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A10聯盟 2024級 歷史命題單位:屯溪一中歷史教研組本試卷分第 I 卷(選擇題)和第 II 卷(非選擇題)兩部第 I 卷 選擇題(共 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 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圖 1-圖3為古代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從中可以獲取的歷史信息是( )A. 波斯帝國的統一推動了藝術的標準化 B. 赫梯對外擴張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C. 古代文明區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系 D. 埃及藝術吸收了希臘神話的奇幻元素2 .《薄伽梵歌》是古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組成部分,是印度人耳熟能詳的詩化哲學 作品,體現了對傳統種姓制度的突破,反映了印度教思想的重要轉折。能夠體現這一變化的 主張是( )A. “ 婆羅門應研習經典,剎帝利當保護眾生,吠舍從事農牧商賈,首陀羅為他人服務。” B. “ 通過虔誠信仰神明,履行自身職責而無執著,即使是低種姓者亦可獲得解脫。”C. “ 智慧是一種能力,它可以領會你的知覺,并感同身受地領會他人的知覺。”D. “ 掌握了冥想后,頭腦就像在無風的地方的燈火一樣堅定不移。”3 .公元前 416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攻打中立城邦米洛斯島,要求其臣服。米洛斯人拒 絕后,在公民大會的批準下,雅典軍隊屠殺了米洛斯島所有的成年男性,并將婦女兒童賣為 奴隸。這反映了當時雅典( )A. 民主政治存在弊端B. 行政決策的科學性C. 公民責任意識衰落D. 城邦政治的獨立性4 .在羅馬帝國形成階段,大一統帝國構建所需克服的阻力主要來自古典城邦觀念的反等級制傳統,而可 利用的文化資源則主要來自古羅馬人的本土殖民傳統以及東方希臘化世界的君主崇拜。由此可知,羅 馬帝國()A. 元首制下的元首權力不受限制B. 軍事擴張推動希臘化時代的到來 C. 文化中拋棄了傳統的城邦觀念D. 制度構建整合了不同的文化資源5 .公元 10世紀左右,由于農業技術的改進,谷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民也就有能力將自 己剩余的農產品賣給商人,換得貨幣,在向封建主繳納一筆贖金后,可以獲得人身自由,還可以到城 市生活。莊園主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很愿意把實物地租改為貨幣地租。這反映了當時西歐社會()A. 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B. 興起了城市自治運動C. 封建農奴制度的崩潰D. 孕育著社會轉型因素6 .中世紀阿拉伯世界開展了翻譯介紹古希臘和東方科學文化典籍的大規模、有組織的學術活動。有學者 指出這場翻譯運動是最為劃算的 “ 文化商品交易” -阿拉伯人在人類文明最便宜的時候買進,在最稀缺、 最昂貴的時候賣出。該活動( )A. 推動了阿拉伯帝國的建立B. 促進了西學東漸開展C. 助推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D. 源于商業利益的驅使7. 1352年,由室町幕府初代將軍足利尊氏頒布《半濟法》,把近江、美濃、尾張三國的領地分出一半, 作為軍糧供給地,把當年的第一次收獲分配給武士。 “ 半濟法是由犧牲莊園領主的經濟,組成幕府的 支撐基礎-御家人與守護。 ” 這可以用來說明室町幕府統治時期( )A. 日本的莊園經濟開始瓦解 B. 經濟政策為統治需要服務 C. 殖產興業加強了中央集權 D. 武士道精神成為治國理念8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排除在世界歷史之外,還斷定非洲本土不存在任何文明, 對世界文明沒有任何貢獻。非裔學者萊格蘭 · 克萊格強調,考古發掘發現撒哈拉沙漠并非一直是沙漠,這一地區在古代見證了人類的遷徙和思想在整個大陸的傳播。據此可知( )A. 非裔學者強調了非洲文明的多元性 B. 實物史料比文獻史料更具研究價值 C. 黑格爾帶有對非洲文明認知的偏見 D. 自然條件阻礙了非洲文明對外傳播9 .很多經歷病毒入侵感染后活下來的美洲土著人認為,他們的守護神拋棄了自己,一些人轉而開始相信 歐洲牧師,一些人開始 “ 勇氣全失,表情沮喪 ” ,就像中世紀 “ 黑死病 ” 時期的歐洲人那樣。這體現 出( )A. 疾病傳播影響了美洲文化的重構 B. 印第安人對病毒的認識趨于理性 C. 黑奴貿易造成了美洲的生態失衡 D. 病毒肆虐嚴重破壞美洲經濟發展10. 15世紀,西歐的宗教肖像畫當中出現了諸多兒童玩具。在表現天使向牧羊人報喜的日課經插畫里,報 喜的小天使手拉一輛小玩具車,甚至還出現直接表現童年耶穌游戲的場面,出現的玩具有陀螺、風車、 木馬等。這表明當時( )A. 教會試圖通過繪畫削弱王權 B. 宗教繪畫滲透人文主義精神 C. 宗教改革促進教育觀念轉變 D. 科學革命豐富兒童玩具類型11 .表 1為 16世紀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金銀兌換率。這一現象( ) 表 1國家和地區 金銀兌換率歐洲 1:12波斯 1:10印度 1:8中國 1 :5或 1 :6A. 推動亞洲的殖民地化B. 表明黃金成為世界主要流通貨幣C. 影響了世界貿易格局D. 加速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走向衰落12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期間,詹姆士二世通過塑造查理一世之死為核心的歷史記憶,助力自己以天主教徒 身份登上王位。然而輝格黨及荷蘭執政威廉也挪用了 “ 殉道者” 查理一世的神圣記憶,將其作為新教 守護者加以宣傳以反對詹姆士二世。這說明( )A. 輝格黨反對斯圖亞特王朝統治 B. 