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質量調研(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80分)友情提示:本試卷分為卷和卷兩部分。請你將卷所有正確答案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每小題1分,共40分),Π卷(共4小題,共40分)用0,5mm黑色中性筆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I卷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分,共40分)一、選擇題1.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認為“有雄才大略,過人之聰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據此可知,隋文帝最大作為是()A,加強中央集權B.結束分裂實現統一C.社會經濟迅速發展D.開通了大運河2.古代《謚法》:“好內遠禮日煬,去禮遠眾日煬,逆天虐民日煬,好大殆政日煬,薄情寡義日煬,離德荒國日煬。”“煬”是古代中國最差的謚號了。隋煬帝得到這個謚號主要是由于()①廢除前朝的選官制度②縱情享樂,奢侈無度③營造東都洛陽,耗費人力④三征遼東,使徭役繁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小張同學在參觀完隋唐洛陽城遺址后,對隋王朝二世而亡產生了疑惑,為此搜索到了如下描述隋末社會景象的資料,據此可知隋朝末年(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舊唐書·李密傳》A.朝廷腐敗B.經濟衰敗C.起義頻發D.民不聊生4。唐太宗在家訓《帝范·君體第一》中將其一生執政經驗進行高度濃縮,其中右圖體現了唐太宗()夫民者,A,勤儉節約國之先:B.以民為本國者,C.虛心納諫範君之本。D.廣納賢才5.“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咸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與軀。”西北各部首領,獻號“天可汗”給唐太宗的原因是(A,他主張對外開放B,他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C.他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D,他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6。唐太宗曾問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還經常勸誡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驕戒躁。太宗曾對公卿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籍第1頁共11頁忠臣。”這說明唐太宗()A,以民為本和輕徭薄賦B,積極進取和勤于政事C,知人善任和虛心納諫D,勵精圖治和注重文教7。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為四川省廣元市皇澤寺題寫了一副對聯一“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創劍閣光被利州”,據此可以推斷該寺廟是哪位歷史人物的祭祀廟()A·唐玄宗B,唐太宗C,武則天D,唐高祖8。現今,國家公務員的考試稱為國考,一般采用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我國古代,朝廷采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也有當面測試的環節。下列人物中,最早采用殿試的皇帝是.()A.隋文帝B,唐玄宗C.武則天D,唐高宗9。三省六部制實行后,在一般情況下皇帝不能越過三省直接下詔書,也不能直接指揮全國。三省在制度上對皇權加以制約,避免了君主獨裁造成的失誤。這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B,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C.有效地保證了皇權D,有效地牽制了相權10.唐太宗指出:“農時甚要,不可暫失。”唐玄宗強調:“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紡織)害則寒之原也。”他們都強調()A.民貴君輕B.輕徭薄賦C.以農為本D,重農抑商11.唐代,向中央進貢絲織品的巴蜀州那有20多個,進貢的絲織品中僅“綾”這一類,就有益州的“細綾”,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綾”等。這說明唐朝時巴蜀地區的絲織品()A.勞動分工細密B.形成地域特色C.地域發展水平不均衡D,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12。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因此經常親自考核縣令,有一年他主持對縣令的考試,結果有45個縣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職。這表明唐玄宗時期()A,縮小了官吏的選拔范圍B,對官員升遷作明確規定C,整頓吏治注重政績D.設置多層監察機構13.它被稱為“中世紀最偉大的都城”,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其建筑布局被詩人描述為“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座城市是()A,大興B.汴京C,長安D,大都14.繪畫和雕塑作品不僅能展示藝術之美,也能真實而細致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以下兩幅作品共同反映了()《奔棋仕女圖》(局部)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第2頁共1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