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質量測試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式上,毛澤東說:“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民“站起來”是在哪一歷史事件之后( )A.1911年辛亥革命B.1949年開國大典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D.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2.如圖是巴金作為文藝界代表、吳羹梅作為工商界代表共同參加北平某一會議的代表證。兩張證書的共同史料價值是( )A.再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情況B.見證了成立新中國的籌備工作C.佐證了抗美援朝重大決策過程D.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2023年3月4日,一年一度的“兩會”拉開帷幕。“兩會”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B.社會主義制度正式確立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確立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4.“喜馬拉雅山再高也有頂,雅魯藏布江再長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邊啊共產黨來了苦變甜幽……”至今,這首經典老歌仍在西藏雪域高原上傳唱不衰。藏族人民“苦變甜”的歷史始于( )A.1949年新中國成立 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C.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D.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5.小說《活著》里寫道:“我回來的時候,村里開始搞土地改革了。我分到了五畝地,就是原先租龍二的那五畝,龍二做上地主,神氣了不到四年,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產黨沒收了他的田產,分給了從前的佃戶……”材料描述史實的作用是( )A.摧毀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使農村的階級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C.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D.走上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道路6.下面哪句話最能體現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的目的( )A.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B.抵抗侵略,維護和平C.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D.援助鄰邦,睦鄰友好7.詩人賈芝參加開國后土改。在《我的土改回憶》中寫到:“地主被沒收土地和房屋,他們往日的囂張氣焰已看不到了,所有人都是一臉沮喪。”通過土改( )A.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 B.中國人民站起來了C.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D.中華民族站起來了8.小青同學要完成關于《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變革》的調查報告,計劃在2025年3月采訪一位廣東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的親歷者。下列四位農民中,最適合的是( )A.楊爺爺(93歲,1932年出生)B.黃奶奶(85歲,1940年出生)C.林阿婆(80歲,1945年出生)D.陳伯伯(75歲,1955年出生)9.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同年,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全部建成投產。“一五”計劃期間,武漢長江大橋、包頭鋼鐵基地、洛陽拖拉機制造廠等156個重點工業項目啟動建設。這些成就反映出( )A.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B.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戰略C.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D.國有企業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10.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名字鮮為人知,功績舉世矚目”為標題報道了我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元勛,從此他的名字變得家喻戶曉。他就是( )A.鄧稼先 B.楊利偉 C.袁隆平 D.屠呦呦11.如圖是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發展的狀況圖,指出從③到④產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開始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D.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2.山西老陳醋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1956年,山西省清徐縣政府聯合“美和居”等二十一家制醋作坊,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國家對山西老陳醋的改造形式為( )A.強制沒收 B.互助合作 C.自主經營 D.公私合營13.包鋼于1954年成立……來自全國各地的8萬名建設者匯聚祖國北疆,在荒灘戈壁上,頂風沙,戰嚴寒,斗酷暑,風餐露宿,肩挑人扛,在塞北草原上書寫出動人篇章。這體現的時代精神是( )A.勇于創新 B.獨立自主 C.艱苦奮斗 D.實事求是14.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第一步,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中國革命的第二步取得成功的標志是( )A.封建帝制的廢除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C.三大改造的完成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15.“這個憲法草案……公布以后,還要由全國人民討論,使中央的意見和全國人民的意見相結合。”毛澤東的這段講話,強調( )A.人民群眾支持經濟建設B.憲法必須反映人民利益C.人民生活出現嚴重困難D.我國法制遭到嚴重破壞16.雷鋒的故事:趙家村的橋垮了,村民沒法過河,雷鋒就找到老村長,說起修橋的事,老村長說:“我們也想修橋啊,可沒有石頭,沒有木頭,怎么修橋啊!”雷鋒于是不顧河水冰冷刺骨,跑進河里摸石頭,把一塊塊的石頭堆到河邊。人們非常感動,紛紛下河找石頭。就這樣雷鋒帶著村民,一個星期就把橋修好了。這一事件反映出雷鋒( )A.全心全意為人民精神 B.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C.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 D.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17.以下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實現了土地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表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D.中共十四大的召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8.202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材料反映的發展理念主要是( )A.創新 B.共享 C.開放 D.協調19.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英國廣播公司(BBC)稱,三中全會在中共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46年前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里“轉折”的含義是( )A.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B.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C.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D.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20.鄧小平有兩次重要講話:一是1978年12月13日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一是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時的重要講話。這兩次講話( )A.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B.推動了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C.加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D.推進了改革開放的探索進程21.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自1978年以來,中國企業有三次創業的高潮點,分別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第一次創業高潮點出現的原因是(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加入世界貿易組織C.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D.興辦四個經濟特區22.中國問題專家馬丁 雅克說:“21世紀始于中國的1978年,這開啟了一個長達個世紀之久年均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的年代,中國經濟也得以轉型。……1978年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盡管在那時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1978年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的含義是( )A.