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類型一 靜態凸透鏡成像規律1.(2024·泰安開學考試)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將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凸透鏡30 cm 處,在透鏡另一側距離透鏡16 cm處的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②照相機是利用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該透鏡的焦距f滿足8 cm④若將透鏡的上半部分遮住,則光屏上成的是蠟燭下半部分的像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②④C [蠟燭距離凸透鏡30 cm時,在透鏡的另一側16 cm處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實像,是照相機的原理,故①錯誤,②正確;此時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即30 cm>2f,2f>16 cm>f,解得8 cm2.(2024·泰安二模)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光具座上依次擺放蠟燭、凸透鏡和光屏,如圖所示,此時燭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等大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凸透鏡的焦距為20 cm ②當蠟燭因燃燒逐漸變短,光屏上的像會逐漸向上移動 ③若遮擋凸透鏡的一部分,光屏上將得不到完整的像 ④若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放置一個老花鏡,為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向左移動A.②④ B.①②C.③④ D.②③A [此時u=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故透鏡焦距為f=×(40 cm-20 cm)=10 cm,故①不符合題意;以燭焰發出的通過透鏡中心的光線為例,當蠟燭變短時,發光點向下移動,它發出的通過透鏡中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沿直線傳播,這條光線射在光屏上的點就會向上移動,所以這種情況下燭焰的像在光屏上向上移動,故②符合題意;擋住凸透鏡的一部分,剩余部分還是中間厚邊緣薄的光學元件,依然是凸透鏡,還是能夠成完整的像,故③不符合題意;物體某點發出(或反射)的光經凸透鏡后,會聚在一點,這點就是發光點的像,放置老花鏡(凸透鏡)后,因為老花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將光線的會聚提前了,即像的位置離凸透鏡近了,因此需要將光屏向左移動,故④符合題意。故選A。]類型二 動態凸透鏡成像規律3.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圖所示,此時在光屏上恰好成一個清晰的像,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利用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儀 ②該透鏡的焦距f一定滿足7.5 cm③若將蠟燭稍稍靠近凸透鏡,則應將光屏遠離凸透鏡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④若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將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互換,會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倒立、縮小的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③④B [由題圖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時在光屏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利用了這一成像原理,故①錯誤;由題圖可知,物距為u=50 cm-20 cm=30 cm,此時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u=30 cm>2f,像距為v=65 cm-50 cm=15 cm,此時像距介于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即f4.(2024·泰安三模)如圖所示為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凸透鏡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線處固定不動。將蠟燭和光屏移至光具座上如圖所示位置時,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縮小的像(燭焰的像沒有畫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凸透鏡焦距f<10 cm ②燭焰在該處成像特點與照相機成像原理相同 ③在燭焰與透鏡間放置近視鏡片,向右移動光屏,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④將蠟燭從該位置向左移動5 cm,向左移動光屏,在光屏上成的清晰的像變大A.②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③④A [如題圖所示,u=40 cm,v=24 cm,u>v,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根據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可知,此時u>2f,f2f,f<24 cm<2f,解得20 cm>f>12 cm,故①錯誤;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u>2f,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②正確;近視鏡片是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所以在燭焰與透鏡間放置近視鏡片后,成像位置在光屏后面,所以應該向右移動光屏,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③正確;將蠟燭從該位置向左移動5 cm,則物距為45 cm,物距變大,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物遠像近像變小,向左移動光屏,在光屏上成的清晰的像變小,故④錯誤。故選A。]類型三 判斷成像大小的變化5.小明去植物園游玩時,用手機拍攝了如圖甲、圖乙所示兩張同一牡丹的照片,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手機的鏡頭相當于凹透鏡B.甲照片中是牡丹縮小的實像,乙照片中是牡丹放大的實像C.若手機鏡頭焦距不變,拍攝乙照片時,手機到牡丹的距離更近D.