政治需求影響歷史人物的評價 C. 查理一世的開明形象受到認可 D. “ 光榮革命” 的成果遭到破壞13. 18世紀,某思想家認為未來社會應當按照市場機制進行重構,人的權利的沖突和實現的問題也都可以 通過市場交換來解決,因為 “ 我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通過契約、交換和買賣取得的。 ” 這 一設想( )A. 提倡三權分立的政治學說B. 否定了社會治理的法治原則 C. 旨在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 D. 肯定工人勞動創造剩余價值14. 1790年 7月 14日,約40萬法國各地代表云集在巴黎馬爾斯校場,共同紀念攻占巴士底獄一周年,現 場民眾歡呼聲響徹云霄。因為他們堅信 “ 法蘭西人戰勝了分裂,排除了分歧 · · · · · · 他們不再是 世襲君主統治下的臣民,而是自愿同屬一個民族的公民。” 這表明此時的法國()A. 民主共和制最終得以確立 B. 政局由動蕩趨向于穩定C. 對外戰爭傳播了啟蒙思想D. 民眾的國家認同感增強15 .馬克思在著作中指出, “ 這些體系的發明家看到了階級的對立,以及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們看不到無產階級方面的任何歷史主動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 運動。” 據此可知,馬克思()A. 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理論B. 反思巴黎公社失敗的歷史教訓 C. 反對以革命方式奪取政權D. 闡明共產黨的性質和策略原則16. 20世紀以來,酒店高層的房間面積增大,加上窗外景色極佳,又遠離繁忙喧囂的街道,于是高層房 間從原來最廉價的變成了最昂貴的房間。此外,在公寓里,住戶同住一樓的意識弱化了,與住在低 層的住戶認識的機會減少。這說明,當時()A. 城市的規劃與布局存在弊端 B. 壟斷組織出現加劇貧富分化 C. 工業發展破壞人們居住環境 D. 日常生活因科技發展而改變第 II 卷 非選擇題(共 52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3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第 1條:誣告者死刑,被告者為證明自己無罪,則需投水求河神決定:浮起來的,無罪;沉者即 有罪。第 53條:倘因公社成員的疏忽,且導致洪水沖坍堤岸,淹波鄰區田地,則決堤處的全公社對鄰區 田地的所遭受的損失,負有賠償的責任。第 202條:平民打貴族之頰,罰以牛皮鞭打60下;貴族打貴族之頰罰銀 10舍客勒;奴隸打平民之 子之頰,則處以割耳之刑。-根據《漢謨拉比法典》整理材料二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法取代了羅馬法,在中世紀前期西歐社會中占據著統治地位,曾經輝 煌的羅馬法實際上是以一種習慣法的形式存在于西歐社會。 12世紀前后的西歐社會,社會經濟發展出 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而日耳曼法作為一種封建法具有簡陋、注重形式等不適宜商品經濟社會發展的特 點。同時,教會在政教斗爭中逐漸取得優勢,世俗王權渴求重新奪回權力。這就迫切要求結束封建割據 的狀態,推動國家的統一以實現王權的加強。中世紀后期,隨著整個社會在經濟、政治、宗教與文化等 各方面產生的深刻變革,人們的自我意識普遍覺醒。在這一時期,人們追求理性,崇尚科學,貼近世俗, 更直接推動了羅馬法的復興。-摘編自崔明軒《論羅馬法復興運動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材料三1787年 5月至9月,經過反復商討和激烈討論,50多位代表達成妥協,起草了一部新憲法。《美國 憲法》依照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不過,憲法在分配眾議院名額時規定,除自由民外 “ 其他人口” 按 “ 五分之三計算” ,由此確認了南方奴隸制的合法性。此后,總體上擁護新的聯邦體制的 人,被稱之為 “ 聯邦派” 。 一些指責新憲法缺少保護人權的條款,指責新的聯邦政府侵占了各邦現有的部 分權力,有變成集權政府的危險,這些人被稱為 “ 反聯邦派” 。-摘編自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謨拉比法典》內容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西歐中古后期羅馬法復興的原因。(9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 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的政治體制,并分析美國憲法的歷史影響。 (10分)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世紀晚期,伴隨著德國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德國國內市場已無法滿足本國工業產品的消費需求。與 此同時,國際農業貿易的快速發展也刺激了奧匈帝國、沙俄等農產品富裕的國家尋求出口機會。為了更好 出口工業產品,德國與這些國家簽訂貿易條約來共同降低關稅,并保持本國對外國農業市場的開放。此外, 汽船和鐵路大發展大大降低了美俄等國家向德國出口谷物的成本。這些都導致了德國國內谷物價格出現下 跌趨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1893年德國農業界創立了農民協會。農民協會的成員構成涵蓋了地主、經濟實 力較弱的小農等不同社會階層。農民協會通過帝國議院向當局施壓,并利用貴族政治特權,在立法機構和 農業公共機構中保持著強大影響力。在農業危機和農民協會施加的巨大壓力下,帝國當局不顧工業界的反 對,推行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如提高糧食進口關稅,強化進口畜產品檢疫等。即使到二戰后,歐洲共同農 業市場建立后,聯邦德國政府仍在本國農業界采取各種保護與補貼。