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杭州地區(含周邊)重點中學高一年級歷史學科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考古發現,蘇美爾地區從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為中心的聚落逐漸擴大,城市的功能不斷完善。該時期的一塊石碑上雕刻有戴頭冠的統治者,一枚印章上刻有一個人,正在主持宗教儀式,手刃敵人。據此推斷,蘇美爾地區A.最早走出奴隸社會 B.已經出現了城市國家C.以漁獵、采集為生 D.哈里發掌握最高權力2.史詩是在神話傳說和歌謠、諺語等民間文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下列屬于古代印度地區史詩的是A.《吉爾伽美什》 B.《羅摩衍那》 C.《天方夜譚》 D.《歌集》3.下列項中不符合下圖疆域所示古代帝國特征的是A.任用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B.首都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C.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D.最高統治者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的主宰4.下圖是某位國王在位時期的大事簡表。這位國王是A.大流士一世 B.查士丁尼 C.威廉一世 D.路易十四5.新羅國號正式確立于公元503年,并與北面的高句麗、西面的百濟對峙。7世紀后期,新羅借助唐朝的力量滅掉百濟和高句麗。這一政權A.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B.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C.在鐮倉建立了軍事機構幕府 D.遭到日本豐臣秀吉的侵略6.非洲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項中的文明興起最早的是A.阿克蘇姆 B.馬里 C.桑海 D.津巴布韋7.下圖中有一處錯誤,這處錯誤是A.① B.② C.③ D. ④8.某學習小組整理了“全球航路開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知識結構圖(見下圖)。據此判斷,甲、乙、丙對應準確的是A.印度果阿、中國澳門、菲律賓馬尼拉 B.菲律賓馬尼拉、中國澳門、印度果阿C.中國澳門、印度果阿、菲律賓馬尼拉 D.菲律賓馬尼拉、印度果阿、中國澳門9.下圖是某學生的筆記,他學習的主題最有可能是A.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 B.中古時期的世界C.走向整體的世界 D.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0.下表中①②③對應的國家正確的是國別 內容① 反對專制王權確立君主立憲② 反對專制等級掃蕩封建秩序③ 反對殖民統治 實現國家獨立A.①英國 ②美國 ③法國 B.①法國 ②英國 ③美國C.①英國 ②法國 ③美國 D.①法國 ②美國 ③英國11.下圖時間軸(局部)處應填入①俄國開始廢除農奴制改革 ②美國內戰爆發③德意志帝國成立 ④巴黎公社成立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工業革命期間餐飲娛樂休閑、文化休閑、演藝觀賞休閑、體育休閑和旅游度假觀光等多種休閑娛樂方式共同發展。人們的日常休閑逐漸遠離宗教生活,日常閱讀由原來以宗教書籍為首選變成了以閱讀報紙、通俗小說等為主。這集中反映出工業革命帶來A.管理方式變革 B.社會階級結構變化 C.社會生活變化 D.社會貧富分化加劇13.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洲和非洲的廣大地區變成了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與此直接相關的是A.新航路開辟 B.法國大革命 C.第一次工業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14.1914年圣誕節,俄國士兵與敵軍舉辦聯歡活動的現象出現,并日益盛行。1916年復活節,東方戰線上數以萬計的俄國士兵主動停止射擊,走出戰壕與德奧聯軍舉行聯歡活動。這反映了A.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 B.不同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C.大戰帶來文明的劫難 D.士兵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3分,共24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5.下圖所示金字塔的主要功能是羽蛇神金字塔祭祀 B.陵墓 C.居住 D.征稅16.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歷經數年征戰,最終滅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從希臘到印度的廣大地區,希臘文化隨之東傳。馬其頓位于圖中A.① B.② C.③ D. ④17.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下列言論不能體現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是A.威令在你的口中,認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頭可以產生正義B.本身自由,周圍的人與自己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們的自然生活C.每一個真誠悔改的基督教徒,即使沒有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罰罪D.月亮既不會掉下來,也不會離去,那是因為它的運動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18.他們“相信在物質的宇宙中存在自然法則,萬物都受自然法則的支配,人類社會也受其支配。自然法則反映在人的頭腦中,便是理性。相信人類過去充滿了黑暗與愚昧,而人類未來則是一片光明,人類的進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他們的這一向往旨在A.建立一種新的宇宙觀 B.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C.拉開宗教改革的序幕 D.勾畫資本主義制度的藍圖19.