拍攝乙照片時,牡丹到手機鏡頭的距離應該在鏡頭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C [手機的鏡頭相當于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故A錯誤;手機成的像都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所以甲和乙都是牡丹縮小的實像,故B錯誤;若手機鏡頭焦距不變,拍攝乙照片時成像較大,則乙照片的像距較大,物距較小,則拍攝乙照片時手機到牡丹的距離更近,故C正確;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牡丹到手機鏡頭的距離應該大于二倍焦距,故D錯誤。故選C。]6.如圖為攝影師拍攝的白鷺照片,從圖甲全景照到圖乙特寫,攝影師進行的操作是( )A.照相機遠離白鷺,鏡頭向后縮B.照相機靠近白鷺,鏡頭向后縮C.換焦距更大的鏡頭D.換焦距更小的鏡頭C [根據題圖甲、題圖乙可知,題圖甲中所成的像小于題圖乙的像,像越大,像距越大,物距越小,所以從題圖甲全景照到題圖乙特寫,照相機靠近白鷺,鏡頭向前伸,故A、B不符合題意;從題圖甲全景照到題圖乙特寫,像變大,如果物距不變,可以更換焦距更大的鏡頭,此時物體相當于靠近鏡頭了,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故C符合題意,D不符合題意。故選C。]類型四 判斷凸透鏡焦距7.某同學在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作了如下的記錄:當物距u1=18 cm時,在光屏上出現倒立、縮小的像;當物距u2=10 cm時,在光屏上出現倒立、放大的像;當物距u3=6 cm時,在光屏上始終得不到像。由此可判斷該凸透鏡的焦距f應滿足的范圍是( )A.f<6 cm B.9 cm<f<10 cmC.f>9 cm D.6 cm≤f<9 cmD [當物距u1=18 cm時,在光屏上出現倒立、縮小的像,此時u1>2f,即18 cm>2f,故f<9 cm,當物距u2=10 cm時,在光屏上出現倒立、放大的像,此時f<u2<2f,即f<10 cm<2f,可得5 cm<f<10 cm,物距u3=6 cm時,在光屏上始終得不到像,此時成的是虛像或不成像,此時u3≤f,即6 cm≤f,綜上所述,可知透鏡的焦距f應滿足的范圍是6 cm≤f<9 cm,故D符合題意。故選D。]8.將蠟燭、凸透鏡、光屏放置于光具座上,光屏上呈現一個清晰的像,如圖所示。改變蠟燭的位置,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呈現清晰的像,此時的物距u、像距v可能是( )A.u=16 cm v=32 cmB.u=14 cm v=28 cmC.u=48 cm v=6 cmD.u=13 cm v=43 cmD [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物距從15 cm變為16 cm,像距要變小,小于30 cm,故A不符合題意;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距從15 cm變為14 cm,像距要變大,大于30 cm,故B不符合題意;物距為15 cm,像距為30 cm,物距小于像距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因此是物距在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像在兩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實像這一規律,因此滿足2f>u=15 cm>f,v=30 cm>2f,綜上解得焦距取值范圍15 cm>f>7.5 cm,物距等于48 cm時,大于兩倍焦距,像在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而6 cm一定在一倍焦距以內,故不可能,故C不符合題意;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距從15 cm變為 13 cm,像距要變大,大于30 cm且在兩倍焦距以外,條件均滿足,故D符合題意。故選D。]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0張PPT)微專題1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必備知識概覽1.一倍焦距是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兩倍焦距是放大的實像和縮小的實像的分界點。2.凸透鏡成實像時,像的大小變化規律為“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3.凸透鏡無論成實像還是虛像,像的大小變化規律總是遵循“近點像大”,即:物體距離凸透鏡的焦點越近,成的像越大;物體距離凸透鏡的焦點越遠,成的像越小。分類針對訓練√類型一 靜態凸透鏡成像規律1.(2024·泰安開學考試)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將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凸透鏡30 cm 處,在透鏡另一側距離透鏡16 cm處的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②照相機是利用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該透鏡的焦距f滿足8 cm④若將透鏡的上半部分遮住,則光屏上成的是蠟燭下半部分的像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C [蠟燭距離凸透鏡30 cm時,在透鏡的另一側16 cm處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實像,是照相機的原理,故①錯誤,②正確;此時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即30 cm>2f,2f>16 cm>f,解得8 cm2.(2024·泰安二模)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光具座上依次擺放蠟燭、凸透鏡和光屏,如圖所示,此時燭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等大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凸透鏡的焦距為20 cm ②當蠟燭因燃燒逐漸變短,光屏上的像會逐漸向上移動 ③若遮擋凸透鏡的一部分,光屏上將得不到完整的像 ④若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放置一個老花鏡,為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向左移動A.②④ B.①②C.③④ D.②③√類型二 動態凸透鏡成像規律3.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圖所示,此時在光屏上恰好成一個清晰的像,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利用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儀 ②該透鏡的焦距f一定滿足7.5 cm③若將蠟燭稍稍靠近凸透鏡,則應將光屏遠離凸透鏡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④若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將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互換,會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倒立、縮小的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③④√B [由題圖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時在光屏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利用了這一成像原理,故①錯誤;由題圖可知,物距為u=50 cm-20 cm=30 cm,此時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u=30 cm >2f,像距為v=65 cm-50 cm=15 cm,此時像距介于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即f4.