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誰考證號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處于無地少地的狀態。他們終年勞作,仍不得溫飽。上述材料反映的是()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學業水平質量監測A.士地改革的性質B.土地改革的背景C.土地改革的內容D.土地改革的影響八年級歷史5.1956年毛主席在《水調歌頭·游泳》中寫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該詩句攢譽的是()A.沈陽第一機床廠注意事項:B.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1.本試卷共8頁,滿分75分,考試時間7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相應的住星。C.武漢長江大橋3.答案全部在答隨卡上完成,答在本試卷上無效。D.蘭新、蘭青、包蘭鐵路4.背試結束后,將本試表和答題卡一并交回。6.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如圖時間軸反映出《中回人民政治曲《中華人氏共《中華民網臨時約法》商會議共問綱)和四完法》第I卷選擇題(共30分)1912年1949年1954年本部分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A,新中國的成立與鞏固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項涂黑。B.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完善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夜,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到達的地方,駐扎在中國領土上的外C.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素國軍隊被迫完全撤走,先后收回北京、上海等地被列強占有的領土主權。材料說明D.改革開放不斷開拓深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7在某校歷史學科“家風傳承”校園特色活動中,初二年級某A.實現了國家主權獨立B.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學生展示了一張1956年公私合營企業領息的憑證,(如右C.完成了祖國統一大業D,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圖)該憑證最適合用于研究2.對于西藏解放,中央邀請班禪進京談判: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攢也致電毛澤東主A.士地改革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席,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由此可知,西藏的C.三大改造解放()D.人民公社化運動A.推動第一個自治區誕生B.受到了外國勢力于擾8.某同學聽長輩講述一段生活經歷:為了完成鋼鐵產量的高指標,農村也興建小高爐C.實現了祖國的完全統一D.得益于雙方共同努力大煉鋼鐵;糧食產量放高產衛星。這段經歷屬于()3.抗美授朝戰爭結求之后,西方一個經典的評價是:在涉及國家安全問題上,新中國A.土地改草時期B.“大躍進”時期再也不會退讓,最關鍵的一個,打出了中國在這個世界上的發言權。據此可知,抗美C.“文化大革命”時期D.改草開放初期授朝戰爭()9.習近平總書記說:“1978年12月18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在A.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B.提高了中國的國際標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都必將是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與以上表述相符合的是C.加速了期鮮半島的統一D.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復興()4,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全國土地改草前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A.開天辟地B.生死攸關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總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7%以上的貧農鹿農,C.洗雪前趾D.偉大轉折八年級歷史第1頁(共8頁)八年級歷史第2頁(共8頁)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期中學業水平質量監測八年級歷史試題 參考答案及評分建議第Ⅰ卷 選擇題1.A 2.D 3.B 4.B 5.C 6.B 7.C 8.B 9.D 10.D 11.C 12.B 13.C 14.D 15.D第Ⅱ卷 非選擇題16.問題 1:②焦裕祿,蘭考的好書記。風沙肆虐,鹽堿遍地,他毫無退縮之意,心中裝著百姓,帶病堅持工作。他深入基層,訪貧問苦,以鞠躬盡瘁的奉獻,對抗蘭考的貧瘠。他就像那泡桐樹,扎根蘭考大地,雖生命短暫,卻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言之有理即可,2分)④雷鋒,平凡而偉大的戰士。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像一顆螺絲釘般堅守崗位,又以春風化雨的熱情,扶危濟困。他的善舉如點點星光,照亮無數心靈。雷鋒精神,跨越時空,成為人們心中永不磨滅的道德旗幟。(言之有理即可,2 分)問題 2:展板一:①④。(1 分)展板二:②。(1 分) 展板三:③⑤。(1 分)(多選、漏選、錯選均不得分)結語: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成就與失誤并存,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前行(探索時期雖然曲折艱辛,但是成就依然巨大)。(1 分)17.(1)形勢:國內,經濟凋敝(經濟瀕于崩潰);(2 分)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2 分)(2)目的:保家衛國。(2 分)(3)主要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2 分)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答出任意一點得 1 分,共 2 分)18.(1)變化:相比于新中國成立前,陳友漢家在 1953 年的谷物收成及油、鹽的消耗量均大幅度提升。(言之有理即可,2分)原因:1950—1952 年底,我國在新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2 分)(2)積極作用:有利于克服個體農業經濟經營分散的困難,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有利于推動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需要。(答出任意一點得 1 分,共 2 分)(3)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答出任意一點得 1 分,共2分)特點: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分戶經營、自負盈虧。(2 分)(4)相同之處:都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都解放了生產力;都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等。(答出任意一點得 1分,共 2分)19.(1)關系:粉碎“四人幫”以后,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兩個凡是”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滿,于是 1978 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2 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2 分)(2)農村現狀:人民公社制度下的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民收入低。(1 分)改革措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 分)城市現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職工缺乏積極性。(1 分)改革措施: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或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答出其中一點即可,1 分)(3)【示例】觀點: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論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后幾年,中國又陸續開放了一大批符合條件的內陸市縣,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結論: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增長,從 1980 年的 4 588億元增長到 2006 年的 219 438 億元。對外開放促進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必經之路。(7 分)評分說明:觀點正確得 1 分,選擇三個史事,緊扣觀點進行有理有據的論述,得 6分,共 7 分。觀點不正確或者沒有作答不得分,論述不足,依次酌情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級歷史答案.pdf 山西省左權縣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八年級歷史試卷(PDF版,含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