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4月23日2024-2025學年普通高中高二下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6世紀末,中國福建發生饑荒,饑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清朝《建始縣志》記載道:“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這反映出,高產作物的種植A.解決了人地矛盾問題 B.增強了應急度荒能力C.提升了基層救災效能 D.改變了民眾飲食結構2.1904年,法國人田德能將從法屬殖民地越南帶來的咖啡苗種到大理朱苦拉村,成為中國引種咖啡第一人,開啟了云南的咖啡文化。這說明A.物種交流豐富飲食文化 B.新航路開辟促進世界物種交流C.物種引進影響生態環境 D.殖民擴張活動發生根本性變化3.工業革命使大機器工業發展起來,生產效率迅速提高,急需開辟國外新市場。鐵路將港口與腹地連接起來,輪船把世界各國鐵路連接起來,造就了國際性交通運輸網,為大工業的商品輸出和資金流動帶來極大便利。材料主旨是A.交通運輸網便于西方國家殖民擴張 B.工廠制度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C.商品輸出推動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展 D.工業革命促進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4.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西門子和馬丁發明平爐煉鋼法,使鋼產量增加了70%;李比希提出合成肥料理論,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這表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A.科技與生產的緊密結合 B.發明源于技術經驗積累C.自然科學取得系列成果 D.消費需求推動技術革新5.明清時期,山西曹張古城以“亨順通”等四大糧行聞名三晉。古城大小商號眾多,當地商界出資1700余兩建“曹張會館”,其中外地客商出資160余兩。材料可用于印證明清時期該地區A.商人地位的提高 B.商業氛圍的濃厚C.資本力量的強大 D.長途貿易的發展6.1914年,在上海紳商聯名要求下,上海古城墻被全部拆除;1915年,福州開始拆除古城墻,至1935年全部拆完;2008年,大同市政府斥資10億元修復古城墻,西安、蘇州等傳統城市亦在修復古城墻。這一不同做法A.順應了城市多功能的需求 B.突顯了開放自由的精神C.擺脫了重商文化觀的束縛 D.折射了審美取向的變遷7.下表是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開通后至2009年上半年天津抽樣調查統計表。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京津城際鐵路的開通博物館和紀念館入館人數 400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80萬人次,北京游客占90%劇場演出場次、觀眾人數、演出收入 增長20%工藝品的銷量 同比增長超過50%A.使天津市常住人口激增 B.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C.促進了文化交流和傳播 D.標志中國進入高鐵時代8.新中國成立初期,各級政府為建設公共衛生事業,培訓大批掌握基本技能的醫護人員,集中開展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項目。改革開放后,“赤腳醫生”、社區醫生轉變為基層醫生,堅守基層醫療一線,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這表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A.立足基層,以人民健康為中心B.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均衡醫療資源布局C.提高技術,攻克診療疑難雜癥D.預防與治理相結合,完善公共衛生體系9.距今約9000年前,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已經出現了玉器的雛形。約5500年前,玉器被賦予“以玉事神”內涵。夏商周時,“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觀念逐漸發展。之后經儒家文化演繹,“君子比德于玉”風尚經久流傳。這表明中華文化的A.包容性 B.連續性 C.多樣性 D.凝聚性10.北宋時,溫州文士周佇隨商船到達高麗并受重用,官至禮部尚書。他參照大宋國情,在高麗編史、文教、外交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高麗史》中有傳。周佇的事跡表明A.高麗全面仿效宋朝政治制度 B.對外貿易提高宋朝國際地位C.海外移民促進中華文明傳播 D.宋朝移民推動高麗漢化進程11.在古希臘建筑中,多利克柱式粗大雄壯,柱頭沒有裝飾,被稱為男性柱;愛奧尼柱式纖細秀美,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被稱為女性柱。這反映出古希臘A.自然主義傾向的建筑實踐 B.人文主義精神的具象化表達C.社會性別分工的空間映射 D.形式美學與功能需求的統一12.如圖是1820-1854年移民美國的總人數統計表(單位:人)。該時期美國移民的變化A.直接推動了中央太平洋鐵路修建 B.得益于北方工業和南方種植園經濟發展C.表明南北戰爭后工業革命的擴展 D.反映出大量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13.19世紀40-70年代,大量“契約華工”進入拉丁美洲,隨后在當地定居,逐漸形成了華商階層。他們在聚居區內經營小商品和手工藝,創辦華人學校和報紙,并介紹居住國的文化習俗。這表明,華工群體A.改變了當地的商業經營模式 B.促進了地區文化的交流碰撞C.推動了拉美主流文化的形成 D.