(2024·泰安三模)如圖所示為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凸透鏡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線處固定不動。將蠟燭和光屏移至光具座上如圖所示位置時,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縮小的像(燭焰的像沒有畫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凸透鏡焦距f<10 cm ②燭焰在該處成像特點與照相機成像原理相同 ③在燭焰與透鏡間放置近視鏡片,向右移動光屏,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④將蠟燭從該位置向左移動5 cm,向左移動光屏,在光屏上成的清晰的像變大A.②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③④√A [如題圖所示,u=40 cm,v=24 cm,u>v,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根據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可知,此時u>2f,f2f,f<24 cm<2f,解得20 cm>f>12 cm,故①錯誤;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u>2f,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②正確;近視鏡片是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所以在燭焰與透鏡間放置近視鏡片后,成像位置在光屏后面,所以應該向右移動光屏,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③正確;將蠟燭從該位置向左移動5 cm,則物距為45 cm,物距變大,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物遠像近像變小,向左移動光屏,在光屏上成的清晰的像變小,故④錯誤。故選A。]類型三 判斷成像大小的變化5.小明去植物園游玩時,用手機拍攝了如圖甲、圖乙所示兩張同一牡丹的照片,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手機的鏡頭相當于凹透鏡B.甲照片中是牡丹縮小的實像,乙照片中是牡丹放大的實像C.若手機鏡頭焦距不變,拍攝乙照片時,手機到牡丹的距離更近D.拍攝乙照片時,牡丹到手機鏡頭的距離應該在鏡頭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C [手機的鏡頭相當于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故A錯誤;手機成的像都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所以甲和乙都是牡丹縮小的實像,故B錯誤;若手機鏡頭焦距不變,拍攝乙照片時成像較大,則乙照片的像距較大,物距較小,則拍攝乙照片時手機到牡丹的距離更近,故C正確;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牡丹到手機鏡頭的距離應該大于二倍焦距,故D錯誤。故選C。]6.如圖為攝影師拍攝的白鷺照片,從圖甲全景照到圖乙特寫,攝影師進行的操作是( )A.照相機遠離白鷺,鏡頭向后縮B.照相機靠近白鷺,鏡頭向后縮C.換焦距更大的鏡頭D.換焦距更小的鏡頭√C [根據題圖甲、題圖乙可知,題圖甲中所成的像小于題圖乙的像,像越大,像距越大,物距越小,所以從題圖甲全景照到題圖乙特寫,照相機靠近白鷺,鏡頭向前伸,故A、B不符合題意;從題圖甲全景照到題圖乙特寫,像變大,如果物距不變,可以更換焦距更大的鏡頭,此時物體相當于靠近鏡頭了,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故C符合題意,D不符合題意。故選C。]類型四 判斷凸透鏡焦距7.某同學在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作了如下的記錄:當物距u1=18 cm時,在光屏上出現倒立、縮小的像;當物距u2=10 cm時,在光屏上出現倒立、放大的像;當物距u3=6 cm時,在光屏上始終得不到像。由此可判斷該凸透鏡的焦距f應滿足的范圍是( )A.f<6 cm B.9 cm<f<10 cmC.f>9 cm D.6 cm≤f<9 cm√D [當物距u1=18 cm時,在光屏上出現倒立、縮小的像,此時u1>2f,即18 cm>2f,故f<9 cm,當物距u2=10 cm時,在光屏上出現倒立、放大的像,此時f<u2<2f,即f<10 cm<2f,可得5 cm<f<10 cm,物距u3=6 cm時,在光屏上始終得不到像,此時成的是虛像或不成像,此時u3≤f,即6 cm≤f,綜上所述,可知透鏡的焦距f應滿足的范圍是6 cm≤f<9 cm,故D符合題意。故選D。]8.將蠟燭、凸透鏡、光屏放置于光具座上,光屏上呈現一個清晰的像,如圖所示。改變蠟燭的位置,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呈現清晰的像,此時的物距u、像距v可能是( )A.u=16 cm v=32 cmB.u=14 cm v=28 cmC.u=48 cm v=6 cmD.u=13 cm v=43 cm√D [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物距從15 cm變為16 cm,像距要變小,小于30 cm,故A不符合題意;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距從15 cm變為14 cm,像距要變大,大于30 cm,故B不符合題意;物距為15 cm,像距為30 cm,物距小于像距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因此是物距在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像在兩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實像這一規律,因此滿足2f>u=15 cm>f,v=30 cm>2f,綜上解得焦距取值范圍15 cm>f>7.5 cm,物距等于48 cm時,大于兩倍焦距,像在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而6 cm一定在一倍焦距以內,故不可能,故C不符合題意;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距從15 cm變為 13 cm,像距要變大,大于30 cm且在兩倍焦距以外,條件均滿足,故D符合題意。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考物理復習微專題1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學案.docx 中考物理復習微專題1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