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年歷史試卷注意:試卷由選擇題(滿分48分)和非選擇題(滿分52分)組成,考試時間75分鐘。第I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1年,天津市薊州區太子陵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證實了天津地區具有不少于10萬年的人類發展歷史,是華北乃至中國北方地區早期人類繁衍生息、連續交流演化的重要區域。這次考古發掘成果圖1太子陵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細石核A·有助于構建中華民族歷史B.可以證明天津農業的起源C.能夠印證同期天津史文獻D.說明當地生產力水平較高2.“擇中建都”是中國古代在選擇都城時的一種策略和理念,具體指的是在地理位置上選擇相對中心的位置來建立都城。表1所示為早期中國“擇中建都”的情況。這反映出表1出處具體情況商代早期都城,位于中原地區,交通便利,符合二里頭遺址與偃師商城遺址“擇中建都”的原則西周何尊銘文記載周武王之言“余其宅茲中國”A,華夏認同觀念的不斷強化B.中原核心文明格局的奠定C,國家初始形態出現的原因D.樸素的傳統國家治理智慧3.韓非將“古史”分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和“近古之世”,其中上古之世的“圣人”“構木為巢”“鉆燧取火”,于是“民悅之,使王天下”。古籍《越絕書》將漢代以前的歷史劃分為石兵時代、玉兵時代、銅兵時代和鐵兵時代。這些歷史分期方式A,強調英雄人物的作用B,關注治亂興替的規律C,蘊含樸素的唯物史觀D,受到儒學價值觀影響高二(下)歷史期中考試卷第1頁共5頁CS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描App4.漢高祖“弛山澤之禁”“令民鑄錢”“弛商賈之律”,言民以安天下。漢武帝任用東郭咸陽、桑弘羊等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這些政策說明西漢A,經濟上堅持中央集權政策B,延續了素朝“上農除末”政策C.統治者努力鞏固“大一統”D.政府不斷加強對工商業的控制5.敦煌出土的唐代法律文書記載:秦鸞母親患病在床,家貧無力購買祈福物品,便“行盜取資,以為齋像”。按儒家禮法為母祈福應為孝子,而依唐律盜竊則應論罪處刑。法官認為秦鸞遭遇甚值同情,但“準法自有刑名”,必須給以適當處罰,否則“恐人人規未來之果,家家求至孝之名”。這說明唐代官員斷案時A.依據祖規家訓審理B.堅持援禮入法的原則C.注重結合實際情況D,注重維護法律的權威6,“漳氣”是古代對南方濕熱環境下各種致病因素的統稱。北宋政府通過改善當地居住環境、醫療救助、傳播醫藥知識等舉措應對瘴病盛行問題。這些舉措A.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優勢B.旨在促進醫藥學的發展C.解決了南方地區的瘴病問題D.建立了南方的醫療系統7.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向乾隆皇帝呈送了天體運行儀,其內部結構精密復雜,可模擬演示天體運行軌跡;但在呈送清單中,它卻被翻譯為“一座大架仔”,天文信息被簡化為“日月星辰同地球”。這反映了A,語言差異影響翻譯效果B.中西文化認知存在差異C.英國使團嘲弄中國無知D.西學東漸沖擊傳統文化8。唐朝確立了軍鎮屯戍制度,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元朝設立了宣政院統轄吐蕃事務;清朝推行“改土歸流”,維護西南地區的安定。據此可知,唐至清朝的邊疆治理措施A.強化了邊疆的軍事管理B.貫穿了“大一統”思想C.堅持了因俗而治的方針D.體現了羈縻政策的延續9.19世紀中葉以來,閩江上游的茶葉生產使福州成為“世界茶都”,廈門則是當時最大的契約勞工出洋中心。這反映了當時A.中國傳統商業經營形式的變化B.世界市場國際分工的狀況C.國人積極加入全球勞動力市場D,列強加緊對華的商品輸出10.清統治者將東北視為“龍興之地”,設立有別于內地的將軍體制。1907年清政府將盛京將軍改為東三省總督,為東北三省最高長官,并在奉天、吉林、黑龍江建行省,設巡撫,取代將軍體制,逐步廢除了旗民分治政策。這一變革A.化解了滿漢矛盾B.強化了中央集權C.加劇了邊疆危機D.促進了國家認同11.20世紀初,國內常用的一些新詞匯大都從日本舶來,如政治、革命、經濟、科學、法律、進化等;而這些詞匯在日語中同樣是翻譯自“外來語”。這一現象表明近代A:日語變革最徹底B.英語成為世界主流語言C.西方文化的擴張D.日本語言使用范圍擴大高二(下)歷史期中考試卷第2頁共5頁CS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描A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