建立了社區基層的管理方式14.下表為唐代“絲綢外貿”簡表。由此可知,唐代絲綢外貿 交易所獲主要商品 主要用途邊疆諸州對外“互市” 畜牧產品 御馬、軍馬、驛站馬、監牧種馬外國遣使“朝貢貿易” 金銀珠寶、紡織品、香藥、酒、樂器等 皇族消費、賞賜百官、諸藩使者A.藩鎮軍事實力急劇膨脹 B.農業發展對馬的需求增長C.絲綢之路改變經濟結構 D.絲綢兼具經濟與戰略職能15.有學者指出,成吉思汗帶著東方的先進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時代的歐洲中世紀美夢。尤其是蒙古對征服區實行宗教寬容的政策,讓歐洲人開始質疑教會的觀點和主張。對此理解準確的是蒙古西征A.加強了東西文化交流 B.促進了歐洲思想解放C.促進了近代科學產生 D.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16.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青銅縱目面具、玉璋等文物,體現了其與中原商周文明相似的祭祀傳統及對天地自然的認識。但出土的金杖和黃金面具等,在我們已知的商代及其之前的中華文明中從未發現過,卻常見于埃及出土文物中。這反映出三星堆文明A.發展中重視宗教禮儀 B.文明起源具有多樣性特征C.與埃及文明存在交流 D.豐富了對中華文明的認識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某位學者在其論著中引用了下列史料:孔子“欲居九夷”,有人問:“陋,如之何?”孔子坦然答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前秦統治者、氐族人苻堅強調:“帝王歷數豈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唐代杜佑提出“中華與夷狄同”。遼朝曾修建孔子廟,尊崇孔子。遼道宗認為遼國已經“彬彬不異中華”。西夏建國前,元昊命人用西夏文翻譯《孝經》《爾雅》等儒家經典和蒙學書籍。金朝時,群經、諸史成為學校的必修課和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金世宗曾設立“譯經所”,以女真文翻譯《周易》《尚書》《論語》《孟子》等典籍。忽必烈根據《周易·乾卦·象傳》之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把“大元”作為國號。清雍正帝曾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并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摘編自張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互動》請根據上述史料,運用所學知識,選取某一個視角,展開評述。(要求:自擬題目,史論結合,觀點正確,結構完整,邏輯嚴謹,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唐朝時,大量中亞、西亞、印度等地商人沿著絲綢之路往來于東西方之間進行長途貿易,活躍了中西物質文化交流,形成了唐代商人階層中一個非常獨特的群體,被傳統史籍稱為“商胡”或“胡商”。他們的足跡遍及西亞、中亞、天山南北、河西走廊直至長安、洛陽和江南等地,物物交易居多,涉及絲綢、珠寶、珍玩、牲畜、奴隸、糧食、高利貸等領域。在長安的胡商由唐朝政府分為“著藉”(即定居中原者)和“不著藉”(即短期到中原者)兩類。著藉者按編戶齊民形式,服役納稅;不著藉者,由鴻臚寺、主客曹等官方機構,以及具有一定自治性質的薩寶府進行管理。-摘編自馮敏《唐代絲路上的胡商商隊》材料二 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中國與亞非國家間的貿易、投資等經濟合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就境外經貿合作區而言,從2013年到2022年底,相關合作區建設的累計投資額達到0.4萬億元。這不僅加速了雙方的產業合作,而且推進了東道國產業體系的升級,如中國-埃及泰達工業園主打的玻璃纖維產業,彌補了埃及甚至非洲在該領域的空白。-摘編自高新等《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1)根據材料一,指出在唐代絲路上胡商貿易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和現代中國在亞非地區發展絲路經濟的共同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6世紀之后,新大陸的“發現”和環球航行的實現推動西歐資本主義強國紛紛對外擴張。到達美洲的新移民對于美洲的玉米、木薯等糧食作物不適應,于是移植歐洲舊世界的小麥、葡萄、橄欖,畜養豬、牛、馬、羊。同樣,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紅薯、木薯等作物因環境適應性強、產量大,被引進歐洲之后大受歡迎。歐洲人口在1650年是1.03億,1850年到達2.74億。愛爾蘭的人口變化則居全球之冠,從1660年的50萬增加到1860年的900萬,其中關鍵就是馬鈴薯的種植。-摘編自杜君立《新食貨志》材料二 15世紀以前,歐洲人的食物種類有明顯的地域性,如法國人和意大利人食用橄欖油,丹麥食用黃油,阿爾卑斯地區多食用肉類,地中海地區多食用谷物類。15-17世紀,歐洲人食物種類呈現多樣性和豐富性,土豆、玉米、小麥制成的面包改變了傳統的糧食結構,香料成為歐洲人家庭必備品,咖啡、茶葉削弱了傳統飲料的地位,即便一般家庭的餐桌文化也日益多彩。宮廷貴族的飲食禮儀為資產階級所效仿,并通過烹飪書和家常菜譜的方式傳播到普通家庭。-摘編自朱基富《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早期歐洲飲食文化變化的趨勢。(4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火車問世后,英國立即掀起一股鐵路建設的狂潮。這個時期正值工業革命后期,鋼鐵工業、機器制造業等均達到一定的水平。同時,工業革命的發展又使得原材料和產品的輸送問題亟待解決。