的發展等。(2)原因:經濟重心移至江南地區,節省了運輸和交易成本,為規模性海外貿易的成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北宋中葉煤炭革命的帶動下,冶金、陶瓷、紡織、造紙等各部門技術變革日新月異,分工不斷深化,產出能力顯著提升;造船技術革新,推動中國海商組建龐大商隊,10世紀后取代阿拉伯商人主導海上貿易。(3)因素:技術發展;人口遷移;政府政策等。24.(1)時間及事件: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評價: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和平與友好,還加強了漢藏兩族的文化交流和經濟聯系。(2)舉措:在中央,設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 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項政 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政事務,調度全國的 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管理全 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在邊疆地區,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管理西藏地區。(3)將領:戚繼光;歷史功績:戚繼光在明朝嘉靖年間,率領“戚家軍”在東南沿海地區抗擊倭寇,取得了多次重大勝利,如臺州大捷、橫嶼之戰等,有效遏制了倭寇的侵擾,保衛了沿海地區的安全。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