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邊城(節選)》教案一、教學背景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邊城(節選)》位于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第 5 課。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對小說基本要素的了解。《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對《邊城(節選)》的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領略沈從文筆下湘西世界的風土人情,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后續學習其他文學作品奠定基礎。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注重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能力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二、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 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理解文中優美、質樸的語言,體會沈從文獨特的語言風格。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并能夠運用所學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寫作練習。2.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情節結構和主題思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小說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和人性特點,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3. 審美鑒賞與創造欣賞《邊城》中描繪的湘西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之美,感受小說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審美創造,如對小說進行改寫、續寫或創作相關的文學作品。4.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湘西地區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體會小說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學生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三、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體會沈從文獨特的語言風格,感受小說的語言美。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世界。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體會沈從文對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追求。2. 教學難點把握小說的含蓄之美,理解沈從文在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層情感和復雜的社會思考。探討小說所反映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突,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意識。四、教學過程1. 導入新課教師活動:播放一段關于湘西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的視頻,視頻中展示湘西的青山綠水、吊腳樓、端午節賽龍舟等場景。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這個充滿神秘魅力的地方是哪里呀?”然后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湘西的印象和了解。接著,教師介紹沈從文與湘西的關系:“沈從文是湘西人,他用自己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湘西世界。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他的代表作《邊城》。”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后,積極回答問題,分享自己對湘西的印象和了解。設計意圖:通過播放精彩的視頻,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湘西和《邊城》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新課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時,讓學生對湘西有一個直觀的初步印象,為理解小說的背景和文化內涵奠定基礎。2. 作者及背景介紹教師活動:展示沈從文的照片和簡介,介紹他的生平經歷、創作風格和文學成就。重點講解他與湘西的深厚情感以及《邊城》的創作背景:“沈從文出生在湘西鳳凰縣,他的童年是在湘西的山水間度過的。后來他離開湘西到大城市生活,卻始終對家鄉念念不忘。《邊城》創作于 20 世紀 30 年代,當時中國社會正處于變革時期,沈從文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展現湘西的原始、自然、美好的人性,以對抗現代文明的沖擊。”學生活動:認真傾聽教師的介紹,了解沈從文的相關信息和《邊城》的創作背景。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3.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師活動:布置學生默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然后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如“茶峒、儺送、鞶鼓、泅水”等,進行詳細的講解和讀音示范。接著,引導學生梳理小說的情節結構,提問:“請同學們概括一下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情節?”學生活動: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字詞。回答教師的提問,概括課文的主要情節,如翠翠在端午節看龍舟賽、遇見儺送、儺送派人送翠翠回家等。設計意圖:通過默讀課文,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檢查字詞掌握情況,有助于掃除閱讀障礙。梳理情節結構,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框架認識。4. 文本研讀(1)分析湘西的自然美和風俗美教師活動:展示文中描寫湘西自然風光的語句,如“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引導學生賞析這些語句,提問:“這些描寫體現了湘西怎樣的自然美?”然后展示文中關于端午節賽龍舟、捉鴨子等民俗活動的描寫,讓學生感受湘西的風俗美,并思考這些風俗活動在小說中的作用。學生活動:賞析描寫自然風光的語句,回答體現了湘西山水的寧靜、優美、靈動之美。分析民俗活動的作用,如增添了小說的生活氣息,展現了湘西人民的熱情好客和團結協作精神等。設計意圖:通過賞析自然和風俗描寫的語句,讓學生感受湘西的自然美和風俗美,體會沈從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理解這些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如營造氛圍、推動情節發展等。(2)分析人物形象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翠的性格特點?請結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后請小組代表發言。然后以同樣的方式分析儺送和爺爺的人物形象。學生活動:進行小組討論,從文中找出體現翠翠天真善良、羞澀靦腆、純真多情等性格特點的語句,如“翠翠正坐在門外大石上用棕葉編蚱蜢、蜈蚣玩,見黃狗先在太陽下睡著,忽然醒來便發瘋似的亂跑,過了河又回來,就問它罵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許這樣子!’”分析儺送的勇敢、善良、重情重義,爺爺的淳樸、善良、關愛孫女等特點。小組代表發言,闡述本小組的分析結果。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和分析具體語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鑒賞能力。讓學生深入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情感世界。(3)探討小說的主題思想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小說所反映的主題思想,提問:“沈從文通過《邊城》想要表達什么?”展示一些相關的資料,如當時社會的背景和沈從文的創作理念,幫助學生理解。組織學生進行全班討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學生活動:結合課文內容和教師提供的資料,思考并討論小說的主題思想。有的學生認為小說表達了對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贊美,有的學生認為反映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突等。積極參與全班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通過全班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5. 體會語言特色教師活動:展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語句,如“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變成了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忽然會有一只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么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引導學生從用詞、句式、修辭手法等方面賞析這些語句,體會沈從文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生活動:賞析語句,回答語句用詞精準、生動,如“如銀子”“繁密如落雨”等;句式簡潔、自然;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體會到沈從文的語言具有詩意美、質樸美。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賞析具體語句,深入體會沈從文獨特的語言風格,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6. 課堂總結教師活動: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從湘西的自然美和風俗美、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到語言特色,強調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提問:“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對《邊城》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引導學生進行總結發言。學生活動:積極參與總結,回顧所學知識,回答對《邊城》的新認識,如了解了湘西的美好風光和獨特風俗,感受到了人物的美好品質,體會到了沈從文語言的魅力等。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強化對重點內容的記憶,加深對各知識點之間聯系的理解。讓學生進行總結發言,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7. 課堂練習教師活動:展示一些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練習題,如選擇題(考查對小說情節、人物形象的理解)、簡答題(分析小說中某一描寫的作用)、語言鑒賞題(賞析文中某一段落的語言特色)。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完成練習題,然后與同桌相互交流答案,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討論。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檢測學生對本節課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讓學生相互交流答案,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自主糾錯能力,同時教師也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后續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8. 拓展延伸教師活動: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選擇以下其中一項完成:(1)以翠翠的視角,寫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描述她在那個端午節的內心感受。(2)收集湘西的其他民俗文化資料,下節課與同學們分享。(3)閱讀沈從文的其他作品,如《長河》《湘行散記》,寫一篇讀書筆記。學生活動:課后選擇一項作業完成。設計意圖:通過拓展延伸作業,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湘西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資料收集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五、板書設計《邊城(節選)》1. 湘西之美自然美:山水寧靜、優美、靈動風俗美:賽龍舟、捉鴨子等2. 人物形象翠翠:天真善良、羞澀靦腆、純真多情儺送:勇敢、善良、重情重義爺爺:淳樸、善良、關愛孫女3. 主題思想贊美人性美和人情美反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突4. 語言特色詩意美、質樸美設計意圖:板書設計簡潔明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以提綱形式呈現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六、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播放視頻、組織小組討論、賞析語句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在閱讀、思考、討論和總結的過程中,較好地掌握了《邊城》的自然美、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和語言特色等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核心素養。然而,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小組討論環節,部分學生的參與度還不夠高,討論不夠深入,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在講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等較為抽象的知識點時,雖然采用了提供資料和全班討論的方式,但仍有部分學生理解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抽象知識的直觀演示和案例分析。此外,在時間把控上還可以更加精準,確保課堂練習和拓展延伸環節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和完成。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鼓勵,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度。對于抽象知識點,將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情境創設、組織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同時,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高效有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