短短數年內,鐵路就支撐起了英國的長途運輸業······鐵路極大地推動了英國商業貿易和鋼鐵、機械、建筑工程、地產等行業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成為真正的“經濟大動脈”。-摘編自王雄《絲路大通道》材料二 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了對高速鐵路的技術研究和工程實踐。到2020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達3.8萬千米,穩居世界第一。從沒有一寸高鐵到成為世界上高鐵運營里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以較短的時間走完了一些發達國家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同時許多領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摘編自《中國高速鐵路發展歷程》材料三 199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廣州-深圳準高速鐵路,最初租用瑞典列車,后使用“藍箭”國產動車組,為我國高速鐵路做好技術前期準備······進入21世紀,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形成了“和諧號”動車組系列。我國鐵路工業有較強的“造血能力”,沒有把自己的企業變成他人的加工廠,自行開發生產的車型一度成為主力。-摘編自王亦軍《中國高速鐵路建設回顧與發展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工業革命如何推動英國鐵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并分析鐵路建設快速發展對英國的意義。(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的特點,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其發展原因。(6分)(3)綜上所述,你認為影響鐵路建設的因素有哪些?(2分)2024-2025學年普通高中高二下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I卷(選擇題,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A B A C A B C B B B D B B第II卷(非選擇題,52分)17.【示例】視角:民族交融。論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古代民族交融的精神紐帶。(2分)評述: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孔子作為儒學的開創者,強調以儒家先進文化教化“九夷”。西漢時,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唐代,唐太宗、杜佑等人主張華夷平等。氐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先后建立政權,有的甚至統一全國。各少數民族統治者積極吸收中原儒家文化成果,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發展,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也增強了華夏文化認同。綜上可知,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民族交融中豐富發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0分)18.(1)特點:唐政府積極參與、管理;以物物交換為主;中外交流的區域廣泛;胡商經營范圍涉及多個領域。(答出3點即可,6分)(2)影響:有助于維護國家的安全;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播到亞非多國,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答出3點即可,6分)19.(1)特點:交流范圍具有全球性;雙向交流,呈現互補性;歐洲占據主導;交流內容豐富。(答出兩點即可,4分)(2)趨勢:逐漸突破地域限制;食物種類趨于豐富;餐桌文化日益多彩;傳統食物地位下降;飲食文化趨于平民化。(答出兩點即可,4分)(3)影響:促進了世界人口增長;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習慣;提高了人們的抗饑荒能力;推動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以上答出兩點即可,4分)對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以上答出一點即可,2分)。20.(1)如何:蒸汽機車的發明;鋼鐵工業、機器制造業的發展;工業革命為鐵路建設提供技術、材料支持;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原材料和產品的輸送問題亟待解決。(答出兩點即可,4分)意義:鐵路使運輸業獲利頗豐,積累了資金;推動商業貿易和其他行業的發展;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競爭力,擴大市場。(答出兩點即可,2分)(2)特點:起步較晚;發展速度快;建設規模大;許多領域世界領先。(4分)原因: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動;引進技術和自行研發相結合,科技創新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高鐵速度快,舒適度高,便于出行。(答出兩點即可,2分)(3)因素:政府政策;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答出兩點即可,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