下表是1890-1913年歐洲主要國家的能源消耗統計表(相當于百萬噸煤),其中代表德國的是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A 145 171 185 195B 36 47.9 55 62.5C 71 112 158 187D 10.9 30 41 5420.1917年4月,列寧在《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中提出“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其背景是A.俄國繼續參加一戰B.戰時共產主義的實施C.沙皇專制統治強化D.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21.右圖是波蘭畫家創作的一幅漫畫《Two down and One to go》(圖中的三個人物從左到右分別是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天皇)。這幅漫畫A.創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之前B.意在鼓勵同盟軍繼續作戰,徹底消滅法西斯C.有助于軸心國協同作戰,早日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D.體現了人類呼吁世界和平與要求共同發展的時代特征22.下表是關于世界近代史開端的部分學術觀點,對此解讀合理的是觀點 理由英國革命說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決定性影響尼德蘭革命說 尼德蘭革命符合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時代的開始,加之它是世界上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法國革命說 法國大革命是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的影響不僅局限于法國和歐洲,且具有世界歷史的意義地理大發現說 世界各地均發生深刻變化,全球聯系增強的趨勢明顯出現A.應通過民主決策排除觀點分歧 B.歷史解釋受研究范式的影響C.開端的問題隨時代變化而變化 D.通過考古可以解決歷史遺存的分期問題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3題15分,第24題15分,第25題18分,共48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序言:我,漢謨拉比,是眾神所鐘愛的君王,是恩利爾神的仆人。我將我的法律刻在這石碑上,以彰顯我的正義與智慧。......愿眾神賜福于那些遵守這些法律的君王,愿眾神懲罰那些違背這些法律的君王。第15條 如果一個人將貴族或者平民的任何女奴或男奴帶出城將被處死。第16條 如果一個人在家中藏匿任何一個從貴族或貧民家中逃離的男奴或女奴,而不讓其離開,并依照長官命令接受公共勞役的懲罰,該家主將被處死。第199條 挖出奴隸眼睛或是打斷奴隸骨頭的人要賠償奴隸價格的一半。--引自《漢謨拉比法典》材料二:1世紀至2世紀,羅馬境內的廣大地區出現了長期的和平局面,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當時,農業上出現了帶輪犁、割谷器,手工業也興盛一時。對外貿易西達不列顛,東到印度、中國。這種規模廣泛的海陸貿易,促進了羅馬帝國各地城市的繁榮。羅馬帝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是建立在落后的生產技術和殘酷剝削奴隸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這種繁榮局面不可能持久。--引自朱亞娥《世界通史》材料三:(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謨拉比統治的特點,結合所學,寫出該法典在世界法律史上的地位。(5分)(2)根據材料二,運用唯物史觀概括羅馬帝國在1-2世紀空前繁榮的原因。結合所學,寫出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時間。(5分)(3)給材料三所示的歷史地圖起一個標題。結合所學,寫出8世紀中期歐亞大陸三大帝國的名稱。(5分)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地理大發現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時間,與它同時或前后發生的還有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所表現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是一種為創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而地理大發現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這些劃時代的大事,“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摘編自吳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材料二:第一次工業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所帶來的經濟實力的增長,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的激烈的競爭性迫使他們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研發新的產品、發明新的技術。這些迫切的需求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使得資本家都認識到勞動者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工業生產的效率。政府也加強了國民的素質教育。--摘編自吳國盛《科學的歷程》下冊(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述地理大發現所展現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結合所學,從“革命因素迅速發展”的角度,簡析“這些劃時代的大事”對西歐社會的影響。(10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推動生產力飛速發展的主要因素。結合所學,寫出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運而生的新式快速交通工具。