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選擇題
1.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 陳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jiǒng)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定都長安,發展經濟 B.創立科舉制,選拔人才
C.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D.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
2.史載:隋煬帝時,“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耕稼失時,田疇多荒。”人民相聚起義。據此,可知當時( )
A.外戚專權,政治腐敗 B.政策失當,社會動蕩
C.財政危機,皇權勢微 D.國家分裂,矛盾尖銳
3.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煩帝意猶不足,征求不已,兼東征西討,窮兵時,百姓不堪,遂致滅亡,此皆聯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材料說明唐太宗( )
A.任用賢才,善于納諫 B.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
C.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D.戒奢從簡,與民休息
4.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被宋慶齡評價為“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是( )
A.創立進士科 B.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創立殿試制 D.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5.如下圖為一學生整理的某一歷史時期治國理政主要舉措。這一時期史稱( )
A.文景之治 B.開皇之治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6.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非常形象地描繪唐都長安城的布局為“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朝的長安城內有“坊”和“市”的區別,“坊”的城市功能是
A.政府機構
B.娛樂區
C.居民住宅區
D.商業區
7.下表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權更迭,這種局面的實質是( )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
建立者 朱溫 李存瑁 石敬瑭 劉知遠 郭威
稱帝前身份 唐朝節度使 唐朝晉王 后唐節度使 后晉節度使 后漢節度使
A.階級矛盾尖銳 B.宦官專權的結果
C.民族政權并立 D.藩鎮割據的延續
8.“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是唐朝《隴西行》中的一句詩,這里的“胡”指的是( )
A.突厥 B.回紇 C.南詔 D.吐蕃
9.唐朝時期,漢文在西域已成為一種盛行的語言文字。如圖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唐代文書,長538厘米,寬27厘米,內容是當地12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作的詩歌等。反映了( )
A.中原地區政局穩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西域商品經濟發達 D.絲綢之路貿易繁榮
10.遣唐使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帶到日本,如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這主要反映了( )
A.日本對中國影響深遠 B.中國對日本影響深遠
C.中日間文化相互影響 D.遣唐使喜好中國習俗
11.觀察下列在中國出土的唐代文物一貨幣,這些出土文物最能說明( )
A.中國古代金屬貨幣流通時間長范圍廣 B.證明唐代日本、新羅與中國交往密切
C.唐代沒有統一的貨幣 D.唐代中外貿易十分繁盛
12.唐代詩人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說:“揚、越(揚州、越州)間多作書模勒(雕版印刷)樂天(白居易)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這說明唐代( )
A.科技進步推動文化傳播 B.商業繁榮孕育市民階層
C.對外交流促進國家交往 D.文學藝術反映人民需求
13.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隋唐時期歷史發展基本特征的歸納描述,正確的是( )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14.物理學科中的“鐘擺理論”是指鐘擺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值在一定范圍內作有規律的擺動。李華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借用該理論繪制了如下示意圖。鐘擺在10世紀中后期向右擺動的原因是( )
A.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 B.唐朝在地方增設節度使
C.北宋實行崇文抑武方針 D.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15.王安石說:“保甲之法成,則寇亂息而威勢強矣”。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與遼的軍事進攻 B.平息農民階級的反抗斗爭
C.加強禁軍對地方的控制 D.增強同大地主、大官僚斗爭的力量
16.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北方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
A. B.
C. D.
17.在宋代的榷場貿易中,茶葉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在金朝,茶葉成為百姓待客的必備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葉為聘禮,表示對婚姻的堅貞不渝。對材料所述現象解讀合理的是( )
A.民族交融促進經濟發展 B.政權并立推動文化傳播
C.生產發展推動社會變革 D.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
18.詩歌內容豐富,不僅反映詩人的個人情感,也映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狀態。下列詩句可以佐證南宋歷史的是( )
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B.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9.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
A.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 B.英勇不屈的報國情懷
C.飄逸灑脫的浪漫風格 D.閑適自由的樂觀精神
20.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后一直沒有年號。忽必烈即位后,新設了“中統”年號。“中統”二字,出自儒家經典《春秋》和《易經》,意在強調政權屬“中華之正統”。這一舉措( )
A.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 B.鞏固了大一統局面
C.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 D.體現了“無為而治”
二、綜合題
2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中華文明演進的歷史主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公元640年 設安西都護府
公元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702年 設北庭都護府
公元710年 吐蕃贊普迎娶金城公主
材料二 宋真宗去世時,遼朝大臣集會致哀,遼道宗說:“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互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爭。
——《中國通史》
材料三遼、夏、金、元在邊疆開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而元朝不僅版圖遼闊,對邊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礎上更為強化。對東南、云南、西南等邊遠地區,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袁行、嚴文明《中華文明史》
(1)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材料一反映的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兩種方式。任選一種方式說明其歷史作用。
(2)材料二的“朝廷”是指哪一政權?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國“和好年身”得益于哪一歷史事件?
