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景德鎮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隋文帝建國后“薄賦斂,輕刑罰,內修制度,外扶戎夷”,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但煬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內窮嗜欲,兵革歲動,賦斂滋繁,”引發了歲末農民大起義,隋王朝最終瓦解。材料現象反映出( )A.隋煬帝繼承了隋文帝的治國理念 B.武力開疆拓域,方能成就帝王偉業C.統治政策是王朝興衰的主要原因 D.隋朝和秦朝都是歷經二世而亡2.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 陳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jiǒng)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定都長安,發展經濟 B.創立科舉制,選拔人才C.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D.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3.下圖為某同學整理的復習材料,其體現的主題是( )A.漢武帝鞏固大一統 B.隋朝的建立與鞏固C.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D.唐玄宗與開元盛世4.一生清正廉潔、犯顏直諫,先后向唐太宗進諫達200多次的大唐名臣是( )A.魏征 B.房玄齡 C.杜如晦 D.姚崇5.詩歌中蘊含著珍貴的歷史。下列詩歌能夠反映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A.“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C.“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D.“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6.下圖是唐高宗章懷太子墓的壁畫《馬球圖》,它描繪了唐代宮廷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該圖可用于說明唐代( )A.精神風貌剛勁豪邁 B.宮廷生活奢靡無度C.夜市生活豐富多彩 D.對外交往成效顯著7.唐代中后期,統治者面臨“方鎮之兵盛”“強臣悍將兵布天下”的現實問題。此后,歷代統治者為避免出現該問題,可能遵循的原則是( )A.右武抑文,姑息藩鎮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C.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D.畫野分州,任土作貢8.唐玄宗統治后期,貪圖享樂,不理政事,最終導致安史之亂,這場叛亂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是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②此后中央衰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③對北方地區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④是給予唐朝致命打擊的農民大起義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下列史實中,能夠反映出唐朝時期民族交往與交融的有( )①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②文成公主入藏③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10.誠如陳寅恪所言:“李氏據帝位,主其軸心,其他諸族入則為相,出則為將。”唐朝的著名將領中,有很多都是番將,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爾,突厥處羅可汗之次子;執失思力,突厥酋長。他們皆受唐太宗重用,戰功卓著。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B.少數民族能征善戰C.唐朝國力強盛D.唐朝尚武風氣盛行11.某學校歷史社團編演了五幕課本劇(如下),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第一幕: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第二幕: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第三幕:盛唐氣象 第四幕: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五章: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12.“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補證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B.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13.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編制過《大衍歷》,并且負責制造了不少天文儀器。這體現出( )A.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生產 B.中國天文技術領先于世界C.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 D.政府加強了對文化的控制14.下列作品能夠體現唐朝書畫創作成就斐然的有( )A.①③ B.③④ C.②⑤ D.②④15.據學者統計,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呈現出以下變化:東晉時期為4%,隋朝為17.2%,唐朝為24.5%,至宋朝則為46.1%。由此可知( )A.官員人數不斷增加 B.統治基礎逐漸擴大C.社會實現公平公正 D.丞相制度逐步完善16.在歷史的發展潮流中,出現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一個大趨勢。下列史實中順應這一“趨勢”的有( )① 前1046年,周武王擊敗商軍 ② 前221年,秦國攻滅六國 ③ 960年,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 ④ 1125年,遼被金滅亡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17.下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壁畫《備茶圖》,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海外貿易的興盛 C.民族矛盾的加劇 D.國家政權的統一18.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指出:“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記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所有的例外則是以‘歲幣’為名向北方少數民族購得的和平。”下列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郾城大捷B.澶淵之盟C.《尼布楚條約》D.涼州會晤19.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于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和議簽訂后( )A.北宋與遼之間保持了和平局面 B.形成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C.南宋與遼之間保持了和平局面 D.形成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20.與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畫的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從“秋水共長天一色”移成畫面的留白,表現為“一角”“半邊”。這折射出( )A.崇文抑武的方針 B.南宋的偏安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二、材料題21.