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測試卷測試范圍:1 --10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兩大題,滿分50分,測試時間50分鐘。2.請用藍、黑色鋼筆或圓珠筆直接答在試卷或答題卡上。3.答卷前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填在括號里或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閱讀如表材料,可以比較出長城和大運河的共同點是 【 】長城 大運河秦漢時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護中原北部地區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 隋唐時期,成為聯系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加強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A.抵御了匈奴侵擾 B.削弱了地方勢力C.促進了經濟交流 D.有利于鞏固統一2.下表是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數據變化對社會結構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朝代 東晉 隋朝 唐朝 北宋比例 4% 17.2% 24.5% 46.1%A.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B.提高了官員的整體素質C.官員錄取標準不斷降低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3.如圖排列出了南北朝至五代十國時期的朝代順序,其中與①處王朝密切相關的史實是【 】A.罷黜百家,興辦太學 B.南下滅陳,統一全國C.政權頻繁更迭,動蕩不安 D.前期繁盛,后期藩鎮割據4.如表內容可用來說明唐朝的興盛得益于【 】時期 唐太宗時期 武則天時期 唐玄宗時期政治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 創立殿試制度 改革稅制和兵制七年級歷史(BBRJ) 第1頁(共6頁)A.國家統一 B.選官方式的調整C.開放的社會 D.制度的創新發展5.唐玄宗曾親自主持對縣令的考核,結果有45個縣令因考核不合格而被撤職。反映了唐玄宗實行的政治措施是【 】A.改革稅制 B.注重文教 C.整頓吏治 D.從善如流6.王禎《農書》中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反映了唐代【 】A.引進國外的生產技術 B.手工業生產水平提高C.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 D.開始用畜力取代人力7.杜甫的詩中寫道:“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詩句描繪了唐朝的【 】A.農業的進步 B.手工業成就 C.商業繁榮 D.社會風氣8.在這次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從此之后,唐朝國勢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材料涉及的事件是【 】A.楚漢之爭 B.七國之亂 C.八王之亂 D.安史之亂9.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其實質是【 】A.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 B.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的結果C.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D.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和擴大10.唐朝時期,我國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系密切,其中,其首領被封為“云南王”的是【 】A.吐蕃 B.南詔 C.突厥 D.回統11.史載唐太宗時,有大臣奏請修復長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長城的理由是【 】A.唐朝北方已無邊患 B.長城已經徹底失去防御作用C.唐朝國力虛弱,無財力支持 D.開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關系融洽12.印度史學家阿里說:“如果沒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歷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玄奘的這部著作是【 】A.《弘法大師行狀繪詞》 B.《徐霞客游記》C.《西游記》 D.《大唐西域記》13.1294年,位于西亞的蒙古四大汗國之一伊利汗國效仿元朝,發行了至元寶鈔“交子”,上面印著可汗的姓名和漢文的“鈔”字,雕版印刷技術西傳了。這有利于【 】A.推動世界文明發展 B.擴大元朝統治疆域C.提升元朝科技水平 D.維護元朝長治久安14.下列唐朝文學藝術家與其文藝風格的對應中,不正確的是【 】A.顏真卿——字體端正勁美,雄渾敦厚B.吳道子——畫作落筆雄勁,風格奔放C.杜甫———詩風平易近人,直面社會現實D.李白————詩作飄逸灑脫,昂揚進取15.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簽書施行。據此,通判的設置是為了【 】A.注重發展文教事業 B.加強對地方控制C.廢除宰相制度 D.封建皇權達到頂峰七年級歷史(BBRJ) 第2頁(共6頁)16.據統計,北宋宰相共有71人,科舉出身的有65人,約占92%;副宰相153人,科舉出身的有139人,約占91%。南宋時期科舉出身的官僚比例更高。這一現象源于【 】A.宋代選拔官員的辦法發生變化 B.宋代科舉考試的題目難度降低C.宋代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 D.全國范圍營造濃厚的讀書風氣17.由于官僚機構和軍隊不斷膨脹,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為擺脫統治危機,宋神宗任用他進行變法,采取一系列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指的是【 】A.商鞅 B.房玄齡 C.寇準 D.王安石18.與北宋并立的由黨項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 】A.吐蕃 B.遼 C.西夏 D.蒙古19.下列漫畫反映遼、宋、西夏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民族政權并存 B.大一統國家建立C.中華文明的起源 D.繁榮與開放20.與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畫的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從“秋水共長天一色”移成畫面的留白,表現為“一角”“半邊”。這折射出【 】A.重文輕武的政策 B.南宋的偏安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非選擇題(共5 小題,30分)21.(6分)七年級(1)班某同學以“隋唐在歷史上的貢獻”為主題,通過網絡等手段收集到以下資料,設計出相關問題,請你與他一起進行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七年級歷史(BBRJ) 第3頁(共6頁)材料二: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1)材料一中大運河的起止點①②分別是 (2分)(2)結合所學的知識指出大運河的開通有何作用 (1分)(3)唐朝時與很多國家友好往來,列舉與日本、與天竺友好交往的事例各一例。(2分)(4)請寫出隋唐時期因重視“德治”而出現的盛世局面的名稱。(1分)22.(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蕃關系示意圖》材料二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心對待他們,與他們建立深厚的感情,贏得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1)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間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分)(2)閱讀材料二,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成熟的辦法”。舉出唐太宗“贏得他們的愛戴”的史實。(2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認識。(2分)23.(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經標志著行政管理體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樞大臣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得以相互制衡,這個七年級歷史(BBRJ) 第4頁(共6頁)時期的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在整合中創新。———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材料二:隋唐之前,選官主要憑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雖無才學,不思進取,照樣“坐至公卿”,世代壟斷高官顯位。科舉選官的基本原則是由朝廷設立一些科目公開競爭擇優錄取。隋朝的科舉制度還處于開創的階段,大體在隋煬帝時期成為國家純粹按照才學標準選拔文士擔任官吏的考試制度。———摘編自劉宗緒《唐代的選和舉》材料三:宋太祖一再強調“宰相須用讀書人”,“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掌管軍政的樞密使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都指揮使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宋代科舉制徹底消滅了門第限制,社會各階層的優秀弟子都被允許應試入仕,錄取名額也大量增加,且增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中者均為“天子門生”,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親試武舉十八人。——摘編自李道濤《試論宋代推行重文輕武政策的措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宋分別是如何在“整合中創新”政治制度的 (2分)(2)根據材料二回答,隋朝時選官標準發生了什么變化 (1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宋代推行重文輕武政策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該政策產生的積極影響。(2分)(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談談古代中國治國理政中值得吸收借鑒的經驗。(1分)24.(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遼與朝廷(宋)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轍《欒城集》材料二: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滿江紅》材料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材料四:是月(1141年11月),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割唐、鄧二州界之,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宋史·高宗本紀》(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回答,“與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盟約”的簽訂 (1分)七年級歷史(BBRJ) 第5頁(共6頁)(2)材料二中的“靖康恥”指哪一歷史事件 與該事件有關的兩位北宋帝王是誰 (3分)(3)材料三講的是什么事件 (1分)(4)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141年宋金議和后雙方以哪條線作為分界線 (1分)25.閱讀下列材料,根據如表內容自擬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字數80-120。)(6分)唐詩主要人物匯總表(部分)代表人物 生活時代 作品特點李白 盛唐時期 灑脫飄逸,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杜甫 唐朝由盛轉衰時期 詩風淳樸厚重,很多詩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 來的痛苦,抒發悲憤凄婉之情白居易 中唐 直面社會現實,揭示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疾苦七年級歷史(BBRJ) 第6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