(3)據材料三,指出元朝對地方管理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統治者在東南地區設置的管理機構。
(4)通過學習上述材料,你認為今天我們應如何進一步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2.隋唐時期的經濟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大高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大食人俑 東羅馬金幣 黑人俑
材料三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清代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收錄的詩作就有48000多首。唐詩內容既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又涉及親情、友誼、懷古、山水、田園;作者中既有帝王將相,也有販夫走卒…還有外國人。
——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
(1)材料一是我國古代某項水利工程的示意圖,請寫出A點對應的城市。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其開通產生的歷史意義。
(2)材料二中文物圖片反映出唐朝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唐朝有兩位高僧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請舉出一例史實。
(3)據材料三,概括唐詩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被譽為“詩圣”的唐朝詩人。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隋唐時期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原因。
23.政治制度的調整和創新是歷史演進的一種常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它既是一種選官制度又是一種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參加考試的主要是學校生徒,因而帶動了學校教育的發展。考試不計生員出身,唯才是舉,從而廣泛地從社會各階層選拔人才,擴大了政權統治的基礎。官員基本上都是知識階層的精英普遍提高了官僚隊伍的人文素質。
——摘編自馮天瑜《科舉制度--中國“第五大發明”》
材料二 宋初,宰相沒有固定編制,若有兩人則分日執掌大印…也出現過三人一道擔任宰相的情況…宋初宰相,與樞密對稱兩府,而宰相遂不獲預聞兵事…又財務歸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預…逐漸形成以士大夫為主體的龐大的官僚集團。由于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員又互相推卸責任,大多不干實事,既導致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三 中國地方行政區劃,自秦漢以來,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統治者吸取了漢唐以來地方割據勢力據險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教訓,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極力避免某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地方區域的設置,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
——摘編自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
(1)據材料一,指出這一制度確立的朝代,并概括其影響。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對這一制度的完善措施。
(2)據材料二,概括宋初為限制宰相權力采取的措施。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以上措施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評價。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請談談你對政治制度調整和創新的認識。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D D C D D B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A C B B D B B C
1.C
2.B
3.B
4.D
5.D
6.C
7.D
8.D
9.B
10.B
11.D
12.A
13.A
14.C
15.B
16.B
17.D
18.B
19.B
20.C
21.(1)方式:和親;設置管理機構。
作用:和親——促進吐蕃經濟社會發展,增進唐蕃友好關系;設置管理機構——促進民族團結,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任選一個即可)
(2)政權:北宋。
事件:澶淵之盟;
(3)特點:因地制宜。
機構:澎湖巡檢司
(4)做法: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2.(1)城市:洛陽;
意義: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2點);
(2)對外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
史實:鑒真東渡日本或者玄奘西行
(3)特點:藝術成就高;數量眾多;內容豐富;作者廣泛(任答2點);
詩人:杜甫;
(4)原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政策開明;對外交流頻繁。(任答2點)。
23.(1)朝代:隋朝;
影響:帶動了學校教育的發展,擴大政權的統治基礎,普遍提高了官僚隊伍的人文素質。(答到任意一點即可給分)
措施:嚴格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名次由皇帝掌握;大幅增加科舉取士名額;
(2)措施:增加宰相人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置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事權;設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政權;(任答2點);
評價:積極方面: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專制,鞏固了統治;消極方面:機構重疊,互相推諉,降低行政效率,助長因循守舊的風氣,增加了財政開支。
(3)制度:行省制;
影響: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
(4)認識:政治制度要因時因勢進行調整創新;政治制度調整要立足實際;中國古代制度變革以鞏固統治為根本目的。(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阳市| 桐庐县| 社旗县| 威远县| 察隅县| 始兴县| 铜鼓县| 怀远县| 峨眉山市| 德钦县| 辽阳市| 福安市| 娄底市| 揭西县| 博白县| 名山县| 惠东县| 鄄城县| 颍上县| 兴隆县| 离岛区| 双流县| 闽侯县| 绥中县| 措勤县| 宁安市| 永德县| 贵德县| 龙岩市| 油尖旺区| 应城市| 聂拉木县| 金门县| 佛山市| 扬中市| 古田县| 维西| 德令哈市| 昭苏县| 临澧县|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