開始實行改革開放 B.開展思想解放運動C.開始平反冤假錯案 D.提出“一國兩制”構想23.鄧小平理論是一場以“實事求是”為精神實質的思想解放運動過程中產生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進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指導思想的總匯,它改革純“公有制”的生產關系融入“私有制”,從高度集中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旨在( )A.糾正“文化大革命”錯誤B.推動政治體制深入改革C.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D.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2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據此可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A.糾正了“左”傾錯誤B.全方面開展了撥亂反正C.只改變落后生產關系D.明確廣泛改革的必要性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主席這一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時代特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歡天喜地】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紀元!”——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時間+事件)?(2分)【驚天動地】材料二 新中國誕生剛一年,就和朝鮮人民一道,用兩年零九個月的英勇激戰,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使舉世為之震驚……從此,帝國主義再也不敢輕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國的嘗試,保證中國的經濟建設得到了一個長時間內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2)材料二中“兩年零九個月的英勇激戰”指的是什么事件?依據材料指出,“激戰”的勝利所產生的積極影響。(2分)【改天換地】材料三 1950﹣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層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變化表1950年(%) 1954年(%)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 85.5 45.2 92.1 91.4富農、地主 14.5 54.8 7.9 8.6(3)觀察上表,我國土地所有者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導致這一改變的原因是什么?寫出采取這一措施后我國所有制形式發生了怎樣的改變?(3分)(4)結合上述材料歸納它們的共同作用。(1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一 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摘自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材料二 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據,是《共同綱領》的規定。……三年以來,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了,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特別是縣、鄉兩級,來一次全國普選,很有必要,辦全國選舉工作的條件也已經成熟。——摘自毛澤東《關于召開全國人民醫務士,會的幾點說明》材料三(1)請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事件,并根據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理解。(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有利條件。(2分)(3)請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及其基本完成的時間,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歷史意義。(2分)27.對外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閱讀以下材料,回答相應問題。(6分)材料一:(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圖一反映的時期到圖二所反映的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在地區上和行業分布上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材料二:1978年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經歷以下三個階段階段 特征 表現第一階段(1978﹣2000) 讓世界進入中國第二階段(2001﹣2012) 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第三階段(2013﹣今) 中國開始改變世界 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組建亞投行等(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一階段“讓世界進入中國”最先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第二階段“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材料三: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報告提出的全面開放內涵豐富,既包括開放范圍擴大、領域拓寬、層次加深,也包括開放方式創新、布局優化、質量提升。——摘編自《黨史百科》(3)據材料三,指出中國的“全面開放”包括哪些方面?(1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對外開放有何認識。(1分)28.一包瓜子,折射中國經濟變革的偉大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 1967年,年廣久跟著一位老人學會了炒瓜子。從此,他開始賣起了瓜子,但是在當時的經濟體制下,這還是個有風險的生意。瓜子屬于統購統銷物資,由供銷社統一控制,通常只有到過春節時,人們憑票才能買上一兩斤,平常根本吃不到。這就給年廣久這樣的小商販提供了機會,年廣久開始學會了把瓜子裝成小包,藏在大衣兜里到人群中偷偷賣。“管理的人來了,我就走,人走了,我又來。”——“中國第一商販”年廣九去世《新安晚報》2023年1月13日材料二 黨的十二大以后……農村改革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改革的重點逐步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試點發展到全部鋪開,其它領域隨之邁出改革步伐。……隨著各方面改革的陸續開展和推進,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被沖破,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與發展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材料三 年廣久寫給鄧小平的信(節選)敬愛的小平同志:您好!我們是安徽蕪湖“傻子瓜子”的經營者,今年年初,您在南巡中講到了我們“傻子瓜子”,我們感到好溫暖、好激動。您是對全國人民講的,但對我們更是極大的鼓舞。光是今年下半年,我們“傻子瓜子”就新建了13家分廠,生產了700多萬公斤瓜子。從經營“傻子瓜子”以來,我們已向國家交納了200多萬元的稅,向社會提供了40多萬元的捐贈。但我們還要兢兢業業地繼續做“傻子”,為顧客提供更多味美可口、價錢公道的瓜子……傻子:年廣久1992年12月30日(1)材料一反映了在當時的經濟體制下生產生活存在哪些問題?(1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變化,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原因。(2分)(3)概括材料三中以“傻子瓜子”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的主要貢獻。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重要意義。(2分)(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92年的哪一次會議提出的什么目標推動了中國經濟變革的進程。(1分)參考答案1-10 BBDBA CCABA11-20 DDCCB ADAAD21-24 CADD25.(1)標志:1949年,開國大典。(2)事件:抗美援朝。影響: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改變:由地主所有變成農民所有;原因:土地改革。改變:從地主土地所有制變成農民土地所有制。(4)作用:鞏固了新中國。26.(1)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條件:《共同綱領》的實施;人民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土地改革的完成;全國普選條件的成熟。(3)事件:三大改造;時間:1956年底。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7.(1)變化:地區上,從東北地區到東南沿海地區;行業上,從重工業為主到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均衡發展。(2)措施:設立經濟特區。標志性事件:加入世貿組織。(3)方面:范圍擴大、領域拓寬、層次加深和開放方式創新、布局優化、質量提升。(4)認識:促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是中國的國際地位。28.(1)物質匱乏(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個體經濟生產活動受到嚴重束縛(體制僵化,經濟活動缺乏活力)。(2)改革的重點逐步由農村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試點發展到全部鋪開。計劃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3)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國家創造稅收;豐富市場供應,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求。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4)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