(5分)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1913年,四國所占的比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由原來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國由原來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國則由原來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從1891-1900年,英、美、德、法四國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來看美、德、法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比英國要快。......20世紀初,世界已被瓜分完畢。英國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積是俄國的2倍、法國的3倍,德國的11倍。德國經濟迅速增長,它要求按照新的實力對比重新瓜分世界。··....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它企圖建立一個從北海、波羅的海到亞得利亞海,從柏林到巴格達的“大德志帝國”,······德國還要摧垮英國的海上壟斷權,奪取英、法的殖民地。--據吳于廑《世界史·現代史編》整理材料二:巴黎和會上建立了世界第一個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盡管這個組織在產生的時候就具有先天的缺陷,在建立后發揮的作用也很有限,但作為第一次組織國際機構的嘗試,它為以后建立類似的組織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公正性醞釀著它的不穩定性,在僅僅存在了二十幾年后,就被德國再次發動的世界大戰所打破。--唐賢興《近現代國際關系史》(1)寫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提取材料一的相關信息,試從原因和目的的角度說明你的理由。(6分)(2)根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運用15世紀-20世紀中葉的相關史實,以“國際秩序”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標題,史實例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合理)(12分)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杭州地區(含周邊)重點中學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參考答案一、二、選擇題(1-14題,每小題2分;15-22題,每小題3分;共52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A B A A B A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D D A A A D C A題號 21 22答案 B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3題15分,第24題15分,第25題18分,共48分)23.(1)特點:君權神授;推行奴隸制;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奴隸命運悲慘。(3分)歷史地位: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2分)(2)原因:長期的和平局面;生產工具的進步;手工業繁榮;商業貿易發展;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奴隸和平民的辛勤勞動。(3分,任意三點得3分)時間:5世紀。(2分)(3)標題:(2分)層次一: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2分);層次二:絲綢之路、阿拉伯帝國疆域(1分);層次三:無關的(0分)。名稱: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唐。(3分)24.(1)內涵:以人為中心;崇尚理性;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追求財富);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鼓勵冒險精神。(3分,任意三點)影響:引發商業革命;引發價格革命(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的具體史實也給分);有利于資本原始積累(或資本主義發展)。(3分)封建制度瀕于解體,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2分)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轉型。(2分)(2)歷史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資本主義的激烈的競爭;勞動者素養的提高;國民教育。(3分,任意三點)交通工具:汽車、飛機。(2分)25.(1)性質:帝國主義之戰。(2分)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2分)目的:重新瓜分世界,爭奪霸權。(2分)(2)層次要求層次 1:觀點正確,但史實零散或運用不恰當,或史論未結合,未有效涉及戰爭對國際秩序演變的影響。層次2:觀點正確,能比較充分、恰當地運用史實進行比較深入的論證,史論結合較好,能突出戰爭對國際秩序演變的影響。層次3:觀點正確,能結合充分充分恰當的史實進行全面、深入的論證,史論結合好,能突出戰爭對國際秩序演變的演變,及對當今世界局勢演進的借鑒意義。評卷標準:標題2分:準確且價值判斷準確2分,無價值判斷1分,價值判斷錯誤0分;結構:1分,分總--總分總表述:1分史實:6分,每個2分;(需史實與論述對應正確)小結,2分,有小結1分,有升華2分,如對當今世界局勢發展的借鑒意義等示例:戰爭推動了國際秩序的重構西方列強通過殖民戰爭和工業革命,確立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體系。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東亞朝貢體系逐漸瓦解,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將中國納入其主導的全球貿易網絡。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國際格局。一戰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試圖通過國際聯盟維護和平,但未能阻止二戰的爆發。二戰結束后,雅爾塔體系確立了美蘇兩極格局,聯合國成為維護國際秩序的新機制。總之,戰爭既是國際體系變遷的催化劑,也是其結果的體現。這一時期的歷史表明,戰爭既是破壞的力量,也是新秩序構建的起點。針對當前國際局勢的復雜變化,我們要盡量避免戰爭,讓國際秩序在和平與漸進的過程中得到重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