閱讀下列材料, 回答問題。唐朝是一個繁榮開放的朝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某校七年級(1)班就唐朝的開明君主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回答問題。【勵精圖治·英明顯】材料一 如下圖材料二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為君之道是以民為本,他的哪些統治措施體現了這一思想?(2)從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認識到了什么實質性問題?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則。【是非功過·論女皇】材料三 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毛澤東(3)結合材料三,談談武則天為唐朝鼎盛局面的出現作出了哪些貢獻。三、綜合題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兩宋時期,各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變化如下。備注:兩宋時期,中原王朝與對峙政權在邊境地區設置榷場進行貿易。(1)根據材料,概括這一時期各民族政權關系的特點。(2)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民族關系”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相關史事加以闡述或說明。四、材料題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材料二 紹興十一年(1141年)雙方達成和約……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結束了長達10余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材料三 宋金都在邊界附近設立榷場,這種榷場貿易也十分發達……實際上,除榷場外,民間私相貿易的數量極多。南宋運往金朝的有茶葉、絲織品、瓷器、金屬制品和書籍等,金朝運往南宋的有畜產品和藥材等。(1)根據材料一,分析金朝崛起的原因有哪些?(寫出兩條即可)(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紹興和議”前后宋金關系的變化。(3)材料三反映了宋金和議給當時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經濟繁榮】材料一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根據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整理【制度建設】材料二 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期,當時稱為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魏晉時期。到了隋朝,三省六部完全形成,主要負責政令的制定、審核以及貫徹執行。唐代初期,三省長官共為宰相,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討論決策軍國大事。(如圖是唐朝三省位置圖)【對外交往】材料三 唐朝在對外關系上,實行友好開放的政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鼓勵對外交往。唐朝政府設置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不少地方設商館以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周邊鄰國紛紛遣使建交并進行正常的商業貿易,當時與唐朝通使交好的國家有七十多個,中外貿易廣泛開展,唐都長安外商云集,成為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成為國際性大都市。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唐政府下令保護,絕不盲目排外。在此背景下,大量外來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傳入,唐朝兼收并蓄,積極地借鑒吸收。——摘編自許敏《唐前期的改革與興盛》(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此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三省六部的職能。三省六部的創立和完善反映出我國古代統治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朝在處理對外關系方面采取的措施。(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需要具備的條件。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江西省景德鎮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A B A C A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C D B A A B D B1.C2.C3.C4.A5.B6.A7.C8.A9.D10.A11.C12.A13.C14.D15.B16.A17.A18.B19.D20.B21.(1)措施: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2)問題:認識到君民關系如同舟與水,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就必須讓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原則: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唯才是舉,兼收并用。(3)貢獻: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重用人才,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22.(1)特點:各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以和為主;邊境貿易頻繁。(2)示例:觀點:兩宋時期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與經濟文化交流。闡述: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后,保持了長時段的和平局面,雙方在邊境開展貿易,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宋夏和議后,宋夏邊界貿易興盛,促進了西北邊境地區的發展;宋金對峙時期,雖然雙方有戰爭,但邊界的榷場貿易也十分發達,南宋的茶葉、絲織品等傳入金朝,金朝的畜產品和藥材等傳入南宋,豐富了雙方人民的生活,促進了民族交融。所以,兩宋時期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與經濟文化交流23.(1)原因: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2)變化:由戰爭到對峙。(3)影響:宋金雙方邊境環境變得和平穩定,促進了宋金雙方邊境的貿易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24.(1)時期:隋唐時期。主要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如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生產等;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科舉制的創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2)職能:三省負責政令的制定、審核以及貫徹執行。目的: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管理國家。(3)措施:實行友好開放的政策;設置鴻臚寺、商館、互市監、市舶司等機構;保護外來宗教;積極借鑒吸收外來文化。(4)條件: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制度合理,促進經濟發展;對外友好開放,積極交流吸收。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