-摘編自岳偉《農民協會與德意志帝國的農業保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德國農民協會成立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德意志帝國的農業保護政策。(9分)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蒙古帝國的征服打破了歐亞大陸的地理壁壘,其驛站系統不僅加速了軍事通信,更成為火藥、印刷術 和天文儀器傳播的通道。與此同時,阿拉伯學者在巴格達的 “ 智慧宮” 翻譯并保存了古希臘哲學與科學著 作,這些知識后來通過西西里和西班牙的學術中心傳入歐洲,成為文藝復興的基石。 · · · · · · 若將人 類歷史視為單一文明的孤立演進,必將陷入謬誤。真正的動力源于跨文明的接觸-無論是通過商隊的貿易、 征服者的刀劍,還是傳教士的經文。-摘編自威廉 · 麥克尼爾《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根據材料信息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世界古代史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表述清晰)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A D D C B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C B C D A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3小題,共52分)17 .( 25分)( 1)特點:宗教迷信色彩濃厚;注重保護私有財產;階級性明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君權神 授等。( 1點 2分, 3點 6分,任答3點即可,共6分)(2)原因: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世俗王權強化的需要;文藝復興的興起;日耳曼法的局限性。( 1點 3 分,3點 9分,任答3點即可,共9分)(3)政治體制:聯邦制;三權分立制;共和制(或代議共和制、總統共和制)。( 1點 2分, 2點 4分, 任答 2點即可,共 4分)影響:是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 益,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央與地方,大州與小州,南北方矛盾得以調和, 為美國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1點 2分,2點 4分,任答2點即可,共4分)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 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2分)18 .(15分)(1)背景:德國統 一 ,確立君主立憲制,民主政治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迅速發展,德國確立了 以農產品進口換取工業品出口的對外貿易政策;德國國內谷物價格下跌,損害了農民和地主的利益; 貴族保守勢力依然強大等。( 1點 2分, 3點 6分,任答3點即可。共6分)(2)評價:有利于穩定農產品價格,維護農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德國農業發展;為德 國之后的農業政策提供借鑒;( 1點 3分,2點 6分,任答2點即可,共6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市 民階層的生活負擔;維護了地主階級利益,帶有保守色彩。( 1點 3分,任答 1點即可,共3分)19 .(12分) 參考示例觀點:文明的交流與交融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2分)闡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文明的交流與交融始終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無論是通過經貿往 來、武力征服,還是宗教傳播,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與互動,都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融合與創新,進而推 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亞歷山大東征,不僅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同時傳播了希臘文化,并與當地的波斯、埃 及、印度等文化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融合。阿拉伯帝國作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橋梁,不僅 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此外對于保存古典文明、創新阿拉伯文明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綜上所述,文明的交流與交融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我們應該尊重不同文明的獨特性與多樣性,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言之成立即可, 10 分)(以上 “ 參考示例” 僅供閱卷參考,不是唯一標準答案。如學生提煉其他觀點,闡述合理亦可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